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腺病是妇女多发病,常见于中年妇女,是乳腺结构不良症的早期改变,可能由于卵巢功能紊乱、雌激素与孕激素比例失常等,导致乳腺组织增生而发病。其主要表现为乳腺导管和腺泡局灶性增生,并伴有结缔组织增生,小叶结构基本失去正常形态。
根据病理表现分类:
发生于小叶实质,主要为乳管及腺泡上皮增生表现。
乳房小叶内纤维细胞对雌激素的敏感高,雌激素异常分泌。
间质纤维增生显著同时有小叶内管泡数目增多,没有囊肿结构。
乳腺腺病与雌、孕激素比例失调,内分泌紊乱以及精神因素相关,易导致乳腺实质增生过度、乳腺结构不良等。
雌激素、泌乳素分泌增多,孕激素分泌减少,导致乳腺组织增生而发病。
正常的情况下,人体在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的共同调节下维持着正常的生理功能,各种激素处于平衡状态,但由于生活习惯、饮食等一些原因导致内分泌紊乱。
中年妇女,尤其是临近更年期妇女,会焦虑、紧张、压力过大,导致内分泌失调,也会引起此病。
不合理的怀孕和哺乳史可造成复旧不全。
不合理的口服避孕药、丰乳药等外源性因素会干扰体内性激素水平。
人工流产导致的体内激素水平突然下降,导致逆生理性乳腺增生停止。
一般中年多见,多为40~50岁。
月经不规律,有月经紊乱史,月经量少、周期短。
生活压力巨大,经常感到焦虑、紧张,容易诱发乳腺腺病。
过多服用避孕药、丰乳药会干扰体内激素水平。
女性食用过多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体内合成激素增多。
乳腺腺病多见于中年妇女,目前没有循证医学数据证明其发病率。
乳腺腺病好发于约40~50岁的中年女性。
乳腺腺病的组织学表现各有不同,但本质是相似的,主要症状是乳房周期性疼痛、乳房肿块、月经紊乱等。
一般于月经前明显,月经后疼痛减轻,疼痛为胀痛、针刺样疼痛。小叶增生型的周期性疼痛非常明显,纤维腺病型时疼痛减轻,硬化型时几乎无疼痛。
一般为多个肿块,可一侧发病,也可双侧发病,肿块形状不一,一般较小,呈片块状、结节状和条索状等,边缘不甚清楚,肿块硬度随纤维组织增生的程度而不一。
小叶增生型一般伴有月经紊乱、经期短。
乳腺腺病一般无并发症。
乳腺腺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其他乳腺疾病发展极其重要,对于高危人群,要定期乳腺检查,有典型表现者应及时就医诊断。
出现乳房周期性胀痛、乳房肿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乳头有水样或黄色浆液性溢液,含少量乳汁样或暗红色溢液,应及时就医。
乳房有明显症状的患者优先考虑到乳腺外科就诊,也可到普通外科就诊。
目前有何不适症状?(疼痛、肿块)
疼痛持续了多长时间?
肿块是否有变大?
是否患过其他乳腺疾病?
之前诊断出乳腺腺病吗?
