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白色斑块即口腔黏膜白斑,系指口唇和口腔黏膜的角化性白色病变,是口腔黏膜对外源性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可为黏膜及其下的结缔组织基质先期状态所影响。临床或病理学不能划分为任何其他疾病的口腔黏膜白色斑片或斑块。口腔黏膜白色斑块属于口腔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与吸烟密切相关,多发生于40~70岁男性,表现为口腔黏膜上擦不掉的白色斑块,属于癌前病变,治疗及时则预后良好,若蔓延为口腔癌则预后极差,死亡率高。
指口腔黏膜的白斑外观比较均匀一致,与正常黏膜相比病变并不明显。
如疣状型、颗粒型、溃疡型等,纹理不规则,容易发生恶变,形成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
口腔黏膜白色斑块主要是口腔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黏膜过度角化,感染白色念珠菌所致;其他如全身性因素或基因突变等也有发病的可能。该病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好吸烟者以及不注重口腔卫生的人,由吸烟、咀嚼槟榔、进食过烫、辛辣食物、梅毒感染等因素而诱发,无传染性。
过度角化是念珠菌感染的先决条件,各种机械刺激导致口腔黏膜上皮过度的代偿性防御反应,角蛋白合成异常增多,降解减少,发生过度角化。
近年研究认为口腔黏膜白斑与白色念珠菌感染有关,口角是念珠菌性黏膜白斑的好发部位。约半数念珠菌性黏膜白斑有结节样改变。这可能是高达45%的表皮皮损发育不良的原因。用抗生素治疗念珠菌性黏膜白斑,疗程平均长约45天,损害的结节性和部分显著性损害消失。
包括糖尿病、内分泌紊乱和维生素缺乏等,引起黏膜角质层增厚并致密,从而保护黏膜下的组织免于慢性刺激的损伤。
口腔黏膜白斑存在p53的表达,而在正常口腔黏膜则无表达,p53的表达量与癌变率密切相关。
这是最重要的外部刺激因素,鼻烟可诱发特殊形式的黏膜白斑。
该病可引起舌黏膜白斑并可并发萎缩性舌炎。
这些食物长期刺激口腔黏膜,导致产生防御性保护。
研究显示槟榔有致癌风险,会增加黏膜白斑等癌前病变的风险。
如口腔内存在不良修复物、错位牙、残根残冠的锐利边缘等长期机械性刺激也可引起白斑。
口腔黏膜白色斑块是口腔科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多见,近年女性也有增多趋势。口腔各部黏膜均可发生,以颊黏膜最多见,唇亦较多。世界卫生组织(WHO)已认定其属于癌前病变,被公认为口腔斑纹疾病中最典型的癌前病变之一,其癌变率约为0.19%~19.18%。
中老年男性的免疫力比较低,且易吸入二手烟,故本病的发病率较高。
吸烟可直接诱发黏膜白斑的发病。
口腔易滋生细菌,未及时清洁口腔易引发感染。
口腔黏膜白色斑块以口腔内黏膜的白色斑块、口腔炎症为典型表现,不同类型的黏膜白斑其临床表现大同小异,仅有些微的差别,临床上,最初的黏膜白斑症患者多无明显的体征或表现,但此病属于癌前病变,若不积极治疗,有恶变为口腔癌的可能。
早期仅在黏膜上出现大小不一、外形不规则的白色斑块,色白而似发亮,有时呈网状结构,高出于皮肤,扪之有硬感,周围无炎症反应,与底部粘连很紧,不能擦去,强行剥去即出血。以后逐渐发展,斑块变粗变厚,扪之有翻毛皮革感,好发部位为两颊、前庭、次为舌背及上腭,可从小的芝麻样到大的甲爪样大。边缘越小越清楚,大的比较不清。根据斑块质地不同,其典型症状也略有差异。
口腔黏膜出现均质性白色或灰白色斑块,边界清楚,表面不光滑,多有粗糙感或有皱褶,但触之柔软,周周口腔黏膜多无异常改变。
非均质性的一种,白色斑块呈疣状突起,表面粗糙,质地稍硬,多发生于口底、唇部、牙龈等部位。增殖性疣状白斑是疣状白斑的一种亚型,以老年女性多见,进展缓慢,易复发,可影响周围口腔黏膜。
非均质性的一种,多发生于口角内侧黏膜,病损为白色或灰白色,呈颗粒状突起于黏膜表面,而使黏膜不平整,病损夹杂黏膜充血,私小片状或点状糜烂,患者可有刺痛感。
非均质性的一种,在增厚的白色斑块上,有糜烂或溃疡形成,可有或无局部刺激因素,常有明显的疼痛。
常为白色念珠菌感染。
多数口腔黏膜白色斑块患者最初无一切自觉症状,进食咀嚼无明显障碍,不易引起患者重视。
强行剥离斑块或反复外伤可引起口腔溃疡,发作时疼痛剧烈,灼痛明显,严重者还会影响饮食、说话,对日常生活造成极大不便,甚至可以出现慢性咽炎、头痛、头晕、恶心、乏力等全身症状。
研究表明,部分黏膜白斑可以转变为恶性肿瘤。当白斑出现浸润、增殖、硬化、发痒及溃烂时,已有恶变可能,表现为说话、吞咽、发声等的异常改变。
