匐行疹亦称移动性幼虫疹、幼虫移行疹、潜行疹、钩蚴皮炎等,是由某些线虫、吸虫或绦虫的幼虫移行于皮内所引起的曲折的线形损害。本病多发生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我国东南部也有散发病例报道。临床多表现为皮肤出现匍行性线状红斑样损害,末端见硬结或水疱,伴有瘙痒或刺痛感。治疗多使用透热疗法、液氮冷冻或用氯乙烷喷射等将幼虫杀死,并配合药物治疗,局部皮损迁延不愈者也可进行手术切除。积极治疗的患者效果理想,预后良好。
匐行疹根据致病原因可以分为3型。
是接触了被猫、狗、牛、羊粪便污染的泥土或沙地,寄生虫钻到皮肤里而患病。
是吃了没有煮熟的鱼、青蛙、黄鳝等含有寄生虫的肉类。
是经常喝没有过滤或烧开的生水,因为生水多为地表浅层水,直接接触泥土,极易被寄生虫污染。
匐行疹主要是人体感染寄生虫所引起,可以通过体表接触、饮食、喝生水等接触到寄生虫,当人体接触含有这些蚴虫的猫、犬或其他动物的粪便排泄物所污染的泥土时即可被感染。本病多见于儿童,好发于夏季,处于温暖潮湿的大环境中可能会诱发本病。
引起匐行疹的寄生虫包括巴西钩虫线虫,犬钩虫线虫、锡兰沟口线虫、窄头钩虫,巴西钩虫和犬钩虫的幼虫是本病的主要病原体,这类钩虫以猫或犬为自然宿主。人体接触含有这些幼虫的猫、犬或其他动物的粪便排泄物污染的泥土,或食用未经煮熟的含有这些幼虫的肉食,可被感染。人不是这些幼虫的第一宿主,不能在人体内发育生长成熟,但幼虫可以在人体内长期寄生,并移行于人体组织及各脏器而引起病变。
处于温暖潮湿的大环境中,可能为此病的一个诱发因素,比如夏季温暖潮湿的环境利于寄生虫的存活与生长。
匐行疹多发生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我国东南部也有散发病例,好发于夏季。
因儿童的身体免疫力低,卫生意识差,经常接触猫狗及泥土,都导致儿童比成人易患本病。
如吃生鱼片,或鱼、黄鳝、青蛙等食物熟度不够。
生水大部分是地表浅层水,极易被寄生虫污染,故平时爱喝生水的人易患本病。
匐行疹的临床表现多在侵入部位出现瘙痒性红斑、丘疹和水疱等非特异性损害。约1/3的患者可并发Loeffer综合征,少数患者可出现失眠、体重减轻、精力不集中及工作效率降低等症状。
幼虫钻入皮肤后,潜伏数小时,在侵入部位出现瘙痒性红斑、丘疹和水疱等非特异性损害,2~3天后幼虫开始向前爬行,可直线前进也可蜿蜒前进,形成曲折的表皮内隧道,每日向前伸延数毫米到数厘米,皮疹表面呈淡红色,2~3mm宽,略高出皮面。患者感奇痒,常因搔抓继发感染,出现条状的浅表溃疡或湿疹样损害。
幼虫停止移行时可在局部形成硬结,瘙痒可持续数月之久,以后皮肤干燥结痂。皮疹多发生在足部、手部、小腿下端、面部等处,数目多少不定,一般是一条,有时可多条,有的皮疹相当广泛。某些幼虫引起的皮损可表现为移动性皮下结节,有压痛和奇痒,有的仅表现为丘疹样损害。
少数患者可出现失眠、体重减轻、精力不集中及工作效率降低等症状。
约1/3的患者可并发Loeffer综合征,表现为肺部暂时性、游走性浸润,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可达51%,痰中可高达90%。
患者的皮肤出现瘙痒性红斑、丘疹、水疱、每日移行的皮损,要及时就医于皮肤科。医生会进行相应的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如组织病理学检查、皮损活检等,根据患者皮损特点及辅助检查结果一般不难对匐行疹进行诊断,临床上还应与疥疮、蝇蛆病、裂头蚴等疾病进行鉴别。
患者的皮肤出现瘙痒性红斑、丘疹、水疱、每日移行的皮损、曲折的表皮内隧道、硬结、移动性硬结,并伴随瘙痒、奇痒的感觉,请患者及时就医。
大多数患者应优先就诊于皮肤科。
哪里不舒服?
这个症状持续多久了?(如硬结、水疱、瘙痒、刺痛感等)
是否吃过什么生肉或半生的肉?
是否经常接触猫狗或泥土?
之前有看过其他医生吗?
在家服用过什么药物吗?
