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并无糜烂性胃炎这一疾病名称,往往是内镜医生肉眼观察后的一种描述性常用语,其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胃黏膜糜烂,有急性糜烂胃炎和慢性糜烂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是内镜下以胃黏膜多发性糜烂为特征的急性胃炎,又称急性胃黏膜病变(急性胃黏膜损伤)或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一般仅见饭后饱胀、反酸、嗳气、无规律性腹痛及消化不良等症状,少数可无任何不适。一部分病人有应激史,如外伤、烧伤、手术、全身性疾病、严重感染和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类固醇激素等药物史,本疾病多预后较好。
起病较急,在原发病的病程中突发上消化道出血,出血常为间歇性。大量出血可引起晕厥或休克、贫血,出血时有上腹隐痛不适或有触痛。
慢性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或痘疮性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糜烂,其形态特征是糜烂处有黏膜隆起,呈疣状外观,具有再发性或持续性多发糜烂的特点。患者多以慢性上腹部不适、疼痛、反酸和嗳气为主要症状,但亦可无任何症状,常与消化性溃疡等其他上消化道疾病并存。
糜烂性胃炎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其病因包括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两种。内源性因素主要为各种应激状态,而外源性因素主要是服用药物导致胃黏膜损伤。好发于嗜酒的人群、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人群等,药物因素和精神因素都可诱发本疾病。
· 化学物质、物理因素、微生物感染或细菌毒素:前述引起急性单纯性胃炎的各种外源性刺激因子均可破坏胃黏膜屏障,而导致胃黏膜急性糜烂。外源性病因可严重地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蛋白酶的逆向扩散,引起胃黏膜的损伤而发生糜烂、出血。
· 应激状态:一些危重疾病,如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休克及重要器官的功能衰竭等严重应激状态亦是常见病因。应激状态时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内脏血管收缩,胃血流量减少,缺血、缺氧使黏膜上皮的线粒体功能降低,影响氧化磷酸化过程,使胃黏膜的糖原贮存减少,故黏膜易受损伤。
· 药物:常见的有非甾体类药及含有这类药物的各种感冒药等,激素类、抗生素类、组织胺类、咖啡因、奎宁、卤素类、抗肿瘤化疗药、洋地黄、氯化钾、铁剂等,尤其随着小剂量阿司匹林的较多应用,其引起的急性胃炎也增多。阿司匹林主要可直接损害胃黏膜上皮细胞,也可以通过阻断胃黏膜内源性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胃黏膜血流量,影响胃黏液和碳酸氢盐屏障,使胃黏膜屏障作用减弱。
· 危重疾病,如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败血症、颅内病变、休克等严重应激状态是急性糜烂性胃炎的常见病因。
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病因仍不太清楚,Suno认为隆起的形成是由于急性胃黏膜的深度糜烂破坏或损伤了腺颈部细胞,结果幽门腺或胃小凹上皮孤立增生,形成黏膜隆起。Andre发现患者胃黏膜内IgE免疫细胞增多,部分患者血清内IgE增高,提示本病可能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上病人可以出现慢性上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上消化道症状,也可能引起上消化道出血。X线钡餐检查,约1/4的病例可显示中央有一钡点的圆形充盈缺损。本病是否会转变为胃息肉或胃癌,目前尚无定论。
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类固醇激素,因药物长期作用于胃黏膜,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导致胃酸长期腐蚀胃黏膜。
精神刺激、创伤和手术应激等,会使患者在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分泌增多,这些激素会损伤胃黏膜。
糜烂性胃炎较常见,近年来有上升趋势,老年和男性多见,与季节变化无明显关系。糜烂性胃炎造成的消化道出血,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的20%。
长期饮酒会损伤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
非甾体类抗炎药抑制胃黏膜保护因子的分泌,导致胃黏膜屏障受损。
这是类固醇激素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类固醇激素抑制COX-2,从而抑制肾上腺素分泌,而肾上腺素是胃黏膜的保护因子。因此,长期服用类固醇激素的人群要注意保护胃黏膜。
