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中脂肪含量超过5%,医学上称为脂肪肝。脂肪量超过5%为轻度脂肪肝,超过10%为中度脂肪肝,超过25%为重度脂肪肝。脂肪肝又可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其中以非酒精性脂肪肝为多。另外,中度脂肪肝还指脂肪肝患者进行CT检查时,肝的密度与脾的密度比值在0.5~0.7之间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害因素所致的,以肝脏脂肪变性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也称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现已成为西方国家和我国最常见的肝脏疾病。
顾名思义,是由于长期过量饮酒引起肝脂肪变性。脂肪肝是酒精性肝病早期就出现的病理变化。
中度脂肪肝的疾病进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如酗酒、营养代谢异常、药物及毒物引起中毒、各种慢性肝病以及其他疾病等。
长期嗜酒者肝穿刺活检,75%~95%有脂肪浸润。
肝内脂肪堆积的程度与体重成正比。30%~50%的肥胖症合并脂肪肝,重度肥胖者脂肪肝病变率高达61%~94%。肥胖人体重得到控制后,其脂肪浸润亦减少或消失。
某些药物或化学毒物通过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而致脂肪肝,如四环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砷、汞等。
糖尿病患者中约50%可发生脂肪肝,其中以成年患者为多。
蛋白质缺乏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原因。
结核、细菌性肺炎及败血症等感染时也可发生脂肪肝,一些内分泌疾病和少见的脂质代谢病亦可引起脂肪肝。
脂肪肝目前已经成为常见病。不同种族、不同年龄组的男女均可罹患脂肪肝,其中以40~49岁的中年人发病率最高。我国虽然没有中度脂肪肝的详细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但是根据对脂肪肝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脂肪肝患者大约占全球成人总数的25%,而且不存在东西方差异。而我国的脂肪肝患病率为27%,而且有年轻化倾向,不少儿童也罹患了脂肪肝。
中度脂肪肝主要好发于肥胖、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以及长期过量饮酒的人。
一般来说,较于轻度脂肪肝,中度脂肪肝患者虽然肝脏脂肪含量进一步增多,但此时往往肝脏功能还没有明显异常,因此临床症状不明显。
中度脂肪肝患者大多肝功能还没出现明显的异常,因此没有明显的症状出现,偶尔会出现右上腹不适或胀痛、乏力、厌油腻的感觉,但多为一过性,或在饮酒、短期内吃得过于油腻时出现。部分患者会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胀的情况。
临床表现差异大,与组织学损害程度相关。常发生在近期大量饮酒后,出现全身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乏力、腹泻、肝区疼痛等症状。可有低热、黄疸、肝大并有触痛,严重者可并发急性肝衰竭。
常有明显酒精性容貌,肝掌、蜘蛛痣、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可以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但脾大不如肝炎肝硬化常见。此外还可出现肝外器官酒精中毒损害,如酒精性心肌病、胰腺炎、巨幼红细胞贫血、骨骼肌萎缩、生育障碍。可伴神经系统表现,如谵妄、Wernicke脑病、周围神经病等。
严重脂肪性肝炎可出现黄疸、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肝脏肿大。
患者可出现黄疸、水肿、腹水、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等症状。
任何有长期酗酒史、慢性肝病史、营养代谢性疾病史(如糖尿病、肥胖症)者,或近期反复出现右上腹不适、消化不良表现的患者,都应尽快去医院就诊,以明确肝脏情况。
近期反复出现右上腹不适、消化不良表现的患者,需及时就医。
建议患者到消化内科、肝病科就诊。
有何症状?出现多久了?
是否长期饮酒,平均饮酒量多少?
做过什么检查,什么结果?
接受过什么治疗,什么结果?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
可有白细胞升高、营养不良性贫血。脾功能亢进时可有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轻中度升高,以谷草转氨酶(AST)为著,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比值可超过2倍。禁酒后4周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基本恢复正常(低于2倍正常上限值)。
血清γ-谷氨酞转肽酶(γ-GT)升高2倍以上,禁酒4周后明显下降(降到正常值的1/3或比戒酒前下降40%以上)。
糖缺陷转铁蛋白(CDT)增高:过量乙醇抑制糖蛋白糖基转移酶活性,影响转铁蛋白糖基化过程,是反映慢性乙醇中毒的指标,但敏感性、特异性有限。
其他: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增高。
B型超声可见肝脏体积增大,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远场回声逐渐衰退;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但肝内血管走向正常,对诊断脂肪肝帮助较大。
CT可见弥漫性肝脏密度降低,肝/脾CT比值大于0.5,低于等于0.7。
磁共振扫描,对鉴别脂肪肝或肝炎和肝硬化及肝癌等可能更好。
肝活组织检查是确定酒精性肝病及分期分级的可靠方法,是判断其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依据。但很难与其他病因引起的肝脏损害鉴别。
当肝脂肪沉积超过30%时,可检出脂肪肝,肝脂肪含量达50%以上时,超声诊断敏感性可达90%。弥漫性脂肪肝表现为肝脏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
弥漫性脂肪肝表现为肝的密度(CT值)普遍降低,严重脂肪肝CT值可变为负值。增强后肝内血管显示非常清楚,其形态走向均无异常。CT诊断脂肪肝的特异性优于B超。
主要用于鉴别超声与CT上难以区分的局灶性脂肪肝、弥漫性脂肪肝伴正常肝岛与肝脏肿瘤。
凡具备下列第1~5项和第6或第7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有易患因素: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男性每周<140g,女性每周<70g。
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
除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外,可有乏力、肝区隐痛、肝脾大等症状及体征。
血清转氨酶或谷氨酞转肽酶(γ-GT)、转铁蛋白升高。
