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足、回流受阻,所致的肠壁缺血坏死和肠管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其中以发生于肠系膜动脉,特别肠系膜上动脉者多于肠系膜静脉,因肠系膜血管急性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肠管缺血坏死,临床上表现为血运性肠梗阻。
肠系膜动脉缺血时内脏血管的灌流量就不能满足正常的代谢需求,该疾病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分为急性和慢性
肠系膜缺血:
在数小时到数天内迅速进展,常导致急性肠坏死,需进行肠切除,急性肠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肠系膜动脉栓塞或在原有动脉硬化基础上形成的急性血栓。
往往是一个很隐匿的过程,其进展需要数周到数月,最常见的原因是不断进展的内脏动脉阻塞性疾病,通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因而这类疾病也常常被误诊为胃肠道疾病。
根据病因可分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非闭塞性急性肠缺血、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慢性肠系膜血管闭塞缺血四种情况:
动脉血栓形成是急性肠系膜缺血第二常见原因,占病例数的20%~35%,已存在于所有内脏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最常见的原因。
肠血管受损又无血栓形成或栓塞阻塞被称为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常继发于心脏疾病,特别是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占所有肠系膜缺血病例的5%~15%,遗传或获得性高凝血状态疾病。
腹腔内脏有3条供应动脉,即腹腔、肠系膜上及肠系膜下动脉,互相之间有侧支循环形成。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栓子多来自心脏,栓塞可发生在肠系膜上动脉出口处,更多见于远侧较窄处,常见部位在中结肠动脉出口以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大多在动脉硬化性阻塞或狭窄的基础上发生,常涉及整个肠系膜上动脉,也有较局限者。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可继发于腹腔感染、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致血流淤滞、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以及外伤或手术造成血管损伤等。
肠道血液灌流量骤减可通过多种机制造成肠系膜缺血。动脉栓塞占急性肠系膜缺血40%~50%,栓塞常来源于心脏内壁的栓子,引发因素包括快速房颤、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结构缺损、心脏肿瘤。心内膜炎可能导致脓毒性栓子从心内膜脱落。肠系膜血管近端的胸腹主动脉瘤壁血栓脱落也可导致肠系膜动脉栓塞。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形成的夹角比其他肠系膜血管与腹主动脉夹角小,所以成为肠系膜股动脉栓塞的最常见的部位。
动脉血栓形成是急性肠系膜缺血第二常见原因,占病例数的20%~35%。已存在于所有内脏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最常见的原因,高凝血综合征也容易导致急性内脏血栓形成,受影响的血管通常因为在主动脉开口处。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常已有慢性肠系膜缺血的表现,急性血栓形成死亡率高的原因可能由于阻塞部位在内脏动脉起始部,被阻塞的血管多,受影响的肠段长。主动脉夹层撕裂范围急性扩展也可导致肠系膜血管突然阻塞,并引起血栓。
肠血管受损又无血栓形成或栓塞阻塞被称为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有症状的患者常发现有广泛动脉粥样硬化,常累及3支内脏动脉。病变通常累及血管开口,斑块由腹主动脉延伸而至。内脏血栓常发生在血流量减少时,特别是同时合并肠道动脉硬化病变。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常继发于心脏疾病,特别是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房颤是心源性血栓和内脏栓塞常见的原因,也会因减少左室功能和心输出量而导致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其他引起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低血容量、全身血管收缩、血管活性药物、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肺分流术、腹部或心血管手术以及肝衰竭。