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带绦虫病是由猪带绦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而引起的寄生虫病。一般无明显症状,偶可感轻度上腹部疼痛不适、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但患者常因粪便中发现节片,而来就诊。猪囊虫病是猪带绦幼虫寄生于任何身体组织引起的,常表现为癫痫、头痛、呕吐、失明、感觉障碍、精神失常等;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的症状有皮下结节,呈圆形或卵圆形,如黄豆或蚕豆,质硬如软骨样硬度,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无压痛;眼囊尾蚴病常表现为玻璃体混浊,视力模糊甚至失明,偶见虫体蠕动。可通过药物以及手术治疗,一般均能治愈。
人是猪肉绦虫的终末宿主,狗、猪等为猪肉绦虫病的中间宿主。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的主要病因是人食用未煮熟或生的含猪囊虫的猪肉(米猪肉)而感染。
人食生或未熟的含猪囊虫的猪肉后引起感染,主要在小肠,由吸盘及小钩吸附在肠黏膜上而致病。
当人体不慎吃入猪带绦虫的虫卵后,猪带绦虫卵可在人体内发育成囊尾蚴而造成囊虫病,囊虫病可因囊虫数目的多少和寄生部位而异。
猪带绦虫病呈全球性分布,但以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较多见,在我国呈散发性分布,在猪带绦虫病流行的地区,囊虫病患者也较多。目前由于卫生意识逐步加强,该病已不常见。
疫地居住者吃食生或未熟的含猪囊虫的猪肉的机会较大,因内源、外源因素感染机会大。
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常表现为腹痛、恶心、腹泻、便秘、食欲亢进或减少、体重减轻、发热、全身肌肉酸痛无力、记忆力减退、头晕、头痛、失眠等。
本病最常见的症状为大便中发现虫体节片,可伴有右上腹部或脐部隐痛,食后腹痛缓解为其特点。也可出现恶心、腹泻、便秘、食欲亢进或减少、体重减轻,婴儿可有呕吐和发热。
在感染较重时可出现发冷、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热型可为持续热或弛张热,可持续约一个月左右后,逐渐下降。此外,尚有全身肌肉酸痛无力等。末梢血液嗜酸粒细胞数明显增多。
大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的急性期,而直接进入慢性期,由于囊尾蚴寄生部位不同,而分为以下的临床类型:
皮肤肌肉型:患者常无明显的症状,往往在无意中发现皮下结节,去医院检查,而发现本病。
假性肌肥大型:患者四肢及躯干肌肉中布满囊尾蚴,因而肌肉外观十分发达,但患者却感十分无力。
中枢神经型又可根据寄生的部位,而分为:
脑实质型:此型最为常见,其主要症状有癫病发作,颅压增高征及精神障碍,这被称为脑囊尾蚴病的三大症状。癫病发作可为大发作,也可为小发作,有时可为局限性发作。颅压增高时可有头痛,常为胀痛,并可有恶心呕吐。精神障碍可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健忘、头晕、头痛、失眠等,极类似神经症,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幻觉等。
脑室型:脑室囊尾蚴病约占脑囊尾蚴病的1/5左右,以第四脑室为多见,大多为单个囊尾蚴。第四脑室囊尾蚴病的临床症状可表现为Bruns征,即发作性眩晕、头痛、呕吐,甚至摔倒,急速转动头部时可诱其发作。
软脑膜型:约占脑囊尾蚴病9%左右,本型常因颅底囊尾蚴引起的炎症性粘连,而引发颅压增高及脑血管并发症;近年来以脑卒中为首要表现的脑囊尾蚴病患者,已并非少见。
脊髓型:较为少见,可引起与脊髓灰白质炎相似的症状或截瘫。
眼型:常为单个囊尾蚴,可见于除晶体以外的任何部位,但以视网膜及玻璃体内较为常见。患者常可感觉到有伸缩性阴影。
心脏型:囊尾蚴寄生在心肌、室间隔、腱索及瓣膜等。轻者可无明显症状,感染重时可有心慌、胸闷、心前区不适或疼痛,也可发生心力衰竭而死。
其他型:囊尾蚴也可寄生在肺脏及肝脏,但较少。
患者出现腹痛、恶心、粪便中发现节片或其他系统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查明病因。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儿童感染科、传染科就诊。患者通过粪便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以帮助确诊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
有带绦虫病流行地区旅居史者,一旦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应及时就医。
粪便中发现虫节片者、出现胸闷、神经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儿童感染科、传染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
出现这些症状多长时间了?
是否食用生肉或未煮熟的肉?
有无其他既往病史?
有无疫地旅居史?
