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巴病从广义上讲是由多种阿米巴原虫所致的一组原虫病的总称,亦有学者仅把侵袭性溶组织内阿米巴所致的疾病称为阿米巴病。实际上阿米巴病应当包括其他由棘阿米巴属所致的角膜炎、亚急性肉芽肿性脑炎,耐格里属所致的原发性阿米巴性脑膜炎,对此应加以注意。阿米巴病有广泛的感染谱,从无症状的包囊携带者,到轻重不一的肠阿米巴病及表现多样的肠外阿米巴病。其中以肠阿米巴病及阿米巴肝脓肿最常见。
自发现溶组织内阿米巴以来,经过长期深入的研究,在20世纪80~90年代发现它有两种,即侵袭性溶组织内阿米巴及无侵袭性迪斯帕内阿米巴。
阿米巴肝脓肿是寄生于肠壁的滋养体经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侵入肝脏的结果。主要途径是血流,其他途径可经肠壁直接扩散至肝脏及经淋巴系统,并最终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
阿米巴病的致病原因是虫体和宿主相互作用,并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溶组织内阿米巴大滋养体侵袭肠壁引起阿米巴病,上述病变多见于回盲部与升结肠,直肠与乙状结肠亦常有病变,结肠的其他部位亦可累及。好发于孕妇、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者、男性同性恋者。媒介昆虫污染也容易诱发本病。
溶组织内阿米巴有两种形式存于其生活史中,即活动的寄生虫和休眠的寄生虫。阿米巴病的病因是滋养体生活于肠内容物中,细菌寄生于肠壁。当感染开始,滋养体可致腹泻而被排出,在体外脆弱的滋养体易死亡。当受染者无腹泻时滋养体通常在肠内变成包囊体,包囊体很坚韧,可直接从人传给人或间接通过食物或水传给人。
溶组织内阿米巴是通过食入受污染的食物或水而引起感染。阿米巴病的原因是病原菌侵入肠道而导致全身性病变。通过血行播散累及肺,是肺受累不常见的途径,较常见的肺受累途径是阿米巴肝脓肿破溃后病原体进入胸膜腔而引起,这可导致肺实质受累并形成支气管-胸膜-胆道瘘。
蟑螂、苍蝇等可以通过接触患者粪便随身携带具有传染性的包囊,当这些媒介昆虫爬过或者停留在食物上就会污染食物,从而引发疾病。
人是溶组织内阿米巴的主要宿主。无症状排阿米巴包囊者、慢性感染者与恢复期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据估计一位排包囊者每日可随粪便排出包囊近5000万枚,主要是排出大滋养体的急性期患者,其不是重要传染源。多种哺乳动物是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宿主,但其流行病学意义未明。
全球均见本病流行,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为高发区,其中有部分地方性流行区。农村患者通常比城市多,夏秋季发病者较多,多呈散发性。影响发病率的因素包括有社会经济状况不良、公共卫生设施差、粪便无害化处理未全面落实、公用水体被粪便污染以及个人卫生习惯不佳等。流动人群发病率较高,旅游者易患病。
通过接触感染的粪便而发生。
主要是通过进食被成熟包囊污染的食品,尤其是生食被包囊污染的蔬菜、瓜果与饮水传播。污染的人手、蝇类及蜚蠊等可携带原虫。至于滋养体直接侵入皮肤、黏膜传播本病者非常罕见。
接触不良卫生习惯人群和性接触,特别是男性同性恋,而不是偶尔的性接触中更易传播。
孕妇的易感性较高,而10岁以下儿童很少表现为有症状的阿米巴病。
由于营养不良或某些疾病造成免疫功能低下,抗感染的能力低下也易引发感染。
接触不良卫生习惯人群和性接触,特别是男性同性恋,而不是偶尔的性接触中更易传播。
阿米巴病潜伏期大多在2~3周之间,亦有几个月或4~5日者。侵袭性肠道病变以腹痛及血性腹泻为特点,亦可出现水样或黏液腹泻,便秘及里急后重的症状。滋养体可侵袭肠黏膜下层,形成烧瓶样溃疡,多累及右侧结肠。严重的阿米巴结肠炎会出现大量血性腹泻、弥漫性腹痛及发热。
