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直肠窝脓肿又称骨盆直肠间隙脓肿、肛提肌上部脓肿,较为少见,是指肛周局部形成脓肿突破肛提肌进入骨盆直肠窝形成的脓肿,常由直肠炎、直肠溃疡、克罗恩病或直肠外伤所致。发病初期仅感肛门直肠坠胀,排便时加重,继之出现胀痛,并有发冷、发热、乏力、纳差等感染的全身症状。
骨盆直肠窝脓肿常由直肠肌间脓肿或坐骨直肠窝脓肿蔓延所致,多由直肠炎、直肠溃疡、骨盆内病变及内、外括约肌间脓肿或由直肠外伤引起,此外也与血行感染、医源性因素等有关。
肛窦被粪便或分泌物堵塞,直肠炎症或溃疡、骨盆内病变等均可使肛窦感染发炎,细菌在窦内繁殖而致化脓。脓液向骨盆直肠间隙和疏松组织流注,继续化脓,形成骨盆直肠窝脓肿,90%以上的肛周脓肿均发源于肛窦感染。
因直肠内异物或外伤,或干结粪便等造成肛管直肠损伤,感染向深部组织扩散,形成骨盆直肠窝脓肿。
主要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全身免疫力低下而致血行不畅,中央间隙感染而致,如血液病、糖尿病常合并骨盆直肠窝脓肿,该原因引起的脓肿约占整个肛周脓肿疾病发病率的1%,与其他原因所不同的是这种脓肿没有内口,手术时只需切开引流即可。
主要见于传统的骨盆直肠窝注射硬化剂致感染或坏死,而引起骨盆直肠窝脓肿。
肛管直肠损伤或刺激,久坐的生活方式或长时间坐着。
平时不注意肛门局部清洁卫生。
有肛周感染性疾病,如肛裂、肛窦炎、肛瘘等。
长期便秘、大便干燥,导致排便时间过久。
骨盆直肠窝脓肿属于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较少见,约占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2.5%。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占外科疾病的3%~5%,占肛肠疾病的8%~25%,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20~40岁青壮年多见,老年及儿童时有发生,男女发病比例约为3~4:1。
患有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疾病的人群,如免疫系统疾病、糖尿病等。
患有肛周疾病的人群,如肛裂、肛窦炎、肛瘘等。
患有肛周感染性疾病的人群。
直肠内异物、外伤或干结粪便等造成损伤的人群。
患有炎症性肠病的人群,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骨盆直肠窝脓肿由于脓肿部位深,局部症状不明显而全身症状较重,常感觉直肠部沉重并有便意感,而大便时又感觉不适、沉重酸痛、排尿困难。患者先有寒战、高热、周身疲倦,严重者有毒血症的症状,个别患者有中毒性休克的表现。
肛门坠胀感、肛门胀痛、肛门发热、便意不尽,排便时尤感不适,常伴排尿困难。肛门检查多无异常,但直肠指诊可发现在直肠上部的前侧壁外有压痛、隆起甚至波动感。
全身感染症状明显,如寒战、发热、乏力、头痛等。若病情加重可出现毒血症的症状或中毒性休克,出现血压下降、发绀、休克等症状。
脓液可能穿破直肠、膀胱、阴道或坐骨肛管窝致相应的症状,如便脓、尿脓或者肛周红肿疼痛。
病情加重可能会出现发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和外周血白细胞增加。
患者烦躁或意识不清、呼吸浅速、心音低钝、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晚期可出现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
病情加重可能会出现高位肛瘘,肛门间歇性或持续性流脓,当脓液引流通畅后肿痛马上减轻。有时可因内口较大,粪便流入管道而引起疼痛,尤其是在排便时疼痛加剧。由于脓液或分泌物不断流出刺激肛周皮肤而引起潮湿、瘙痒,有时可伴发肛周湿疹。
骨盆直肠窝脓肿患者全身症状一般比较显著,但自觉的局部症状多不明显,因此早期诊断常有延误。肛门检查多无异常,但直肠指诊可发现在直肠上部的前侧壁外有压痛、隆起甚至波动感。
出现直肠坠胀感,便意不尽,排便时尤感不适,排尿困难伴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
当患者表现出肛门坠胀感、肛门胀痛、排尿困难、发热、乏力等症状时,应去肛肠外科、普外科就诊。
患病时间多久了?
是否有畏寒、发热、肛门疼痛、肛门流脓的症状?
是否有肛周感染性疾病史?
是否有炎症性肠病病史?
有没有小便困难?
有没有外伤手术史?
