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色真菌病又称着色芽生菌病,是由暗色孢科中的一些致病性真菌引起的慢性疣状、结节状或菜花状肉芽肿性皮肤病变。致病菌主要是暗色孢科中的裴氏着色霉、紧密着色霉、疣状瓶霉、卡氏枝孢霉和播水喙枝孢霉,均为自然界腐生菌,存在于树木、土壤、麦杆及杂草中。患者多为农民、园丁、木材工人、泥瓦工人等,常因工作中皮肤为带菌物刺伤接种而感染。该病病程较长,早期诊断、早起治疗则容易治愈,病变范围较大并形成肥厚瘢痕者则治疗困难,治疗需延长用药时间,并应定期监测防止药物出现不良反应。
本并无特殊疾病分类。
着色真菌病是由一组暗色真菌引起的慢性感染,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空气中的孢子可通过皮肤伤口感染人体,可沿周围淋巴管播散,亦可经血行播散引发皮损。
着色真菌病是由一组暗色真菌引起的慢性感染,主要病原菌为裴氏着色菌、紧密着色菌、疣状瓶霉和卡氏枝孢霉,我国以卡氏枝孢霉最为常见。户外活动者容易出现皮肤外伤,这些真菌生存于泥土和腐烂的植物上,主要通过孢子从皮肤破损处植入而引起人体感染。
系统性疾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且部分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会产生微血管病变从而导致周身循环较差,易感染真菌而诱发着色真菌病产生。
皮肤外伤处为致病菌提供了方便侵袭的途径,空气中的孢子通过皮损处更易进入人体,因此易诱发本病产生。
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但据报道显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
我国高发于山东及河南两省,常见于户外活动者(农业、林业劳动者)。
近年来有报道显示器官移植后继发本病。
着色真菌病可累及各年龄段,男性多于女性。
本病致病菌通过皮肤伤口进入皮肤、皮下及淋巴管。
户外活动者中如农民及林业者中,男性占比较大,故常见于成年男性。
户外活动者容易产生外伤,皮肤破损为致病菌提供了便利的入侵条件,故好发本病。
因工作中皮肤为带菌物刺伤接种后感染引发该疾病。
着色真菌病为皮肤及皮下组织慢性感染,患者多有外伤史,经一定潜伏期后发病。皮损好发于暴露部位,尤以足、小腿和手臂多见,亦有发生于面、耳、胸、肩、臀部。本病病程长,初起无自觉症状,病情逐渐发展有时自觉轻度瘙痒、疼痛,可发展为疣状皮肤结核样或橡皮肿样等皮损。本病可并发淋巴水肿、鳞状细胞癌等严重并发症。
皮损初起为真菌侵入处的单个炎性丘疹,逐渐扩大并形成暗红色结节或斑块,上有结痂,痂上有针帽大小的黑褐色小点散在分布,痂下常有脓液溢出,揭开后可见颗粒状或乳头状肉芽肿。
瘙痒、疼痛:自觉轻度或无瘙痒,继发细菌感染或溃疡时可见化脓、破溃,有时自觉疼痛。
皮损、甲周损害:病程进展,可发展为疣状皮肤结核样或橡皮肿样等皮损。偶可侵袭黏膜,甲周损害波及甲板。
卫星状皮损:晚期可沿周围淋巴管播散,出现卫星状皮损,亦可经血行播散引起泛发性皮损。
本病一般不累及肌肉和骨骼,但因关节部位皮损造成的瘢痕挛缩,可继发关节强直畸形、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损害。
着色真菌病可感染继发为淋巴性水肿。淋巴管发生阻塞、破坏或发育不良引起淋巴液过度积聚和皮下组织肿胀,久之形成象皮肿样损害。淋巴水肿不仅会影响外在美观,若不及时治疗,病情加重,亦有致残可能。
瘢痕是各种创伤后引起正常皮肤组织的外观形态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统称,是人体修复过程中的产物,着色真菌病如迁延日久,皮损处可并发瘢痕,影响美观及产生功能活动障碍,此时治疗效果较差,需延长用药时间并随时监测病情变化。
慢性溃疡基础上可发生鳞状细胞癌。
着色真菌病早诊断、早治疗可治愈,日久感染面积较大或形成瘢痕则疗效较差,需延长用药时间,一旦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患者可以通过真菌镜检、真菌培养等检查确诊本病。本病要与疣状皮肤结核、固定型孢子丝菌病等病相鉴别。
若患者局部皮肤尤其外伤部位出现单个炎性丘疹,并逐渐扩大为结节、斑块时,应就医明确诊断后进行下一步治疗。
患者发现皮损部位继发感染,出现溃疡且自觉瘙痒、疼痛剧烈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如淋巴性水肿、象皮腿、瘢痕、鳞状细胞癌,应在皮肤科继续就诊或整形外科就诊。
皮损出现部位?
皮损出现多长时间?
从事什么职业?长期生活在哪个地区?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瘙痒、疼痛等)
皮损处之前有无外伤病史?
