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腹泻又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此病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好发于2岁半以内的婴幼儿。
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
病原微生物多随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进入消化道,亦可通过污染的日用品、手、玩具或带菌者传播。病原微生物能否引起肠道感染取决于宿主防御功能的强弱、感染病原微生物的量及毒力大小,包括病毒性肠炎及细菌性肠炎。
主要是由饮食不当引起,当进食过量或食物成分不恰当时,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和吸收而积滞在小肠上部,使肠腔内酸度降低,有利于肠道下部的细菌上移和繁殖。食物发酵和腐败,分解产生的短链有机酸使肠腔内渗透压增高,腐败性毒性产物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增加,导致腹泻,进而发生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根据病程也可将腹泻病分为急性腹泻、迁延性腹泻、慢性腹泻。
连续病程在两周以内的腹泻成为急性腹泻。
病程两周至两个月为迁延性腹泻,易伴有营养不良及其他并发症,病情较为复杂,应积极就医。
病程为两个月以上为慢性腹泻,国外亦有学者将两周以上的腹泻统称为慢性腹泻或难治性腹泻,与迁延性腹泻一样,易伴有营养不良及其他并发症,病情较为复杂,应积极就医。
引起婴幼儿腹泻的病因分为感染性及非感染性原因,感染性中以病毒感染多见,非感染因素包括饮食因素、气候因素及婴幼儿自身体质因素。
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轮状病毒是秋冬季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
有时也可产生腹泻症状,如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或急性传染病时,可由发热、感染原释放的毒素、抗生素治疗、直肠局部激惹作用而并发腹泻,或有些病原体可同时感染肠道引发腹泻。
喂养不当、过敏性腹泻(如牛奶或豆制品过敏)、双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导致肠道对糖消化不良而引起的腹泻。
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天气过热等都可能诱发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
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活力偏低,不能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多,此时胃肠道负担重、机体防御功能差,多种原因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还包括人工喂养的食物及食具易受污染等。
婴幼儿容易患腹泻病,主要与下列易感因素有关:
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醇活力偏低,不能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婴幼儿水代谢旺盛,婴儿每日水的交换量为细胞外液量的1/2,而成人仅为1/7,对缺水的耐受力差,一旦失水容易发生体液紊乱。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肝、肾功能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
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且婴儿食物以液体为主,摄入量较多,胃肠道负担重。
与机体防御功能差密切相关,婴儿胃酸偏低,胃排空较快,对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较弱;血清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M,IgA)和胃肠道分泌型IgA均较低。肠黏膜的免疫防御反应及口服耐受机制均不完善。
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腹泻。正常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微生物有拮抗作用,新生儿出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改变饮食使肠道内环境改变、或滥用广谱抗生素,均可使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失调,而患肠道感染。同时维生素K的合成有赖于肠道正常菌群的参与,故肠道菌群失调时除易患腹泻外,还可有呕吐物或大便中带血。
和人工喂养有关。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溶菌酶、溶酶体,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家畜乳中虽有某些上述成分,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物和食具易受污染,故人工喂养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儿。
在我国婴幼儿腹泻是居第2位的小儿常见多发病,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通常6个月到2岁幼儿发病率最高,一岁以内患儿约占半数。每年有1~2次发病高峰,一为6~8月份,主要病原是大肠埃希菌与痢疾杆菌;二为10~12月份,称为秋季腹泻,主要病原体是轮状病毒。
6个月到2岁婴幼儿好发。
婴幼儿腹泻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如稀水样便)为主要改变,伴呕吐、腹痛、发热等。迁延性腹泻及慢性腹泻常伴有营养不良和其他并发症,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应及时就医。
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表现为食欲缺乏,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但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转变而来,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或体温不升、精神烦躁或萎靡、嗜睡、面色苍白、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休克。
胃肠道症状包括食欲低下,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咖啡色液体;腹泻频繁,大便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黏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
可出现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由于吐泻丢失体液和摄入量不足,使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减少,导致不同程度(轻、中、重)的脱水。由于腹泻患儿丧失的水和电解质的比例不尽相同,可造成等渗、低渗或高渗性脱水,以前两者多见。出现眼窝、囱门凹陷,尿少、泪少,皮肤黏膜干燥、弹性下降等症状。
营养不良的婴幼儿患病率高,可能为急性腹泻反复发作,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一直难以痊愈。腹泻时间持续2周至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2个月以上为慢性腹泻。
患儿反应差,精神差,甚至出现嗜睡、呕吐、腹痛、发热,甚至因离子紊乱可发生抽搐等。
可由于吐泻导致体液丢失和摄入量不足,导致轻、中、重度脱水,出现皮肤黏膜干燥、尿少、泪少甚至血容量不足,严重者可进展为休克,应及时就医。
进食少,腹泻丢失大量碱性物质,脱水导致血容量减少,低钾、低钙、低镁等离子紊乱,严重者可导致抽搐,故应及时就医。
迁延性腹泻及慢性腹泻导致长时间腹泻,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发生障碍,可出现营养不良,表现为消瘦、乏力、精神不振,严重者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
急性腹泻出现高热、烦躁、脱水、精神不振、腹痛明显等症状及时就医,病程2周及以上无论有无并发症均应及时就医。
当患者出现以下症状时需就医:
高热、烦躁、精神不振、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腹痛明显或腹泻病程达2周以上。
一般可将患儿送至儿科就诊。
因为什么原因就医?
