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放线菌病是一种深部的霉菌病,较少见。本病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北部,以农村病人为多。发病的年龄最多在11~35岁,该病系产生多处窦道肉芽肿性疾患。从窦道排出带有“硫磺色颗粒”的脓性液为其特点,其主要症状包括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骨放线菌病的的处理方式一般为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根据患者情况,适当予以支持疗法及放射疗法的治疗手段。
骨放线菌病是一种深部的霉菌病,较少见。其是由于软组织放线菌病直接蔓延而来,放线菌多沿结缔组织直接向周围组织侵犯,很少经血液循环传播,不经淋巴系统扩散为其特性。病变扩展可累及骨骼,骨病变大多为继发性的,在常见拔牙或炎症后,机体抵抗力差时,通常致病菌生长及蔓延,会引起临床症状的发生。
在正常人的口腔、龋齿及扁桃体隐窝中,均可发现放线菌菌丝,其形态与骨放线菌相同。除牛型放线菌已找到五种类型,其致病菌多在组织黏膜缺氧及抵抗力减低的状况下(常见拔牙或炎症后),生长及蔓延,从口腔黏膜进入下颌角及颈部。
放线菌可由呼吸道侵入肺部造成肺部的病变,由消化道侵入回盲部。
放线菌多沿结缔组织直接向周围组织侵犯,很少经血液循环传播,不经淋巴系统扩散为其特性。病变扩展可累及骨骼,骨病变大多为继发性。
放线菌不是真菌,而是属于放线菌科的细菌。放线菌病散发于全世界,系由牛放线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多窦道肉芽肿,发病与人种无关。任何年龄都可患病。但以15~35岁最为多见。男女之比约为2∶1,症状因感染部位不同而异,多合并有其他细菌感染。我国西北诸省较多见,放线菌可累及骨骼。
骨放线菌病好发于11~35岁的西北部农村居民。
骨放线菌病患者主要是局部炎症表现,也可有全身感染性症状,如发热、不适、贫血等。一般先发生软组织感染,然后蔓延到骨。放线菌病局部侵蚀性非常强,无论是血管、神经、皮肤还是骨质,都不能阻止其蔓延。
放线菌病常累及面颈部、回盲部、胸部、脑部、皮肤和骨骼。骨放线菌病虽可远离其原发病灶(一般为肺),但一般由邻近软组织直接蔓延。受累的骨骼可为上、下颌骨,颅骨、肋骨、腰椎和骨盆等。若放线菌由齿的根管侵入,则颌骨病变为原发病灶。
可有全身反应及局部表现。呈慢性病程,但经常反复急性发作。患者有慢性病容,不同程度的贫血、消瘦,不规则发热和白细胞数增高。病变局部皮肤肿胀増厚而变硬,表面不光滑,呈棕红色,可溃破成多个窦道。脓液中常有黄色颗粒(俗称“硫黄颗粒”)是其特征性表现,肉芽肿触之易出血。
骨放线菌病可能侵犯多个椎体,严重时可能导致脊柱病理性骨折。
出现发热、食欲不振、贫血、累及下颌骨,可引起局部的牙痛,局部的肿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需要做实验室检查和X线检查,骨放线菌病应特别注意与骨慢性炎症和骨结核相区别。
当出现全身性的症状,比如发热、食欲不振、贫血、乏力,或者出现局部炎症,如牙痛、局部肿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
患者也可以考虑去口腔科就诊。
年龄、住址、从事什么工作?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发热、不适、贫血等)
最近是否拔过牙?发病部位在哪里?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身体抵抗力如何?是否应用过大量免疫抑制剂?
主要为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楚的溶骨性破坏。脊柱病变常多椎体受累,同时累及附件及肋骨头,早期仅有轻度骨吸收或不伴骨硬化,进行期在椎体可出现高密度区包绕的骨透亮区,呈泡沫状或蜂房状。可有浓大的长骨刺及骨桥,颌骨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骨破坏,边缘硬化,常有大死骨,一般无骨膜反应。病理上水样脓液中可见“硫磺颗粒”。
主要是霉菌检查,从脓液中的硫磺颗粒可找到放射线菌。也可用厌氧培养基作放线菌的培养。
骨放线菌病的确诊标准是在硫磺颗粒中找到排列呈放射状菌丝,骨放线菌病诊断还应当结合X线的诊断,综合临床表现判断。
常有急性炎症的病史,破溃流脓,有死骨形成,脓液无黄色颗粒,根据病史及脓液表现可鉴别骨慢性炎症与骨放线菌病。
脊椎结核有多椎间盘的破坏,受累的椎体少,横突和肋骨头常不受破坏,寒性脓肿中无黄色颗粒,脊柱常伴后突畸形。
骨放线菌病的治疗较困难,常采用外科手术,切开引流及坏死组织切除,尽可能敞开病灶与空气接触。治疗周期一般为6~12个月,可采用药物治疗,如青霉素等。在面颈部,也可用放射疗法。
采取内科治疗,青霉素为首选药,用量和疗程依病情轻重而定。
为促进青霉素渗入病灶处,可加用碘化钾溶液口服。
为加强青霉素的疗效,亦可与磺胺药并用。
当青霉素过敏、无效或其他原因不能耐受时,可选用红霉素或四环素,其他如链霉素、氯霉素、林可霉素、异烟肼和利福平等。
该病通常采用外科手术,局部有炎症性肿块者,应切开引流及坏死组织切除。因放线菌厌氧特性,因此尽可能敞开病灶与空气接触。
有骨质破坏和窦道形成者,可行病灶清除和窦道切除。
脊椎病变伴有椎旁脓肿者,应行手术切除。
颈、面部浅在的放线菌病病灶可进行放疗和化疗辅助治疗。
骨放线菌病经治疗后,可改善症状,但预后较差。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骨放线菌病彻底治愈较为困难。
骨放线菌病患者积极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骨放线菌病患者应积极治疗,遵循医嘱定期复查X线,查看骨质破坏情况。
骨放线菌病患者目前无具体针对性的饮食宜忌,应正常饮食,注意营养搭配即可。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的水果及蔬菜。
骨放线菌病患者平时注意增强机体抵抗力,注意休息和个人卫生。适当锻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当出现炎性肿块时,应及时切开引流。
注意口腔卫生,防止感染,拔牙后及时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注意休息,适当进行运动,劳逸结合。
遵医嘱,定期复查。
放线菌病具有厌氧特性,因此在病灶去除后,伤口应尽可能打开,以使伤口与空气接触,氧气不利于放线菌的生存。
骨放线菌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不高,注意口腔卫生,防止感染,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骨放线菌病。
注意口腔卫生,防止感染,拔牙后应及时用抗生素,对于预防放线菌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提高自身免疫力,加强营养,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劳逸结合。
4632点赞
[1]蒋延文,孙越,方秋红.肺放线菌病临床特点及诊断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4):3479-3481.
[2]]吴肇汉,秦新裕,丁强.实用外科学[M]第4版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324-232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