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汗腺炎是一种顶泌汗腺的慢性化脓性炎症,皮疹多出现于腋窝、腹股沟、乳晕、生殖器及肛周等富含顶泌汗腺的部位,以疼痛性红色结节、化脓、窦道、瘘管形成为特征,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常导致硬化和瘢痕形成。该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临床上常采用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在于控制症状及预防并发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治疗方式。
根据发病部位分类:
初起为一个或多个小的硬性皮下结节,之后有新疹陆续成批出现,排列成条索状或群集融合成大片斑块,其结节表面可无明显的化脓现象,自觉疼痛及压痛,全身症状轻微,约经几周或数月后结节深部化脓,向表面破溃,形成广泛的瘘道及较大的潜行性不规则溃疡。
多与腋窝汗腺炎同时并发或随后发生,多见于男性,且常伴有聚合性痤疮,初在腹股沟、阴囊、股部或臀部、肛周等部位发现豌豆大小的硬性结节,很快破溃形成潜行性溃疡,且有瘘道互相连接,可向肛门壁穿破而形成肛痿。
化脓性汗腺炎病因未明,主要认为与细菌感染有关,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及厌氧菌,与内分泌失衡、局部卫生欠佳、吸烟与饮酒过多等因素有关,体表局部环境改变导致病原菌侵入汗腺、毛囊及与之相通的导管并迅速繁殖,使腺管水肿、阻塞并化脓,在皮下蔓延,好发于肥胖、多汗伴痤疮者以及汗腺较活跃的20~40岁青壮年女性。
本病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细菌侵入汗腺、毛囊及与之相通的导管,迅速繁殖,放出毒素,使腺管发炎、水肿、阻塞、化脓,在皮下蔓延扩散,形成多个脓肿。
部分化脓性汗腺炎患者有家族遗传史,证明该病具有遗传相关性。研究证实其可在母女间遗传,表明该病是显性遗传。
部分女性患者发病与月经周期相关,在青春期前和更年期后此病罕见,服用激素类药物者发病率增加。
多汗、脂溢、大汗腺角化堵塞容易导致汗腺堵塞,可能会诱发化脓性汗腺炎。
患者过度剃须、使用未清洁的刮胡刀、长期应用脱毛剂、除臭剂,这些因素可能破坏毛囊结构,提升化脓性汗腺炎的风险。
本病常起病于20~40岁,各种族均有,发病率为1:100~1:600,1%的人口处于高危状态,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2:5,约4%的女性患此病,在青春期和更年期后此病罕见。
肥胖、多汗伴痤疮者。
汗腺较活跃的20~40岁青壮年女性。
吸烟人群,吸烟抑制腺体功能,导致腺体导管阻塞,肛周的病变多见,70%的化脓性汗腺炎患者吸烟,高于人群预期发病率。
皮损初起为一个或多个小的硬性皮下结节,排列呈条索状或成群融合形成大片斑块,自觉疼痛及压痛,结节化脓后向表面穿破,形成广泛的瘘管和较大的潜行性不规则溃疡,病变大多为单侧,少数可双侧受累。腋下汗腺炎多见于女性,肛周、外生殖器大汗腺炎多见于男性,且常伴有聚合性痤疮,女性相对少见,部分患者可并发炎性关节炎,出现关节胀痛。
由于炎症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患者患处皮色紫暗,变厚、变硬。
由于肿块化脓破溃,导致患者患处会散发出难闻的臭味。
由于局部汗腺的发炎,会给患者带来剧烈的刺痛,并伴随局部皮肤的红肿。
由于局部的汗腺反复的发作,不断地溃破和愈合,导致纤维组织增生,皮肤变硬,形成片状瘢痕。同时由于破溃还会形成较多的皮内窦道及相互交通的瘘管。
多见于女性,初起为一个或多个小的硬性皮下结节,后成批出现,排列成条索状或成群融合形成大片斑块,自觉疼痛及压痛,约经数周或数月后结节化脓,向表面穿破,形成广泛的瘘管和较大的潜行性不规则溃疡,病变大多为单侧,少数可双侧受累。
多见于男性,且常伴有聚合性痤疮。初在腹股沟、阴囊、股部或臀部、肛周发生豌豆大小的硬性结节,很快破溃,形成潜行性溃疡,且有瘘道互相连接,可向肛门壁穿破而形成肛瘘。其病程比腋窝汗腺炎长,可持续多年。
部分硬节表面可无明显化脓现象,偶尔其顶端出现一小脓疱。
部分患者可并发炎性关节炎,出现关节胀痛等症状。
化脓性汗腺炎引起化脓、破溃,在患处多潮湿,卫生条件差,容易诱发其他皮肤组织的感染。
化脓性汗腺炎的好发部位大多富含淋巴结,而汗腺炎留下的疤痕可能会阻碍淋巴回流,在手臂、腿部、生殖器附近形成组织水肿。
当发生与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的化脓性汗腺炎发作时,带来的剧烈刺痛可能使得患者无法自如的活动手臂和腿部。
化脓性汗腺炎发作时,可能伴随难闻的气味,这会使得周围人远离患者,是患者产生自卑心理,情绪低落。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及其重要,若腋下、阴部出现多发性硬结,应及时到医院皮肤科就诊,不可自行处理,以免进一步感染,到院后需行血常规、脓液细菌培养、结节病理活检等检查来确诊。
皮肤顶泌汗腺部位(腋下、肛周、会阴)可见长期反复发作多发性结节,应及时就医。
会阴区出现单发或多发的、皮下或皮内大小不等的脓疱或疖肿,应及时就医。
当患者肛周出血或患处剧烈疼痛时,应及时就医。
患者优先去皮肤科就诊。
有何症状?症状持续多久?
