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咬伤是指被毒蛇咬伤后,其毒腺所分泌的毒液进入机体,引起一系列的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毒蛇可分为以神经毒素为主、血液毒素为主、肌肉毒素为主、兼有神经毒素和血液毒素四类。各种毒蛇毒液的毒性强度互不相同,有的毒蛇伤人后死亡率较高,有的仅引起轻微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恶心呕吐、胸闷、呼吸困难、流涎、血红蛋白尿、心肌损伤等症状。被毒蛇咬伤后要尽早进行医疗干预,伤口做急诊处理,尽早使用抗蛇毒血清。
神经毒素毒性最强,可使被咬机体产生弛缓性麻痹和呼吸衰竭。主要存在于眼镜蛇科和海蛇科的毒液中,如银环蛇、金环蛇、海蛇等,眼镜蛇、眼镜王蛇也含有此毒素。神经毒素吸收快,伤口反应轻。因局部症状不明显,咬伤后不易引起重视,一旦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则病情进展迅速和危重。神经毒素可以引起骨骼肌弛缓性麻痹,以头颈部为先,扩展到胸部,最后膈肌,好转时以反方向恢复。
血液毒素主要存在于五步蛇、蝰蛇、竹叶青蛇、烙铁头蛇的毒液中,眼镜蛇、蝮蛇也含有此毒素。血液毒素的种类很多,成分复杂,产生多方面的毒性作用,主要以心血管和血液系统为主,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出现DIC和出血、纤溶等病理过程。
可引起横纹肌瘫痪和肌红蛋白尿,称之为肌肉毒损伤,病人出现肌肉大量坏死,引起高钾血症、肌红蛋白尿、急性肾损伤。
被同时存在多种毒素的毒蛇咬伤称为混合毒素类毒蛇咬伤。眼镜王蛇、眼镜蛇咬伤可同时出现神经毒、血液毒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发病急,局部与全身症状均较明显。
毒蛇咬伤主要是由于毒蛇毒腺所分泌的毒液通过破损的伤口进入人体,造成机体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肌肉组织、内分泌系统等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经常活动在野外的人群和毒蛇养殖人员容易被毒蛇咬伤。
毒蛇的毒液通过破损伤口进入机体破坏各大系统,蛇毒中的磷脂酶A可有神经毒、细胞毒、心脏毒、溶血、出血、促凝、抗凝等不同活性作用。蛋白水解酶可以破坏肌肉组织、血管壁和细胞间基质,引起出血、局部肌肉坏死、水肿,可加速蛇毒吸收向全身扩散。透明质酸酶能够水解透明质酸,使组织通透性增加,局部炎症扩散,并促使蛇毒从咬伤局部扩散和吸收。部分成分具有凝血酶样作用,其他的还具有抗凝血活性酶和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可以引起严重的出血。
每年被毒蛇咬伤的人数在30万以上,死亡率大约为10%。我国已发现毒蛇约50种,剧毒类有十余种。每年被毒蛇咬伤集中发生在4~8月。蛇咬伤在我国南方和沿海地区比较常见,尤其以两广地区最为严重。致伤蛇种随地区变化,广东以眼镜蛇、银环蛇、五步蛇、竹叶青蛇为主,广西以银环蛇为主,湘西以五步蛇为主,浙江以蝮蛇为主,青海目前只有蝮蛇。全国范围内以蝮蛇咬伤最多见,占57.69%。近年出现了外来蛇种,如泰国、印尼产的眼镜蛇、缅甸产的蝰蛇,由于种属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蛇伤急救的难度。毒蛇伤与气候、时间关系密切,春天后毒蛇伤病例增多,同时病情也比较重,秋天后逐渐减少且病情相对比较轻,冬天因蛇要冬眠,蛇伤则明显减少。由于不同蛇的活动规律性有所差异,蛇伤病例的咬伤时间也有一定的时段性,如眼镜蛇、眼镜王蛇及蝰蛇咬伤多在白天,银环蛇、金环蛇、烙铁头咬伤主要在晚上,竹叶青、蝮蛇、五步蛇、蝰蛇咬伤多在晨昏时分。毒蛇伤男女比例:乡村为(4~6):1,城镇是(8~10):1,以青壮年为主。我国咬伤部位以四肢为主,下肢约占全部咬伤的70%,而欧美报告以上肢咬伤为主。
