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廓畸形属于先天性畸形的一种,主要是由于是第一、二鳃弓发育畸形所致。诱发的原因可能与基因遗传和母体服药、遭受感染、辐射等因素有关。主要的症状为耳廓发育异常,本病主要通过手术治疗进行改善,多数患儿预后较好。
耳廓的位置向下颌角方向移位、其耳道口亦同时下移,且常伴有形态和大小变化。
为耳廓部分或全部隐藏在题侧皮下,不是正常45°角展开,表面皮肤可与正常相同,软骨支架可以触及,形态基本正常或略有异常。
耳廓大小、形态正常或稍大,特征为立位,过分前倾,至颅耳角接近90°谓之招风耳。
人胚胎第5个月的一段时间内,在耳廓上缘与后部交界处有一向后外侧尖形突
起,相当于猿耳的耳尖部,一般至第6个月时已消失,若有明显遗留,属返祖现象,称猿耳;若仅有部分遗留称为达尔文结节。
杯状耳因对耳轮及三角窝深陷,耳轮明显卷成圆形,状似酒杯而得名,其体积一般较正常为小。
巨耳多为耳廓的一部分或耳垂过大,耳部整体成比例增大者较少,可以呈单耳或双耳。
副耳是除正常耳廓外,在耳屏前方或在颊部、颈部又有皮肤色泽正常之皮赘突起,大小和数目、形态多样,内可触及软骨,部分形似小耳廓,属第一、二鳃弓发育异常所致,此类病例常伴有其他颌面畸形。
小耳畸形发生时,患儿的耳廓形态,体积及位置均有不同程度的畸形,且常与耳道狭窄,闭锁及中耳畸形伴发。按畸形程度可分三级:
第一级耳廓形体较小,但各部尚可分辨,位置正常,耳道正常或窄小,亦有完全闭锁者。
第二级耳廓正常形态消失,仅呈条状隆起,可触及软骨块,但无结构特征,附着于颞颌关节后方或位置略偏下,无耳道,且常伴中耳畸形。
第三级在原耳廓部位,只有零星不规则突起,部分可触及小块软骨,位置多前移及下移,无耳道,常伴有小颌畸形,中耳及面神经畸形,少数可伴有内耳畸形,此为早期发育障碍所致,如腭弓发育畸形综合征,发病率较低,约为外耳畸形的2%左右。
先天性耳廓畸形是第一、二鳃弓发育畸形所致,在胚胎三个月内受遗传因素、环境污染或病毒感染,导致第一、二鳃弓发育畸形,继而影响耳廓发育致出现畸形。本病好发于有家族史的新生儿,可由母亲妊娠时有服用部分药物诱发。
多年来,大部分学者认为耳廓发育异常与遗传有关。
药物和病毒也可导致耳廓畸形。例如孕妇口服反应停后,胎儿可出现一系列先天性畸形。另外妊娠期母体的病毒感染,特别是风疹不仅可以影响胎儿的外耳,而且可以影响中耳和内耳的发育。
妊娠期母体由于受外伤或者患有某种代谢和内分泌系统疾病,均可影响到胎儿在母体内的正常发育生长。染色体变异亦可导致耳部的发育异常。例如在实验室,给某些动物行放射或化学药物等均可导致畸胎,这种因素在人类中亦可影响外耳、中耳和内耳的发育。
母亲妊娠时有服用镇静药物、维甲酸等药物可增加患病风险。
先天性耳廓畸形婴幼儿发病率约为0.001%,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比例约为2:1,本病可单侧发病也可双侧发病,但以单侧右耳更为多见。
因先天性耳廓畸形属于遗传疾病,故有家族史的患儿更易发作。
先天性耳廓畸形主要表现为耳廓发育畸形,如耳廓明显变小、耳廓结构不完整,合并外耳道闭锁或中耳畸形者,可出现听力下降或单侧听觉丧失。本病治疗不及时,可合并出现外耳道闭锁、患侧面神经发育不良、颜面畸形。
先天性耳廓畸形的典型症状为患儿的耳廓在出生和发育过程中,发现其耳廓存在畸形,或大或小,或结构存在异常。
合并外耳道闭锁或中耳畸形者,可出现听力下降或单侧听觉丧失。
先天性小耳及外耳道闭锁常合并发生,系胚胎发育过程中第一,第二鳃弓或第一鳃沟发育不全所致,主要表现为耳廓区域没有外耳道的存在。
部分患者由于发育异常还可伴发面神经发育不良,表现为患侧闭眼不全、口角偏斜,严重者患侧额纹可能消失。
胚胎发育不良严重者,除耳廓畸形外还可伴发颜面畸形,表现为患侧面部较对侧小,双侧下颌角不对称,下巴偏斜,严重者双侧颧弓不对称。
先天性耳廓畸形在出生后即可被发现,如果发现耳廓发育畸形或合并外耳道闭锁或伴有听力下降时,应及时耳鼻咽喉科就诊。行耳廓外形视诊以及听力检查、颞骨CT检查确诊,本病需要与先天性中耳畸形进行鉴别。
先天性耳廓畸形一出生即可被发现,在医院接受治疗即可。
先天性耳廓畸形大部分患儿就诊于耳鼻喉科,少部分患儿就诊于整形外科。
发现多长时间了?