一旦患者自觉或无意中发现口腔内出现异常白色斑块,长期存在,甚至有蔓延生长的趋势时,需要及时就医,一般去医院口腔科就诊即可,通过常规检查或组织病理检查,一般可以作出诊断,但口腔黏膜白色斑块需要注意与口腔扁平苔藓、黏膜白色海绵痣等相鉴别。
患者自觉口腔内出现白色斑块,自行无法消除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患者发现口腔内出现白色斑块,颗粒状或疣状,大小不等,边缘不规则,持续性生长,但无法自行剥离,或伴有疼痛的感觉,高度疑似口腔黏膜病变时,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口腔黏膜白色斑块的患者,未及时治疗,出现斑块的异常疼痛感、瘙痒感、溃疡性变化,或斑块蔓延至舌下、下唇内部,严重影响正常开闭口腔时,应立即就医。
患者去口腔科就诊即可。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白色斑块时什么时候出现的?既往有无类似的改变?
有没有自行去除过?斑块疼不疼?
有没有吸烟史、咀嚼槟榔的习惯?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有没有矫正牙齿的手术史?
肉眼观察口腔内部,或戴手套后触摸病变部位,有助于初步诊断。口腔黏膜出现大小不一、形状不一、与底部粘连紧密的白色斑点、斑块状改变,们之质硬。
临床上诊断为口腔黏膜白斑的患者均应及时活组织病理检查,局部麻醉下切取小部分口腔黏膜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表皮过度角化,角质板紧密,颗粒层细胞增生,棘层不规则增厚,基底细胞排列紊乱,胞核深染,见核分裂象,基底层液化变性,固有层显示较少炎性改变,如果并发念珠菌感染,真皮层显示多形核细胞浸润,其中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占优势,上皮浅层有微脓肿。
将1%甲苯胺蓝液涂布于擦干的病损表面,20秒后用1%的醋酸洗去,深蓝色、色深的部位即为可疑的癌变部位,此处可进一步做组织病理检查。
刮取病变区表面细胞,经过处理后观察细胞内部形态,也有助于诊断。
长期不愈的黏膜白斑病应做活检以排除癌变,组织病理学检查是主要依据,检查可见表皮角化过度,少有炎症细胞浸润,未见肿瘤细胞。
扁平苔藓多见于上下唇及颊部齿咬合部,常呈网状或花纹状排列,周围可有散在性的紫红色多角形丘疹,而黏膜白斑病则缺如,此外,身体处常见有扁平苔藓皮损。组织学上皮细胞无不典型增生,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上部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致密带状浸润,以此与本病相鉴别。
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较罕见。好发于婴儿,少数发生于青春期,至青春期达于极点。病变累及整个口腔黏膜,白色或灰白色损害,呈海绵状,如发生于40岁以下的患者,病变仅局限于部分口腔黏膜。根据患者有家族史以及临床病史可与之鉴别。
色乳白,周围有暗红色浸润,白斑表面浆液涂片可查见梅毒螺旋体。身体他处可有其他梅毒症状,梅毒血清反应阳性,而黏膜白色斑块多无全身性表现,以此与本病相鉴别。
口腔黏膜白色斑块的治疗主要为了消除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以及恶变的风险,所以,临床上常通过药物干预,如维甲酸、维生素、免疫增强剂等辅助治疗,一般需要约2~6周,对于上皮增生明显或恶变率高的患者,则需要首选手术,以彻底切除病灶;其他也可以选用物理激光、冷冻等方法消除病灶,效果良好。
即维甲酸,有促进上皮细胞增生、分化、角质溶解等代谢作用。局部用维A酸软膏1周至数周,即见口腔黏膜白斑逐渐消退。但是停药后有些患者可复发,对复发患者再用维A酸仍能收效。但本药可能引起皮肤黏膜干燥,脱屑、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且有致畸作用,孕妇忌用。
维生素A对预防上皮癌变有一定意义,可使癌前期细胞逆转为正常细胞,维生索E可防止维生素A的氧化并有利于吸收,两者有协同作用,且都属于维生素,不良反应很小。
外科手术切除目前仍是一种治疗口腔黏膜白色斑块不可缺少的治疗方法。虽然少数病例手术后仍有复发,但对一些已有上皮重度异常增生及癌变危险区的白斑最好手术切除。对于病损范围小的均质型白斑,手术治疗也是一种适应证;对于病损面积较大者可以分次切除。
对于病变面积较小,又位于口腔前部的白斑,可用二氧化碳激光直接照射,通过气化将病变去除。但对于病变较重,又位于口腔后部或其他不便直接照射的白斑,可用对组织穿透力强的Nd-YAG激光,通过光导纤维传输,使病变热凝或气化而去除。