经常在野外活动、野外旅游或者从事野外生产工作者更容易接触到毒蛇,因此也更容易被毒蛇咬伤。
毒蛇养殖人员需要密切跟毒蛇打交道,容易被毒蛇咬伤。
被毒蛇咬伤后会引起全身性反应和局部反应,根据蛇毒类型不同,相应的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也有所不同。可分为神经毒损伤症状、血液毒损伤症状、肌肉毒损伤症状、混合毒损伤症状,严重者会并发呼吸衰竭、休克等症状。
由于毒蛇上颔两旁有一对或数对较大的毒牙,因此,咬伤后在皮肤上常留有较大的毒牙痕2个,或1~4个,数小时内特别明显。无毒蛇咬伤则没有毒牙痕,局部除有毒牙痕外,并有轻重不同的疼痛、出血、肿胀,有的皮肤出现水泡,瘀斑,严重的可发生大量组织坏死等。
由蛇毒扩散至全身引起。因各种毒蛇所含的蛇毒不同,蛇毒的毒性成分又很复杂,加以人的抵抗力也各不相同,故毒蛇咬后出现的全身症状也是复杂的。根据实验和临床观察,毒蛇的毒性,大体上可分为神经毒和血液毒两类。两类毒素所引起的全身症状如下:
这种毒主要损害神经系统,引起轻重不同的神经症状,如局部或全身有麻木感,四肢瘫软无力,视、听觉失常、呼吸困难、昏睡等。其死亡原因,多因呼吸中枢麻痹的结果。
这种毒主要损害血液循环系统,引起血液、血管、心脏发生轻重不同的病变,如局部肿胀、发泡、出血,甚或全身出血,皮下发生瘀斑,有的甚至周身青紫或发黄。其死亡原因,多因心力衰竭或血管中形成血栓,阻塞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所致。
蛇毒作用于延髓和脊神经节,并阻断运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导,引起呼吸肌麻痹,进而导致呼吸衰竭。病人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费力,甚至窒息。
蛇毒破坏血管壁、血小板、凝血机制和其他组织器官,引起患者体内外广泛性出血,使患者的血液循环量明显减少,造成休克。蛇毒进入体内,促使人体组织释放组胺和缓激肽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扩张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造成血浆和血液渗出,使有效循环血容量下降,也可造成休克。通常伴有低血压、全身湿冷表现。
血液循环毒素可以直接破坏心肌,导致心肌损害,表现为心悸、心律失常、低血压、心前区疼痛等症状。
毒蛇咬伤后血管内促凝物质出现,血液凝血系统被激活,血管内弥散性微血栓形成,继发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被消耗,以及纤溶系统被激活,纤溶蛋白溶解亢进,引起出血、循环障碍等一系列症状,表现为全身皮肤瘀斑、出血不止。
血液毒素可以引起全身内脏广泛溶血、出血,造成血红蛋白尿,引起急性肾损伤,病人表现为少尿、无尿、氮质血症、酸碱平衡紊乱等症状。
被毒蛇咬伤的创口,如果护理不恰当,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蛇毒素也会增加病原微生物扩散的速度,引起继发性感染,病人表现为高热、寒战、食欲减退。
被蛇咬伤后,如果不能够确定蛇是否为毒蛇,应该及时入院治疗,以免危及生命,需要做血液检查、尿常规等判断严重程度,要与蜈蚣咬伤、黄蜂蜇伤进行鉴别。
确定被毒蛇咬伤者,需要立即送医治疗。
被蛇咬伤后,不确定是否为毒蛇咬伤,也应该及时送医治疗。
被蛇咬伤后出现发热、胸闷、头痛、头晕等症状,需要立即就医或者拨打120。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急诊科就诊。
若当地医院有毒蛇咬伤专科,建议去毒蛇咬伤专科就诊。
被什么蛇咬伤的?蛇的大小、外形、颜色等?