是否存在免疫力低下的情况?(如糖尿病、长期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取皮损痂皮进行直接真菌镜检,取皮损处分泌物直接涂片镜检,棕黄色厚壁的圆形真菌孢子。若真菌镜检阳性,结合外伤部位发生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或有状皮损,一般可确诊为此病。
取皮损处脓液以及皮损组织进行真菌培养,不仅可确定是否真菌感染,而且能辨别致病菌种,针对致病菌及药敏结果合理用药。
组织病理学对本病确诊亦有重要意义,可取受累处做皮肤病理检查,进行诊断。着色真菌病病理检查可在组织细胞内或真皮组织中可发现棕黄色厚壁的圆形真菌孢子。
皮损初起为真菌侵入处的单个炎性丘疹,逐渐扩大并形成暗红色结节或斑块,病程进展,可发展为疣状皮肤结核样或象皮肿样等皮损,晚期可沿周围淋巴管播散,出现卫星状皮损,亦可经血行播散引起泛发性皮损。
真菌直接镜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见到单个或成群的棕黄色厚壁孢子,真菌培养阳性并可鉴定菌种。
医生结合临床症状以及病理检查的结果可确诊疾病。
着色真菌病早诊断、早治疗可治愈,日久感染面积较大或形成瘢痕则疗效较差,需延长用药时间,一旦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治疗主要以修护皮肤,促进皮损愈合,治疗主要以修护皮肤,促进皮损愈合为目的,通常选择物理治疗、外用药物及系统药物口服治疗,相互配合,提高治疗有效率。
可采取局部治疗,清除病灶。早期小面积皮损可直接切除,面积较大时也可切除,切除后需要在皮损部位植皮,但切除过程中要注意防止污染,引起播散。
将局部患处皮肤加热,使局部皮温达40°C~50°C,可抑制真菌生长,从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用药至少连续3个月以上,减量后维持用药6~12个月。
选择口服或静脉滴注,连续3个月,减量后维持用药6~12 个月。
可降低毒副作用,减少耐药。
对于早期病变的皮肤损害,如菜花状或乳头瘤样赘生物可以手术切除。
CO2激光通过气化组织达到治疗目的,治疗后保持治疗部位干燥及清洁,早、晚两次用生理食盐水或煮沸后的冷开水清洗患部,并将渗出液及原先所涂抹药膏洗净为原则,如出现色素沉着及时就医,一般3~6个月皮肤会恢复正常颜色。
冷冻疗法是使局部组织皮温变低,毛细血管收缩,组织细胞坏死的一种治疗方法,雷诺氏病、寒冷性荨麻疹,患处严重溃烂,儿童、老人等对低温不耐受者禁用此疗法。根据皮损情况选取棉签、喷雾、封闭式接触治疗等方法,治疗后保持创面清洁及干燥。
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着色真菌病患者通常能够减轻或消除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如不及时就医治疗,病变范围较大并形成肥厚瘢痕则治疗效果较差。着色真菌病患者通常在治疗一个月时间内进行复诊。
本病可以治愈。
着色真菌病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
着色真菌病迁延不愈,皮损处可并发瘢痕和淋巴水肿,影响美观及产生功能活动障碍。
着色真菌病患者通常治疗一个月的时间内进行复诊,并在1~2年的时间之内定期复诊。
着色真菌病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症状减轻并消退为主,应注意加强营养,丰富饮食,应多食无色素食物、酸性食物、防寒保暖食物,忌湿性、寒冷性食物。
患者宜多食用酸性食物,例如白醋,对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患者宜食用防寒保暖的食物,例如牛肉、羊肉,有很好的温补及祛湿作用,能够改善机体的湿性环境,从而抑制真菌生长。
患者忌湿性、寒冷性食物,如西瓜、苦瓜等,其为真菌繁殖提供了一定条件,故不宜食用。
着色真菌病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皮损愈合,止痒、止痛为主,还需避免皮肤创面合并感染及创面逐渐扩大。
着色真菌病如继发感染或溃疡时,可自觉疼痛,平日应保持皮损部位清洁、干燥,防止感染的发生。另外,皮损处应穿着宽松衣物、鞋袜,避免压迫及摩擦皮损处,加重病情。
治疗期间患者要观察皮损形态,是否好转痊愈以及病情是否发生进展。
本病无特殊注意事项。
着色真菌病为常见疾病,其发生与环境及自身密切相关,故平日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抵抗力,避免真菌感染,有助于预防本病。
本病暂时没有确切的早期筛查的手段。
平时多加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对真菌抵抗能力。
户外活动时应尽量穿着长衣长裤,佩戴保护暴露部位皮肤的物品,尽量避免外伤的发生。如产生外伤,及时处理,进行包扎,并减少处于户外环境时间,避免疾病的发生。
4792点赞
[1]张学军,陆洪光,高兴华.皮肤性病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39.
[2]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诊疗常规.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7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