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不良综合征是因小肠营养成分吸收不足引起的,表现为腹泻、粪便稀薄而量多、多油腻、多脂肪等症状。吸收障碍多以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吸收障碍为主,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可以出现一种或多种营养物质吸收不良。通常需治疗原发性疾病,多数在去除病因后疾病常可自愈,治疗后应遵医嘱按时复诊。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病因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通常按病因及发病机理分为下列几类:
系小肠黏膜有某种缺陷或异常,影响营养物质经黏膜上皮细胞吸收、转运,包括乳糜泻和热带性乳糜泻等。
胰酶缺乏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纤维囊肿、胰腺结石、原发性胰腺萎缩等;胆盐缺乏如肝实质弥漫性损害、胆道梗阻、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肝内胆汁淤积症、回肠切除、肠内细菌过度繁殖;肠黏膜酶缺乏如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
小肠吸收面积不足,如小肠切除过多、胃结肠瘘、不适当的胃肠吻合术、空肠结肠瘘等。小肠黏膜病变如小肠炎症,包括感染性、放射性、药物性;寄生虫病如圆线虫病等;肠壁浸润病变如淋巴瘤、结核病、克隆病、whipple病等。小肠运动障碍、动力过速,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影响小肠吸收时间,动力过缓如假性小肠梗阻、系统性硬皮病,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淋巴血流障碍如淋巴发育不良、淋巴管梗阻、血液循环障碍。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病因很多,分类也很不一致,是因小肠营养成分吸收不足所引起的,所以消化吸收过程中任何环节障碍均可引起吸收不良综合征,主要分为消化不充分和吸收不良,以及肠运送营养障碍三类。
胰腺酶缺乏或活力减低,可引起脂肪水解作用减少而致消化吸收障碍,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切除、囊性纤维化、胰腺功能不全、原发性胰腺萎缩胰腺结石、卓艾综合征、胃泌素瘤等。
胆盐缺乏,可引起脂肪乳化和微胶粒形成障碍而致消化不全,如胆道梗阻、克罗恩病、回肠切除、由于郁滞所致的空肠细胞过度生长。
二糖酶缺乏,乳糖和其他二糖酶的缺乏。
小肠疾病,广泛的手术切除、放射性肠炎、肠道局部缺血、腹腔口炎性腹泻、Whipple氏病、原发性肠淋巴瘤、血内丙种球蛋白过少、疱疹样皮炎、嗜酸性胃肠炎、淀粉样变性、寄生虫病、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
消化和吸收的多项缺陷,胃切除术后、糖尿病、内分泌病、类癌瘤、系统性肥大细胞疾病、硬皮病等。
药物,如泻药、四环素、秋水仙碱、考来烯胺、对氨基水杨酸、新霉素等。
黏膜运送障碍,如单糖吸收不良、无β-脂蛋白血症及胱氨酸血症等。
如小肠淋巴管扩张、遗传性下肢淋巴管扩张、淋巴阻塞及血运障碍等。
吸收不良综合征可见于成年人及儿童,继发性较原发性多见。
该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非常复杂,其中80%~97%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尤其是脂肪泻。
消化不良患者,如长期腹泻患者。
接受过食管部分切除术、食管胃切除术、胃全切除术、部分胃切除术、迷走神经切断术、小肠切除术等手术的患者。
有胰腺功能减退、肝胆疾病、盲襻综合征和其他需要做手术的小肠病变的患者。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突出表现为典型的渗透性腹泻、大便量多而油腻等脂肪吸收障碍症状。很多疾病都能引起吸收不良综合征,吸收不良包括不同营养物质的吸收不良,其中特征最明显的就是脂肪吸收障碍。
腹泻、乏力、倦怠、精神不振、体重减轻、腹部不适或胀气、肠鸣亢进、轻度贫血等。典型的脂肪泻为大便量多,带有恶臭,表面有油腻状光泽,常可漂浮在便盆上。但一般早期或轻型病人,仅有大便次数增多,较软,或次数正常而量增多,可伴有腹部不适、腹胀和腹鸣,有时可误诊为神经症。体征可有舌边光而平、舌炎、口角炎、皮肤干燥等。
体重明显减轻,脂肪泻、明显乏力、皮肤粗糙和表皮过度角化、舌炎、口角炎、口腔炎、皮下出血、血尿、感觉异常、骨骼疼痛、手足抽搐、贫血、皮肤黏膜苍白、头昏、心悸、全身浮肿、缺钙的体征和缺钙束臂试验阳性、肌肉压痛、杵状指等。晚期可出现全身性营养不良、严重贫血、病理性骨折和恶病质等表现。
身体总液量增加,细胞外液呈现出低渗性。
尤其是维生素A缺乏症,通常会出现角膜干燥软化,甚至是穿孔现象,还经常伴有维生素B缺乏,可引发口角炎,维生素P缺乏导致的糙皮症,同时还可能伴发营养性贫血。
由于全身免疫功能低下的缘故,常见病症有肠道以及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或者全身真菌感染也很常见。
吸收不良综合征是一种由小肠对营养物质吸收受到障碍所引起的综合征,影响物质吸收和脂肪酸在细胞内的再酯化。因此,一旦出现腹泻、乏力、倦怠、精神不振、体重减轻等异常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出现腹泻、乏力、倦怠、精神不振、体重减轻、腹部不适或胀气、肠鸣亢进等早期症状,应及时就医。
发现皮肤粗糙、口角炎、口腔炎、抽搐、浮肿、杵状指等并发疾病,应立即就医。
患者需就诊于消化内科。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有无腹泻、大便有油、体重减轻、乏力、皮肤粗糙等症状?