白细胞多正常,嗜酸粒细胞轻、中度增多,提示有无感染。
大多数病人粪便可找到虫卵,还可从粪便中检查虫身节片、头节。
检测血清中猪肉绦虫的抗原或抗体。
皮下组织或肌肉小结行活体组织检查可帮助诊断囊虫病。
CT对脑型囊尾呦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在急性期可见到囊尾幼周围水肿的小片状阴影,加强后可见到其中有结节状或环状强化灶,有时可到虫头,治愈后可见到钙化灶。
磁共振成像对活动性脑部病灶的检测,较CT为佳,常可见到虫头,但对钙化灶的检查不如CT扫描。
凡有生食或半生食猪肉,尤其是米猪肉,大便曾排出绦虫节片,伴有囊虫皮下结节或癫痫样发作的病人均应考虑猪肉绦虫病。确诊仍需依靠在粪便中发现猪肉绦虫节片或虫卵。
任何儿童如果出现任何神经系统、认知能力或人格方面的异常症状,有在疾病流行地区居住史或其监护人来自疫区,均应考虑囊虫病的诊断。癫痫发作、脑水肿、单侧视力损害或脑炎症状尤其应该考虑本病。仅20%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可在粪便中检出成虫的节片或虫卵。因此,确定诊断必须进行影像学和血清学检查,血清中检测出猪肉绦虫的抗原或抗体,急性期可见到囊尾蚴周围水肿的小片状阴影,加强后可见到其中有结节状或环状强化灶,有时可见到虫头,治愈后可见到钙化灶,磁共振成影(MRI)对活动性脑部病灶的检测,常可见到虫头。
裂头绦虫或蛔虫可出现肛周瘙痒,类似于蛲虫感染的症状,与猪带绦虫病症状相似,可通过相关检查鉴别诊断。
脑结核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结核杆菌后形成的一种肉芽肿样病变,影像学检查可见结核灶或胸膜增厚脑囊虫病在急性期可见到囊尾蚴周围水肿的小片状阴影,加强后可见到其中有结节状或环状强化灶,有时可见到虫头。在影像诊断上,应与脑囊虫病相鉴别。
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的治疗周期一般为短期治疗,治疗方式一般为临床观察、对症治疗、抗寄生虫药物及其他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这些都起到一定作用。
其杀虫机制为损伤虫体皮层表面细胞,致表膜对钙离子通透性增高,引起虫体痉挛与麻痹,进而破溃死亡。服药前晚应禁食,次日晨空腹服药。
具有杀灭幼虫、抑制虫卵发育的作用,能排出完整虫体。
能抑制绦虫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作用,破坏头节及近端节片,使头节脱离肠壁而被排出体外。
驱除猪肉绦虫的作用,通常空腹口服。
槟榔及南瓜子联合疗法亦有较好驱虫效果。
治疗前颅压较高者,应使用脱水剂降低颅压后,再进行驱虫治疗。
在治疗脑型囊尾蚴病时,应同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以减轻虫体死亡后的炎症反应及水肿,必要时应同时应用甘露醇等脱水剂,以保证治疗的安全进行。
脑囊虫病和眼囊虫病如能定位,可考虑外科手术。
目的是囊尾蚴随视网膜下液排出。适于视网膜下囊尾蚴。
目的是在直接检眼镜监视下,用注射器将把囊尾蚴吸出。适于玻璃体内囊尾蚴。
作用是尽可能切除浑浊玻璃体及肌化条索状物,尤其是囊尾蚴周围的玻璃体及囊尾蚴。适用于玻璃体内囊尾蚴,当玻璃体浑浊肌化,仅用针头不能接近囊尾蚴,或会造成玻璃体严重牵拉而致视网膜撕裂等。
目的是清除囊尾蚴病灶,防止脑疝、癫痫等并发症发生。主要适用于脑实质内单发大型囊泡、多囊泡聚集压迫周围组织,导致颅内压增高或脑疝可能;脑室、脑池内囊虫引起梗阻、脑积水,椎管内囊虫引起脊髓压迫症等。
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的患者大多数情况经治疗后预后良好,少数并发症者预后不良。
本病患者经规范治疗后一般均能治愈,如果未经及时、规范治疗,预后较差,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经规范治疗者一般不影响寿命。
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的致病虫体可寄生在各个重要脏器中,导致严重并发症,如在脑内,可导致癫痫、脑疝;若在眼内,常可导致患儿失明。严重影响患儿正常生活及生长发育,导致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导致患儿死亡。
本病患者一般需要在2周、1月、3月、半年、1年分别入院复查,复查包括视力、眼底、血常规、肝肾功、头颅影像学如CT或核磁共振等检查。
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的的患者应加强患儿饮食管理,保证患儿营养。
宜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鱼、蔬菜、水果等。
忌吃辛辣、油腻食物,以免造成消化不良,不食生或半生的肉类和鱼类。
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的护理要根据患儿个体治疗方案不同,个体化护理,指导心理护理,及时监测病情。
术后患儿应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敷贴,定期复查,有不适者及时就医。
按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不要随意停药加药等,如有严重不良反应者,及时复查。
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患儿感染加重病情。
排便管理,注意观察大便内是否伴有头节。排便时应坐在放有温水的便盆上,使水温与体温相近,以利排虫完整。
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如出现癫痫、头痛难忍、突发呕吐,视力突然下降、眼睛疼痛等时,及时回医院复查。
家属要安抚患儿情绪、为患儿做心理疏导、给患儿安全感。
小儿脑囊虫病最紧急的症状是癫痫发作,此时首先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头侧向一边,清除口腔分泌物,松解衣领扣,防止误吸,将纱布包裹的压舌板或开口器放于上下门牙之间,防止舌咬伤或舌后坠。
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半小时后复测体温并记录。出汗后汗湿的衣服要及时更换,注意保暖,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流质饮食。
在吡喹酮治疗过程中及疗程结束后要密切观察神志瞳孔、脉搏、血压、呼吸频率、有无头痛呕吐等症状,注意药物疗效和预防脑疝的发生。
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的预防暂无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最主要的预防是要注意个人卫生,不吃生食。
规律作息,坚持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
应注意个人卫生,饭前常洗手,在疫区应避免接触未处理的新鲜水果和蔬菜,以免食入绦虫卵,不食生或半生的肉类和鱼类,并禁止用生肉作外敷治疗,猪肉食用前需彻底煮熟。
4089点赞
[1]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217-1219.
[2]吴梓梁.小儿内科学[M].第9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1051-1053.
[3]段恕诚,刘湘云,朱启镕.儿科感染病学[M].上海科学技木出版社,2003:585-586.
[4]沈晓明,朱建幸,孙锟主译.尼尔森儿科学[M].2007:1484-1487.
[5]张秀霞,杨晶晶.小儿脑囊虫病的观察与护理[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4,34(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