腹泻几天,一日几次,什么性状?(高热、烦躁、精神不振)
是否合并发热、尿少、呕吐、精神差等症状?
在家中的用药情况?
用药是否有好转,做过什么检查?
镜检可见少量黏液、脂肪滴或红、白细胞。
对确定腹泻病原有重要意义,一次粪便培养阳性率较低,需多次培养。
对某些病毒性肠炎有诊断价值,如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等,有较好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空肠弯曲菌肠炎的诊断有帮助。
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诊断轮状病毒肠炎和其他病毒性肠炎。
还原糖检查可用改良班氏试剂或尿糖试剂片比色。
对某些病毒性肠炎有诊断价值,如轮状病毒性肠炎、诺沃克病毒性胃肠炎等。
病毒性肠炎白细胞总数一般不增多,细菌性肠炎白细胞总数可增高或不增高,50%以上的患儿有杆状核增高,杆状核>10%,有助于细菌感染的诊断。
对细菌性痢疾、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等细菌性肠炎有诊断意义,血液细菌培养阳性者有助于诊断。
对腹泻较重的患儿,应及时检查血pH、二氧化碳结合力、碳酸氢根、血钠、血钾、血氯、血渗透压,对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X线钡餐、钡灌肠检查和腹部平片可显示胃肠道病变、运动功能状态、胆石、胰腺或淋巴结钙化。选择性血管造影和CT对诊断消化系统肿瘤尤有价值。
为无创性和无放射性检查方法,应优先采用,能为病情检查及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结肠镜检查和活检可诊断全结肠和末端回肠的病变,小肠镜可观察十二指肠和空肠近段病变并做活检,但操作较复杂。怀疑胆道和胰腺病变时,内镜逆行胆囊胰腺造影(ERCP)有重要价值。
可根据发病季节、流行史、临床表现和大便性状作出临床诊断。必须判定有无脱水(程度和性质)、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从临床诊断和治疗需要考虑,可先根据大便常规有无白细胞将腹泻分为两组进行诊断。
通常为侵袭性细菌以外的病因(如病毒、非侵袭性细菌、喂养不当)引起的腹泻,多为水泻,有时伴脱水症状,除感染因素外应注意下列情况∶
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此类腹泻可能为乳糖不耐受的一种特殊类型,或为食物过敏相关,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如双糖酶缺乏、食物过敏性腹泻、失氯性腹泻、原发性胆酸吸收不良等,可根据各病特点进行粪便酸度检测、还原糖检测、查找食物过敏原、食物回避-激发试验等加以鉴别。
表明结肠和回肠末端有侵袭性炎症病变,常由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所致,仅凭临床表现难以区别,必要时应进行大便细菌培养、细菌血清型和毒性检测。
常有流行病学史,起病急,全身症状重。便次多,量少,排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大便镜检有较多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细菌培养有志贺痢疾杆菌生长可确诊鉴别。
中毒症状较严重,腹痛、腹胀、频繁呕吐、高热,大便呈暗红色糊状,渐出现典型的赤豆汤样血便,常伴休克。腹部X线摄片呈小肠局限性充气扩张,肠间隙增宽,肠壁积气等。根据典型症状、X线检查等即可鉴别。
发病年龄较小(2月龄左右),母乳喂养或混合喂养婴儿,轻度腹泻粪便带血(多为血丝),无全身其他器官受累,患儿一般状态好,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增多,潜血阳性,可见白细胞。根据以上不同即可鉴别。
婴幼儿腹泻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合理用药,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
轻度可口服补液盐,重度脱水时需要静脉补液。
补液过程中如出现惊厥、手足搐弱,可用10%葡萄糖酸钙加用等量5%~10%葡萄糖液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在补钙后手足搐搦不见好转反而加重时要考虑低镁血症,可测定血镁浓度。同时用25%硫酸镁深部肌内注射,症状消失后停用。
水样便腹泻患者(约占70%)多为病毒及非侵袭性细菌所致,一般不用抗生素。如伴有明显中毒症状不能用脱水解释者,尤其是对重症患儿、新生儿、小婴儿和衰弱患儿(免疫功能低下)应选用抗生素治疗。黏液脓血便患者(约占30%)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应根据临床特点,针对病原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再根据大便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调整。
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细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与肠道黏液糖蛋白相互作用,可增强其屏障功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如蒙脱石粉。