出现上述症状多久了?
腹泻的频率是多少?
是否患有胰腺炎、胰腺结石、胆道梗阻、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
是否曾行食管部分切除术、胃全切除术、部分胃切除术、小肠切除术等手术?
通过血常规测定,判断是否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可先肉眼观察,检查有无悬浮脂肪滴,然后在显微镜下检查,可使用苏丹Ⅲ染色。
正常人食用普通膳食,每日粪脂排泄量不超过6g,或为所摄入脂肪的5%。
口服25gα-木糖后,收集5小时尿,进行α-木糖含量分析,这一方法可作为对弥散性小肠疾病的一种普查试验。
吸收不良综合片的X线检查阳性率一般可达80%~90%,胃肠钡餐造影可见小肠是否有功能改变,小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小肠是否出现病变。
经口途径的小肠黏膜活检,可选择性地用于检查吸收不良,这一技术大大加深了对吸收不良组织病理学基础的认识。
如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查,胰腺疾病患者检查淀粉酶以及糖尿病患者检查血糖等。
由于吸收不良综合征最重要的特点为脂肪泻,故准确测定粪脂极为重要。尤其是早期疑诊病例,如粪脂测定发现每24小时内脂肪排出量>6g,即可确定为脂肪泻。仅脂肪泻尚不能确定吸收不良归于何类,需进一步寻找病因诊断,若便脂正常,亦不能完全除外吸收不良。在下列情况下虽有吸收不良,粪脂仍可正常:
胰腺、小肠、肝脏有较强的代偿能力,轻度消化吸收不良往往不易检出。
有的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有其他物质的吸收不良而无脂肪吸收不良。
多数患者由于不能摄入正常量的脂肪,故每日排出的脂肪量既不恒定又不易准确测量。但是,若便脂排出量正常,则消化吸收功能不良的程度一般不严重。可能有选择性吸收不良的存在,必要时可做一些选择性检查。
出现小肠壁浸润性病变或损伤,如Whipple病、淋巴瘤、放射性肠炎、克罗恩病、淀粉样变、嗜酸细胞性肠炎等。
血清胡萝卜素浓度测定,正常值大于100U/dI,在小肠疾患引起的吸收不良时低于正常,胰源性消化不良时正常或轻度减低。
慢性结肠炎常有腹痛、腹泻,但以黏液血便为主,结肠镜检查所见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可通过临床症状和结肠镜检查与吸收不良综合征相鉴别。
腹泻以脓血便为主,粪常规可见大量脓血球,或见痢疾杆菌,大便培养可见痢疾杆菌生长,可通过临床症状和大便培养检查与吸收不良综合征相鉴别。
常有贫血、发热、虚弱等全身症状,肠镜检查见“线性溃疡”或肠黏膜呈“铺路石样”改变,可通过临床症状和肠镜检查与吸收不良综合征相鉴别。
有腹痛、腹泻,粪便中可脓血并有全身中毒症状,如消瘦、低热等,可通过临床症状和肠镜检查是否有结核病灶与吸收不良综合征相鉴别。
可有腹泻,但以陈旧性血便为主,肠镜及X线钡灌肠及直肠指诊可有阳性体征,80%~97%的肠肿瘤病人有腹泻症状。大便次数从数次到十余次不等,有时呈间歇性腹泻、腹痛、腹胀。另外多有消瘦、乏力、手足搐搦、感觉异常、口炎、角膜干燥、夜盲、水肿等营养不良症状,可通过临床症状、肠镜、X线钡灌肠及直肠指诊与吸收不良综合征相鉴别。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治疗因病情而异,首先应该明确病因,治疗原发性疾病,如肝、胆、胰、小肠疾患,一旦病因明确,多数在去除病因后疾病常可自愈。
根据消化吸收障碍的程度和低营养状态来选择。轻度时仅用饮食疗法可改善病情,饮食当选用低脂、高蛋白、高热量、低纤维。对脱水、电解质紊乱、重度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等应采用静脉补液、输血来纠正。重度消化吸收障碍且肠道营养补给困难者应进行中心静脉营养。
乳糖酶缺乏和乳糖吸收不良者限制含乳糖的食物,乳糖酶制剂按1g对10g乳糖的比例给予。
胰源性消化障碍为消化酶类药物的绝对适应症,消化酶用量宜大,为常用量的3~5倍。
对因回肠末端切除等原因所致的胆汁酸性腹泻,可用考来烯胺。
肠淋巴管扩张症脂肪转运障碍者,限制长链脂肪酸摄入并给予中链脂肪酸。
缺铁性贫血者可服用硫酸亚铁或琥珀酸亚铁等。
