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或典型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患者患流行性斑疹伤寒后数月至数年,可能出现复发,此病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稽留高热、头痛、瘀点样皮疹(或斑丘疹)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自然病程为2~3周。
常急性发病,少数患者有头痛、头晕、畏寒、乏力等前驱症状。
少数散发的流行性斑疹伤寒多呈轻型。
流行性斑疹伤寒病后可获得较牢固的免疫力。
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为普氏立克次体,寄生于人和动物的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内及人虱肠壁上皮细胞内,人虱是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好发于生活居住环境不卫生以及流行性斑疹伤寒流行区人群。
立克次体侵入人体后,先在小血管内皮细胞内繁殖,细胞破裂,立克次体释放入血形成立克次体血症,侵袭全身小血管内皮细胞。
病原体死亡,释放大量毒素,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病程第二周随着机体抗感染出现变态反应,使血管病变进一步加重。
肾上腺可有出血、水肿和实质细胞退行性变,并有斑疹伤寒结节。
人群若在战争、灾荒及卫生条件不良环境中,易引起流行性斑疹伤寒。
病人为唯一的传染源,有潜期末1~2日至热退后数日病人的血液中均有病原体存在,病程第一周传染性最强。个别患者病后立克次体可长期隐存于单核巨噬细胞内,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引起复发,称为复发性斑疹伤。流行性斑疹伤寒的流行与人虱密切相关,故北方寒冷的冬季较易发生。战争、灾荒及卫生条件不良易引起流行。
人虱是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以体虱为主,头虱次之。当虱叮咬患者时病原体随血入虱肠,侵入肠壁上皮细胞内增殖,约5天后细胞胀破,大量立克次体溢入肠腔,随虱类排出,或因虱体被压碎而散出,可通过因瘙痒的抓痕侵入人体,虱粪中的立克次体偶可随尘埃经呼吸道、口腔或眼结膜感染。虱习惯生活于29℃左右,当病人发热或死亡后即转移至健康人体而造成传播。
人对流行性斑疹伤寒普遍易感,生活在环境不卫生以及此病流行区的人群为高危人群,患病后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流行性斑疹伤寒患者要症状为发热、皮疹、头痛、头晕,不同类型的斑疹伤寒症状的轻重程度可能不同,一般可分为典型、轻型、复发型斑疹伤寒,容易并发流行性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肺炎、胰腺炎、中耳炎。
典型斑疹伤寒常急性发病,少数患者有头痛、头晕、畏寒、乏力等前驱症状。
多急起发热、伴寒战、继之高热,体温于1~2日内达39~40℃,呈稽留热型,少数呈不规则或弛张热型。
伴严重毒血症症状,剧烈头痛、烦燥不安、失眠、头晕、耳鸣、听力减退、言语含糊不清、全身肌肉酸痛。此时患者面颊、颈、上胸部皮肤潮红,球结膜高度充血,似酒醉貌,肺底有湿性啰音。
在患者发热3~4日后肝脾肿大、质软、压痛。
在病程第4~6日出现皮疹,先见于躯干,很快蔓延至四肢,数小时至1日内遍及全身。严重者手掌及足底均可见到,但面部无皮疹,下肢较少。皮疹大小形态不一,约1~5mm,边缘不整,多数孤立,偶见融合成片。
初起常为充血性斑疹或丘疹、压之褪色,继之转为暗红色或出血性斑丘疹,压之不褪色,皮疹持续1周左右消退,退后留有棕褐色色素沉着。
随着皮疹出现,中毒症状加重,体温继续升高,可达40~41℃,与此同时神经精神症状加剧,神志迟钝、谵妄、狂燥、上肢震颤及无意识动作,甚至昏迷或精神错乱。亦可有脑膜刺激征,但脑脊液检查除压力增高外多为正常。
循环系统脉搏常随体温升高而加速,血压偏低,严重者可休克。
部分中毒重者可发生中毒性心肌炎,表现为心音低钝、心律不齐、奔马律,亦有少数患者发生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消化系统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多数患者脾肿大,肝肿大较少。
病程第13~14天开始退热,一般3~4天症状可好转,少数病例体温可骤降至正常。
随之症状好转,食欲增加,体力多在1~2日内恢复正常。
严重者精神症状、耳鸣、耳聋、手震颤则需较长时间方能恢复。
整个病程2·3周。
为少数散发的流行性斑疹伤寒,多呈轻型,其特点为:
全身中毒症状轻,但全身酸痛,头痛仍较明显。
热程短,约持续7~14日,平均8~9日,体温一般39℃左右,可呈驰张热。
皮疹少,胸腹部出现少量充血性皮疹。
神经系统症状较轻,兴奋、烦燥、谵妄、听力减退等均少见。
肝、脾肿大少见。
病后可获得较牢固的免疫力,但部分患者因免疫因素或治疗不当,病原体可潜伏体内,在第一次发病后数年或数十年后再发病,复发型斑疹伤寒其特点是:
病程短,约7~10日。
发热不规则,病情轻。
皮疹稀少或无皮疹。
外斐氏试验常为阴性或低效价,但补体结合试验阳性且效价很高。
