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紫热是因感染了流感嗜血杆菌埃及生物型,所导致的一种小儿急性爆发性的传染性疾病。1986年确认从典型的患者血液、脑脊液、紫癜处分离、培养得到流感嗜血杆菌埃及生物型为其病原菌。本病主要的临床症状有高热、腹痛、呕吐、紫癜性皮疹、休克等,主要的治疗需要进行规范的抗生素治疗,及时规范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治愈。
巴西紫热主要由流感嗜血杆菌埃及生物型感染所致,并可侵入眼、鼻及咽部,在局部增殖,长期可引起炎症。另外,侵袭力较强的细菌可导致多脏器损害。巴西紫热直接或间接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好发于居住或去过流行地区者、化脓性结膜炎患者等。
巴西紫热主要在巴西和澳大利亚流行,在我国还没有巴西紫热的病例,因此目前没有具体的流行病学数据。
患有化脓性结膜炎的患者,眼内分泌物存在大量细菌,菌株可由结膜炎处进入血液,引起巴西紫热。
无结膜炎患者,其咽培养有阳性者,但病原菌入侵途径尚不确切,因此不能除外呼吸道传播途径。
流行地区为巴西、美国和澳大利亚,居住或去过此地的人易好发本病。
结膜炎患者眼内分泌物存在大量细菌是主要传染源,接触后可由结膜炎处进入血液,引起本病。
由于免疫力较低下,易患本病。
巴西紫热临床特点为急起的高热、腹痛、呕吐,1~2天后出现皮肤黏膜的紫癜,病前半月左右患过化脓性结膜炎,本病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酸中毒等并发症。
患儿发病前半个月患化脓性结膜炎,结膜炎消退数天后,患儿突然高热、呕吐、腹痛,可有腹泻。发热12~24h后皮肤和黏膜出现紫癜,迅速扩散到躯干、四肢及面部,伴有血压下降、胃肠道出血、少尿、发绀等,手、足、耳、鼻可出现坏疽,还可伴有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酸中毒。患儿神志不清,多在1~2天内死亡,病死率为70%。有些患儿血培养BPF株阳性,但未出现紫癜和休克,预后较好,可能与细菌毒力不强以及早期抗菌治疗有关。
可由毒力强的致病菌引起,临床表现与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结膜炎无异,表现为眼睑红肿、眼痒、眼烧灼感、流泪或溢泪、晨起时分泌物多而难以睁眼。
巴西紫热患者常有结膜炎病史,结膜炎消退后,巴西紫热菌株并不能消退,继续扩散,可引起胃肠道出现等,同时伴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
巴西紫热菌株可侵入血液,血液中氢离子浓度上升、PH值下降,引起恶心、呕吐、疲乏,严重时症状加重,引起酸中毒,进一步恶化可出现血压下降、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巴西紫热的临床特点发病较急,可出现高热、腹痛、呕吐等症状,1~2天后出现皮肤黏膜的紫癜,患者此时应及时至儿科或感染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血象、细菌培养等检查,明确诊断,进一步治疗。
巴西紫热发病半个月前患有化脓性结膜炎,结膜炎消退后,患儿若突然出现高热、呕吐、腹痛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患儿发热12~24h后皮肤和黏膜出现紫癜,迅速扩散到躯干、四肢及面部,出现血压下降,甚至神志不清、胃肠道出血、少尿、发绀等,此时应立即就医或拨打120。
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感染科就诊。
若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神志不清等症状,可至急诊科就诊。
出现症状多长时间了?
发病前半个月是否有结膜炎疾病史?
是否有发热、呕吐等症状?
以往有无其它疾病?
近期有没有去远地方?