腹泻严重者给予氯哌酰胺、次碳酸铋、复方地芬诺酯或盐酸洛哌丁胺等治疗,同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危重患者如已排除感染或癌肿疾病,可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肠道感染导致的小肠吸收不良可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等。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进食少渣、低脂、易消化的饮食。属乳糜泻者,忌食小麦、大麦、燕麦等含麦胶的食品。乳糖酶缺乏者忌食乳类食品。
病情严重者可进行静脉高营养疗法,给予脂肪乳剂、复方氨基酸、白蛋白等,必要时输血浆。补充各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K、维生素B12及其他B族维生素和叶酸、辅酶Q10和微量元素等。
吸收不良综合征一旦明确病因,多数病人常可在去除病因后自愈。少数病人经积极治疗,也可恢复正常生活。对盲襻综合征、小肠肿瘤、胰头肿瘤等患者,可手术治疗,并注意随访。
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治愈存在一定的困难,其他原因引起的吸收不良综合征一般可以治愈。
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的患者常在治疗中应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生素,长期使用容易出现二重感染、水钠潴留,引起电解质紊乱等,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应至少一个月复诊一次。
生命活动在于身体机能的正常工作,这些都得益于身体对营养的吸收,所以患有吸收不良综合征时千万不能忽视,要注重饮食原则,让身体在充足营养中得到恢复。
以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无刺激、易消化的饮食为主。
须忌酒类及碳酸饮料,生冷、凉拌、寒凉属性、有刺激性、粗纤维食物应避免进食。
海鲜等易引起肠道过敏及牛奶等可疑不耐受的食物也不应进食。
患者可常吃补中健脾祛湿之品,如大枣、薏苡仁、莲子、木香粥、砂仁粥、百合粥等,对于吸收不良综合征疾病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改善预后,减少复发不仅是治疗问题,科学、系统、有计划的护理也是决定吸收不良综合征预后的重要措施。通过系统的护理可促使患者树立康复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为患者早日康复起到辅助作用。
解除不良情绪,重视心理治疗。临床上本病常可见伴不同程度的精神神经症状,如焦虑、忧郁、睡眠质量不好等,故应解除焦虑情绪,缓解精神压力。
增强体质,避免过度劳累导致体质虚弱,而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强身健体,愉悦心神,增强体质,对促进胃肠道吸收有很大作用。
合理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无刺激、易消化的饮食为主。
戒烟、戒酒。
病情严重的患者需注意卧床休息。
患者日常应观察大便的频率和性状。
因患者排便次数较多,排便后应及时用温水清洗肛周皮肤,涂抹保护软膏,保证内裤清洁、干爽,保护肛周皮肤完整,防止发生感染。
节制饮食、保持心情舒畅、增强体质等对于预防吸收不良综合征可起到一定的作用。此外,要注意积极治疗消化系统的原发病。
患有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纤维囊肿、胰腺结石、肝实质弥漫性损害、胆道梗阻、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肝内胆汁淤积症等肝、胆、胰腺疾病的患者应积极进行早期筛查。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胆道梗阻、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等。
注意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无刺激、易消化的饮食为主。
4420点赞
[1]张声生,沈洪.中华脾胃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507-2532.
[2]杨长青,许树长,陈锡美.消化内科常见病用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90-20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