直肠指诊可发现在直肠上部的前侧壁外有压痛、隆起甚至波动感。肛门视诊可见肝门处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或肛瘘外口,可诊断肛瘘。
选择局部穿刺将脓液抽出,然后进行检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骨盆直肠窝脓肿。
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以确定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C反应蛋白的计数,明确患者炎性指标是否增高,判断是否存在炎症疾病。
主要是通过B超或盆腔CT检查来确定疾病,明确患者是否存在骨盆直肠窝液性占位,确定脓肿组织的结构。
出现直肠坠胀感,便意不尽,排便时尤感不适,排尿困难伴有发热、畏寒、疲倦等全身症状。
在肛提肌上可触到肿块、压痛、波动,做脓腔穿刺可抽出脓液或者脓血性液体。
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增高,直肠腔内B超或盆腔CT见骨盆直肠窝液性占位,纤维肠镜检查可见局部直肠黏膜隆起。
该疾病的脓肿位置较高,而且与骨盆直肠窝脓肿命名不同,在临床上也较为少见,发病原因、临床表现与骨盆直肠窝基本相同,缺乏特异性。患者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鉴别诊断。
通常由肛隐窝感染引起,发病率较低,发病隐匿,患者自觉症状少,有时可仅有轻度肛门区不适感,脓肿破溃后可从肛管排出,症状有时可与内痔相同,是可以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骨盆直肠窝脓肿以手术治疗为主,对于身体条件不允许手术或无手术条件时,采用保守治疗可以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但达不到根治的目的。
选用对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有效的抗生素,如头孢地尼。
口服蒙脱石散或局部使用石蜡油,减轻患者排便时的疼痛。
骨盆直肠窝脓肿一经诊断确实,即应及时切开引流。在腰麻或全麻下进行,切开部位因感染来源不同而不同。经手术处理后,半数患者可以痊愈,另有半数患者将演变为肛瘘,后者可于第一次手术3个月后再行瘘管切除术,但应注意保护肛门功能,降低术后肛门变形等风险。
应在肛门镜下行相应部位直肠壁切开引流,若经坐骨肛管间隙引流,日后易出现肛管括约肌外瘘。
应经会阴引流,若经直肠壁切开引流,易导致难以治疗的肛管括约肌上瘘。
若位置较低,在肛周皮肤上直接切开引流;若位置较高,则应在肛门镜下切开直肠壁或经阴道后穹窿切开引流。皮肤切口应为前后方向,长约2.5~3cm,距肛门缘亦需3cm。也可在脓腔中放置管状引流,术后接负压吸引,必要时用0.5%的灭滴灵局部冲洗。坐浴亦可于术后第2天起开始,并逐日换药至创口愈合为止。
症状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肿块发展较快,但尚未形成脓肿,伴有周身不适、寒热交作、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数。治法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可选择清营解毒汤化裁,煎服。
症状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不明显,肿块发展慢,伴有全身倦怠、低热盗汗、消瘦无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细弱无力。治法以养阴清热、补气补血为主,可选择青蒿鳖甲汤化裁,煎服。
对于身体条件不允许手术或无手术条件时,可采用脓腔穿刺抽脓减压。
温水坐浴,局部理疗,如局部用红外线理疗,促进脓液吸收。
骨盆直肠窝脓肿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多数均可治愈,预后良好。但若不积极治疗或治疗不当,病情可能会进展,形成肛瘘或导致全身感染,预后不佳。
骨盆直肠窝脓肿能治愈。
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治疗期间每周复诊,治愈后无需复诊。
骨盆直肠窝脓肿饮食原则以促进患者症状减轻并消退为主,要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合理控制总热量,合理营养物质分配,合理餐次分配,忌食辛辣、温热食物,慎食肥甘油腻之品。
辛辣食品会导致局部肿痛症状加重。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南瓜、红薯,保持排便通畅。
吸烟、饮酒会导致病情加重,故应戒除。
每日饮用大于1200ml的水,少喝刺激性饮品,如饮料、咖啡等。
骨盆直肠窝脓肿患者平时应该避免着急上火,注意清淡饮食,注意肛门局部卫生,养成温水坐浴的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保持肛门局部的清洁,定时清洗消毒。
保持排便通畅,避免粗硬粪便损伤直肠及肛管,排便后要清洗肛门。
多饮水,多进食含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水果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
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需注意是否有肛周反复流脓及肿痛等肛瘘症状。
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要注意伤口护理,保持创面干燥清洁,注意有无流脓、红肿。
遵医嘱用药、复诊,若出现病情反复或加重时要及时就诊。
消除诱发骨盆直肠窝脓肿疾病的原因,积极治疗可引发本病的疾病,如直肠炎、憩室炎、直肠溃疡、克罗恩病等,定期进行体检,注意卫生清洁,积极治疗肛肠疾病,有助于预防本病。
出现直肠坠胀感,便意不尽,排便时尤感不适,排尿困难伴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应及时就诊检查。
防治便秘和腹泻,便秘时贮存在直肠内的粪便易堵塞肛隐窝,引起隐窝炎,最终形成脓肿。大便干燥硬结,排便擦伤肛隐窝也易引起感染。腹泻日久可刺激隐窝发炎,稀便也易进入隐窝,诱发感染。所以防治便秘和腹泻,对预防脓肿有重要意义。
及时治疗肛隐窝炎和肛乳头炎。
及时治疗可引起肛周脓肿的全身性疾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炎、肠结核等。
坚持每日排便后坐浴,注意清洁肛门,对预防感染有重要意义。
如感肛门坠胀、肿痛等不适时,应及时诊治。
注意饮食,少食辛辣、肥甘等物,注意生活规律,避免熬夜及过度疲劳等。
4770点赞
[1]张晓栋,郭建昇.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研究,2018,31(12):1713-1715.
[2]罗永.开窗置管引流加挂线术一次性根治肛周脓肿:附214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1,20(10):1146-1148.
[3]吴文宗,廖星明.多切口加双套管负压引流术在骨盆直肠间隙脓肿术后应用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29):25-27.
[4]张晓栋,郭建昇.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研究,2018,31(12):1713-1715.
[5]周戎二,高聚伟.坐骨直肠窝及骨盆直肠窝脓肿挂线术式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9,15(03):225-22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