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感染性肝炎主要是由肝炎病毒或其他一些非肝炎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风疹病毒)等因素引起的,以黄疸、肝脏肿大为典型症状的一类肝脏炎症性疾病。其中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炎较为常见。按病情轻重程度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新生儿肝炎病毒感染中,甲型和乙型病毒感染更为常见。
由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新生儿,引起以黄疸、肝脏肿大、高热为主要症状的肝脏炎症,主要是粪口途径传播感染。
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新生儿引起的免疫细胞攻击肝脏,导致肝细胞病变的迟发性超敏反应性疾病,主要是血液、母婴传播。
新生儿感染性肝炎主要由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目前认为新生儿感染性甲肝、乙肝时,肝脏细胞损伤可能是由细胞免疫病理损害作用引起,好发于乙肝产妇的新生儿。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甲肝时肝脏细胞损伤可能是由于免疫病理作用导致免疫细胞攻击肝脏细胞而导致的肝细胞水肿变性。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乙肝病毒对肝细胞无直接致病作用,肝细胞病变主要是细胞免疫反应所导致,主要分为迟发性超敏反应和T细胞毒反应。即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攻击自身肝脏细胞所导致的病理反应。
新生儿感染性肝炎是常见病、多发病,其中甲肝、乙肝等肝炎病毒是全世界范围的传染病,与国家卫生水平、社会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在发达国家,发病率较低,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甲型肝炎病毒在我国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发病率最高。我国甲肝发病率在2011年约为2/10万。新生儿感染性乙型肝炎患者以母婴传播为主,携带HBV孕妇所生高危新生儿中发生在产前宫内感染者占15%。在未给婴儿任何阻断传播措施的情况下,有50%的婴儿将在4-6个月内被传染。孕妇处于急性肝炎时,婴儿4~6个月内感染率在90%以上。
接触含有甲肝病毒的粪便,或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
甲肝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母婴传播和血液感染。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是母婴传播,患有乙肝的产妇生出的新生儿极其容易获得乙肝。
尚未接种甲肝乙肝疫苗的婴儿,通过粪口途径或血液途径易感染甲肝或乙肝。
新生儿感染性肝炎患者典型症状为黄疸、肝脏肿大、高热、呕吐,其中甲型肝炎黄疸症状较多,乙型肝炎黄疸症状与非黄疸症状为1:1,严重时会伴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肝外表现或肝硬化、肝细胞性肝癌等并发症。
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的巩膜、皮肤、黏膜、体液变黄。
肝脏发生病理改变引起的肝脏水肿。
小儿肛门温度在36.5-37.5℃之间,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
食物由食管反流进入口腔排出体外的一种人体保护性反应。
多种原因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全身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贫血性疾病。乙肝病毒可能会损伤骨髓造血干细胞以及骨髓造血微环境,导致染色体畸变,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红细胞遭到破坏在血液中涨破,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肝炎患者由于肝脏受损,导致具有氧化性的代谢产物积蓄,使得具有保护红细胞内SH基和血红蛋白含量下降,红细胞的稳定性下降,易造成贫血。
一种过敏性血管炎,表现为皮肤出现紫色板块。乙肝病毒导致机体免疫病理反应,引起过敏性紫癜。
肝脏细胞的坏死、结节性再生等导致的肝脏逐渐变形、变硬。乙肝病毒能引起肝脏纤维化,导致肝硬化。
HBV慢性感染者比非感染者患肝癌的概率高102倍。乙肝病毒在肝内持续复制,炎症促使的纤维病变,将引起肝癌。
以肾功能受损、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明显异常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可出现少尿、肾衰竭的现象。乙肝病毒引起肝脏受损,导致肝脏结构功能异常,还会引起体内一些免疫复合物的形成,这些免疫复合物就会导致肝肾综合征。
新生儿出现黄疸、肝脏肿大、高热、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就诊于新生儿科室,做一些常规检查、肝功能生化检查、血清学检查或肝组织检查来确诊是否为新生儿感染性肝炎,应与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细菌感染引起的中毒性肝炎和肝囊肿以及肝外梗阻性黄疸相鉴别。
对于已经患有乙型肝炎的产妇,在生产过后,新生儿应立即进行体检,一旦发现有肝炎体征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新生儿出现黄疸、肝脏肿大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新生儿出现深度黄疸、严重胃肠道反应、频繁恶心呕吐、极度乏力,并伴有持续高热,行为异常,意识模糊障碍甚至昏迷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新生儿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深度黄疸、严重胃肠道反应,并伴有持续高热,应考虑去肝胆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黄疸、恶心呕吐、肝脏压痛、高热等)
黄疸、高热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现在多大了?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母亲是否为乙肝或甲肝患者?