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占所有肠系膜缺血病例的5%~15%,通常发生在肠系膜上静脉,也会累及肠系膜下静脉和门静脉,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分为原发型和继发性,继发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在基础疾病基础上,占所有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75%。遗传或获得性高凝血状态疾病,包括蛋白补体-C和蛋白S缺乏、红细胞增多症、抗凝血因子Ⅲ缺乏、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抗肿瘤因子Ⅴ突变等是常见的原因。恶性肿瘤、外伤、腹部手术、肝衰竭、胰腺炎、口服避孕用药也可引起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肠道缺血的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静脉受累的程度。
腹腔内脏有3条供应动脉,即腹腔、肠系膜上及肠系膜下动脉,互相之间有侧支循环形成。但如动脉硬化累及的范围较广,2~3支均有病变时,将有血供应量不足,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功能而出现症状。慢性肠系膜血管闭塞症状者却不多,更不致发生肠坏死。
凡全身血液循环动力异常、肠系膜血管病变以及其他全身或局部疾病引起的肠壁缺血,均可引发本病。
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所导致的高凝状态,如肿瘤、腹腔炎症、手术后、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
过度使用口服避孕药。
有长期吸烟史,多数患者还有其他血管疾病的表现,如脑血管冠状动脉和周围动脉疾病。
无症状的内脏动脉阻塞性疾病在老年患者中常见。
急性肠系膜缺血病程进展快,并发症的发生多与肠坏死有关。
慢性肠系膜缺血的准确发病率尚不清楚,但也有估计每年发病人数占总人群的1/100000。
本病男性多于女性,40~60岁之间多发。
多数病人有可形成动脉栓子的心脏病史。
伴有肢体或脑血管栓塞史的患者。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初始症状为剧烈的腹部绞痛,难以用一般药物所缓解,可以是全腹痛,也可见于脐旁、上腹、右下腹或耻骨上区。初期由于肠痉挛所致,出现肠坏死后疼痛转为持续性,多数患者伴有频繁呕吐、腹泻等胃肠道排空症状。
由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所导致的急性肠系膜缺血,最常见的症状是突然腹痛,早期肠鸣音活跃,加重后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腹胀等症状,肠鸣音减弱。急性肠系膜缺血早期无肌紧张反跳痛,然而当肠道缺血和坏死加重,肌紧张和反跳痛就会很明显。晚期的其他表现还包括发热、少尿、脱水、意识不清、心动过速、休克。
患者特征性表现是临床过程进展较慢,通常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重症患者最常见的表现是发热、腹胀、血便、脱水和严重的体液转移,可导致血性腹水和低血容量状态,静脉血栓损害进一步发展加重。
慢性肠系膜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症状是餐后腹痛和体重减轻,腹痛呈钝痛或绞痛,多位于中腹部,症状过程也被称为肠的间歇性跛行。腹痛常常发生在餐后15~45分钟后,表现为恐食症,以避免进食后引起的严重腹痛,患者通常营养不良、萎靡不振。
肠瘘主要发生在腹部手术后,当手术时坏死的肠管切除不够或肠管血供差,可导致吻合口愈合不良形成肠瘘,是术后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考虑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手术后要警惕再次发生栓塞造成肠坏死。
疾病错失治疗,重症患者晚期会出现电解质紊乱,少尿、心动过速,甚至休克。
为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继发性腹膜炎,多由细菌感染,化学刺激或损伤所引起的严重疾病,可出现腹痛、腹部压痛、腹肌紧张,以及恶心、呕吐、发烧,严重时可致全身性反应。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可导致肠道内容物发生障碍,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一般发病急骤,早期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剧烈的腹部绞痛,恶心、呕吐频繁,腹泻。腹部平坦、柔软,可有轻度压痛,肠鸣音活跃或正常。随着肠坏死和腹膜炎的进展,腹胀渐趋明显,肠鸣音消失,出现腹部压痛、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所以应该及早就医、尽早诊断、尽早治疗。
发生剧烈的腹部绞痛、恶心及呕吐频繁、频繁腹泻甚至出现意识模糊,需立即就医。
出现餐后腹痛和体重减轻、恶心、呕吐排便异常、腹胀,需及时就医。
患有可引起肠壁缺血的其他全身或局部疾病,出现腹部不适时,需及时就医。
患者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可到消化内科或外科就诊,如腹痛剧烈难忍或休克等可到急诊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有无腹部绞痛、恶心及呕吐频繁、腹泻、腹胀等表现?
腹痛的发生时间是餐前还是餐后?
近期有无明显的体重减轻?
是否患有会引起肠壁缺血的其他全身或局部疾病?