脑啡肽酶抑制剂消旋卡多曲可以通过加强内源性脑啡肽来抑制肠道水、电解质的分泌,可以用于治疗分泌性腹泻。
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袭,控制腹泻。常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酪酸梭状芽胞杆菌、布拉酵母菌、粪链球菌、地衣芽胞杆菌、枯草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等制剂。
婴幼儿腹泻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婴幼儿急性腹泻时可采用饮食疗法。急性腹泻时若限制饮食过严或禁食过久常会造成营养不良,并发酸中毒,以致病情迁延不愈影响生长发育。故应强调继续饮食,满足生理需要,补充疾病消耗,以缩短腹泻后的康复时间,应根据疾病的特殊病理生理状况、个体消化吸收功能和平时的饮食习惯进行合理调整。尽快恢复母乳及原来已经熟悉的饮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喂食与患儿年龄相适应的易消化饮食。病毒性肠炎可能有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对疑似病例可以改喂淀粉类食品,或去乳糖配方粉以减轻腹泻,缩短病程。腹泻停止后逐渐恢复营养丰富的饮食,并每日加餐一次,共两周。
中医辨证论治有良好的疗效,并可配合中药、推拿、捏脊等。
婴幼儿腹泻一般预后良好,如慢性腹泻或迁延性腹泻可能出现营养不良及其他并发症,病情较为复杂,预后视情况而定。
一般可以治愈,部分迁延性及慢性腹泻治疗时间较长,且易有合并症。
婴幼儿腹泻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慢性腹泻及迁延性腹泻可能出现营养不良等并发症。
急性腹泻治愈后一般无需复诊,如迁延性或慢性及合并症需复诊。
年龄较小者继续母乳喂养,添加辅食的婴幼儿可喂食米汤、米粉等。人工喂养儿应调整饮食,保证足够热量、低蛋白、低脂肪、低乳糖饮食为宜。
双糖不耐受患儿食用含双糖(包括乳糖、蔗糖、麦芽糖)的饮食可使腹泻加重,其中以乳糖不耐受最多见,治疗中应注意减少饮食中的双糖负荷,如采用不含乳糖代乳品或去乳糖配方奶粉等。
如果在应用无双糖饮食后腹泻仍不改善,应考虑食物过敏(如对牛奶过敏)的可能性,应回避过敏食物,也可以采用游离氨基酸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饮食。
肠黏膜受损伤患儿最理想的食物系由氨基酸、葡萄糖、中链甘油三酯、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组合而成。可少食多餐,尤其要注意补充微量元素,如锌、钙、镁。
对于婴幼儿腹泻患者,平时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及湿度适宜,注意观察患儿皮肤及黏膜干燥程度、大小便次数及性质,保持臀部及肛门周围清洁,避免感染,注意手卫生,食具定期消毒。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及湿度合适,建议温度18℃~22℃,湿度50%~60%。
注意观察患儿皮肤及黏膜干燥程度、大小便次数及性质变化,多饮水,避免脱水。
保持皮肤干净清洁,手卫生,避免感染。
保持臀部及肛门周围清洁,避免感染。
监测患儿呕吐、腹泻次数及尿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如出现高热、尿少、精神差、烦躁应及时就医。
婴幼儿腹泻易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危及婴幼儿生命,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用止泻剂,如洛哌丁醇,因为它抑制胃肠动力的作用,增加细菌繁殖和毒素的吸收,对于感染性腹泻有时很危险。
婴幼儿合理喂养,建议母乳喂养,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少去人多卫生差的公共场所,按时接种疫苗,注意天气变化等,有助于预防婴幼儿腹泻。
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添加辅助食品时每次限一种,逐步增加适时断奶,人工喂养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代乳品。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乳品的保存和奶具、食具便器、玩具等的定期消毒。
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
避免交叉感染,因婴幼儿自身体质因素,应避免去人多,环境较差的公共场所。
注意天气变化,避免过冷及过热。
可以接种轮状病毒肠炎疫苗预防秋冬季节轮状病毒。
4843点赞
[1]孙锟,常立文.儿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27-234.
[2]桂永浩,薛辛东.儿科学(供8年制及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用).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78-183.
[3]李国华.小儿内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98-11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