咽旁间隙位于咽腔侧方的咽上缩肌与翼内肌和腮腺深叶之间,此间隙发生的化脓性感染被称为咽旁间隙感染。临床上表现为咽侧壁红肿、腭扁桃体突出,患者可有进食困难、吞咽疼痛等症状。一些疾病如下颌智齿冠周炎、腭扁桃体炎、相邻间隙感染扩散、腮腺炎、耳源性炎症、颈深上淋巴结炎以及咽部损伤等都是咽旁间隙感染的致病因素。该疾病治疗应采用手术治疗与药物结合的方法。对脓肿部位进行穿刺排脓,从口内或口外两种途径进行切开引流,注意避开重要血管神经,并口服常规抗生素类药物对抗厌氧菌。
咽旁间隙感染的来源多为牙源性,特别是下颌智齿冠周炎,以及腭扁桃体炎和相邻间隙感染的扩散。偶尔继发于腮腺炎、耳源性炎症和颈深上淋巴结炎。另外,咽部的外伤也会直接引起咽旁间隙感染。
两侧下颌智齿因位置靠后,加上有龈袋的存在,易堆积食物菌斑,产生炎症,可波及咽旁间隙。
腭部扁桃体产生的炎症,病原菌可扩散至咽旁间隙。
咽旁间隙与腮腺深叶相邻,可受腮腺炎影响。
中耳炎等耳部疾病也是导致咽旁间隙感染的因素之一。
咽旁前间隙内含有颈深上淋巴结,此处炎症易波及。
咽旁间隙与翼下颌间隙、颞下间隙、舌下间隙、下颌下间隙及咽后各间隙相通,相邻间隙感染可扩散至此间隙。
咽部创伤是咽旁间隙感染的重要诱因,尤其在消毒不良条件下,更容易诱发咽旁间隙感染。
暂无咽旁间隙感染的发病率等流行病学数据。
由于某些因素如营养不良、患有全身消耗性疾病以及使用激素等,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使得身体抵御外界刺激的能力减弱,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增加。
当出现意外或医疗失误时,若引起咽部创伤并且消毒不佳,细菌进入创口,引发感染。
咽旁间隙感染的患者局部表现为咽侧壁红肿、腭扁桃体突出,肿胀可向周围波及,腭垂被推向健侧。患者自觉吞咽疼痛、进食困难、张口受限。若伴有喉水肿,可出现声音嘶哑,以及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与进食呛咳。严重者可导致肺部感染、菌血症和颈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等。
咽旁间隙感染的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咽侧壁红肿膨隆,同侧腭扁桃体被推移突出,肿胀可波及同侧咽后壁、口底、软腭、舌腭弓和咽腭弓,腭垂推向健侧,同侧下颌角后方丰满,压痛。如伴有翼下颌间隙、颌下间隙炎症时,则咽侧及颈上部肿胀更为广泛明显。患者自觉有吞咽疼痛、进食困难和张口受限,若伴有喉头水肿,可出现声音嘶哑,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和进食呛咳。
咽旁间隙感染时可波及翼颌、颞下、舌下及颌下间隙,向上可引起颅内感染,向下可波及纵隔。感染可随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患者可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
细菌侵犯呼吸系统,造成肺部感染,引起患者产生咳嗽、咳痰等症状。
咽旁间隙内含有疏松结缔组织,血管丰富,一旦感染,感染性坏死物质极易扩散和吸收,可引起难以控制的菌血症。
由于静脉管壁损伤,产生血栓,造成颈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
源于口底、咽喉、中耳处的感染累及咽后、咽旁、下颌下间隙等处的颈深筋膜间隙时,感染可通过筋膜间隙的平面扩散,并因呼吸、胸内负压及重力的作用更易向下蔓延,形成纵隔脓肿。
咽旁间隙与翼下颌间隙、颞下间隙、舌下间隙、下颌下间隙及咽后各间隙相通,其感染可向周围间隙扩散。
咽旁间隙位置较深,且相邻重要结构,一旦出现感染,应立即就医对症治疗。若出现伴张口受限、吞咽疼痛等症状需就医,明确有无咽旁间隙感染。临床上应注意与局部表现相类似的疾病,如咽侧部发展迅速的恶性肿瘤、囊性病变继发感染等鉴别。
若出现以下警示症状,立即前往医院就诊,由医生进行相关处理,具体包括:
咽侧壁肿胀疼痛、呼吸困难,甚至有窒息感。
吞咽疼痛、张口受限,已无法正常进食。
出现全身发热、寒战、高烧不退等症状。
出现手脚冰冷、心率过快、冒冷汗,甚至出现休克症状。
优先考虑去口腔颌面外科就诊。
若感染严重影响正常呼吸,甚至危及生命,则去急诊科就诊。
患者年龄?