被蛇咬伤多长时间了?
是否出现视物模糊、四肢无力、恶心呕吐、吞咽困难等症状?
之前对伤口有做什么处理?
被咬伤处是否感觉剧烈疼痛?
外周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沉降系数、C反应蛋白等检测,有助于了解机体是否出现感染以及是否出现溶血、出血等情况。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浓度检测,有助于了解机体是否存在溶血、出血情况,对于血液毒素类蛇咬伤诊断具有帮助。
肝肾功能检测有助于了解蛇毒素对于肝肾损害情况,能够评估病人综合情况。
检查血中氧气含量、二氧化碳含量,有助于评估呼吸系统功能以及酸碱情况,了解蛇毒素是否累积呼吸系统。
应注意有无血尿、蛋白尿、血红蛋白尿、管型等。应观察24小时尿量多少,对危重患者必须记录每小时尿量。
对有出、凝血功能障碍的蛇伤者,应作大便潜血试验,了解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情况。
应用蛇毒抗原抗体反应,可检测患者为何种毒蛇咬伤。出现均匀混浊者为阳性,提示为该种毒蛇咬伤。
测定患者血清中抗体,可推测为何种毒蛇咬伤。不凝者为阴性,凝集者为阳性,适用于晚期蛇咬伤的患者。
有些蛇毒素可以累心脏,造成心肌损伤和心力衰竭。心电图可以帮助判断心脏受累情况,判断是否出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性坏死等。
帮助诊断是否出现并发症如肺水肿、弥漫性肺出血以及胸腔积液等情况,胸部X片上表现为高密度影增加以及出现磨玻璃影。
有些蛇毒素可以累及脑部组织造成脑出血,颅脑CT、MRI可以判断是否出现颅内出血。
超声主要用于诊断是否出现腹腔积液、胸腔积液以及心包积液。
神经类毒素可以造成骨骼肌迟缓性麻痹,肌电图有助于神经毒素类毒蛇咬伤的诊断。
有蛇咬伤史,并且确定蛇为毒蛇,即可以诊断为毒蛇咬伤。
毒蛇咬伤的诊断重点在于判断为哪一种毒蛇咬伤,准确判断何种毒蛇咬伤比较困难,从局部伤口的特点,可初步将神经毒的蛇伤和血液毒的蛇伤区分开来。眼镜蛇咬伤时瞳孔通常缩小,蝰蛇咬伤时半小时可出现血尿,腹蛇咬伤时可以出现复视。
蜈蚣咬伤后局部有横行排列的两个点状牙印。一般情况下,蜈蚣咬伤后,伤口较小,并且全身症状不明显,通过伤口基本可以与毒蛇咬伤进行鉴别诊断。
黄蜂蛰伤一般局部肿胀严重,不会出现伤口溃烂等表现,但严重者也可以出现头晕、头痛、呼吸困难等表现,与毒蛇咬伤症状相似。但黄蜂蜇伤处一般可残留毒刺或者毒腺,可以通过此与毒蛇咬伤进行鉴别诊断。
毒蛇咬伤后应该立即将伤者与毒蛇隔离开,防止再次被咬伤,尽早进行医疗干预,减慢毒素的扩散和吸收。对局部伤口进行急诊处理,早期使用抗蛇毒血清,必要时对症支持治疗。
将伤者与蛇隔离,防止再次咬伤,可用木棍、专业器具等移开。
通过绑扎法减慢毒液的扩散,用手帕或布条在最短时间内结扎伤口近心端,阻断毒液经静脉和淋巴回流入心。
冰敷法,在绑扎同时用冰块敷于伤肢,使血管和淋巴管收缩,减慢蛇毒的吸收。
减轻毒液负荷,如随身携带茶杯,则可对伤口进行拔火罐处理。若没有茶杯,也可用嘴吸吮伤口排毒,但吸允者的口腔和嘴唇必须无破损,无牙病,否则有中毒的危险。
可选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3%过氧化氢、生理盐水,冲洗后可行局部温敷。冲洗时可用负压吸引,还可做局部皮肤切开排毒。伤口深且污染者,或伤口组织有坏死时,应及时切开清创,伤口扩大后,仍可用各种药物做局部的冲洗。
胰蛋白酶用普鲁卡因稀释,在伤口及周围皮下进行浸润注射或环形封闭,宜早用,并可酌情重复使用,可用糜蛋白酶代替胰蛋白酶。
依地酸钙钠能与蛇毒蛋白水解酶中的金属离子螯合,可尽早用百分之2%~5%的依地酸钠注射液25毫升冲洗伤口,或加1%普鲁卡因做伤口及周围皮下浸润注射。
