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棘球蚴病又称为肝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感染导致的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肝棘球蚴病主要分为囊型包虫病与泡型包虫病两种类型。前者占大多数,是我国牧区的常见病,属于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个人健康、家庭稳定与国家经济,其防治工作仍然是国家卫生防疫工作重点之一。感染后会引发肝区不适、隐痛,甚至因阻塞胆管而引发梗阻性黄疸,棘球蚴破入腹腔、胸腔,可引发弥漫性腹膜炎、胸膜炎及过敏性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肝棘球蚴病的病情进展较为缓慢,多为偶然发现,整体病死率不高,主要由并发症引起。
肝棘球蚴病主要可以分为肝囊型棘球蚴病和肝泡型棘球蚴病:
肝囊型棘球蚴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感染引起,约占棘球蚴病的75%。肝脏是其主要的感染器官,但也能感染肺脏、脾脏、肾脏、脑与乳房,其发病较为缓慢,多数患者可在感染数年内无任何临床表现。病死率为2%~4%,死亡主要由并发症导致。
肝泡型棘球蚴病又可根据表现分为3种类型,包括单纯肝大型、梗阻性黄疸型和巨肝结节型。
肝棘球蚴病主要可以分为肝囊型棘球蚴病和肝泡型棘球蚴病,肝囊型棘球蚴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感染引起。肝泡型棘球蚴病是由多房棘球绦虫感染引起。
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感染引起,肝脏是其主要的感染器官,但也能感染肺脏、脾脏、肾脏、脑与乳房。
由多房棘球绦虫感染引起,其同样属于小型绦虫,成虫的外形和结构与细粒棘球绦虫相似。但虫体更小,主要寄生在终末宿主(狐、狗、猫等)的肠道。其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给中间宿主(如人类、鼠),幼虫期(即泡球蚴)在肝脏形成肝泡型棘球蚴病。
呈世界性分布,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多见。我国主要流行或散发于西北、华北、东北、西南牧区23个省区,以新疆、青海、西藏、宁夏、内蒙古、甘肃、四川等省区多见。在西北5省区的流行区,人群患病率为0. 6%~4.5%。
多为散发,主要分布在中南欧、北美、俄罗斯、日本北海道、英国、加拿大等地区。我国青海、宁夏、新疆、甘肃、西藏、内蒙古、黑龙江及四川甘孜州等地均有病例报道。
犬是细粒棘球绦虫最终宿主和主要传染源,流行区犬感染率达30%~50%。野生动物中间的传染源主要是狼和狐等,牧区绵羊是主要的中间宿主,绵羊感染率为50%~90%。犬-羊循环株是最主要的病原,犬因吞噬绵羊等含棘球蚴的内脏而感染严重,肠内的虫可达数百至数千条,粪便中的虫卵常污染皮毛,与其密切接触容易被感染。
可经消化道传播,人与流行区犬接触密切,虫卵污染手经口感染。如犬粪中虫卵污染蔬菜、水源、食物,也是增加感染的危险因素,虫卵随风飘扬吸入也有感染的可能性。
人群普遍易感,多与环境状况和不良卫生习惯有关,常在儿童期感染至青壮年发病。以与犬接触密切的牧民或农民为多,发病率无性别差异。
终末宿主是野犬、狐、狼、獾和猫等,被其捕食的田鼠等啮齿动物为中间宿主。人可因接触犬、狐,或误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感染后也可成为中间宿主。
牧区人群普遍易感,多与环境状况和不良卫生习惯有关。
常在儿童期感染至青中年发病,以与犬接触密切的牧民或农民为多,发病率无性别差异。
以农牧民与野外狩猎人员为多,男性青壮年为主。
肝棘球蚴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由棘球蚴机械性压迫所致的症状,以肝区不适症状为主,可因胆管梗阻而引发黄疸。
可有肝区不适、隐痛、肝大、表面隆起无痛性囊性肿块等症状。
肝门附近棘球蚴可压迫胆管引起梗阻性黄疸,也可压迫门静脉发生门静脉高压症。
合并感染时与肝脓肿或膈下脓肿症状相似。可因棘球蚴破入腹腔、胸腔,发生弥漫性腹膜炎、胸膜炎及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可因囊液中头节播散至腹腔或胸腔引发继发性棘球蚴病。
以上腹隐痛或肿块为主,或食欲缺乏、腹胀、消瘦、肝大。
以梗阻性黄疸为主要特点,也可有腹水、脾大、门脉高压等。
巨肝结节也称类肝癌型,表现为上腹隆起,肝左右叶均极度肿大,表面可有大小不等的结节,质硬,可因肝功能哀竭而死亡。
囊肿向上发展压迫胸腔可引起反应性胸腔积液、肺不张等。
向下向前发展则向腹腔鼓出。
虫卵经肠内消化液作用,蚴脱壳而出,穿过肠粘膜,进入门静脉系统,大部分被阻留于肝脏内。蚴在体内经3周,便发育为包虫囊。包虫囊肿在肝内逐渐长大,依所在部位引起邻近脏器的压迫症状,并可发生感染,破裂播散及空腔脏器阻塞等并发症。发展至一定阶段时,可出现上腹部胀满感,轻微疼痛或压迫邻近器官所引起的相应症状,如肿块压迫胃肠道时,可有上腹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腹胀等,位于肝顶部的囊肿可使膈肌向上抬高,压迫肺而影响呼吸。位于肝下部的囊肿可压迫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压迫门静脉可产生腹水。因存在过敏反应而出现的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咳嗽、紫绀、呕吐、腹痛以及囊肿的继发性感染是很常见的症状。