潜伏期为5~15天,大部分起病急骤,高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及全身皮疹,常伴有反应迟钝、谵妄、双手震颤等神经系统及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
潜伏期有8~30天,平均为18天,患者可有肌肉酸痛、头痛、食欲缺乏、身不适畏寒发热等症状,出现腮腺肿痛后体温达38~40℃。
源于细菌以及病毒的感染,感染时病原体通过咽鼓管侵犯中耳,或者引起咽鼓管充血、肿胀,使渗出物流通不畅,引起耳朵感染的症状。
普通人群出现持续高热、头痛、瘀点样皮疹(或斑丘疹)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感染科就诊,进行血尿常规、血清免疫学试验、病原体分离、分子生物学检查,以明确诊断,注意与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虱传回归热、地方性斑疹伤寒鉴别。
普通人群出现持续高热、头痛、瘀点样皮疹(或斑丘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普通人群出现持续头痛、关节痛、耳鸣、听力下降、腹胀、恶心、呕吐时应及时就医。
若患者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甚至昏迷等情况,需立即就医。
若患者频繁呕吐,甚至呕血、黑便,则需立即就医。
患者优先考虑去感染科就诊。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持续高热、头痛、瘀点样皮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症状)
症状是何时出现的,持续多久了?
是否有蚊虫叮咬史?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居住环境如何?
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内,血小板数一般下降,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减少或消失,蛋白尿常见,偶有红、白细胞及管型。
宜取双份或三份血清标本(初入院、病程第2周和恢复期),效价有4倍以上增长者具诊断价值,常用有外斐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立克次体凝集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等。
不适用于一般实验室,立克次体血症通常出现于病后1周内,宜在抗菌药物应用前采血接种于豚鼠腹腔或鸡胚卵黄囊中;或采集患者身上体虱在实验室内饲养观察,待虱发病死亡后,作涂片染色检查立克次体。
用DNA探针或PCR方法检测普氏立克次体特异性DNA,具快速、特异、敏感等优点。
有脑膜刺激征者,应作脑脊液检查,外观大多澄清,白细胞及蛋白稍增多,糖蛋白一般正常。心电图可示心肌损害,如低电压、T波及ST段改变等,少数患者可有肝、肾功能的改变。
当地流行情况,好发季节,疫区旅居史与带虱者接触史以及被虱叮咬的可能性等,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发热及热程特点、发疹日期、皮疹特征以及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有助诊断。
血象特点,外斐反应阳性,尤其是恢复期血清效价较早期有4倍以上增长有诊断价值,但不能分型。有条件可作普氏立克次体凝集反应,补体结合试验以及免疫荧光间接染色法检测特异性抗体进行型别的鉴定,动物接种的阳性结果尤有诊断意义。
夏秋季节发病较多,起病较缓慢,头痛及全身痛不甚明显,皮疹出现较晚,淡红色,数量较少,多见于胸腹,可有相对缓脉,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较晚、较轻。常有较明显的腹泻或便泌,或腹泻与便泌交替出现,白细胞数多减少,伤寒杆菌凝集反应及血、尿、粪、骨髓培养可获阳性结果。
夏秋季节发病,有疫水接触史。无皮疹,多有腹股沟和(或)腋窝淋巴结肿大,腓肠肌压痛明显,可有黄疸、出血或咯血。钩端螺旋体补体结合试验或钩体凝溶试验阳性,乳胶凝集试验检查抗原有助于早期诊断。
体虱传播,冬春发病,皮疹少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分类增多,发热时病人血液涂片可查见回归热螺旋体,流行季节偶有二病同存的可能。
临床表现酷似轻型流行性斑疹伤寒,变形杆菌OX19凝集试验也阳性。但无虱叮咬史,可能有鼠蚤叮咬史,立克次体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豚鼠阴囊试验可鉴别。
流行性斑疹伤寒患者在临床上一般采用一般治疗、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
病人必须更衣灭虱,卧床休息,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预防褥疮,注意补充维生素C及维生素B,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软食,多饮水,液入量每日保证约2500~3000ml。