糜烂性胃炎的典型症状是上腹部疼痛,反复呕血可出现贫血、晕厥及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应激状态。其次表现为腹胀、纳差、上腹饱胀感。本病可能会并发胃溃疡、胃穿孔、萎缩性胃炎等疾病。
起病较急,在原发病的病程中突发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及黑便,单独黑便者少见,出血常为间歇性。
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出现多个疣状、膨大皱嬖状或丘疹样隆起,直径5~10mm,顶端可见黏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心有糜烂,隆起周围多无红晕,但常伴有大小相仿的红斑,以胃窦部多见,可分为持续型及消失型。
严重胃黏膜糜烂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出现呕血和(或)黑便或便隐血阳性,严重者甚至出现失血性休克。
胃黏膜糜烂长期持续或反复少量出血,或突发性大出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表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休克。
大量出血可引起晕厥或休克,出血时有上腹隐痛不适或有触痛。
糜烂性胃炎若没有及时治疗,胃黏膜的炎症逐渐侵袭胃壁,破坏胃黏膜的酸碱平衡,胃酸也逐渐腐蚀胃黏膜和血管,导致胃溃疡的产生。胃溃疡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节律性的餐后痛,胃镜检查可以确诊。
糜烂性胃炎在并发胃溃疡之后若没有及时发现、治疗,溃疡进一步加深就会并发胃穿孔。患者突然发生剧烈腹痛,疼痛最初开始于上腹部或穿孔的部位,常呈刀割或烧灼样痛,一般为持续性,疼痛很快扩散至全腹部,可扩散到肩部呈刺痛或酸痛感觉。
糜烂性胃炎若没有及时治疗,炎症加重,逐渐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也称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等,无特异性,其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病变。
这是该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由于胃黏膜糜烂导致患者出现出血的表现,一般表现为呕血或者便血,呕吐物为咖啡色样,常排黑色便。
对于糜烂性胃炎来说,及时发现异常症状,如呕血、黑粪等,要早日去消化内科就诊,进行相关检查、诊断等,及时进行治疗,可避免病情延误,促进疾病恢复。本病要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性胰腺炎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对于出现一定症状,如上消化道症状,如出现呕血及黑粪的人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如果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为多发性点状或弥漫性充血、糜烂、出血等,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为糜烂性胃炎的患者,若因大量出血引起晕厥或休克、贫血,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休克、昏迷等要到急诊科。
最近有无常喝酒或者吃过阿司匹林?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呕血、黑便、腹痛等)
一次呕血量为多少?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服药史?
什么时候开始发病?
发病以来饮食情况有改变吗?
胃黏膜常为多发性点状或弥漫性充血、糜烂、出血等。
最常见的就是碳13和碳14呼气试验。碳13、碳14呼气试验就是在空腹的状态下,或者是饭后两个小时以后,在护士指导下吹完气留样(作为对照样本),然后用凉开水口服一粒尿素碳13碳或碳14胶囊,静息30分钟以后就吹气留样,吹完气以后就把样本交给医生做检测。如果检查是阳性的,就证明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如果是阴性的就证明没有感染。
钡餐检查往往不能发现糜烂性病变,但可对其有无并发症,如消化道溃疡等可做出诊断。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比例上升,合并全身感染者血培养细菌可阳性。
检查粪便中隐匿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是消化道出血的指标。
此检查为确诊该疾病的主要手段,通常会通过胃镜来观察患者胃内的情况,同时还可以利用胃镜取胃内组织做活检,同时还可以排除胃癌的诊断。
内镜显示胃黏膜常为多发性点状或弥漫性充血、糜烂,出血等。
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比例上升,合并全身感染者血培养细菌可为阳性。
粪潜血试验阳性。
萎缩性胃炎伴有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等,无特异性。而糜烂性胃炎胃镜下为多发性点状或弥漫性充血、糜烂、出血,胃镜检查可明确鉴别。
常因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不慎、药物影响,周期性上腹疼痛呈反复周期性发作,胃镜检查可确诊。而糜烂性胃炎的腹痛不会呈现周期性,也没有溃疡史,胃镜检查可以明确鉴别。