乳房内触及结块,大小不等,单发或多发,圆形或长条形,或呈串珠状,有弹性或较硬,可活动,生长缓慢。乳腺腺病检查时,多表现为边界不甚清楚,质柔韧的片状肿块,表面不太光滑,可有大小、软硬不等的圆形结节触及。
血常规白细胞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时常提示乳腺腺病伴有继发感染。
用细针抽取乳腺病变组织进行检查,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或褐色液体。
可见增生的乳腺密度很高,呈毛玻璃样,边缘模糊、形态不一。弥漫性病变整个乳腺密度增高,正常的腺体结构消失,病变阴影趋向融合,少数患者可见钙化灶。
B超下可见乳腺结构紊乱,回声粗,光点增强呈颗粒状,增生结节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不均匀低回声区。
乳腺腺病可通过以下检查明确诊断:
摄影显示乳房某一区域出现病变或病变弥散于乳房中,乳腺密度增高,呈毛玻璃样变,边缘模糊不清。
显示乳腺结构紊乱、不清晰,乳腺组织回声增粗,光点增强颗粒状明显,增生结节边界不清楚,出现不均匀的低回声区或回声区呈网状阴影。
细胞学检查乳腺细胞有明显病变。
小叶内纤维细胞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异常增高,可能与纤维细胞所含雌激素受体的量或质的异常有关,是青年女性常见的乳房肿瘤,高发年龄是20~25岁,其次为15~20岁和25~30岁,约75%为单发,少数属多发。乳腺腺病常有明显的经前期乳房疼痛,局部可有触痛。有些人则没有什么症状,在一侧乳房可以摸到圆形肿块,边缘不很清楚。乳腺纤维瘤则是圆形、质硬、边界清楚的肿块,和皮肤或肌肉不粘连,所以很易推动,或单个或多个,生长慢。
以乳腺小叶小导管及末端导管高度扩张形成的囊肿为特征,伴有乳腺结构不良病变,又称慢性囊性乳腺病、囊肿性脱皮性乳腺增生病、纤维囊性乳腺病等。与单纯性乳腺增生相比较,该病乳腺增生与不典型增生共存,存在恶变的危险,是区别所在。
乳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乳腺癌的发病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具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女性容易患乳腺癌。高危因素是指与乳腺癌发病有关的各种危险因素,而大多数乳腺癌患者都具有的危险因素就称为乳腺癌的高危因素,一般通过病理检查来确诊是否是乳腺癌。
乳腺腺病的治疗主要是外科手术,首先行肿块局部切除或乳腺区段切除,术中可做冰冻切片,如有恶变应按乳腺癌处理。如病变范围较广,累及乳腺大部,可考虑行乳腺单侧切除术。
可促进无活性的过氧雄烯酮及孕烯酮转变成有活性的雄烯酮和孕烯酮以拮抗雌激素。
可抑制细胞变化、调节卵巢功能、抑制孕酮氧化、增加孕酮作用、纠正内分泌紊乱。
主要参与蛋白质及氨基酸的代谢,调节性激素水平。
包括甲睾酮、丙酸睾酮等。
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可选用三苯氧胺,采用持续给药的方式,但是副作用较大,会对子宫和卵巢有影响,不宜长期服用。
针对硬化性腺病较孤立的病变可采用单纯肿块切除术。
针对病变稍微广泛者可采用区段切除术。
保留乳头、乳晕皮下全乳切除法适合于小乳房而病变呈弥漫性多结节、质地较硬的盘状团块者。此法治疗效果满意。
硬化性腺病伴多个腺病瘤样结节生成者。
硬化性腺病伴有乳头溢液者。
局部体征与乳腺癌难以鉴别者。
影像学检查提示有恶变倾向者。
乳腺癌好发者,如有乳癌家族史、对侧乳腺有乳癌史、终身未婚未育史。
乳腺腺病是乳腺结构不良症的早期改变,属于良性疾病,经过正规治疗后,效果通常较好,无不良影响。
乳腺腺病一般能够治愈。
乳腺腺病一般不恶化,及时治疗不会危及生命。
对于药物治疗的患者,应在月经干净后5天内进行钼靶X线摄影和B超检查的复诊,手术治疗的患者每半年复诊一次。
乳腺腺病患者的饮食要尤其注意,由于雌激素分泌增高,日常生活中不要食用含雌激素丰富的食物。
忌雌激素丰富的食物。
宜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多补充蛋白质,多吃鱼肉和鸡肉。
乳腺腺病患者应注意规律作息,术后注意伤口,勤换药,不要过分紧张,以免加重病情,注意休息、多喝水。
患有乳腺腺病的患者日常要注意多休息,不要过度劳累、不要熬夜,保持作息时间规律,保证充足睡眠。
多运动,每天保证30分钟运动时间,增强抵抗力。
早期可能无症状,一旦出现周期性乳房疼痛并有肿块,要及时进行检查。
患者要放松心情,一定不要焦虑、紧张,心理精神因素也会导致此病,因此要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激素治疗时激素药物的副作用大,一定要在医生的医嘱下进行服用,不得过量服用。
乳腺腺病的预防要及时做乳房体检,以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日常要注意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需要患者家属及患者注意自身的身体变化,如有周期性疼痛、肿块等要及时检查,发挥预防的作用。
定期进行体检。
中年女性要注意生活习惯,包括饮食起居等,不要过分给自己压力。
保持心情愉悦,不要焦虑,遇事不要慌张、焦急。
4594点赞
[1]赵玉沛.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普通外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
[2]吴肇汉,秦新裕,丁强.实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3]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姜瑛,丁明兴.甲状腺、乳腺疾病诊疗学[J].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08):21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