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少数肝硬化、重症肝炎患者可出现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黄疸患者尿胆原和尿胆红素阳性。
ALT、AST明显升高,表明肝脏功能异常,但无法区别甲肝和乙肝。
常用ELISA和放射免疫法检查血清抗HAV-IgM,是甲肝早期诊断的血清学标志。常用酶免疫法检查HBsAg,是乙肝感染的特异性标志。
对于选择肝炎抗病毒药物和治疗后的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肝脏疾病的鉴别诊断。
甲肝病毒检测粪便中的甲肝病毒RNA,乙肝病毒检测乙肝病毒的DNA。即可确诊新生儿感染性肝炎。
HBsAg、HBcAg均阳性则为急性乙肝。HBsAg、HBeAg任何一项持续阳性,肝功能损害已达半年以上者可确诊为慢性肝炎。
可急性起病,表现为黄疸、肝肿大、肝功能损伤等。若仅表现为肝损伤时,难以与乙肝鉴别。一般脾脏肿大超过肝脏时,大多是属于非乙型肝炎,检测到巨细胞病毒是确诊的标志。
以中毒症状为主,易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小便颜色发黄的症状。病原培养出病原菌可鉴别。
病因为胆总管囊肿和胆总管积石。肝肿大、胆囊肿大比较常见,肝功能改变少。超声检查发现胆囊肿大,肝内胆管扩张等情况可鉴别。
由于新生儿感染性肝炎多为自愈性的,所以经过适当休息,合理饮食等疗法,大多可在2~4个月内恢复正常。对于急性肝炎大多为自愈性,若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但1周岁以下患儿,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使用保肝利胆的药物治疗。
患儿需充分卧床休息,减轻肝脏负担,使得肝脏细胞恢复。
恶心呕吐患儿可静脉注射葡萄糖、维生素和复合氨基酸溶液,来增加热量。有低蛋白血症者可补充人血白蛋白。
IFN具有抗病毒、抗增殖、免疫调节活性。已证实IFN-α可抑制HBV复制,诱导肝病缓解。IFN-α被公认为治疗儿童CHB的首选抗病毒药物。其优点是疗程确定、疗效较持久、无耐药突变株。
复方制剂,用于治疗慢性肝病,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肝脏细胞增殖,抑制病毒复制来消灭病毒。
参与体内氧化还原过程,尤其是肝脏细胞的细胞质,代谢以肝脏细胞为主。在肝细胞受损时,需补充外源性还原性谷胱甘肽,来减少此种原因导致的肝伤害。
静脉滴注促肝细胞生长因子,组织肝细胞坏死,促使肝细胞再生。
激素类药物,具有抗炎、免疫抑制剂的作用,在乙肝早期,给予适当免疫抑制治疗,有可能阻止病情进展。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的作用,在乙肝早期,给予适当免疫抑制治疗,有可能阻止病情进展。
将肝脏的血管和下腔静脉切掉一部分,然后将下腔静脉分别和受体、供体的下腔静脉连接起来的手术。
将下腔静脉保留下来,将供体的腔静脉和受体的腔静脉做侧侧吻合或侧端吻合的一种移植手术。
新生儿感染甲肝或乙肝多数能治愈,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患儿治愈后,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因甲肝、乙肝感染后患儿产生抗体,所以一般不需要复诊。
新生儿感染性肝炎可治愈。
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甲肝、乙肝感染后可获得免疫性,产生有效抗体,新生儿感染性肝炎患儿一般不需要复诊。
患儿应根据孕妇乙肝感染状况确定是否进行母乳喂养,需添辅食的患儿应遵循由少至多、由稀到稠的原则,同时需要注意餐具消毒等卫生措施。
调配辅食时应注意卫生,消毒餐具等。
孕妇血清检测病毒抗体阳性者不应用母乳喂养。
家属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新生儿感染性肝炎患儿休息时间以及卫生状况,同时要注意检测黄疸症状患儿的皮肤、巩膜黄染情况,若有不适及时就医,谨遵医嘱按时服药且定期复诊。
静脉滴注:注意新生儿有特殊的滴注方法。
应注意患儿皮肤清洁,由于血清胆红素激增,经皮肤排泄刺激机体产生瘙痒,应每日为患儿清洁一次皮肤,及时剪指甲,防止患儿自己抓伤加重感染。
密切观察有黄疸症状患儿的皮肤及巩膜黄染深度和持续时间,若有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1岁以下患儿不能使用抗病毒药物,.禁止饮用含酒精的物质,并遵照医嘱,定期到医院复诊。
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如对易感儿童要进行接种疫苗,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小儿用品定期消毒,是预防新生儿感染性肝炎的有效方法。
阻断母婴感染,对携带有乙肝患者的孕妇,应设置专属床位、专用器具,且用后严格消毒处理。乙肝孕妇所产新生儿,应及时注射乙肝疫苗。
对易感儿童进行接种疫苗,如甲肝疫苗、乙肝疫苗等。
避免新生儿接触患有乙肝、甲肝的患者。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新生儿的用品需要定期消毒。
4900点赞
[1]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619-1656.
[2]王卫平,孙馄,常立文.儿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58-61.
[3]王智云,孙玉刚.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肝炎综合征100例[J]河南中医,2015(10):2500-2501.
[4]梁金元,李银杰.病毒性肝炎并发溶血性贫血56例临床分析[J]实用全科学,2006(2):175.
[5]罗森,孟忠吉,龚作炯.糖皮质激素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及早期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8:(2)79-8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