由于流行性斑疹伤寒病原体明确,可选用针对普氏立克次体敏感的抗生素,临床常用的包括四环素、氯霉素、多西环素及喹诺酮类抗生素。目前多选用多西环素,大多治疗效果较好,注意消化道症状及心功能变化,毒血症症状在1~2日可明显改善,体温2~4日恢复正常,在温度正常后数日皮疹即可消退。
对于多西环素过敏者可选用氯霉素或四环素;针对昏迷患者,可选多西环素、氯霉索或四环素针剂,能口服及早改为口服。
高热者予以物理降温或小剂量退热药,慎防大汗。
中毒症状严重者可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输液补充血容量。
头痛剧烈兴奋不安者,可给予异丙嗪、安定、巴比妥、水化氯醛等。
该病多无需进行手术治疗。
流行性斑疹伤寒患者及时治疗,一般能够治愈也不会影响自然寿命。治疗的同时若能够加强护理,则可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有利患者的恢复。
患者经过及时治疗,一般能治愈。
患者经过及时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患者症状缓解后1周,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用以监测用药相关不良反应及评估治疗效果,若检查指标恢复正常,则按常规1个月后体检一次,如果没有异常可以每年体检1次。
流行性斑疹伤寒患者要以高热量、高蛋白流食或半流食为主,适合多吃蔬菜、水果补充身体所需的维生素,少食辛辣、刺激食物,每日液体量应在3000ml以上,有心肌损害者酌减。
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如各种营养丰富的粥类、汤类等。
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水分,成人每日液体量应在3000ml以上,有心肌损害者酌减,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缺乏维生素A容易受到病毒和细菌的感染,因此宜吃含有维生素A较多的食物,如蛋黄、动物肝脏等动物食品,含胡萝卜素较多的有黄红色蔬菜,如南瓜、胡萝卜、西红柿等。此外,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C、维生素E等也具有一定的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尽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例如洋葱、胡椒、辣椒、花椒、芥菜、茴香。
避免吃油炸、油腻的食物,如油条、奶油、黄油、巧克力等,此类食物有助湿增热的作用,不利于病情的治疗。
戒烟以及戒酒、咖啡等兴奋性饮料。
流行性斑疹伤寒患者要注意并发症,并及时隔离防止交叉感染,症状减轻后可以适当在室内活动,养成规律的排便时间,注意个人卫生。
运动:症状减轻后可以适当在室内活动,疾病完全恢复后可逐步恢复活动量,定期锻炼,每周至少3次,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如跑步、健身操、打羽毛球等有氧运动,增强自身免疫力。
养成规律的排便时间,训练并协助病人床上排便。
注意个人卫生,每日洗澡以及更换干净衣物。
高热天气严密观察体温变化。
护理过程要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需隔离病人,防止交叉感染。
普通人群要做好传染病的预防,主要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方面着手,进行接种疫苗,防止流行性斑疹伤寒发生。
早期隔离病人,灭虱治疗,灭虱、洗澡、更衣后可解除隔离,必要时可刮去全身毛发。女性可用药物灭虱,如10%的百部酒精擦湿头发裹以毛巾,1小时后篦洗头发,头虱与虱卵均可被杀,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检验23日。
发现病人后,同时对病人及接触者进行灭虱,并在7~10日重复一次。物理灭虱,用蒸、煮、洗、烫等方法。
疫苗有一定效果,但不能代替灭虱,疫苗仅适用于某些特殊情况,如准备进入疫区、部队者,研究人员等。灭活疫苗能减少发病率、减轻症状、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常用灭活鼠肺疫苗皮下注射,第一年共接种3次。
4537点赞
[1]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许庆华,刘玉莉.流行性斑疹伤寒的护理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0,18(1):110-111.
[3]流行性斑疹伤寒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6):97,88.
[4]李广明主编.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综合治疗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38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