感染者往往从粪便检出包囊后确诊。并无确切临床表现,肠镜检查偶有轻微的肠壁病变。此型患者大多携带迪斯帕内阿米巴,仅部分携带溶组织内阿米巴,后者在条件适宜时最终易导致侵袭性病变,出现有临床症状的肠阿米巴病,甚至是肠外阿米巴病。
由于病变涉及范围与程度不一,以及病程长短不等,临床表现差别甚大。典型表现为阿米巴痢疾,缓慢起病,每日腹泻十余次不等,伴腹部不适、胀气、腹痛及肠鸣,里急后重较少见。大便多呈血性黏液样,血色较暗、量中等,可有腥臭味。回盲部与升结肠处常有轻度压痛。患者多不发热、中毒症状轻微,轻者仅偶有便次稍多,大便呈稀水样,或偶有黏液及带少许血液的黏液便。腹部亦可无确切的压痛区,易慢性化是本型的临床特点。
本型病情严重,多见于营养不良、老年人及孕妇,某些慢性疾病或应用免疫抑制剂者。往往是突然起病,便次多,呈黏液血便或血水样便,排便前伴有下腹部剧痛,亦可有里急后重。全身情况亦严重,有持续高热,常因失水而出现虚脱。体检时可发现明显腹胀、全腹广泛压痛、肠鸣音减少。肝脏肿大亦常见,亦可有触痛,可并发肠出血,偶有肠穿孔。若诊治不力,可于1~2周死亡。
本型往往是普通型未能得到正确、彻底治疗病情迁延不愈的结果。临床特点是反复发作,其间歇期有数月至数年,或者数周。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性状特点与普通型无明显差别,恶臭者更多。发作前可能有某种诱因,如紧张、疼痛、饮酒、饮食不当或受凉等。
阿米巴病病程长者,有体重下降、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及维生素缺乏等,亦有继发菌群失调。
急性阿米巴性阑尾炎往往伴有化脓性细菌感染,而慢性阿米巴性阑尾炎的表现类似慢性细菌性阑尾炎。
肠出血可表现为急性大出血,病变侵及肠壁较粗血管,或病变广泛,多个小血管渗血,亦有表现慢性出血者。
急性肠穿孔常引起弥漫性腹膜炎,但很少见。慢性肠穿孔多局限为脓肿或形成内瘘,如直肠-膀胱瘘、直肠-结肠瘘。
阿米巴瘤多见于盲肠,亦见于乙状结肠及降结肠,并无特殊性临床表现。瘤体过大者下腹部可扪及包块,亦可导致肠梗阻,易误诊为肠道肿瘤。
滋养体可由肠壁病变经血流或淋巴系统迁徙至远处器官,或直接蔓延至邻近器官,而发生多种肠外并发症,最常见的是由肠道经门静脉向肝脏播散,以阿米巴肝脓肿最重要,由于肝右叶接收了来自右结肠大部分的静脉血,因此肝右叶被播散的几率是肝左叶的4倍。阿米巴肝脓肿在不同性别、年龄均可出现,20~40岁的成人最常见。肝脓肿可能在病原暴露后几年或免疫抑制时出现。滋养体亦可累及肺、胸膜、心包及脑部,亦有直接蔓延至腹腔、泌尿生殖系统、会阴部及邻近皮肤者。
当患者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高度怀疑阿米巴病时应及时就医,就诊于消化科或传染科。医生还会做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但注意与细菌性痢疾进行鉴别。
对于接触阿米巴患者的人群,体检非常有必要,重视体检中的粪便常规及肠镜检查。一旦出现消化道症状,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高度怀疑阿米巴病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阿米巴病的患者,若出现血便、弥漫性腹痛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传染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阑尾炎、肠穿孔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普外科等。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种不适症状?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部不适、腹泻、高热、寒战等)
是否到过医院就诊?