应尽早尽快取材做细菌培养。如从血、脑脊液和紫癜处培养出流感嗜血杆菌埃及生物型,即可诊断为BPF。
已知BPF株菌表面都有分子量为25000Da的菌毛蛋白抗原,用此抗原免疫动物所获得的特异性抗体,与培养出的HIBA进行免疫试验,即可区别是否为BPF株菌。如从眼分泌物、鼻咽部培养得到HIBA,则须做细菌鉴定试验,以确定是否为BPF株。
外周血白细胞可增多达15×10^9/L左右,杆状和分叶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可减少,此检查可进一步明确疾病感染程度。
肝肾功能可受损,转氨酶、尿素氮等可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可延长达36s(16~90s)。血氧含量可减低,可有DIC和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脑脊液检查白细胞可轻度增多,此检查可辅助诊断该疾病,为下一步治疗制定计划。
巴西紫热的确诊可依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临床特点为急起的高热、腹痛呕吐,1~2天后出现皮肤黏膜的紫癜,病前半月左右患过化脓性结膜炎。
血白细胞可增高,血小板可减少。
细菌培养,从血、脑脊液和紫癜处培养出HIBA,即可诊断为巴西紫热。
本病最初被误诊为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但脑脊液无明显的炎症变化。最主要的鉴别诊断依据为细菌培养,巴西紫热可在血、脑脊液和皮肤病理组织处培养出流感嗜血杆菌埃及生物型,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培养可发现脑膜炎双球菌。
巴西紫热的治疗主要为应用药物治疗,包括结膜炎的治疗,抗生素静脉输注,支持治疗,一般无需手术治疗,此外也可进行对症治疗如高热时物理降温等。
在紫癜出现之前尽早尽快由静脉输注足量的有效抗生素,目前BPF株HIBA菌,对氨苄西林、氯霉素、庆大霉素、利福平、氟喹诺酮、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均敏感。可明显控制病情发展。
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治疗多种细菌感染,为本病较常用的一种药物。
是常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为本病常用药。
具有抗菌谱广,对厌氧菌有高效的优点,作用为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成而达到杀菌的目的。
对于结膜炎的治疗,可使用氨苄西林滴眼液或氯霉素滴眼液,但无法防止巴西紫热的发生。
已有大量紫癜出现,伴有休克者则应尽量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输以新鲜血,在大量有效抗生素应用的基础上可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以对抗内毒素的致病作用。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高热患者可进行物理降温,如冷湿敷、酒精擦浴,可帮助降低体温。
巴西紫热的病死率较高,患者恢复往往较差,预后不佳,但如能在出现紫癜和休克之前应用有效抗生素及对症治疗,则可能降低死亡率。
巴西紫热的病死率较高,为70%左右,部分较轻者可治愈。
巴西紫热的部分患者如能早期、规范得到治疗,且无并发症基础上,一般可不影响自然寿命。
巴西紫热患者经治疗后,可1周后进行复查,可做细菌培养,观察感染菌是否完全杀灭,但若出现疾病复发症状,如发热、呕吐等,或皮肤再次出现紫癜等,应随时就医。
巴西紫热患者的饮食原则主要是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高热患者应以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及时补充水分,忌吃难以消化的食物。
宜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米汤、稀粥。
宜进食具有清热、解毒、生津食物。
宜进食绿叶蔬菜及水果。
忌吃难以消化的食物,高脂肪及油煎熏烤的食物。
婴幼儿建议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
巴西紫热患者主要的护理措施为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发热患者及时补充水分等,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同时家长注意患儿情绪,避免其烦躁,同时监测有无出现药物不良作用。
室内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已感到适宜为主。
患儿应卧床休息,家长应安抚患儿情绪,不可使患儿激动、烦躁。
家长应严格遵医嘱给患儿喂药,不可私自增量减量。
患儿应用抗生素期间,注意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以防副作用,抗生素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滥用。
巴西紫热的预防措施主要是针对其传播来预防,如不公用毛巾、手帕等私人物品等,远离流行区巴西等地,患有结膜炎患者要及时治疗等。
化脓性结膜炎患者为主要传染源,眼的分泌物中有多量的细菌,不要与结膜炎患者共用毛巾及面盆。病人的毛巾,手帕,面盆要单独使用,用后煮沸消毒,以免再传染。
化脓性结膜炎患者应及时规范治疗,减少巴西紫热的传染。
流行地区应进行疫情监测,了解巴西紫热株菌在当地的消长情况,预测BPF流行的可能,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做好自我保护。
4338点赞
[1]尹梦芸,郭庆兰.2018年赴巴西旅行者的致命黄热病[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9,19(1):95.
[2]Harr LH,马俊春.巴西紫癜热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1990,(2):84.
[3]张礼金.强化细菌性感染的病原学诊断[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7,000(14):61-6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