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脑脊液漏是指由于颅脑外伤导致的颅骨骨折,引起颅底硬膜撕裂,脑脊液自骨膜、耳咽管、筛板、额窦壁、鼓室盖部骨折处等裂隙流出,引起脑脊液耳漏、眼漏、鼻漏以及头痛、头晕等临床表现的一类综合征,严重可并发脑神经损害和颅内感染。
多由于额窦后壁和筛板骨折引起,少数由于蝶窦骨折引起,偶有岩骨骨折,鼓膜未破,脑脊液可经耳咽管流入鼻腔。
多见于岩骨鼓室盖部骨折所致,硬脑膜裂口可在颅中窝底或颅后窝,前者多见,多伴鼓膜破裂,脑脊液经中耳自外耳道流出。
较前两者少见,见于眶顶的穿通伤或眶顶粉碎骨折刺破硬脑膜伴有眶内及眼睑裂伤者。
外伤性脑脊液漏主要发生于颅脑外伤合并颅底骨折的患者。脑脊液自骨膜、耳咽管、筛板、额窦壁、鼓室盖部骨折处等裂隙流出。少数可见于颅盖部开放性骨折,在伤口未缝合之前。
颅底部硬脑膜与颅底紧密粘连,颅底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常常有纤维性粘连,颅底骨折常伴有硬脑膜及蛛网膜撕裂,易发生脑脊液漏。故脑脊液漏多发生于颅底骨折,脑脊液经由鼻腔、耳道或开放创口流出,是颅脑损伤的严重合并症,可导致颅内感染。
各种原因导致的颅脑外伤,如车祸、高处坠落、重物砸伤等可以诱发本病。
外伤性脑脊液漏在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9%,主要与颅底骨折合并发生,与骨折的部位有关,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
外伤性脑脊液漏好发于成人,小儿少见,两者发生率之比约为10∶1。
颅脑损伤合并颅底骨折患者,由于颅底骨折,导致硬脑膜破裂、鼓膜破裂,引起脑脊液外漏。
外伤性脑脊液漏的主要症状为脑脊液自鼻腔、耳道、眼睛持续或间断流出。急性期常与血混合,液体可为淡红色,患者还有头痛、头晕等症状。
多于伤后立即发生,也可发生于伤后数月。急性期流出的脑脊液常带血色,稍久则变黄色,慢性期则转为清亮水样。漏液早期可自行愈合,有时数月至数年后又复出现,有些患者于特定的位置出现漏液。
多由于脑脊液流失所致,漏液多时可引起低颅压综合征。
外伤性脑脊液漏的最大危害是引起脑膜炎,可反复多次发作,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
筛板或视神经管骨折,可合并嗅神经或视神经损伤,导致嗅觉或视力减退或丧失。若骨折线通过颞骨岩部时,可损伤面神经及听神经,导致周围性面瘫及听力下降或丧失。枕骨大孔或岩尖后缘附近的骨折可合并后组脑神经的损伤,出现吞咽困难、发音嘶哑、伸舌偏斜等症状。
外伤性脑脊液漏主要为颅脑外伤、颅底骨折所致,所以前往急诊就诊的患者较多,一旦发生颅脑外伤,建议立即就医。
患者一旦发生颅脑外伤,出现鼻腔、外耳道流淡血性或清水样液,考虑脑脊液外漏,建议立即就医。
脑外伤后数月的患者突然的出现鼻腔、外耳道流淡血性或清水样液,考虑脑脊液外漏,建议立即就医。
多数患者优先到神经外科、急诊科就诊。
鼻腔或外耳道有液体流出有多久了?什么颜色的?
现在有发烧吗?听力有影响吗?眼睛看的见吗?
头部是被什么弄伤的?
受伤当时昏迷过吗?
受伤醒过来以后能否记得受伤的经过?
除了头部疼痛,有没有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
通过视诊观察患者眼部、口鼻等处是否有脑脊液流出,漏出液量大时易于发现,但中量或小量则经常被忽略,意识清醒的患者会主诉流具有涕或喉咙后壁有咸味。典型的脑脊液漏在颅内压增高或某些特殊体位时更为明显。颅底骨折的患者往往于斜卧位时发生耳漏的或鼻漏,有时脑脊液可流入鼻旁窦、中耳或乳突气房中,内在患者坐起或抬头时可出现脑脊液漏。患者取前倾位时(如刮胡子、进食、上厕所)较易发生脑脊液漏。前颅窝骨折常有眶周淤血(熊猫眼征),而额窦骨折
则可在前额摸到凹陷。耳后乳突区皮下淤紫提示岩骨骨折(Battle征)。应检查外耳道以明确鼓膜是否完整脑脊和鼓膜后是否有气泡或气液平。如果鼓膜破裂,则可以改脑看到流出的淡血性或清亮液体。
CT扫描对于确定可能的脑脊液瘘口非常有用。检査的常规方法包括多排螺旋CT的薄层(层厚0.6~1mm)骨窗位和软组织窗位扫描,并能采集原始数据进行三维重建。为了成像更加清晰,扫描的轴线要和颅骨的平面呈正确的角度,使轴位可以显示额窦的骨壁,冠状位可以显示筛窦复合体、蝶窦顶和中耳鼓室盖。骨窗位可以明确骨折的类型、有无骨折尖端突入和増宽的骨折裂隙。软组织窗位可以显示窦内积液、颅内积气和是否有软组织嵌顿在骨折缝中。在超过70%的病例中可以确定瘘口的位置。
MRI检查已经被证实对于检查脑脊液鼻漏是一种有效无创的诊断手段,尤其适用于伴有鼻旁窦炎症的病例。它可以鉴别出在CT图像上密度相似的黏膜脓性渗出和脑脊液。T2加权图像上,脑脊液呈高信号,而鼻腔炎症和黏膜周围渗出则呈相对低信号。重T2加权MRI脑池造影因为减低了周边组织信号,对水和脑脊液的敏感性很高,相比T2加权更能精确地判断瘘口位置。
示踪剂几种类型的示踪剂已应用于检测瘘口的位置。放射性示踪剂已不再广泛应用,并且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目前首选的示踪技术是鞘内注射荧光素。
可以粗略地显示颅骨骨折情况,可判断颅骨骨折的部屋,对严重程度进行判断,可以发现有无跨过鼻窦或岩骨的骨折。