通过触诊和听诊,触摸患者的腹部,判断有无压痛、反跳痛,明确疼痛位置,听患者有无肠鸣音,可初步判断患者的疾病。
提示患者有无感染,有无血液浓缩和代谢性酸中毒表现,帮助疾病的诊断。
可检查肠腔内状态,提示有无胀气存在,有无积液,对于疾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超声对于内脏局部缺血症状的早期无损伤诊断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彩色多普勒扫描可以用来评估内脏血管及血管床的流速及阻力指数,同样可以评估终末器官的血管供应情况。肠壁的情况可以通过高分辨率的经腹超声来评估,可查看是否有肠管壁的出血、炎症、坏死、增厚,不对称的肠壁增厚及伴随的肠梗阻,可以在急性肠系膜缺血的患者中出现,腹水和气腹症也可出现,对诊断及排除其他疾病有重要意义。
对于肠系膜缺血的诊断是一种精确无创的显像方式。CT很容易发现与急性肠系膜缺血相关肠系膜壁增厚、扩张、活动减少,还可同时发现肠积气、肠系膜水肿、腹水等。可以用来评估肠系膜血管有无血栓、栓子、动脉夹层和动脉瘤等情况。
可用于肠系膜阻塞性疾病的诊断,因为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时所需时间明显比CT血管造影长,所以使用受到限制。磁共振血管造影能避免CT血管造影时暴露于射线,但是CT血管造影对于钙化斑的确定诊断有着独特的优势,这是磁共振血管造影无法比拟的。如果患者对碘对比剂过敏,行磁共振血管造影又可显现出其优势。
内脏大动脉前后及侧位图,同样的对于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的导管插入术,可以最精确及特异性的提供狭窄及堵塞的位置。
本病尚未有统一的诊断标准。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腹部X线平片显示受累小肠、结肠轻度或中度扩张胀气,晚期由于肠腔和腹腔内大量积液,平片显示腹部普遍密度增高。选择性动脉造影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早期可有助于鉴别血管栓塞、血栓形成或痉挛,并可同时给予血管扩张剂治疗。
肠梗阻是常见外科急腹症,需与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鉴别,腹痛性质由阵发性转为持续性,或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如经胃肠减压等非手术措施后,腹胀减轻而依然持续性腹痛,同时出现休克和腹膜炎体征,呕吐血性物或便血,提示肠缺血可能。
肠源性脂肪代谢障碍是一种影响成年人的慢性多系统疾患,由革兰阳性杆菌引起,临床表现包括吸收不良综合征和慢性腹泻。影像学检查包括空肠增厚,无肠膨胀或运输时间异常,大量脂肪密度的肠系膜和腹膜后淋巴结特征性的表现提示该诊断,其余能辅助诊断的还包括肝脾肿大和腹水。
克罗恩病是一种透壁的肠道炎性疾病,好发于回肠末端。CT的特征性改变为小肠壁增厚,肠壁厚度可超过1cm,同时增厚可呈均匀或离心性。肠壁偶尔有一低密度的中间层,称双晕轮或晕轮,提示黏膜下水肿或脂肪沉积。晕轮征在各种炎症疾患中可能会出现,如放射性肠炎、移植物抗宿主病和慢性小肠缺血,需要进行鉴别。克罗恩病其他特征性的病变包括纤维脂肪增殖,在腹部平片和钡餐检查中类似团块状或脓肿,以及因小肠节段充血导致的直小血管突出,称鸡冠征,这些不会出现在肠系膜缺血中,可与之鉴别。
对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以积极治疗控制原发病为主,手术治疗根据栓塞的部分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法,术后积极抗凝和充分支持治疗。
单纯的药物治疗对于这些患者效果不佳,控制危险因素能缓解肠系膜循环及其他血管床动脉硬化的进展。
由于患者在住院期间常有严重脱水,所以术前一定要充分补充液体并保证足够的尿量,也要纠正电解质的异常及代谢性酸中毒。
由于长期缺血引起肠道黏膜损伤,可能出现细菌移位而导致全身性败血症。静脉使用广谱抗生素,同时加强液体补充可减少该类患者的死亡率,要特别注意对抗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
对急性、亚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主要是及时启动抗凝系统,能很好的提高生存率和减少复发风险,常见药物有肝素,可防止血栓形成。
静脉给予抗生素静脉减少细菌从肠黏膜移位,应建立积极液体复苏及循环支持,抗感染。
用于治疗肠系膜血管疾病扩充了经皮介入技术的用途,然而血管腔内技术仍主要用于慢性肠系膜血栓形成患者。最常用的技术包括球囊成形和支架,报道显示该技术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且并发症发生率低。由于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常需切除肠段,更多的是采用剖腹探查并开放手术重建血运。对于那些有短肠综合征、心肺功能均较差、已有腹腔手术史、凝血系统疾病以及营养障碍的患者,更倾向选择血管腔内治疗。而对病变复杂和血管完全阻塞的患者,传统上选择开放手术重建血管。
治疗急性肠系膜缺血是近来才报道的,在开腹手术期间剥离出横结肠系膜的根部,然后经皮或经动脉切口将管鞘插入血管。逆行肠系膜支架早期疗效尚好,长期效果仍不清楚,该方法的主要优势是在恢复血流前后可以检查肠道的状态,而顺行的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却无法做到。该方法的另一优点是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因为避免了病变近端流入血管的暴露,以及用于转流的自体血管的获取。缺点是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不慎损伤血管和造成主动脉夹层,以及由于内膜增生造成再狭窄。
探查重建血运的治疗方法既可用于急性肠系膜缺血,又可用于慢性肠系膜缺血。有急性肠系膜缺血症状和体征的患者需急诊手术探查,评估肠道的活力及重建内脏血运。在进行大血管成形术前,小肠和大肠可能会出现大段颜色暗灰,局部缺血性或坏死。所以在动脉栓塞发生后,肠道的坏死并不广泛,近端回肠和横结肠可能会免受缺血所累。而急性血栓形成则常发生在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由于累及肠系膜上动脉的几个近端分支,所以肠道低灌流和坏死的范围会更广泛。
