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管状性索间质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具有分泌功能的卵巢性索肿瘤,属于低度恶性肿瘤。临床罕见,迄今为止国内外文献仅报道百余例,常与家族遗传因素有关。环管状性索间质瘤主要表现为激素异常、月经紊乱、阴道不规则出血或接触性出血、多发性色素斑、盆腔包块等症状,常合并家族性黑斑息肉综合征。本病目前主要通过手术治疗改善,预后一般,无法彻底治愈。
环管状性索间质瘤十分罕见,主要来源于性腺中的性索及间质组织恶变导致,光镜下肿瘤组织具有特征性的环管状结构。本病好发于家族性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育龄期女性,可由遗传、分泌功能异常诱发。
家族内有遗传因素对发病有较大影响。
孕产状态,排卵异常反复修复等分泌相关功能的变化可影响病情。
本病十分罕见,常与家族遗传因素有关,发病年龄4~70岁不等,多发生于20~30岁育龄期妇女。
临床发现环管状性索间质瘤常与家族性黑斑息肉综合征并发。
环管状性索间质瘤属于卵巢功能性肿瘤,多与分泌功能有关,因此育龄期妇女属好发人群。
环管状性索间质瘤较罕见,患者多出现激素异常、月经紊乱、阴道不规则出血或接触性出血、盆腔包块、多发性色素斑等症状。本病可合并出现家族性黑斑息肉综合征。
初潮后月经不规律、经期延长、月经量多,可出现继发性闭经、不育或性早熟。
绝经后阴道出血或接触性出血。
肿瘤较大时可有下腹不适等盆腔压迫症状。
皮肤及口唇黏膜色素斑。
环管状性索间质瘤常并发家族性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存在消化道出血,肠梗阻甚至息肉恶变的问题。
环管状性索间质瘤患者出现性早熟、阴道不规则出血以及盆腔肿胀、压痛时需要及时到妇科、肿瘤科就诊,通过做激素水平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本病需要与卵巢颗粒细胞瘤进行鉴别。
出现性早熟、阴道不规则出血,应该及时就医。
患者优先考虑去妇科就诊。
确诊后可至肿瘤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
是否存在腹部疼痛,一过性或是持续性疼痛?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疼痛、外阴阴道出血等)
直系家属中有无本病患者?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通过血液化验来测定雌、孕激素含量。
肿瘤标志物是反映肿瘤存在的化学类物质,它们的存在或量变可以提示肿瘤的性质,通过检查以帮助肿瘤的诊断,分类,预后判断以及治疗指导。
病理组织学是通过组织切片染色,然后进行显微镜检查的一种方法,此诊断方法是明确疾病的金标准。
将MRI用于卵巢性索间质瘤患者中效果理想,能实现疾病的诊断与鉴别,且该方法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性,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患者出现月经紊乱、阴道不规则出血或接触性出血、多发性色素斑等症状,病理检查结果支持环管状性索间质瘤可确诊。
卵巢颗粒细胞瘤主要表现为内分泌功能紊乱症状,如初潮后月经不规律、经期延长、月经量多、继发性闭经、不育、绝经后阴道出血或性早熟等,肿瘤较大时可有下腹不适等盆腔压迫症状,与环管状性索间质瘤的症状类似,可通过病理检查确诊。
环管状性索间质瘤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常用的术式有患侧附件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二次切除术。因本病病程较长,故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改善。
本病无特殊药物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是治疗环管状性索间质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根据患者年龄及需求选择单侧或双侧附件切除,且此病以腹膜后淋巴结为其扩散途径,所以手术时需切除淋巴结。
对于年轻患者,初次手术应保留生育机能,仅切除患侧附件,但术中应清除腹膜后淋巴结,切除范围包括腹主动脉旁及盆腔腹膜后淋巴结。
若对侧卵巢有可疑病变,经开探查或送病理检查后确定病变,则续作双侧附件切除术。
对于复发瘤,不应放弃再次手术机会,有远处转移者可辅助放疗。
有远处转移的患者可辅助放射治疗,可降低肿瘤的复发率。
环管状性索间质瘤可通过手术治疗改善症状,但无法治愈,术后存活率较高,患者需要根据预后情况遵医嘱定期复诊。
环管状性索间质瘤难以彻底治愈。
术后存活期可达几年至几十年。
术后应定期检查,主要是进食性激素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此病无特殊饮食调理,营养丰富均衡即可。
环管状性索间质瘤患者要注意外阴、阴道卫生,同时注意健康作息,以及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护理。
注意外阴、阴道卫生,保持干燥洁净。
保持愉悦心情,避免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
健康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免加重病情。
可对患者讲解病情知识,使其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焦虑紧张。
因本病病程较长,且会发生转移,故需要定期复诊,避免因症状不明显而不去复诊,明确预后效果。
对具有家族遗传因素的高危人群,应及时检测是否存在基因突变。
环管状性索间质瘤发病较少,多与家族因素有关,暂无有效预防方式,但可针对本病高危人群定期进行基因筛查,明确病情。
5500点赞
[1]刘格利.卵巢环管状性索间质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9):3694-3696.
[2]阎昕.卵巢环状小管性索间质瘤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15):256-25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