肝棘球蚴病可因棘球蚴在肝内不断增大而压迫胆管及门静脉,引发肝功能异常,甚至破入胸腔、腹腔而引发急性胸膜炎、腹膜炎以及棘球蚴病扩散等后果。所以居住在牧区的人,一旦出现肝区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应考虑肝棘球蚴病的可能,要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出现肝区不适,右上腹部饱胀感、隐隐作痛、食欲不振,甚至黄疸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建议前往消化内科、肝胆外科、肝胆包虫病外科或感染性疾病科就诊。
从事什么工作?
日常居住、工作在什么地方?
幼年时期是否生长在牧区?
是否经常食用羊肉?
做过什么检查?
接受过什么治疗?
白细胞数大多正常,部分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高,继发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皮内试验(Casoni试验):如果感染,则试验结果为阳性,可作为初筛试验。但应注意与猪囊尾蚴、并殖吸虫、结核病有部分交叉反应性。
血清免疫学:包括琼脂扩散、对流免疫电泳、间接血凝、ELISA及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如果表现为阳性,则可能预示着感染。其中ELISA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高,血清免疫试验与猪囊尾蚴可呈部分交叉反应。因细粒棘球绦虫虫体抗原与原头节虫体抗原有很高的交叉反应性,以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单克隆抗体法检测成虫及棘球蚴抗原,作为筛选试验可能有应用前景。
B超检查可见边缘明确的囊状液性暗区,其内可见散在光点或小光圈。
CT检查对肝、肺、脑、肾囊型棘球蚴病诊断有重要意义,MRI与CT相比无更多优越性,腹部X线平片见囊壁的圆形钙化阴影及骨X线片上囊性阴影有助于诊断。
可有轻至中度贫血,部分血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高,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加快。约30%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 ALP)升高,晚期可有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
皮内试验常为阳性,IHA、ELISA检测多房棘球蚴抗原Em2(泡球蚴角质层的一种抗原成分)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但与细粒棘球蚴、猪囊尾蚴患者血清10%~20%交叉反应。
超声与CT检查可见肝脏边缘不规则、结构不匀质的大块占位性病变,中央坏死时可见液性暗区。腹部X线检查可见肝区有局限或弥漫性无定型点状或多数细小环状钙化影。
居住或工作于疾病流行地区,检查发现有肝、肺、肾或颅内占位病变者,应高度疑诊。影像学检查发现囊性病变、血清免疫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
诊断依据包括居住或工作于疾病流行地区,有肝区不适、食欲不振、黄疸等临床表现。免疫学检查结果阳性,同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
肝囊肿为一种先天性疾病,一般无牧区生活史,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发现。囊肿壁一般较薄,在B超、CT或MRI上显示不清,囊内无子囊。
肝棘球蚴病继发细菌性感染与肝脓肿两者均可有肝区疼痛、发热、白细胞升高等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有时也难以区别,应结合流行病学史进行鉴别诊断。肝棘球蚴病因有厚韧的外囊,继发感染后的全身中毒症状一般较细菌性肝脓肿为轻。
肝泡状棘球蚴病的浸润性生长及发生转移的方式均酷似原发性肝癌,影像学上表现为肝内境界不清的实性肿块,亦易误诊为原发性肝癌。除流行病学史外,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多无肝炎病史,AFP阴性而Casoni试验可呈阳性,影像学检查可见肿块内钙化灶,CT增强扫描可显示肿块周边囊泡征象可作为鉴别的依据。
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大多全身情况良好,肿瘤在增强CT扫描上可为造影剂所充填,在MRIT2加权图像呈均匀一致的高信号,核素肝血池扫描可见病灶呈过度充填,一般不难区别。
肝棘球蚴病的治疗方法中,手术切除棘球蚴囊是可能根治的治疗方法,因此手术疗法是首选。在手术前和手术后,为了提高成功率和减少复发率,可以配合药物治疗。而对于出现的其他症状不适,则可以采用对症支持治疗的方法进行处理。
抗棘球蚴病药物主要包括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其中甲苯达唑和阿苯达唑最为常用,以阿苯达唑片为首选。阿苯达唑片药物不良反应少而轻,偶可发生可逆性白细胞减少及一过性ALT升高等。本品有致畸作用,孕妇禁用。
