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硬化即颈动脉粥样硬化,通俗的讲就是颈动脉内膜逐渐形成硬化的斑块,斑块破裂脱落或者是形成附壁血栓造成血管狭窄,而导致颈动脉供血异常。颈动脉硬化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如身体某一部位出现颈动脉硬化,则其他部分存在动脉硬化的可能性很大。高风险因素主要是高龄、长期的吸烟、有高脂血症、高血压。颈动脉硬化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是常见的血管壁病变,表现为血管壁增厚、硬化及重构,可明显增加心肌梗死、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颈动脉硬化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是大量研究表明颈动脉硬化是由于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
高压血流长期冲击动脉壁引起动脉内膜机械性损伤,造成血脂易在动脉壁沉积,形成脂肪斑块并造成动脉硬化狭窄。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血中脂肪量过高较易沉积在血管内壁形成斑块,造成动脉硬化狭窄,目前已经知道的能导致粥样硬化脂蛋白有低密度脂蛋白以及脂蛋白a。
糖尿病人的脂肪代谢会出现问题,血液中运送脂肪的蛋白质会产生变性,在运送过程中脂肪容易沉积在血管内壁形成脂肪斑块。
香烟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会损伤动脉内壁,受伤的动脉内壁会卡住胆固醇,引起血小板堆积形成脂肪斑块。
运动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减少低密度脂蛋白,帮忙身体把多余胆固醇从胆道与肠道排出体外,避免过剩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内壁。
肥胖的人易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等,从而继发颈动脉硬化。
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较少,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近年来呈年轻化趋势。
本病好发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
颈动脉硬化症状主要取决于管腔狭窄程度以及斑块的性质,根据是否产生相关的脑缺血症状,分为有症状性和无症状性两大类,早期患者一般无症状,晚期患者可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卒中症状。
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视物模糊、言语障碍等。
因颈动脉狭窄或者一过性的微小栓子,引发突发的意识丧失。
病情进一步进展后,导致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梗塞、脑血栓,出现偏瘫、失语、意识不清,严重者出现昏迷,甚至死亡,对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影响。
许多颈动脉硬化性疾病患者,临床上没有任何神经系统症状或仅有一些非特异性表现,如头晕、头痛、晕厥等。
颈动脉硬化也会造成血管狭窄闭塞和瘤样改变。
颈动脉硬化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但有时也会出现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脑动脉硬化脑出血、脑血栓或者是其它的疾病。
颈动脉硬化是一个缓慢发生的过程。若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出现头晕、手脚不听使唤等颈动脉硬化相关症状,或在检查中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应尽快到医院就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
发生头晕、头痛、晕厥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生一过性单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应及时就医。
出现昏迷情况应立即就医。
一般建议患者就诊于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
如发生昏迷等紧急情况,可到急诊室就诊。
头晕或者轻度头痛在多长时间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头晕、手脚不听使唤存等症状)
这些症状出现多长时间了?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之前是否进行过治疗?
进行体格检查时,部分患者可出现血管杂音。
眼底检查可发现部分患者眼底动脉分叉处有微栓塞。
对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包括表情状态、面部是否对称、语言、意识、运动功能、肢体张力、共济失调试验、感觉功能等。
对患者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检查了解患者有无其他疾病,以及血液中血糖、血脂、蛋白质的水平,以及是否存在糖尿病、血液病、肝胆疾患等疾病。
超声检查是经动脉硬化筛查的首选检查方法。
测量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斑块构成和斑块类型。
磁共振成像可显示斑块形态、斑块体积,可以分析斑块性质、斑块纤维帽、脂质核心大小、斑块钙化、斑块内出血。
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可显示头颈部动脉狭窄,并测量狭窄程度。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可以明确病变部位、测量管腔狭窄程度及范围,特别是掌握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侧支循环的建立。
经颅多普勒超声用于评估颈动脉狭窄患者,辅助治疗及手术方案制定。
血管造影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颈总动脉IMT>1.0mm和(或)分叉处IMT≥1.2mm且<1.5mm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IMT≥1.5mm定义为斑块形成。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即为颈部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硬化与颈椎病临床症状极为相似,均可出现头晕、头痛,一侧肢体的麻木等症状。但是颈椎病和颈动脉硬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颈椎病往往是椎体出现了增生,而颈动脉硬化是颈动脉内出现了斑块形成。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首先要改善生活方式,同时积极控制有关的一些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症等。药物治疗方面,可以给予调脂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
颈动脉粥样硬化一般治疗方法主要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例如戒烟、戒酒、加强锻炼、控制体重、低盐低脂饮食等。
通过软化血管类的药物可以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每日口服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可显著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阿托伐他汀钙、瑞舒伐他汀人等他汀类降脂药可稳定斑块,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如患者合并有糖尿病,可使用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控制血糖。
根据颈动脉斑块导致血管狭窄的程度、斑块的稳定性,结合患者的症状、基本情况决定是否手术及采用何种手术方式。
手术多在全麻下进行,要求患者无较严重的心、肺或其他系统疾病。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为微创手术,局部麻醉下即可完成,适合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无法耐受全麻手术的患者。
颈动脉硬化早期积极控制危险因素病变可部分消退,颈动脉狭窄严重或斑块破裂,累及脑组织可导致严重后果。
颈动脉硬化无法治愈。
患者的具体寿命与颈动脉硬化的程度有关。
颈动脉硬化可能会影响脑血液循环,严重者造成脑卒中。
颈动脉硬化患者治愈后需要定期到医院复诊,分别于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一年做CT血管造影查看愈合情况。
多采用低糖、低脂饮食,做到平常的饮食结构合理,注意控制饮食的总热量。
控制每日膳食的总热量,维持正常的体重。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忌烟忌酒、辛辣食物、咖啡、浓茶等。
另外还需要控制含糖食物的摄入,减少钠盐的摄入,以清淡为主,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适当吃一些瘦肉、鱼、鸡蛋等动物蛋白和豆类等植物蛋白以维持营养平衡。
颈动脉硬化患者的护理应以调节生活方式,做好日常监测为主。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控制危险因素,避免疾病加重诱发颈动脉硬化。
患者应该积极锻炼身体,但是要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运动强度适中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睡眠。
患者应戒烟戒酒,吸烟对颈动脉硬化的影响较大,因此患者应戒烟。
颈动脉硬化患者应敬遵医嘱按时服药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及时复查,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可以通过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来预防的。无论是否患病,都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合理饮食和运动。
如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应定期体检,行血常规、血管造影等检查,以判断疾病进展情况以及是否有颈动脉硬化的发生。
不吸烟,也要避免被动吸烟。
不饮或者减少饮酒。
积极控制有可能引发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等。
科学饮食,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饮食宜清淡、低盐,粗细粮搭配,减少糖分的摄入,不要暴饮暴食。
合理安排运动,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睡眠。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4843点赞
[1]刘德培.中华医学百科全书[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3.
[2]《心血管疾病症状鉴别诊断学》已出版[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26(12):883.
[3]张澎,霍勇.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