系首选特效解毒药,能中和蛇毒。及早或在进行伤口处理时运用,剂量要足,要求在毒蛇咬伤后24小时内应用,如病人病情进行性加重,应重复应用抗蛇毒血清。
毒蛇咬伤必要时需要进行清创术。
静脉注射呋塞米和静滴甘露醇利尿,必要时运用血液净化疗法加速蛇毒排出。
呼吸困难的患者及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必要时应用呼吸机抢救呼吸衰竭。
短疗程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抗毒血症、炎性反应、过敏反应,通过输液、输血补充血容量。
毒蛇咬伤的预后与毒蛇毒液的强度有关系,毒液毒性强性较高者可导致病人死亡,毒蛇毒液强度较低时,一般能够治愈,不影响自然寿命,需要患者1周后复诊。
毒蛇毒液较强时,可引起机体多器官衰竭,很难治愈。毒蛇毒液较轻时,仅引起轻微症状,一般可以治愈。
毒蛇毒液毒性较强时,可以导致病人死亡,影响自然寿命。
毒蛇咬伤的病人应该谨遵医嘱,出院后1周到医院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心电图等检查,了解机体康复情况以及肝肾功能是否恢复。
对于毒蛇咬伤恢复期的患者,应该提供高热量的食物,保证机体热量来源,多饮水、多排尿,有助于毒素的排出。
毒蛇咬伤的患者应该营养均衡,膳食全面,提供高热量的食物,保证机体热量来源,有助于机体伤口的愈合以及病情的恢复。
适当进食清热解毒的食物,例如蒲公英茶、绿豆汤等。
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进食辛辣刺激、不易消化的饮食。
被毒蛇咬伤的患者应该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注意卧床休息,早期避免运动,保证室内环境安静舒适。伤口剧痛的患者,可酌情给予镇痛药,定期给伤口更换敷料,避免伤口感染。
被毒蛇咬伤的患者早期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应该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以及尿量。
嘱咐患者卧床休息,早期避免运动,提供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充分休息。
定期给患者更换伤口敷料,保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引起继发感染。
被蛇咬伤的患者可能出现过度紧张的情绪,应该适当安慰患者,缓解其紧张的情绪。
预防毒蛇咬伤的重点,是避免前往蛇群较多的环境,必须前往者提前做好保护措施。平时注意周围环境卫生,尽量减少出现蛇的可能。
注意住宅周围的环境卫生,铲除杂草,清理乱石,消灭毒蛇的隐蔽场所。
进入草丛前应该先用棍棒驱赶蛇,进入山区、树林应该穿好长袖、长袜及鞋袜,并且扎紧裤腿,注意观察周围环境。
不要随便在蛇的栖息地坐卧,禁止用手伸入鼠洞和树洞。
四肢涂抹驱蛇药,也能发挥预防蛇咬的作用。
4257点赞
[1]沈洪,刘中民.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77-180
[2]中国蛇伤救治专家共识专家组.2018年中国蛇伤救治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27(12):1315-1322.
[3]张文武.急诊内科学.第4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424-43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