有无上呼吸道感染史?
家族史?既往史?
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脓液细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对指导用药有帮助,以明确感染病菌及后期用药指导。
组织病理检查在早期可见顶泌汗腺及其导管周围中性粒细胞、淋巴样细胞、组织细胞浸润,腺体及真皮内有大量细菌,也可表现为毛囊周围炎。后期汗腺腺体、毛囊皮脂腺结构均被破坏,形成脓肿,肉芽组织中含浆细胞、异物巨细胞浸润,随着脓肿向皮下组织延伸,可见窦道形成,愈合区域可见广泛的纤维化。
当患者存在腋下、会阴区单发或多发的、皮下或皮内大小不等炎性条索状硬结、脓疱或疖肿,或于皮肤顶泌汗腺部位可见长期反复发作的多发性结节,持续时间最少3个月,并且化脓后以后发生溃疡,并造成皮下可触性瘘道或形成瘘管,红肿明显,自觉疼痛,排出恶臭的糊状脓性分泌物时,可考虑为化脓性汗腺炎。
肛周化脓性患者在非顶泌汗腺部位可有黑头粉刺存在,也是本病早期诊断的标志。
组织病理检查为本病检查的金标准,可见活检组织内大量炎细胞浸润。
毛囊性浸润明显,呈圆锥形,破溃后顶部有脓栓,病程短,无一定好发部位。本病只好发于大汗腺,多形成皮下结节,可从临床表现来鉴别。
结节较大、坚实,炎性浸润较深,附近有感染病灶。淋巴结炎可发生于浅表淋巴结,而本病好发于大汗腺,且组织活检表现不同。
管道较深,内有肉芽组织,常有内口,多有肛门、直肠脓肿史。本病起初只有皮下结节形成,长期迁延不愈才吐出皮肤形成窦道,多无肛门、直肠脓肿史,以此鉴别。
几乎总位于会阴缝的后部,且在许多病例中脓性分泌物中可见毛发。本病的脓性分泌物中常无毛发,且好发部位为腹股沟、阴囊、股部或臀部、肛周等处,一般不会见于会阴缝。
化脓性汗腺炎患者应注意除去局部致病因素,改善全身状态,本病常用疗法为全身治疗及局部治疗,重症患者也可选择脓肿切开、窦道切除等外科疗法。本病易复发,故治疗周期较长。
急性期可酌情应用抗生素,一般可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决定选用抗生素的种类,但病灶常因反复发作而出现纤维化,抗生素不易透入,故临床效果未必像药敏试验一样理想,早期、及时、足量应用很重要。对早期急性炎症性皮疹可采用短程抗生素治疗,对于严重的和慢性难治的患者可较长期地使用抗生素,早期应用应持续7~10天,长期应用者可达两个月,常选用的药物有β-内酰胺类(青霉素、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四环素类(多西环素)、林可霉素、万古霉素等。
一些患者用异维A酸口服有效,但常有复发。阿维A酯口服也可能有效,但停止治疗会很快复发,这些药物必须慎用。
口服或局部皮损内注射泼尼松龙、地塞米松等皮质类固醇激素,短时间可能见效,最好与抗生素联合应用,可控制炎症,但不宜久用。顽固病例与抗生素合并应用泼尼松,疗程一周,有助于控制病情。
近年来研究表明应用,如环丙氯地孕酮、口服避孕药等性激素药物,对治疗化脓性汗腺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部分情况严重的患者,可给予阿达木单抗来进行生物制剂治疗,由于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副作用,所以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局部应保持清洁卫生,可用0.1%雷夫奴尔溶液、0.5%新霉素溶液或马齿苋煎剂等清洗患处,每天2~3次。
早期损害可用热敷或用鱼石脂涂擦,以促进炎症吸收,减轻症状。
林可霉素霜局部外用对早期病损有效。
已成熟的脓肿可行手术切开引流,根据病变情况手术可一期或分期进行。
病灶小者可敞开病灶基底部换药。
如果病灶广泛,深达正常筋膜者可广泛切除感染灶,伤口二期愈合或植皮。
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还可采用激光治疗,破坏其毛囊、汗腺等组织,清除局部深处肿块,避免反复发作。
化脓性汗腺炎可能迁延不愈,但早期诊治有助于控制病情,防止新病损发生,长期病损可能有恶变,大多发生在病后10~20年。
化脓性汗腺炎为慢性皮肤病,病程较长,易复发,临床上不易治愈。
如果本病治疗得当不影响寿命,长期病损有恶变者或可影响寿命。