询问患者是否有生肉及半生肉进食史、询问患者是否经常喝生水、询问患者是否有猫狗及土壤接触史,帮助鉴别诊断。
体格检查可发现有特征性的宽2~3mm匐行性线状红斑样损害,略高起皮面,末端往往见硬结或水疱,可帮助诊断。
取患者皮损边缘,送去病理科镜下检查,等待病理科结果即可,明确病变性质。
取下患者的结节、囊肿,实验室进行检验,查看是否发现幼虫,并对其种类进行鉴别。
查明幼虫是否侵犯到肺部,匐行疹可见肺部暂时性游走性浸润。
根据典型症状配合辅助检查结果,即可进行正确的诊断。
在四肢或躯干等处出现瘙痒性红斑、丘疹和水疱,可直线前进也可蜿蜒前进,因搔抓继发感染,出现条状的浅表溃疡或湿疹样损害。
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幼虫在移行过程中,在组织或器官内产生异位性病变,常在表皮的颗粒层或棘层栖居,并形成隧道,周围有慢性炎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由于幼虫对人体不能适应,在人体内不能发育成熟,多停留在幼虫阶段,故查不到成虫和虫卵。
为疥螨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疥螨经常寄生在皮肤较薄且柔嫩的部位,如手指缝、手腕、腋下、乳房下、大腿内侧、外生殖器等。临床表现以丘疹、水疱及隧道,夜间瘙痒剧烈为特点。匐行疹症状与之相似,但皮疹可表现为移动性结节,也可借助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学或镜下检查,对菌丝及幼虫进行鉴别。
指苍蝇的幼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患者会感到身体里某部位有刺痛、瘙痒、异物感、移行感等,进行组织活检可提示有蝇蛆寄生,即可与匐行疹进行鉴别。
也可表现为皮下移动性结节,但多引起眼部的病变,匐行疹多发于足部、手部、小腿下端、面部等处,可与此病进行鉴别。依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对幼虫种类的确定,鉴别此两个疾病不难。
匐行疹的治疗以抗寄生虫药物为主,常用10%阿苯达唑混悬液、伊维菌素、甲苯达唑等药物进行治疗。局部皮损迁延不愈可进行手术切除,热透疗法、冷冻疗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此病的治疗周期较短。
局部可外用10%噻苯达唑混悬液,瘙痒可在3天内明显减轻,皮下幼虫可在1周内停止活动。
是新型的广谱、高效、低毒抗生素类抗寄生虫药,对体内外寄生虫特别是线虫和节肢动物均有良好驱杀作用。
为广谱驱肠虫药,具有显著的杀灭幼虫、抑制虫卵发育的作用。儿童酌减。治疗的有效标准是症状减轻和线状皮损停止延伸,后者通常发生在给药后1周内。
皮疹面积不大、范围不广时,可手术切除,需要做扩大切除,以保证切除干净。
将病变组织通过冷冻使其坏死,使皮肤重新生长,以达到治疗目的,对此病具有一定的效果。
指通过热透机加热皮肤,使代谢加快,使得皮损的恢复增快。
积极治疗后大部分匐行疹患者的效果显著,预后良好,可以彻底治愈,不会留下后遗症。建议患者一个月复诊一次,需进行体格检查、X线检查等检查。
匐行疹经过治疗可以治愈。
此病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
建议患者一个月进行复诊一次,需进行体格检查、组织活检、X线检查等检查。
匐行疹的患者无需特殊的饮食调理。患者应注意避免再次食用半生及全生的肉类,日常饮食应注意维生素充足、营养丰富,患者也应忌烟忌酒。
患者应注意避免再次食用半生及全生的肉类。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例如蜂蜜、水果和新鲜蔬菜等,对疾病治疗和身体健康都有帮助。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忌烟、忌酒,减少使用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加重感染。
注意保持患处干净卫生,禁止对患处进行搔抓,以免破溃造成继发感染。
禁止患者再次接触猫、狗。
患者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
禁止患者接触被粪便污染过的土壤。
由于儿童是匐行疹的高发群体,儿童抵抗力比大人弱,对药物容易产生过敏现象,因此在用药的过程中要遵医嘱小剂量用药,或者局部用药,确定没有不良反应再正常用药。
患者应特殊注意可能引起自身寄生虫感染的因素,避免再次重复感染。
如患者进行了手术,术后应注意禁止从事重体力劳动、禁止患处沾水等。
避免接触被猫、犬排泄物污染的泥土,避免赤足在泥土中行走,改善和注意个人卫生,勿食未煮熟的鱼、肉等不洁食品,在流行区工作时更要加强个人防护和饮食卫生等措施都会对匐行疹的预防起到一定的效果。
日常需积极参加政府及学校等组织的卫生宣传教育活动。
避免接触被猫、犬排泄物污染的泥土,并及时对宠物的毛发进行清洗和消毒。
避免赤足在泥土中行走。
改善和注意个人卫生,儿童不要吸吮手指,饭前便后要洗手。
勿食未煮熟的鱼、肉等不洁食品,禁止喝生水。
在流行区工作时更要加强个人防护和饮食卫生。
气候温暖、潮湿的地区,特别容易滋生寄生虫,应尽量减少夏季外出的频率。
4938点赞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第2版.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635.
[2]方洪元.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07.
[3]朴永君.皮肤性病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205.
[4]王宝玺,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皮肤病学[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147.
[5]吴志华.皮肤性病诊断与鉴别诊断[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24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