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全身各个器官都可累及,但以肺结核最常见。小儿结核病指的是出生至16岁儿童所患结核病,小儿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成人患者,尤其是家庭内传染极为重要,接触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小儿,结核病感染率、发病率与患病率都较一般小儿显著升高,小儿时期初染结核病易形成血行播散和结核性脑膜炎。
一般预后良好,多数患儿经过治疗,6个月至1年后逐渐痊愈,但如不及时、彻底治疗,特别是年龄小、营养差或同时患麻疹、百日咳等传染病时,结核病变可能播散全身。
由体内大量的结核杆菌侵入血液所致,起病可急可缓,急者多突然高热,且持续不退;缓者表现不规则发热,患儿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明显消瘦、咳嗽频繁,有时出现气急、青紫,颈淋巴结和肝脏、脾脏常常肿大。
起病一般比较缓慢,开始时有低热、食欲不振、便秘、呕吐,年长儿常诉头痛。小儿脾气忽然变得很坏,容易激怒,出现恐惧、睡眠不安、半夜哭叫,或者相反的忽然变得呆滞,对玩耍不感兴趣,终日想睡觉。1~2个星期后,患儿神志恍惚,眼睛常向远方凝视,出现感觉过敏、颈部强直,婴儿则囟门饱满。至晚期,热度升高,出现抽筋且反复发作,神志进入昏迷,常有一侧肢体瘫痪,严重者全身强直、呼吸不规则。
小儿结核病是由于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病,全身各个脏器均可受累,但以肺结核最常见。结核分枝杆菌呼吸道为主要的传播途径,少数经消化道传染,好发于免疫力低下者、新生儿。
大多数人吸入结核杆菌感染后,如果免疫系统不能阻止结核菌的生长,结核菌就会变得活跃,当结核病菌变得活跃在身体无限繁殖,这就是结核病。
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经呼吸道或消化道初次侵入人体的结核菌,常在肺部或肠壁形成原发灶,90%~95%发生在肺部。
皮质激素类、免疫抑制剂常造成隐性结核,如哮喘长期用激素者、脏器移植长期应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者、恶性肿瘤行手术及化疗者即为此类,近年这些情况更有所增多。
同卵双胞胎患结核病时其经过一致性比例远高于异卵双胞胎者,证明遗传因素对结核病患者有肯定的影响。
机体免疫低下时易导致结核菌的播散和繁殖,从而诱发小儿结核病。
全球儿童结核病约占病例总数的10%~11%,0~14岁儿童结核病感染率为9.2%。近年来我国结核病的儿童发病呈下降趋势,但仍需严密防治结核病的发生。
小儿结核病以呼吸道为主要的传播途径,少数经消化道传染,经皮肤或胎盘传染极少见。
机体抵抗力弱者,患麻疹、百日咳及白血病等小儿尤其好发结核。
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小儿易患结核病。
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
生活贫困、居住环境拥挤、营养不良、社会经济落后、HIV感染等是人群结核病高发的原因。
新生儿,对结核菌非常易感。
小儿结核病的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症状,一般起病缓慢,可有低热、食欲不振、疲乏、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多见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婴幼儿及症状较重者可急性起病,可出现持续高热,并伴有结核中毒症状,可以出现咯血、自发性气胸等并发症。
患儿在发病初期会出现不规则高热,1-2周后逐渐转为低热,多为午后低热,体温多在38℃以下,每天有1℃以上的体温波动。
多与发热同时出现,表现为半夜或清晨醒来前出汗,多在胸部、头部或腋下出汗。
患儿会出现倦怠、精神不振、爱哭闹、性情反常、不明原因的食欲减退及消瘦等全身性症状。多痰、咳嗽、咯血或呼吸困难等多出现在病情严重时,有时会反复出现疱疹性结膜炎,在出现全身症状的同时,还会出现病变所在部位受损的症状,比如头痛、咳嗽、腹痛、腹泻等。
咯血是肺结核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90%,咯血量多少不等,大咯血者常并发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结核支气管播散、失血性休克,甚至窒息等严重合并症,结核咯血多因存在渗出性或空洞性病变,为支气管结核及局部结核病变引起支气管变形、扭曲和扩张所致。
肺结核病人自发性气胸发生率约为1.4%,病人常有突发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和紫绀等表现,气胸多见于膜下病灶或空洞破入胸腔,结核病灶纤维化或瘢痕化导致肺气肿或肺大疱破裂,粟粒型肺结核可引起间质性肺气肿性肺大疱破裂。
重症肺结核患者由于肺组织广泛破坏,导致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晚期可并发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病人常出现发绀、心悸、气促、双下肢浮肿等表现。