患者在硬结消退后的第一周要到医院进行体格检查及复查血常规,一个月后再行一次复查,此后建议患者每年全身体检一次。
饮食上化脓性汗腺炎患者要优质蛋白饮食,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满足机体生理代谢的需要,同时注意补充多种维生素,观察并记录进食情况,包括每天摄取的食物总量、品种,评估膳食中营养成分、结构是否合适,以及总热量是否足够。
禁辛辣、刺激性及油腻食物,禁烟、酒,以减少对毛囊的刺激。
患者创面大、组织生长缓慢,为增强组织的修复能力,宜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
患者平日里需要多吃一些低碳水、低脂肪的食物,控制体重,以减少体表肌肤的摩擦。
化脓性汗腺炎患者应注意个人及家庭卫生,保持皮肤清洁,用温水清洗医生已处理过的组织创面后再换药,每日两次。遵医嘱服用抗生素等抗菌药物,注意不良反应,及时就医。本病病程长,易复发,家属应开导患者,减轻患者的焦虑,积极配合治疗。
患者日常应注意所处环境通风凉爽,避免出汗刺激患处。应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服,并及时更换病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剪指甲,勿搔抓、搓擦皮肤,防止皮肤感染。
皮肤护理的重点在于针对污染伤口严防创面交叉感染,肛周汗腺炎患者患者每次便后需用温水将皮损处清洗干净,然后再行换药。患者及家属需注意观察伤口有无出血及脓性分泌物,如有异常及时处理。患者应尽量暴露腹股沟、生殖器等处皮肤,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使用抗反流无菌尿管,及时更换尿袋。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会阴护理,2次/日。
对疼痛剧烈的患者,遵医嘱给予口服止痛药物。伤口换药、皮损内注射等操作有可能增加患者疼痛感,对患者进行语言安慰或肢体触摸,以提高痛阈,减轻或消除疼痛。
保持有效的血药浓度,严密观察患者用药后的疗效和反应。
化脓性汗腺炎为慢性皮肤病,病程较长,易复发,临床上不易治愈。因此,患者易产生自卑、紧张等心理,再加上家属对疾病知识的缺乏,会使患者产生孤独、被遗弃感。医生要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消除心理障碍,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安心配合治疗。
创面生长时若自觉瘙痒不可抓挠,否则易破溃,继发感染。
每日换药前要用温水洗净创面。
化脓性汗腺炎好发于肥胖患者,患者要忌食油炸等高热量的食物,伴随积极锻炼,有效控制体重。夏天出汗量大时注意保持腋窝及肛周等大汗腺的清洁卫生,换洁净的衣物。建议养成每年全身体检一次的习惯,忌食油腻食物,加强日常锻炼。
出汗量大的群体可每年行一次体检来检查有无出现化脓性汗腺炎。
大量出汗的群体可取大汗腺分泌物做涂片检查。
保持个人卫生,保持腋窝及肛周等大汗腺的清洁卫生。
忌食油炸等高热量的食物,伴随积极锻炼,有效控制体重。
由于吸烟人群也属于本病的高危,因此日常生活中戒烟也是一种预防措施。
4602点赞
[1]顾伟程.精编妇女皮肤病学[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4.
[2]王聪敏,余明莲,李海涛.老年护理手册丛书皮肤科常见病护理手册[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02.
[3]王丽昆.皮肤科疾病临床诊疗学[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9.
[4]杨勇军,文清平,汪兆君.改良切缝引流术治疗肛周化脓性汗腺炎17例临床疗效观察[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4(02):32.
[5]颜克香,项蕾红,郑志忠,Stuart Mardim.2010年后皮肤科的主要治疗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10(01):62-6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