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等,是心血管疾病终末期表现和最主要死亡原因。临床上左心衰竭较为常见,尤其是左心衰竭后继发右心衰竭而致的全心衰竭。由于严重广泛的心肌疾病同时波及左、右心而发生全心衰竭者在住院病人中更为多见。心衰的治疗目标为防止和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长期预后,降低病死率与住院率。治疗原则为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对各种可致心功能受损的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的早期管理,调节心力衰竭的代偿机制,减少其负面效应,如拮抗神经体液因子的过度激活,阻止或延缓心室重塑的进展。
即前心衰阶段,病人存在心衰高危因素,但目前尚无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肥胖、代谢综合征等最终可累及心脏的疾病以及应用心脏毒性药物史、酗酒史、风湿热史或心肌病家族史等。
即前临床心衰阶段,病人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但已出现心脏结构改变,如左心室肥厚、无症状瓣膜性心脏病既往心肌梗死史等。
即临床心衰阶段,病人已有心脏结构改变,既往或目前有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
即难治性终末期心衰阶段,病人虽经严格优化内科治疗,但休息时仍有症状,常伴心源性恶病质,须反复长期住院。
心脏病病人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一般活动不引起乏力、呼吸困难等心衰症状。
心脏病病人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心衰症状。
心脏病病人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低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心衰症状。
心脏病病人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存在心衰症状,活动后加重。
导致慢性心力衰竭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心肌本身疾病导致的,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等,还有心脏负荷过重导致的,如高血压、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冠状功脉疾病导致缺血性心肌损害,如心肌梗死、慢性心肌缺血;炎症和免疫性心肌损害如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遗传性心肌病如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右室心肌病心肌致密化不全、线粒体肌病等。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系统性浸润性疾病(如心肌淀粉样变性)、结缔组织病、心脏毒性药物等并发的心肌损害。
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等左、右心室收缩期射血阻力增加的疾病。心肌代偿性肥厚以克服增高的阻力,保证射血量,久之终致心肌结构、功能发生改变而失代偿。
见于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及左、右心或动、静脉分流性先天性心血管病。此外,伴有全身循环血量增多的疾病,如慢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围生期心肌病、体循环动静脉瘘等,心脏的容量负荷增加。早期心室腔代偿性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尚能代偿,但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超过一定限度后即出现失代偿表现。
二尖瓣狭窄、心脏压塞、限制性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等,可引起心室充盈受限,体、肺循环淤血。
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感染性心内膜炎也不少见,常因其发病隐匿而易漏诊。
心房颤动是器质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也是诱发心力衰竭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各种类型的快速型心律失常以及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均可诱发心力衰竭。
如钠盐摄人过多,静脉液体输入过多、过快等。
如妊娠后期及分娩过程、暴怒等。
如不恰当地停用利尿药物或降血压药等。
如冠心病发生心肌梗死,风湿性心瓣膜病出现风湿活动,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贫血等。
2003年调查显示,我国35~74岁成人心衰患病率为0.9%,发达国家的心衰患病率为1.5%~2.0%。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衰患病率也在迅速增加,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大于10%以上,心力衰竭患者4年死亡率达50%,严重心衰患者1年死亡率高达50%,其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左心衰竭、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
好发于老年人、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等患者,尤其以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人群最多见。
慢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尽管很多,但主要是围绕着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的症状,主要是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腹胀、食欲不振、恶心等,心衰的症状表现也是诊断心衰的主要依据之一。
以肺循环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为主要表现,如可有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咳嗽、咳痰、咯血、乏力、疲倦、运动耐量减低、头晕、心慌、少尿及肾功能损害、肺部湿性哆音、心脏扩大等。
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还可有消化道症状,如胃肠道及肝淤血引起腹胀、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单纯性右心衰为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或肺部疾病所致,也均有明显的呼吸困难。体静脉压力升高使软组织出现水肿,表现为始于身体低垂部位的对称性凹陷性水肿。也可表现为胸腔积液,以双侧多见,常以右侧为甚,单侧者以右侧多见,主要与体静脉和肺静脉压同时升高、胸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颈静脉搏动增强、充盈、怒张是右心衰时的主要体征,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则更具特征性。肝淤血肿大常伴压痛,持续慢性右心衰可致心源性肝硬化。除基础心脏病的相应体征外,可因右心室显著扩大而出现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反流性杂音。
左心衰竭继发右心衰竭而形成的全心衰竭,因右心衰竭时右心排血量减少,因此以往的阵发性呼吸困难等肺淤血症状反而有所减轻。扩张型心肌病等同时存在左、右心室衰竭者,肺淤血症状往往不严重,主要表现为左心衰竭心排血量减少的相关症状和体征。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出现咳嗽、乏力、疲倦、少尿、头晕、心慌、肾功能异常、食欲不振、呕吐等,这些症状往往在老年心衰患者中更常见。
房颤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最常合并的心律失常,心衰可以出现房颤,房颤出现后又会加重心衰的症状,二者相互促进,其治疗以改善心衰治疗为主,根据具体情况对于房颤者进行心室率控制、抗凝治疗或转复房颤及维持窦性心律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可导致肾血流量的灌注不足,出现少尿、肾功能的异常,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佳,治疗已改善心衰为主,同时改善肾脏的功能,同时要注意心衰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后,要注意抗心衰药物的禁忌症及不良反应。
主要出现于右心衰患者,但在临床上发生情况也并不多见。
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常见,尤其是老年心衰患者,该病出现后又会加重心衰患者的病情,必要时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和白天嗜睡情况。
患者反复心衰后,往往长期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后,可导致肺栓塞等,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适当的抗凝预防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终末期表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症状、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因此,一旦出现相关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
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乏力、疲倦,或伴有下肢浮肿时,尤其是患者既往有高血压或冠心病,应立即就医。
老年人由于心衰的症状不典型,如发现老年人近期出现乏力、厌食、恶心、咳嗽,以夜间明显,下肢出现浮肿,考虑出现心衰,应立即就医。
如体检中发现心脏彩超异常,如心影增大、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或体检发现B型利钠肽(BNP)或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异常增高时,也应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心血管内科就诊。
若因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心衰,出现发热、咳嗽、咳黄痰,胸X光片或肺CT有肺部炎性病变等,则可到呼吸内科就诊。
发病前有没有心前区疼痛、胸闷、感染、运动、情绪激动等?