孕期是否应用过药物?
婴幼儿对声音的反应怎么样?
家里或近亲属中有耳廓畸形的吗?
孕期得过传染病或感冒吗?
Weber试验内耳正常偏患侧,不正常偏健侧。Rinne试验内耳正常阴性,不正常为阳性或假阴性。
纯音气、骨导测试,内耳功能正常者呈传导性听力障碍曲线,内耳功能不正常者呈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曲线。
耳部X线光和CT检查,出现外耳道狭窄、闭锁或中耳听小骨发育异常可以确定骨性耳道,乳突气房、鼓室、听骨链及内耳结构是否存在、大小及形态是否正常。
根据视诊耳廓外形,如耳廓明显变小、耳廓结构不完整,以及影像学出现外耳道狭窄、闭锁或中耳听小骨发育异常即可作出诊断。
先天性耳廓畸形症状较为明显,通常无需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先天性耳廓畸形目前治疗以手术为主,常用的手术方式有预制耳后皮瓣法、自体耳廓移植法、耳廓推进缝合法、直接耳后皮瓣法、耳甲腔皮肤软骨瓣转移法等方式改善,同时可针对出生后一月左右的患儿可通过佩戴耳廓矫正器改善。
先天性耳廓畸形一般无需药物治疗。
适用于耳中段严重缺损者。
自体耳廓移植法(Nagel法)适用于小范围的软骨缺损,常采用对侧正常耳廓或同侧耳甲进行移植修复,通常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切取的耳廓组织宽度以不超过1.5cm为度。
耳廓推进缝合(Antia法)适用于局限于耳轮部的较小的缺损修复。在缺损两侧设计切口,耳舟处切口仅切开前面软骨,耳轮前角的三角瓣下端全层切开游离,上端保留颅耳沟皮肤,分别行推进靠近缝合。
以缺损部的耳廓后及乳突部的皮肤组织作为修复材料,以耳廓缺损缘为蒂设计皮瓣,皮瓣宽度应超过缺损缘的宽度,其长度视缺损的面积而定。因以缺损缘为蒂血供相对较差,皮瓣的长宽比例不要超过2:1。
以耳轮角为蒂,在耳甲腔处设计皮肤、软骨岛状复合瓣,转移修复耳上1/3。具体方法为沿耳甲腔边缘切开皮肤和软骨,在软骨与耳后皮肤层之间游离复合。
对于隐耳、杯状耳以及其他先天性小耳畸形者,可以在出生后一月左右佩戴耳廓矫正器。
先天性耳廓畸形可以治愈,但一般需要多次手术切除,不影响自然寿命,先天性耳廓畸形行手术治疗患者,一般情况下半年复查一次。
先天性耳廓畸形能治愈,部分患者需要行多次手术切除。
先天性耳廓畸形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先天性耳廓畸形行手术治疗者需要半年复查一次。
先天性耳廓畸形患儿无需进行特殊饮食调理,营养均衡即可。
先天性耳廓畸形患者日常要注意术后保持患耳清洁,预防感染、避免挤压耳廓支架以及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及充足的睡眠。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佩戴耳廓矫正器治疗的患儿,每天需佩戴20小时以上的治疗。
术后保持患耳清洁,预防感染,如定期更换敷料。
避免挤压、碰撞耳廓支架。
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充足的睡眠。
佩戴耳廓矫正器的患儿,每天要保证至少20个小时的治疗。
先天性耳廓畸形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仅仅只能降低发生畸形概率,但可通过产前彩超筛查,尽量早期明确疾病。
产前按时进行彩超检查,但是产前二维超声难以发现先天性耳廓畸形,尤其是比较轻微的类型,通常先天性耳廓畸形在出生时即可发现。
如果有家族史,怀孕前应咨询医生,应注意产前检查。
孕妇怀孕期间因避免接受辐射,避免服用副作用不明或未经临床验证对妊娠无影响的药物。
妊娠时尽量少去人群聚集的地点,避免遭受传染。
4229点赞
[1]余绍宸,姚昆,张建.国产耳廓矫形器对先天性耳廓畸形患儿的疗效分析[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20,36(01):56-60.
[2]王长琛,张晔,杨美蓉.自体耳甲腔软骨游离移植修复耳廓畸形[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20,36(01):20-24.
[3]林琳,蒋海越,杨庆华.先天性耳廓畸形的早期非手术治疗[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8(3):197-201.
[4]王敏,赵斯君,谢丽华.EarWell耳廓矫正器治疗先天性耳廓形态畸形的效果评估[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9,18(005):400-40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