符合脂肪性肝病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肝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饮酒史是诊断酒精性肝病的必备依据,应详细询问病人饮酒的种类、每日摄入量、持续饮酒时间和饮酒方式等。目前酒精摄入的安全阈值尚有争议。我国现有的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为:长期饮酒史(>5年),折合酒精量男性≥40g/d,女性≥20g/d;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折合酒精量>80g/d。酒精量换算公式为:酒精量(g)=饮酒量(ml) ×酒精含量(%)×0.8。
中度脂肪肝脂肪量超过10%,重度脂肪肝脂肪量超过25%。中度脂肪肝如果不加以控制,疾病会逐渐进展,发展为重度脂肪肝。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肝活检可见假小叶形成,可与中度脂肪肝鉴别。
肝癌是众多肝脏疾病的最终阶段,肝癌做病理检查可见肿瘤细胞,中度脂肪肝不是肿瘤性病变,没有肿瘤细胞存在,可资鉴别。
对于中度脂肪肝而言,主要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和药物治疗等。一般来说,经过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中度脂肪肝的一般治疗主要是健康饮食、合理锻炼、控制体重,避免各种加重肝损伤的因素,如酗酒、用损伤肝脏的药物等。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治疗糖尿病、高脂血症,可改变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体育运动,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中至关重要。对于肥胖的患者,减重3%~5%可改善肝脂肪变,减重7%~10%能够改善肝脏酶学和组织学的异常。
戒酒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关键,戒酒四周可使酒精性脂肪肝恢复正常。可以用心理疗法或用纳曲酮、阿坎酸等药物辅助戒酒。若出现酒精戒断症状时,可减量应用安定类等药物。
单纯性脂肪性肝病一般无需药物治疗,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即可。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特别是合并进展性肝纤维化病人,使用维生素E、甘草酸制剂、多烯磷脂酞胆碱等,可减轻脂质过氧化。胰岛素受体增敏剂如二甲双胍、吡格列酮可用于合并2型糖尿病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人;伴有血脂高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降血脂药物,但需要监测肝功能,必要时联合用保肝药;肠道益生菌可减少内毒素的产生和能量的过度吸收。
多烯磷脂酰胆碱可降低脂质过氧化,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及其伴随的炎症和纤维化。
美他多辛可加快乙醇代谢。
N-乙酰半胱氨酸能补充细胞内谷胱甘肽,具有抗氧化作用。
其他药物,如S-腺昔蛋氨酸、甘草酸制剂也有一定疗效。
酒精戒断症状严重者,除对症处理外,可考虑应用纳洛酮、苯二氮䓬类镇静剂,医护人员和家人要给予鼓励和关心,帮助病人戒洒。
对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无反应者,可通过减重手术进行治疗。
严重酒精性肝硬化病人可考虑肝移植,但要求病人肝移植前戒酒3~6个月,并且无严重的其他脏器的酒精性损害。
长期嗜酒者,酒精取代了食物所提供的热量,故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不足而引起营养不良。所以患者需要良好的营养支持,在戒酒的基础上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低脂饮食,并补充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K及叶酸。
中度脂肪肝如能及早发现、积极治疗,多数能逆转,一般预后良好,故患者需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改善生活方式。
中度脂肪肝经过积极治疗后可治愈。
中度脂肪肝一般不影响寿命,但部分治疗不当者可能会转化为肝硬化、肝癌、肝衰竭等,影响生存时间。
中度脂肪肝患者的饮食一定要注意戒酒,多吃蔬菜、水果,减少脂肪的摄入,尤其是动物性脂肪要减少摄入,控制总能量的摄入,防止体重进一步增高。
建议进食新鲜的蔬菜、水果。
建议多采用蒸、煮及冷调的方式进食蔬菜。
严格戒酒,避免进食肥肉、加工类肉制品,烧烤、油炸类食品,高盐饮食等。
多饮水,忌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对于中度脂肪肝患者而言,做好生活护理尤为重要,如果遵医嘱进行治疗,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甚至可能逆转病情。
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来说,家人一定要鼓励和支持患者减肥,对于逆转脂肪肝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酒精性肝病患者来说,家人要鼓励和支持患者戒酒,帮助患者战胜酒瘾,及早戒酒。
避免劳累、熬夜,减少肝脏的损伤。
如医生给予药物治疗,还要坚持服药,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药物。
加强运动,可选择游泳、慢跑、羽毛球等有氧运动,以降低体重,减少体内脂肪含量。
患者治疗期间需监测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的变化,留意新发症状,并定期复诊。
注意纠正患者的营养失衡,在服降血脂药物期间应遵医嘱定期复查肝功能,需高度警惕疾病进一步发展。
中度脂肪肝没有特异性的预防方法,但维持良好的体重和代谢水平,避免不必要的肝脏损害,可以降低疾病发生和病情进展的风险。
B超检查是诊断筛查脂肪肝的有效检测方法,对于肥胖、糖尿病、长期饮酒等高危人群,如果出现右上腹部胀痛、恶心、食欲减退等症状,要及时就医检查。
戒酒,无论是酒精性脂肪肝还是非酒精性脂肪肝,都要戒酒。
饮食清淡,少吃高油脂、高热量食物,多吃水果、蔬菜。
控制体重,适当运动,每周运动次数不低于5次,每次不低于30分钟。
不要擅自用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4458点赞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脂肪性肝病专家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与酒精性肝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肝病与代谢学组.脂肪性肝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建议(2019年修订版)[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35):2426-243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