用液氮冷冻治疗可以消除口腔黏膜白斑。根据病变范围大小可以1次完成或分次进行。
口腔黏膜白色斑块的患者经过积极正规的治疗后,预后良好,口腔内白色斑块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可以达到治愈的标准,且无明显后遗症出现,但由于此病属于癌前病变,所以患者治疗后每3~6个月需定期复查,谨防恶变,一旦恶变,可能影响自然寿命,口腔癌患者五年生存率并不高。
口腔黏膜白色斑块患者可以治愈。
若口腔黏膜白色斑块尚未恶变,经过积极正规的治疗后,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若已恶变的患者,其五年生存率较低。
即使白色斑块已彻底切除,该病患者癌变风险率仍比普通人高,所以患者需要每3~6个月时去医院复诊。
口腔黏膜白色斑块属于口腔内病变,所以患者需要节制饮食,以清淡饮食为主,多吃可以增强体质的食物,忌食腌制熏烤霉变食物,以免刺激口腔黏膜,加重病情。
以清淡柔软饮食为主,如各类蔬菜、水果、粥类等,减少唾液分泌,促进患处愈合。
宜多吃增强体质,提高免疫机能的食物,如扁豆、茅根、芦根、杏仁、蓟菜、百合、香菇、木耳、猕猴桃、山楂等,减少病毒感染机会。
辛辣腌熏食物忌过量食用,忌食过量辛、辣、腌、熏类等有刺激性食物,否则刺激唾液分泌,不利于术后恢复。
忌霉变、烧焦食物,忌生硬坚固难咀嚼食物,霉变、烧焦食物本身就有一定的致癌性。
口腔黏膜白色斑块患者术后的日常生活中,应该戒烟、戒酒,保持口腔卫生,谨遵医嘱,保持生活规律和心理健康,服药期间注意监测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必要时立即就医,术后的患者也要注意监测伤口的变化,禁止直接用手剥离白斑。
戒烟限酒,不吃槟榔,吸烟是导致口腔黏膜白色斑块最重要的外源性因素。
保持口腔卫生,饭后及时用漱口水漱口,避免用坚硬毛刷类牙刷刷牙。
严格遵医嘱,按时定量服药,不能因病情减轻就忽略用药。
注意休息,保持生活规律,避免熬夜。
服药期间,需要监测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若有加重的迹象时,及时就医。
手术治疗的患者,观察切口有无异常流脓、渗血、渗液的情况,必要时及时就医。
口腔黏膜内白色斑块严重影响日常咀嚼、说话、进食等功能,患者易产生焦虑、暴躁、不安的负面情绪,医生或家属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告知本病的良好预后以及发展过程,规劝患者及时纾解内心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以促进病情的恢复。
由于日光可加重维A酸对皮肤的刺激导致维A酸分解,动物实验提示维A酸可增强紫外线致癌能力,所以此药最宜在晚间及睡前应用,治疗过程应避免日晒,或采用遮光措施。
当患者无意中发现口腔内出现白色斑块时,禁止直接用手或其他物品撕扯,试图剥离斑块,强行去除斑块可加重黏膜损伤,诱发口腔溃疡。
口腔黏膜白色斑块无须早期筛查,预防此病的重要举措在于尽量地规避其可能致病的诱发因素,尤其是高危人群,需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口腔卫生,积极治疗原发病,以防患于未然。
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所以患者无须早期筛查。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少吃可能致癌的食物,如槟榔等,少吃坚硬的食物,如核桃坚果类,减少口腔黏膜的各种刺激。
高危人群,尤其是中老年男性患者,一定要戒烟、戒酒。
保持口腔卫生,饭后漱口,定期更换口腔清洁用品,减少感染机会。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梅毒、糖尿病、内分泌紊乱的患者,积极控制病情,避免疾患迁延。
4448点赞
[1]王松灵.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口腔医学(一)[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1082-1084.
[2]王蕊.口腔粘膜白斑患者146例的临床分析及治疗[J].医学信息,2015,000(048):371-371.
[3]陈帆.口腔粘膜白斑的临床治疗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5,000(007):56-5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