肺结核空洞,尤其纤维空洞,胸膜肥厚、结核纤维病变引起支气管扩张、肺不张及支气管结核致气道阻塞,是造成肺结核继发其他细菌感染的病理基础,且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可继发真菌感染,因此常表现为混合性感染。
患者出现低热、盗汗、乏力、消瘦、咳嗽、咯血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到儿科、感染科就诊,并做X线、结核杆菌素试验、痰涂片、胸片等检查。小儿结核病需要与支气管肺炎、支原体肺炎相鉴别。
小儿免疫力低下、密切接触结核病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小儿出现低热、盗汗时应及时就医。
小儿出现呼吸困难、咯血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若患者已确诊为小儿结核病,可去感染科或结核病专科医院。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发热、盗汗、倦怠、食欲不振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消瘦、咯血、呼吸困难、持续高热)
既往有无接触结核病患者?
既往有无其它病史?
居住环境如何?是否应用了激素类及其他药物?
X线检查能指出结核病的范围、性质、类型、病灶活动或进展情况,重复检查有助于结核与非结核疾患的鉴别,也可以作为治疗过程中疗效的判断指标。
结核杆菌感染后4~8周,身体对于结核蛋白产生过敏状态,此时如进行结核杆菌素试验,结核杆菌素包括旧结核杆菌素和提纯蛋白物质,局部可发生反应,表示受试者已被结核菌感染。提纯蛋白物质皮试为皮内注射,一般注入左前臂掌侧面中、下三分之一交界处皮内,使之形成6~10mm的皮丘,48~72小时观测反应结果,测定局部硬结直径,取纵、横两者的平均直径来判断反应强度,硬结直径<5mm为阴性,硬结直径≥20mm或除硬结外,还可见水疱及局部坏死为强阳性。
痰液、胃液涂片染色或结核杆菌培养、动物接种、血液检查、周围淋巴结穿刺液涂片检查等。
小儿结核病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资料以鉴别诊断,患儿出现典型的结核症状,如午后低热、盗汗,并发其他症状如咳嗽、咳血等,根据两次痰涂找抗酸杆菌阳性可确诊,90%是临床诊断。
支气管肺炎大部分起病急,有高热、咳嗽、咯痰、喘促。肺门淋巴结核一般无症状,当淋巴结肿大到一定程度,压迫支气管时才发生咳嗽症状。支气管肺炎的重要体征是两肺有干、湿性啰音。血象特点是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增高;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中性细胞不高,淋巴细胞增高。而当感染结核时,单核细胞增多,淋巴细胞相对减少,可据此鉴别。
浸润性肺结核与支原体肺炎相鉴别,X线检查显示支原体肺炎的肺部浸润是从肺门延至肺野,有时很轻,有时却弥漫较广,尤以肺中下叶为常见,少数为大叶性阴影,往往一处已消散,而它处又有新的浸润发生,浸润型肺结核病多发生在两肺尖或上部呈毛玻璃样的边缘模糊阴影。支原体肺炎体征轻微而X线常有显著病变,这是它的特征之一,可据此对二者进行鉴别。
由于小儿结核病是病因和发病机制明确的一组疾病,临床中遵循早期和长期、积极而理性以及治疗措施个体化原则,把抗结核治疗、支持性治疗和对症治疗相结合进行系统性治疗,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在全身疗法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小儿身体抗病的能力,使特效的抗结核药物更好地发挥抗菌作用,首先应注意合理的营养和休息,选用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其中以维生素A及维生素C尤为重要。患儿应居住在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的室内,严重的结核病型有发热等中毒症状,高度衰弱者应卧床休息,病情较轻者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室内、室外活动。
小儿抗结核药物的原则是早期治疗、适宜剂量、联合用药、规律用药、坚持全程、分段治疗。目前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可分为杀菌药物及抑菌药物。杀菌药物包括全杀菌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半杀菌药物如链霉素及吡嗪酰胺,抑菌药物包括乙胺丁醇和乙硫异烟胺。
外科疗法主要用于肺段肺叶切除或一侧肺切除,有时可行胸腔内淋巴结摘除术和胸膜剥脱术。该法适用于空洞型肺结核经化学治疗空洞不闭者,干酪性病灶或结核瘤经内科治疗缺乏疗效者,肺组织纤维硬变或钙化灶有反复咯血者;肿大淋巴结引起肺不张后发展为支气管扩张者。肺门淋巴结肿大发生广泛的干酪性变化或液化,经化学治疗无效或伴有持久性支气管狭窄及肺不张者,可行胸腔内淋巴结摘除术。