咽旁感染从什么时候开始?持续多久?
吞咽、张口、呼吸是否正常?
之前面颈部是否受过外伤或得过炎症性疾病?
是否接受过相关治疗?服用了什么药物?
观察咽部侧壁是否肿胀,张口是否正常,其他相邻区域是否有肿胀,腭垂是否被推向健侧。
检查下颌角部位是否有硬结。
血常规检查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判断是否有化脓性感染。
胸部X线片、头颈部与胸部CT检查、头颈部核磁共振以及食管造影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是CT检查能有效显示早期纵隔感染,临床中应用较多。
通过临床表现,即患者咽旁侧壁出现肿胀、疼痛,腭垂被推向健侧,患者吞咽疼痛、呼吸困难、张口受限。
结合病史、一般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检查结果,初步判断感染的部位、类型以及严重程度。
咽旁间隙感染在确诊后需要立即进行切开引流,切开引流的途径有口内和口外两种,应酌情选择,同时进行全身药物治疗,增强患者抗感染能力。
了解存在的诱因并及时消除,如积极治疗与咽旁间隙相通的其他间隙的感染,治疗中耳炎、腮腺炎、扁桃体炎、智齿冠周炎,锻炼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
咽旁间隙感染所服用的药物,主要为消炎抗菌类药物,如头孢曲松、甲硝唑等,这些抗生素药物可有效杀灭脓腔内的细菌,减轻炎症反应,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咽旁间隙位置较深,需要采用穿刺方法确认脓肿是否形成,抽出脓液后立即进行切开引流。脓肿较局限的患者,可采用穿刺排脓的方式,该方法产生的破坏较小,有助于患者恢复。张口无明显受限的患者,可在口内切开引流,黏膜切口不宜过深,以防误伤大血管和神经。严重牙关紧闭患者,应从口外切开,放出脓液后用盐水冲洗伤口并进行引流。无特殊情况,首选口内途径。
咽旁间隙感染经过切开引流手术和抗感染治疗后其预后效果较好,可减轻或消除局部肿胀疼痛症状,保证正常的生活质量。
咽旁间隙感染能治愈。
咽旁间隙感染患者积极治疗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手术后若无异常,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诊并检查。
咽旁间隙感染患者应进食流质食物,并保证食物清淡,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注意营养均衡、全面,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感染的消退。
进食流质食物,如牛奶、粥等,减轻吞咽疼痛感。
不吃辛辣刺激食物,不吃过热食物,减轻对会厌、喉部的刺激。
保证食物营养均衡、全面,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
咽旁间隙感染患者在术后应得到充分的护理,促进感染的消退以及创口的愈合,密切观察脓肿是否消退,并定期进行复查。
保持创口良好的卫生,定期更换敷料,保证脓液引流通畅,按时更换纱布,清洁创口,防止感染加重。
注意对创口的保护,减少面颈部运动,防止创口撕裂以及感染向邻近间隙扩散。
饮食方面进行调整,以流质食物为主,保证食物营养全面。
家属应密切关注患者咽旁间隙脓肿是否逐渐消退,是否有呼吸困难等症状。当出现急性炎症反应时,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和治疗。若病情好转,可在医嘱要求下进行定期复查。
患者需遵医嘱用药,以免复发,术后即可进行适当活动,多进食高蛋白食物,以增强抵抗力。若出现呼吸困难、全身发热、寒战等表现时,应立即就医。
咽旁间隙感染的预防可从日常生活入手,例如在运动时注意保护咽部,防止意外创伤,积极治疗相邻组织疾病等。
对咽部组织肿胀的患者应进行早期检查,及时发现病情并进行治疗。
经常锻炼,增强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感染能力。
勤洗手洗脸,保持手部与面颈部的清洁与卫生,防止细菌感染。
注意对咽部的保护,咽部损伤时立即就医检查。
接种流行性疾病疫苗,积极治疗感冒、智齿冠周炎等疾病,防止咽部受影响。
4900点赞
[1]张志愿.口腔颌面外科学.第7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89-190.
[2]张志愿,俞光岩.口腔科学.第8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6-10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