根治性切除者(包括外囊完整剥除和肝叶切除)和囊肿实变型和钙化型者无须用药,内囊摘除或准根治术后口服用药3~12个月,作为术后预防复发用药。
对于有手术禁忌或术后复发且无法再行手术治疗者,采用抗棘球蚴病药物治疗。具体用药疗程应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而定。
肝泡型棘球蚴病手术不易根除,故常需辅助化学治疗,药物为阿苯达唑。
根治性切除或肝移植者需服用至少2年以上,具体用药疗程应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超声、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而定。
姑息性手术患者或不能耐受麻醉和手术患者,则需长期服药。
少数患者可出现皮疹、蛋白尿、黄疸、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停药后多可恢复正常。
手术治疗是根治棘球蚴病的最有效方法,应尽可能剥除或切除包虫外囊,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手术方式首选根治性外囊剥除术或肝部分切除术,其他手术方式包括内囊摘除术、腹腔镜外囊完整剥除术等。
根治性肝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肝泡型棘球蚴病的首选方法,晚期肝泡型棘球蚴病无法行肝根治性切除术者可选择内镜ERCP,介入或肝移植等治疗方式。
肝、肺、脑、肾囊型棘球蚴病出现相应器官损害时,酌情治疗,维护器官功能。
继发细菌感染时抗菌治疗。
过敏反应时对症处理等。
对于肝囊型棘球蚴病,如果没有手术禁忌症,及早手术治疗后,再加上服药3~12个月可达到根治的效果。而肝泡型棘球蚴病,一部分经手术治疗后可治愈,另一部分则可通过长期服药控制,预后较好。
肝囊型棘球蚴病有较大治愈的希望,肝泡型棘球蚴病治愈的希望较小。
肝囊性棘球蚴病经过手术及术后药物治疗,有治愈的可能,对寿命影响不大。而肝泡型棘球蚴病,手术治愈的可能性较低,需要长期或终生服药。
按医嘱定期复诊,不适随诊。
肝棘球蚴病与食入含棘球蚴虫卵的食物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为了防止复发、再次感染,无论是饮水还是日常饮食,都需要彻底做熟后再食用。由于饮酒、吸烟及高脂饮食会加重肝脏负担,因此宜饮食清淡,戒烟戒酒,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建议食用彻底做熟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不建议食用未彻底做熟的羊肉、蔬菜、水果等,不喝生水。
不要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最好不要饮酒,不要食用脂肪肝含量过高的食物。
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同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才比较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医生信任,配合医生的治疗,按医嘱服药。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吃生食、不喝生水。
饭前便后要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不饮酒。
让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医生信任,配合医生的治疗。
由于肝功能受损,因此不要酗酒,不要吃过于油腻的食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肝棘球蚴病的预防,一方面要管理好传染源,对疾病流行地区的狗、羊等进行普查治疗,同时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吃未彻底做熟的食品,不喝生水,从传染源到传染途径都做好阻断工作。
居住、工作于疫区的人,或经常食用烧烤类羊肉者,或食用未做熟的羊内脏者,如果出现肝区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要考虑罹患本病的可能,要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加强了解棘球蚴病防治,避免与病犬接触。
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防护,勤洗手,不食用未做熟的食物。
深埋病畜内脏,防止被犬吞食,避免犬粪污染水源等。
4453点赞
[1]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实用内科学》编委会.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3]陈骏,温浩.肝棘球蚴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5:929-93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