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是因为某些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作为变应原,在传染过程中引起的Ⅳ型超敏反应,或药物、染料、油漆、碘酊等小分子化学物质接触皮肤或进入体内后诱发Ⅳ型超敏反应,从而出现皮肤红斑、皮疹、瘙痒、关节痛、发热等症状,可导致接触性皮炎、超敏反应性肺炎等并发症。
由胞内寄生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病毒、真菌等引起的感染,可使机体在产生细胞免疫的同时产生迟发型超敏反应,如结核病人肺部空洞的形成、干酪样坏死、麻风病人皮肤的肉芽肿形成以及结核菌素反应等,均是由Ⅳ型超敏反应引起的组织坏死和单核细胞浸润性炎症。
某些过敏体质的人经皮肤接触某些化学制剂如染料、油漆、农药、二硝基氯(氟苯)、化妆品等,某些药物如磺胺、青霉素等而致敏。当再次接触这些变应原时,24小时后接触部位的局部皮肤可出现红肿、皮疹、水泡,严重者甚至出现剥脱性皮炎。
B细胞和T细胞均参与移植排斥反应,但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个显著临床表现是移植排斥反应。在典型同种异体间的移植排斥反应中,受者的免疫系统首先被供体的组织抗原所致敏。克隆增殖后,T细胞到达靶器官、识别移植的异体抗原,启动一系列变化,导致淋巴细胞和单个核细胞局部浸润等炎症反应甚至移植器官的坏死。
Ⅳ型超敏反应是病原微生物、药物、染料等作为抗原,接触皮肤后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致敏细胞而导致的一系列超敏反应。
某些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或药物、染料、油漆、碘酊等小分子化学物质均可作为抗原,当接触皮肤或进入体内后刺激机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致敏淋巴细胞(Th1和CTL)。当这些抗原再次进入后,引起Ⅳ型超敏反应,引起组织坏死和单核细胞浸润性炎症,导致红斑、皮疹、瘙痒、关节痛、发热等症状。本病无抗体、补体参与,反应发生较慢(2~3天)。引起Ⅳ型超敏反应的抗原主要是胞内寄生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某些病毒、寄生虫及化学物质。
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近年来迅速增加,全球有22%~25%的人群患有过敏性疾病,已达到流行的程度,过敏性疾病与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有关。发达国家的发病率要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居民的发病率要高于乡村居民;污染地区的发病率要高于非污染地区。
所有人均可能发病。
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发生较慢,以皮肤红斑、皮疹、瘙痒、关节痛、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甚至出现剥脱性皮炎,可因局部组织坏死和单核细胞浸润性炎症,造成肺部空洞的形成、干酪样坏死、移植器官坏死等并发症。
为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皮肤红斑、皮疹,皮疹常呈淡红、鲜红或苍白色,伴瘙痒。可泛发全身或局限于某些部位,消退后不留痕迹,但常此起彼伏。
典型病人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和外周关节炎症。大小关节均可受到侵犯,但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及跖趾关节最常见,其次为肘、肩、踝、膝、颈、颞颌及髋关节。病初可为单一关节或呈游走性多关节肿痛。
大部分患者有不规则的轻度或中度发热,但亦有呈弛张热或持续低热者,少数患者发热轻微而未被注意。
可因肺部空洞的形成、干酪样坏死导致胸痛、咳嗽、咯血等症状。
因局部组织坏死和单核细胞浸润性炎症,造成肺部空洞的形成、干酪样坏死、肺炎、肉芽肿病、甲状腺炎、脑脊髓炎。
接触性皮炎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
器官移植者可因淋巴细胞和单个核细胞局部浸润等炎症反应,形成移植排斥反应,甚至移植器官的坏死。
若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红斑、皮疹、瘙痒、关节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诊风湿免疫科、变态反应科或皮肤科,完善迟发型超敏皮肤试验和斑贴试验检查,明确诊断,并进一步排除其他类型的超敏反应。
若出现不明原因的或疑似接触了过敏原后出现皮肤红斑、皮疹、瘙痒、关节痛、发热等症状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若在此基础上出现胸痛、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的症状,需立即就医。
一般诊于风湿免疫科或皮肤科,部分医院有专门的变态反应科。
最近有没有接触药物、染料、油漆、碘酊等可能导致过敏的物品?