小儿结核病目前可治愈,经过有效且规范的治疗,能够减轻或消除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小儿结核病患者需要2~3个月做一次胸部CT。
小儿结核病如治疗不及时,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但经药物治疗后,基本可痊愈。
小儿结核病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经内科化学治疗后恢复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治疗初期每月复查一次血常规、肝功能,2~3个月做一次胸部CT,因为口服抗结核药物有很多副作用,可能引起病人的肝功能损害,引起白细胞、血小板降低,所以必须定期监测肝功、肾功、血常规指标,定期通过拍胸部CT对比病人每次的CT影像资料,判断病人病情的恢复情况。也有特殊情况,比如病人出现药物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白细胞减少的情况,需要遵照主诊医生的医嘱,缩短时间,按时到医院复查。
小儿结核病会引起机体能量和营养素的缺失,导致中、重度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并伴随着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的负平衡状态。因此,小儿结核病患者的饮食护理主要是建立平衡、健康的饮食食谱,供给充足的营养物质。
膳食应具有丰富的无机盐和维生素,有利于病灶的钙化、病体的康复。
脂肪摄入不宜过高,每公斤体重1~2g,荤素搭配适当,不要过于油腻,以免影响消化。
长期低烧的患儿可多食牛奶、鸡蛋、瘦肉、鱼、豆腐等,补充蛋白质代谢的消耗。
有咯血的患儿应增加铁的摄入。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油腻食物,忌生冷食物。
小儿结核病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身体放松、心情舒畅为主,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医生治疗,坚持用药。在服药期间如果出现食欲减退、头晕、耳鸣、关节疼痛、皮肤瘙痒等副作用,需要及时就诊。
服药期间应注意休息,增添含蛋白质高的食物,增强自身体质。
定期复查,尤其是痰结核菌检查,因为痰菌的多少、有无直接关系到病情的转归,而其它检查能反映患儿的身体状况,从而使医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改进治疗措施,有利于患儿康复。
居住的环境应保持空气流通、干净整洁。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个别病人在服用抗结核药物后,可能出现一些副作用,如食欲减退、头晕、耳鸣、关节疼痛、皮肤瘙痒或其它不良反应,一旦出现要及时就诊。
患儿应在家长的护理下坚持规则、全程使用抗结核药物,切不可中断,如遇药物反应等特殊情况应及时告诉医生,由医生决定是否继续服药。同时,抗痨药物对初治肺结核病人疗效显著,在服完1~2个月后,往往症状会消失或减轻,此时如自行停药,则将造成复治、难治,甚至导致长期慢性排菌,而丧失了痊愈的机会。
小儿结核病的病因明确,目前已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的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也有益处。
对于小儿结核病的高危人群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筛查。
结核分枝杆菌涂片阳性患者是小儿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早期发现及合理治疗结核分枝杆菌涂片阳性患者,是预防小儿结核病的根本措施。
卡介苗接种是预防小儿结核病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计划免疫要求在全国城乡普及新生儿卡介苗接种。
如有密切接触家庭内开放肺结核患儿,年龄<3岁的婴幼儿未接种卡介苗而核菌素试验皮试阳性者,核菌素试验新近转阳者,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伴中毒症状者,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且新患麻疹、百日咳的小儿,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且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可使用预防性化疗。
5129点赞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075-1081
[2]王卫平,孙锟,常立文.儿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88-191.
[3]王辰,王建安.内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94-10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