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和低血流量状态是产生这类疾病最常见的原因,对该疾病的治疗应提高循环支持和增加心输出量。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仍然是最好的诊断方式,检查诊断之后还可以利用这条路径行介入治疗。这些治疗包括直接注入动脉内升压剂药如罂粟碱、硝酸甘油,以及必要时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前列腺素E1是一种强有力的平滑肌松弛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红细胞变形、降低生产活性氧抑制剂。
患慢性肠系膜缺血的患者常有营养不良,所以在重建血管前也要检查白蛋白、前白蛋白、C反应蛋白,对严重营养不良患者可考虑在术前给予全胃肠外营养或肠道营养。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是一种非常凶险的腹部急症,临床以症状、体征分离的绞窄性肠梗阻为主要特征,其病理生理的终点为肠坏死,预后极差,死亡率可高达60%~80%。有很多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在手术探查或死亡前才被确诊,而诊断不明和治疗延误仍然是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可以治愈,但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一旦发生,病情极其凶险,病死率极高。
治愈后不影响自然寿命,但该病死亡率较高,需积极诊断治疗。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患者,饮食上应注意宜吃低渣性、高纤维、含维生素K丰富的食物,如鸡肝、萝卜等,其中维生素K能够改善本病造成的出血。忌吃抑制肠道动力、凉性的食物,如烧烤、螃蟹等。
饮食上应进食低渣、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饮食。
术后暂禁食、水,待肠功能恢复后拔出胃管试饮少量水,然后依次给予流质饮食、少渣半流质饮食、软食、普食,给予易消化且含丰富维生素的食物。
忌油腻、生冷、坚硬食物。
少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糯米团、柿饼、月饼等食物。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饭后剧烈活动。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护理分为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术前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禁饮水,给予胃肠减压、遵医嘱用药、腹痛护理、心理护理等;术后护理包括体位、管道护理、并发症护理等。
可减少胃肠积聚,减轻腹痛和腹胀。
采取半坐卧位,可使腹腔内炎症局限,减轻全身中毒症状。其次可使腹肌放松,膈肌下降,有助于改善呼吸功能。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根据医嘱合理安排输液。
密切注意患者的腹部体征,定期给予口腔护理,避免感染,关注呕吐和大便的次数、量、性质等。
呕吐时扶患者坐起或头偏向一侧,以免发生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及时清除口腔内呕吐物,予以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患者起病急,腹痛较剧烈,且病情发展快,患者缺乏思想准备,担心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和预后不良,往往急躁和焦虑。应主动关心患者,向患者解释腹痛的原因,以稳定患者情绪,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应特别注意术后患者的护理,血压平稳后予以半卧位,并经常在床上改变体位,可用松软的枕头将腰背部垫起。在病情许可时,尽量帮助患者进行肢体锻炼,早期下床活动。了解管道的作用,严格无菌操作,妥善固定,防止移位、脱出。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避免受压、扭曲、堵塞,观察记录引流液的色、量、性状,待引流管量少、色清后方可拔除。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预防主要是了解疾病预防、治疗和自我护理知识。主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认识。定期进行出、凝血时间和抗凝治疗,防止血液黏稠。保持心情愉快,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要有规律,饮食上应进食低渣、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饮食等。
已知有遗传高凝血症疾病风险的患者应该接受筛查,如有指征,应接受全身的抗凝治疗。
有心脏病史、高血压病史或使用内脏缩血管药物者,应定期体检。如有腹痛、呕吐、腹泻等不适时及时就诊。
积极预防和治疗引起血栓的疾病,如高脂血症、高血压、心肌梗死、脑梗等。
积极预防腹部感染,防止引发本病。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日常膳食合理搭配,保证营养均衡。
平时适量运动,加强机体免疫力,防止疾病的发生。
定期体检,如果诊断出容易导致本病的疾病,积极治疗。
4173点赞
[1]吴肇汉,秦新裕,丁强.实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46-450.
[2]田娇,李哲.实用普外科护理手册[M].上海: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
[3]徐延森,现代普外科治疗精粹[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432-43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