既往有没有类风湿、肺结核、器官移植等病史?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皮肤红斑、皮疹、瘙痒、关节痛、发热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胸痛、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用皮内注射或皮肤斑贴等方法使变应原进入已致敏机体,体内致敏的T细胞再次接触到变应原后,释放多种细胞因子,造成局部以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取1cm^2大小四层纱布,浸蘸可疑致敏物溶液,贴敷于受检者前臂内侧或背部正常皮肤上,上面盖以玻璃纸或蜡纸,再用纱布固定,24~72小时观察结果。如有明显不适,随时打开查看,并进行适当处理。斑贴试验主要用于检测Ⅳ型超敏反应,寻找接触性皮炎过敏原,该法敏感度虽然不太高,但假阳性较少。
当炎症反应表现为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的组织学特征时,可怀疑为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皮肤试验和斑贴试验是测试迟发型超敏反应最稳定可行的方法。
应分别在24、48、72h观察结果。瘙痒或有轻度发红,提示可疑;单纯红斑、瘙痒,提示弱阳性。红肿斑片,提示中等阳性;显著红肿、丘疹和水疱、坏死,提示强阳性。
阳性表现为浸润性红斑、丘疹等,阳性反应常常在斑贴试验后72小时或更长时间内延迟出现。
Ⅳ型超敏反应主要需要与剩余3型超敏反应相鉴别。
又称过敏性变态反应或速发型变态反应。可发生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或过敏性休克。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有青霉素过敏反应,药物引起的药疹,食物引起的过敏性胃肠炎,花粉或尘埃引起的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
又称细胞溶解型变态反应或细胞毒型变态反应。细胞上的抗原与抗体结合时,由于补体、吞噬细胞或K细胞的作用、细胞被破坏。例如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反应和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都属于Ⅱ型超敏反应。
又称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它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到毛细血管壁或组织中,激活补体或进一步招引白细胞而造成的。属于Ⅲ型的疾病有链球菌感染后的部分肾小球肾炎、外源性哮喘等。阿尔图斯反应是一种局部的Ⅲ型超敏反应。在反复注射抗原(如狂犬病疫苗、胰岛素)后,局部可出现水肿、出血、坏死等炎症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治疗首先是要避免接触过敏原,若为药物所致,可停用相应的药物,其次针对皮肤红斑、皮疹、瘙痒、关节痛情况,可使用阿司匹林等药物镇痛和止痒。
避免接触过敏原,避免发生超敏反应,若为药物所致,可停用相应的药物,停药后几天内多数变应性反应会消失。当处于用青霉素治疗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情况时,即使出现麻疹样皮疹、发热等超敏反应症状,但为了拯救生命,需持续使用一种药,可无视其变应性的出现,继续使用,可针对麻疹样皮疹、发热等超敏反应症状使用药物对症处理。
患者出现皮肤红斑、皮疹、瘙痒、关节痛等情况时,可使用阿司匹林等药物镇痛和止痒。
当患者出现急性发热,有多系统受累的体征,或伴有表皮剥脱性皮炎,需采用强的松等糖皮质激素强化治疗,一般需1~3个月。
该病暂无手术治疗。
有过敏史,激发试验阳性或皮肤试验(对青霉素,胰岛素,抗血清)阳性,但又必须治疗而无变通方法时,可采用快速药物脱敏。
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经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但若并发肺部空洞等并发症时,预后极差。
自身免疫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效应的自然现象,故无法治愈。
一般经规范治疗者不影响自然寿命,但若并发肺部空空洞、干酪样坏死以及器官移植者并发移植器官等并发症时,预后极差。
使用激素治疗者应1~2周复诊一次,调整用药剂量,评估有无药物不良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应多食清淡而含有丰富维生素和植物蛋白质的蔬菜、水果、谷物,避免容易致敏和刺激的食物,如辛辣、刺激、鱼、虾、蟹等食物。
冰冷的食品容易刺激咽喉、气管和肠胃道,引起血管和肌肉的紧张而收缩,因而引起一些过敏反应,应禁食。
油腻的食品,油腻的食品容易妨碍肠胃的消化能力,一旦肠胃功能失常,也易发生过敏,也应禁食。
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容易刺激呼吸道和食道,导致过敏的发作,应避免进食。
虾、蟹等咸寒食品,这一些食物含有较高的异体蛋白质,很容易激发体内的过敏反应,因此要避免摄取。
可多食一些清淡而含有丰富维生素和植物蛋白质的食物,且平常饮食要营养丰富,才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减少过敏症状的发生。
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患者的日常护理主要是注意远离过敏原,了解所使用药物的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合理用药。
患者应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正确服用。
保证休息,给予精神安慰。
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患者应远离过敏原。
根据情况适量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增强免疫力,有助于病情康复。
注意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患者的病情变化,若出现持续持续高热、胸痛、咳嗽、咯血、呼吸困难、表皮剥脱性皮炎等情况时要立即就医。
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是由于自身免疫导致的,这是一个与外界影响(如药物半抗原、微生物感染)、机体自身的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的复杂的、多因素效应的自然现象,所以在预防方面最主要是避免接触过敏原。
在使用任何新的药物,特别是注射药物之前,告诉医务人员自身是否有过敏史。
在接受任何药物注射后,请按医生建议在医院观察一定时间,无异样后方可离开。如果感觉不舒服,需尽快告诉护士或医生。
有过敏史的患者应该查一下过敏原,大致了解自己对什么东西过敏,今后的生活中应该尽量远离。
有过敏史的患者可佩戴医疗警示手环或吊链,让他人了解自己的过敏史。
可适量增加运动,增强免疫力,能减少过敏症状的发生。
4419点赞
[1]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M].第1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曹雪涛.医学免疫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55-15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