平时有没有活动时呼吸费力、夜间睡眠憋醒被迫坐起的时候?
近期体重有无增加,穿鞋或洗脚时有没有发现下肢肿或脚肿的情况?
老年患者近期吃东西怎么样?
既往是否存在其他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房颤、慢性肺部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无特异心电图表现,但做此检查有助于判断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情况,因冠心病是心衰的主要原因,如怀疑存在心律失常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时应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
有助于识别或排除肺部疾病或其他引起呼吸困难的疾病,提供肺和心脏的病变信息。
能方便快捷准确了解心腔的大小、心瓣膜情况和心脏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
可用于心衰筛查、诊断和鉴别诊断、心衰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BNP<35ng/L、NT-proBNP<125ng/L时通常可排除慢性心力衰竭。
可用于心衰患者的病因诊断(如急性心肌梗死)和预后评估。
能评价左右心室容积、心功能、节段性室壁运动心肌厚度、心脏肿瘤、瓣膜先天性畸形及心包疾病等,其精确度及可重复性而成为评价心室容积室壁运动的金标准。
可以反映心脏舒张功能,常同时行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存活或缺血心肌,但在测量心室容积或更精细的心功能指标方面价值有限。
急性重症心衰病人必要时采用床旁右心漂浮导管检查,通常仅适用于具备条件的CCU、ICU等病房。
仅适用于慢性稳定性心衰病人,在评估心功能并判断心脏移植的可行性方面切实有效。
当患者出现左心衰竭的不同程度呼吸困难肺部哕音,右心衰竭的颈静脉征、肝大、水肿,以及心衰的心脏奔马律、瓣膜区杂音等,可初步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
6分钟步行试验要求病人在平直走廊里尽快行走,测定6分钟步行距离,<150m为轻度心衰,150~450m为中度心衰,>450m为重度心衰。
慢性心力衰竭X线胸片早期可出现肺门血管影增强、上肺血管影增多,病情加重后可出现KerleyB线、肺门呈蝴蝶状改变、胸腔积液、心影增大等。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小于50%是诊断收缩性心衰的指标,在舒张性心衰时,E/A比值<1,同时二尖瓣环E/E比值>15,均提示舒张功能不全。
慢性左心衰时患者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称之为心源性哮喘,所以要与支气管哮喘相鉴别,慢性心力衰竭时病人既往多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出现呼吸困难时必须坐起,严重者肺部可听到干湿啰音,甚至出现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查血液的BNP或NT-proBNP有助于诊断。而支气管哮喘病人多有青少年时期过敏史,发病时双肺可闻及哮鸣音,发病时和体位变化关系不大,咳出白色黏痰后呼吸困难可缓解。
两者均可导致腔静脉回流受阻引起类似右心衰的体征,如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浮肿,但通过病史、超声心动图和心脏核磁共振检查均较容易与心衰进行鉴别。
由于该病心脏没有问题,故该病不会出现颈静脉怒张等上腔静脉回流受阻的心衰体征。
慢性心衰治疗的目标是改善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止和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改善长期预后,降低病死率和住院率。同时一定要给与长期合理的抗心衰药物治疗,必要时给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左室辅助装置,甚至心脏移植等。
恰当合理的利尿剂应用是治疗心衰的基石,其可以消除水钠潴留,减轻心脏的前负荷,有效缓解心衰患者的呼吸困难及水肿,改善运动耐量。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西地兰、地高辛,其可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和降低住院风险,洋地黄制剂主要应用于在应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后,仍持续有症状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
如ACEI或ARB或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类药,推荐用于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琥珀酸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及卡维地洛等,如没有禁忌症或患者不能耐受得情况一定要给与应用,因为心衰患者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能改善心衰的症状和生活质量,降低死亡风险,以及住院和猝死风险。
主要应用于心功能Ⅱ~Ⅳ级、LVEF≤35%的窦性心律患者,对β受体阻滞剂不能应用者或者β受体阻滞剂已达到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心率仍≥70次/min的心衰患者可以应用,使患者的静息心率控制在60次/min左右。
部分心力衰竭病人存在房室、室间和(或)室内收缩不同步,进一步导致心肌收缩力降低。CRT 通过改善房室、室间和(或)室内收缩同步性增加心排量,可改善心衰症状、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住院率并明显降低死亡率。