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家中是否有阿米巴痢疾患者?
肉眼观察时,典型患者的粪便呈暗红色果酱样,粪质中混有血液及黏液,味腥臭。加生理盐水涂片后镜检,可见大量成团的红细胞、少量的白细胞及夏科雷登结晶。镜下见有活动的、吞噬红细胞的滋养体,鉴定是溶组织内阿米巴,具有确诊价值。并注意与哈门内阿米巴及结肠内阿米巴相鉴别。多次留取新鲜的含有异常成分的粪便,可提高滋养体与包囊的检出率。
适用于基本上是成形粪便的慢性患者,粪便直接涂片未能找到包囊者。粪便以硫酸锌浮聚法或汞碘醛离心沉淀法浓集后涂片再用碘液染后镜检。包囊呈黄色,易于辨认。
目前多选用电子肠镜进行肠镜检查。部分患者可观察到结肠病变,即有大小不一的溃疡散在,特点是溃疡边缘整齐,中心区有渗出,其周围有红晕围绕。溃疡之间的黏膜正常,取溃疡边缘部分涂片及活检,较易发现滋养体。结肠镜能发现多种肠道病变表现,这些表现与炎症性肠病相似,因此需要组织病理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来鉴别诊断。有严重腹膜炎、重度脱水及休克征兆的患者结肠镜检属禁忌。
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者,病程一周以上即可检出抗体,而迪斯帕内阿米巴感染者血清抗体检查阴性。至于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抗体,阳性结果持续时间颇长,可达数月至数年,只有在非流行区方有临床价值;在流行区此抗体阴性者即可排除侵袭性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的诊断。
诊断溶组织内阿米巴敏感性及特异性最高的是HBV-DNA定性定量检测,主要方法包括PCR及实时PCR定量方法,目前该方法主要用于实验室研究。至于阿米巴培养已有多种可供选用的培养基,但目前只限于某种目的或需要的条件下采用,而不做临床常规检查手段。
从新鲜粪便标本中查到吞噬有红细胞的滋养体,或从肠壁活检组织中查到滋养体是本病确诊的可靠依据。
从粪便标本中仅查到1~4个核包囊或肠腔型滋养体,应报告为溶组织内阿米巴、迪斯帕内阿米巴感染。此时即使患者有症状,亦不能据此得出肠阿米巴病的诊断,应根据流行病学史、血清抗体检测、粪抗原检测或PCR检测证实感染虫株确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后,诊断才能确立。否则必须寻找引起腹泻的其他原因。
在有症状患者的血清中若能查到高滴度的阿米巴抗体,亦是本病诊断的有力证据。
大便呈暗红色,有粪质带血、脓或黏液,呈腥臭。
如粪检阴性,乙状结肠镜检查有很大诊断价值。溃疡常较表浅,覆有黄色脓液。溃疡边缘略突出,稍见充血,自溃疡面刮取材料作显微镜检查,发现病原体的机会较多。
阿米巴痢疾是阿米巴病的典型疾病,需与细菌性痢疾进行鉴别。
阿米巴病治疗以消除病因、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及改善生活质量为主。临床中主要遵循早期和长期、积极而理性、综合治疗和全面达标、治疗措施个体化等原则,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
阿米巴病患者需要肠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且粪检连续三次(隔日一次)找不到包囊为止。宜用流质或少渣饮食,有液体丢失、电解质失衡及维生素等缺乏时应酌情处理。
本品是目前最有效的杀包囊药,能直接杀灭肠腔中的包囊,故为首选药。
本品不仅能抑制肠内菌群的异常繁殖,还对肠腔中的原虫有接触杀灭作用。口服极少吸收,不良反应轻微。
此类药物已很少选用。本品主要是通过抑制肠道共生菌,影响原虫生长繁殖。对合并肠道细菌感染者疗效尤佳。
典型代表为双碘喹啉。本品能直接抗溶组织内阿米巴,可发挥清除肠腔内包囊的作用。本品口服后很少吸收,故不良反应低。亦可用喹碘方替代双碘喹啉。
本品的优点是广泛分布体内各组织,对肠腔内及组织内滋养体均有强大杀灭作用。考虑到甲硝唑口服后吸收完全,在肠腔内浓度偏低,宜加用二氯尼特。本品不良反应轻,且与剂量相关,有食欲减退、恶心、口腔金属味,以及神经系统反应,如头痛、眩晕等。本品可透过胎盘,可从乳汁排泄,由于在动物试验中有致畸现象,故妊娠早期与哺乳期应避免使用。