急性胰腺炎主要表现为伴有恶心、呕吐的腹痛,吐后疼痛不会缓解,其多见于暴饮暴食或饮食油腻食物后。急性胰腺炎患者血、尿淀粉酶升高,是与糜烂性胃炎鉴别的重要标志。
糜烂性胃炎首先要去除发病诱因,积极治疗原发病。还要注意此病可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部分病例出血量大,病情凶险,需积极抢救治疗。总的来说糜烂性胃炎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内镜治疗等方式进行干预。
包括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用于胃酸分泌过多的胃炎病人。
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等,主要用于胃酸分泌过多的胃炎病人。
如胃膜素胶囊、枸橼酸铋钾颗粒、氢氧化铝凝胶等,保护胃黏膜屏障。
可以选用抗幽门螺旋二联或三联疗法,抗生素可选用阿莫西林胶囊、甲硝唑或者克拉霉素等,再加上一种胃粘膜保护剂或者质子泵抑制剂,可根治幽门螺杆菌。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如伴有消化道出血经过药物治疗和胃镜止血无效是可以手术治疗。
可经胃镜活检孔道局部喷洒凝血酶等止血剂,或进行电凝止血。但有严重心肺疾病、精神疾病患者不宜行胃镜治疗。另外,怀疑有休克、消化道穿孔的患者不宜行胃镜治疗。
急性糜烂性胃炎多数可自愈,若发展为溃疡,多数治疗后即可好转。慢性糜烂性胃炎伴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常持续存在,但多数患者没有症状。本病总体而言预后较好,患者可定期复诊。
糜烂性胃炎可以治愈。
糜烂性胃炎的患者经积极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以及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可以定期做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或胃镜检查。
糜烂性胃炎患者应以容易消化、软质饮食为主,比如面条、馒头、米粥等。建议平时饮食清淡,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饮食。
忌食用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长期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利于胃黏膜损伤的修复。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B丰富的食物,例如小麦、高粱、鸡肉、韭菜,牛奶等,宜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
忌茶叶、咖啡等引起胃酸分泌增加的食物,胃酸过多会将胃壁腐蚀。
糜烂性胃炎患者的护理以抗幽门螺旋杆菌和保护胃黏膜为主,还需避免发生大量出血导致的休克、昏迷,要保证患者在休克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了解各类抑胃酸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病人正确服用。
建议在医师指导下开展运动,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
日常使用或者吃的食物或者其他东西应洗干净以后在服用,避免引起体内螺旋杆菌的感染。
使用抗幽门螺旋杆菌三联疗法,患者一般坚持服用2~3周后去复查幽门螺杆菌,根据治疗效果采取下一步治疗。
对高龄、有溃疡病史、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的高危患者,可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和米索前列醇预防。
糜烂性胃炎的预防重点在于胃镜早期筛查疾病和改善生活规律,包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戒烟戒酒等。
糜烂性胃炎的早期筛查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对于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类固醇激素的人群,建议定期行胃镜检查,若发现胃黏膜多发性点状或弥漫性充血、糜烂、出血,即可诊断。
饮食习惯的规律性,切不可饥一顿饱一顿的,一定要吃早餐,否则胃部中空,胃部的蠕动会给胃黏膜造成一定的危害。已使用一些清淡的食品,切忌不可暴饮暴食。
禁忌抽烟、酗酒,烟草之中的尼古丁对胃黏膜有很大的伤害,所以最好戒烟,大量的引用烈酒即造成胃出血的患者比比皆是。
时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生活起居有序规律,做一些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也很重要。
4915点赞
[1]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上册[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王辰,王建安.内科学:下册[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