适用于严重心脏事件后,或准备行心脏移植术病人的短期过渡治疗和急性心衰的辅助性治疗。
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最终治疗方法,但因其供体来源及排斥反应而难以广泛开展。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不稳定时应限制体力活动、卧床休息,但长期卧床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褥疮、消化功能减低、肌肉萎缩等,根据心衰病情轻重的不同,在不诱发出现心衰症状的前提下逐步适当的增加有氧运动,在病情稳定期间要合理安排劳动及工作,避免情绪过度激动及劳累,要注意导致心衰原发病的治疗,从而更好的治疗心衰。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不佳,其4年死亡率达50%,严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年死亡率高达50%。
目前还没有治愈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但通过系统的心内科治疗,可以延缓患者的寿命,降低心衰患者再次住院率以及死亡风险。
得了慢性心力衰竭能活多久没有具体的时间,据统计心力衰竭患者4年死亡率达50%,严重心衰患者1年死亡率高达50%,其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左心衰竭、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尽管心力衰竭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心衰患者死亡率仍有所增加的趋势。
心衰患者出院后在家系统口服抗心药治疗,或因某些原因更换了抗心衰药物,或停用药物再次应用时,临床状况发生了变化,如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下肢水肿等较住院期间加重时,应立即复诊,并在心内科医生指导下再次规范用药。
通常在心衰规范化治疗后三个月,以及每半年一次要进行复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BNP/NT-proBNP、胸片、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以便对心衰患者的病情进行再评估,从而及时调整抗心衰治疗方案。
由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是一个长期慢性的过程,部分患者因心衰导致消化功能的减低而出现营养不良,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因此饮食既要有营养,又要适量进食,不引起胃肠道负担的加重。
以进食低胆固醇、低动物性脂肪的食物为宜,如鱼肉、禽肉、瘦肉等,避免因心衰患者胃肠淤血、功能障碍导致饮食吸收不佳,引起腹胀等。
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同时心衰患者体内钠水潴留,故要减少钠盐的摄入,如咸菜、泡菜等,每日钠的摄入量<3g/d。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除了积极治疗外,日常生活还需要注意合理工作和生活,定期复诊,关注疾病发展情况。
了解口服抗心衰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避免或减少诱发心衰的因素,如心律失常、呼吸道感染、情绪激动、体力过劳以及输液过多、过快等。
病情稳定者要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低盐、低脂肪饮食,每日钠的摄入量<3g/d,戒烟、戒酒。
定期进行心脏彩超、心电图、BNP/NT-proBNP、胸片、离子、肾功能、肝功能等的检查,注意自身的临床状况,尤其是下肢浮肿、活动耐力的情况等。
平时与心内科的责任医生建立长期的联系,一旦病情变化可以及时和医生沟通,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调整抗心衰治疗方案。
监测症状,如呼吸困难轻重程度、治疗后缓解情况、心功能分级有无向好的方向发展。
注意抗心衰治疗时血压、心率、心律、体重、肾功能和电解质的改变情况。尤其是应用利尿剂后注意体重的变化,在心衰患者有液体潴留时,患者体重每天减轻0.5~1.0kg为宜。
注意抗心衰药物治疗时药物的禁忌症及不良反应,病情变化时一定要及时住院治疗。
禁止自行更换抗心衰药物或停药,禁止听从非专业医生的指导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的预防主要是对常见的、能引起心衰的疾病进行系统的干预治疗,同时尽可能的去除心衰的诱发因素,从而防止、延缓心衰的发生。而得了心衰后,要给与长期系统的、规范化药物治疗,做好日常生活的管理,以降低心衰患者住院风险、死亡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易导致心衰的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其要定期进行心脏彩超、BNP/NT-proBNP检查,此两项检查即容易作为心衰早期筛查的手段,同时对于心衰的诊断也非常有意义。
对常见的、能引起心衰的疾病进行系统的干预治疗,如高血压、冠心病的治疗,尽可能去除心衰的诱发因素,如感染、心律失常,过多、过快静脉输液等。
4115点赞
[1][中]陈国伟[美]郑宗锷.现代心脏内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23-764.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66-17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