通过患者有明确的颅脑外伤史,体格检查患者鼻腔、外耳道出现血性液体、骨膜穿孔、熊猫眼征等应怀疑为外伤性脑脊液漏。
结合头颅CT可见颅底骨折、颅骨X线平片发现鼻窦或岩骨的骨折;实验室检查明确漏出液为脑脊液等。
即过敏性鼻炎,主要表现为阵发性清水样鼻涕、喷嚏、鼻塞和鼻痒。需要与慢性外伤性脑脊液漏鉴别。前者一般有过敏源,呈季节性发作,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可鉴别。
患者可有头痛、头晕病史,后出现外耳道流液,一般为脓性液体,耳镜检查也可见鼓膜穿孔。但无脑外伤病史,发病可能有病毒感染的病史。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可鉴别。
外伤性脑脊液漏患者大部分通过非手术治疗即可,病情可得到控制;少部分患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需进行手术治疗。
卧床,头偏向患侧,清洁鼻腔或耳道,轻度抬高床头(20°~30°)。
避免突然增加颅内压的动作,如擤鼻、用力排便、咳嗽和打喷嚏等。患者需要保持大便通畅,适当应用缓泻剂和粪便软化剂。
脑脊液引流:如果脑脊液漏没有在3天内停止,可以考虑行间断或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持续引流存在一定风险,需要谨慎考虑,过度引流可能导致颅内气肿、严重的脑移位甚至昏迷。
抗生素治疗预防颅内感染,选择广谱的抗菌药物,如第三代头孢哌酮、奥硝唑等抗厌氧菌药物。
甘露醇等药物降颅内压,可以减少脑脊液漏出。
乙酰唑胺,可用于脑水肿,降低脑脊液的产生。
对于脑脊液漏超过1个月仍未自行愈合,曾并发颅内感染、脑膜炎者,或底骨折线较宽及并发张力性气颅及鼻旁窦炎,碎骨片及异物嵌入脑组织内者,迟发性脑脊液漏或复发者可手术治疗。
可根据脑脊液漏口的情况及骨折的走行进行修补。如鼻漏可采用单侧额瓣或冠状切口,在颅前窝找到破口,缝合硬脑膜,或用筋膜修补、明胶海绵、生物胶水填塞等。
主要由内眦-鼻旁切口用肌肉填塞筛窦或经鼻中隔进入填塞蝶窦等。
可用中药利尿渗湿,降低颅内压。中药可使用茯苓,有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的作用。也可配合三七、忍冬藤、海风藤等中药利尿消肿、止痛治疗。
大多数外伤性脑脊液漏患者可以自行愈合,少数患者需要手术治疗,达到愈合的目的。极少数患者会出现修补失败,反复发生脑脊液漏。
外伤性脑脊液漏患者大多数可治愈,发生脑膜炎或颅神经损伤患者可能遗留后遗症。
外伤性脑脊液漏一般对整体寿命无影响。
出院后2周来院复查头颅CT及脑脊液漏的情况。如出现反复脑脊液漏一个月还未自行修复,需要手术治疗。
外伤性脑脊液漏患者饮食需注意避免刺激性食物,预防打喷嚏;避免火气重、热性食物,以防便秘,从而引起腹压升高。故患者需要易消化、低纤维、低糖、高蛋白及高热量食物,补充营养。
避免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如大蒜等。
忌火气重、热性食物,如辣椒、牛羊肉等,预防便秘,以防腹压升高导致漏口压力高,难以自行愈合。
适宜食用粗纤维、新鲜蔬菜、水果,低糖、高蛋白及高热量食物,如新鲜鱼类、鸡肉等,促进漏口的愈合。可服用绿豆、薏仁粥等利尿,清热解毒。
如服用中药,禁忌同食人参、萝卜等。
外伤性脑脊液漏患者的主要护理原则是体位的维护、伤口护理、预防跌倒意外、加强营养以及心理护理等方面。
患者需卧床休息,取头高位,头抬高30°,枕头上垫一次性无菌小单;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耳漏患者头偏向患侧。
限制饮水量和食盐摄入量,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和擤涕。
遵医嘱按时服药,注意体温变化,警惕感染。
家属主要是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关注漏液的多少,体温变化,嗅觉及听力的情况。
外伤性脑脊液漏主要可以通过预防交通事故、意外等杜绝脑外伤的发生;同时已经发生的脑外伤在处置和搬动过程中注意二次损伤。
在工作、骑车的过程中需要戴安全帽,注意保护脑部,预防发生意外的可能。如发生颅脑损伤,避免头部过度搬动,预防颅骨骨折导致硬脑膜的损伤。发现颅骨骨折的患者尽早处理,以预防进一步损伤硬脑膜及鼓膜。
4296点赞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3.
[2]陈孝平.外科学[M].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34.
[3]彭立辉,卢明,王连元等.176例外伤性脑脊液漏的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6.11.
[4]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第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1216-122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