本品针对不能耐受甲硝唑者的治疗。依米丁是目前作用最强、效果最快的杀阿米巴药。本品毒性大,有心、肾及肌肉疾病者忌用。主要毒性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绞痛、无力、肌痛、心动过速、低血压、心前区疼痛及心电图异常等。用药期间应加强监护与临床观察,本品尽量不用于孕妇与儿童。如确需重复使用,至少要间隔6周。它能杀灭肠壁内滋养体,但对肠腔内包囊无效。急性肠阿米巴病接受此药治疗后,虽可迅速控制症状,但50%的可能易复发或转为慢性。依米丁对慢性肠阿米巴病与无症状携带包囊者基本无效。二氯尼特用于肃清肠腔内包囊。
替硝唑与甲硝唑相似,口服易吸收、半衰期长(分别为13个小时及8个小时),疗效不亚于甲硝唑。塞克硝唑亦名甲硝唑丙醇,为5-硝基咪唑类药物,半衰期更长(19~20个小时)。
用甲硝唑加二氯尼特治疗。
阿米巴病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如果出现肠外并发症,又未能得到正确诊断与治疗,则影响预后。阿米巴病的复发往往与治疗不充分有关,因此需要定期复诊。
阿米巴病患者在积极治疗后,一般能够治愈。如果出现肠外并发症,又未能得到正确诊断与治疗,则影响患者疾病的恢复。
阿米巴病患者在治愈后,且护理得当,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阿米巴病患者早达到治疗目标后,可6~12个月复查一次肠镜。
阿米巴病患者宜进食半流质、少渣的高蛋白食物,禁止吃生菜及被污染的食物。还要注意饮用煮沸、过滤、消毒的饮用水,防止苍蝇滋生及灭蝇,并需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
肠阿米巴病患者的饮食应保持清淡,日常生活中以清淡的面条、米饭、稀饭等流食或半流食为主。
肠阿米巴病患者的饮食应减少生冷瓜果的摄入量,做到食物以及餐具的清洁卫生。
肠阿米巴病饮食应注意补充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以及优质蛋白等,保证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
阿米巴病患者的护理以促进自身体重恢复正常并保持稳定,减轻消化道症状为主。还需注重心理辅导,同时定期复诊。另外,在疾病诊断时,一定要注意病史。
患者需要多休息,避免剧烈的运动有利于恢复。
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以及饮食卫生,避免接触、食用不洁食物加重病情。
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
阿米巴病的预防至关重要,主要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人群免疫力三个方面进行预防,有效预防可以减少发病几率。
对于有相应典型消化道症状者宜进一步行粪便常规及内镜检查。
早期发现和治疗无症状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携带者和阿米巴病患者,其中从事餐饮业工作者应调离岗位,亦不宜在公共供水系统有关部门工作。
消灭苍蝇和蟑螂的滋生地,注意食品卫生,正确进行粪便、垃圾、污水的无害化处理。还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生吃的水果和蔬菜要洗净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4160点赞
[1]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李兰娟,王宇明.感染病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张萍,韩金美,杨春苗等主编.内科学新进展[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7(08):395-39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