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属于罕见病,该病主要侵犯人的皮肤和周围神经,也可侵犯其他组织和器官。其中眼睑麻风是其面部病变的主要表现之一,占面部病变的大多数。患有眼睑麻风可能会导致感染、溃疡、眼角麻痹,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一般来说,少菌型预后良好,多菌型则预后不良。
1.根据疾病的外在形态特征,可将眼睑麻风分为结核样型和瘤型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界线类。
皮损少,边缘清楚,皮肤切刮涂片査抗酸杆菌一般为阴性,麻风菌素皮肤试验反应为阳性。
皮损小而多,边缘不清,皮肤切刮涂片查抗酸杆菌为阳性,最为常见。
其中靠近结核样型麻风的称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靠近瘤型麻风的称界线类偏瘤型,处于两极型中间的称中间界线类,特征处于瘤型麻风和结核样型麻风之间。
2.1987年WHO从临床和现场治疗考虑,又将麻风分为少菌型和多菌型,故可将眼睑麻风分为少菌型眼睑麻风和多菌型眼睑麻风。
即病菌较少,传染性低,症状较轻,预后较好。
即病菌较多,传染性高,症状较重,预后较差。
眼睑麻风是麻风分枝杆菌感染眼睑部所致,有传染性。传染源是未经治疗过的麻风患者,尤其是多菌型患者,多菌型患者体内带有大量的麻风菌,病原菌主要经由上呼吸道黏膜或长期密切接触传染,潜伏期一般为2~5年。
眼睑麻风主要是感染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麻风病的表现之一,其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或呼吸道传染,由于机体免疫力较弱或先天的免疫缺陷等原因,在接触麻风患者后,易感染麻风。
如熬夜、劳累,可能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引起麻风杆菌感染。
通过破损的皮肤和呼吸道感染人体,引起麻风杆菌传播。
眼睑麻风是麻风杆菌所致的慢性眼睑感染,眼睑麻风的患病率与发病率逐年下降。中国不同地区麻风病发病差异很大。2011~2015年,天津、内蒙古、吉林、宁夏未报告新发病例;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和广西新发病例总数居前5位,分别为1149、942、577、415和274例,占全国新发病例数的70.3%。贵州、云南、西藏、海南和四川5年平均发现率居前5位,分别为0.539/10万、0.49010万、0460/10万、0.170/10万和0.142/10万。十五以下岁儿童麻风病例,占新发病例数的22%。女性患者占31.4%,男性患者占68.6%。男女比为2.2:1。患病率为0.29/10000,年发现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12.9%。多菌型麻风病例占新发病例总数的84.6%。少菌型病例约占15.4%。新发病例中残疾病例约占23.7%。
生活密切接触是麻风最重要的传播方式,如通过呼吸道、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人体。
未彻底消毒的工具或针头可导致传播。
本病好发于免疫力较差者、长期服用药物者、眼部皮肤外伤者。
眼睑麻风的症状主要以眼睑部的皮肤、神经病变为主,典型表现为眉毛脱落,眼睑周围结节、狮面形颜面,眼睑呈胼底样肥厚。若病情严重,还可并发暴露性角膜炎、积脓性角膜溃疡等疾病。
眉毛脱落、皮肤变厚,变厚处皮肤上隐约可见红色边缘的色素脱失斑块。
眼睑周围出现典型的结节,结节不太大,轮廓不十分清楚,互相融合成较大结节性浸润,排列在前额、眉部及两眉间。
整个面皮肤均增厚,鼻梁塌陷,耳唇肥大变形,构成酷似狮面形颜面。
在睑缘处的弥漫性细煦浸润使睑缘呈胼底样肥厚,并有秃睫。
由于眼轮匝肌麻痹而产生眼睑闭合不全,可能发生暴露性角膜炎,因角膜表面暴露,泪液蒸发过速,角膜上皮干燥、模糊、坏死、脱落、溃疡或角膜上皮角质变性。
因继发感染可有前房积脓性角膜溃疡,主要表现为睁不开眼、眼痛难忍、视力减退,球结膜层紫红色充血,角膜表面可见灰白色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愈合后常结成疤痕,出现浑浊,严重时甚至全眼球脓炎而终至失明。
若出现典型的眉毛、睫毛脱落、眼睑皮肤变厚,狮面形颜面等症状,应该及时就诊于传染科。由于症状表现在皮肤上或已经并发了暴露性角膜炎或积脓性角膜溃疡,患者也会就诊于皮肤科和眼科。一般需通过症状表现、体格检查、皮肤涂片等检查可以诊断。此外,眼睑麻风还需与体癣、汗斑、末梢神经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出现典型的眉毛、睫毛脱落、眼睑皮肤变厚,狮面形颜面的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
本病可以去传染病科、眼科就诊。
有没有和麻风患者接触?
家族内是否有麻风患者?
面部是否僵硬?
眉毛、睫毛是否脱落?
是否有感觉不到疼痛的现象?
皮肤损害的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眼睑部的形态,皮肤损害程度、颜色、硬度等。
神经损害的检查:检查耳大神经、额神经等皮神经是否粗大及硬度异常。
检测眉毛、睫毛脱落情况,角膜感觉情况,瞳孔是否规则等。
取患者皮肤,用特殊染料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计数麻风杆菌。
病理学检查准确率最高,具有诊断意义。
皮损伴感觉丧失。
周围神经受累、粗大伴感觉丧失。
皮肤涂片查麻风杆菌阳性。
以上条件满足两个即可诊断。
体癬与结核型麻风相同之处是境界清楚,但体癣边缘有丘疹或水疱围绕成环状损害,表面有鳞屑,汗斑则呈糠皮样鳞屑,皮损査真菌阳性,结核型麻风的皮屑査菌则阴性。
结缔组织病是一组受累器官较多的疾病,在鉴别诊断时,除注意皮肤感觉障碍和毳毛脱落外,更要注重周围神经和病理的检查。
非麻风性神经炎的感觉障碍、运动营养障碍可同时发生,但麻风病则以感觉障碍在先,而后岀现运动、营养等障碍。神经炎无周围神经粗大,而周围神经粗大则常为麻风病的主要症状,这是鉴别的重点。
眼睑麻风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目前主要以抗麻风杆菌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辅以手术治疗。临床上治疗眼睑麻风需要做好防护措施,规范治疗,药物足量应用。
强效杀菌药,酒精中毒、肝功能损害者慎用,婴儿、3个月以上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
主要用于麻风分枝杆菌抑菌药,磺胺类药物过敏者、严重肝功能损害和精神障碍者禁用。
别名螺旋霉素,主要用于治疗对氨苯砜耐药的麻风杆菌感染,易产生皮肤红染及色素沉着。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慎用,妊娠及哺乳妇女慎用。
以上三种药,利福平、氨苯砜、氯法齐明联合用药用于多菌型眼睑麻风,利福平、氨苯砜联合用药用于治疗少菌型眼睑麻风。
如有眼睑闭合不全,可进行睑缘缝合或其他睑成型术,以防止暴露性角膜炎。
眼睑麻风预后大多比较好,一般不会引起生命危险,如果治疗及时、控制良好,一般情况下可治愈。但可能会导致面部毁容等后遗症,因此眼睑麻风完成两年的治疗后,需要至少一年复查一次。
如果治疗及时、控制良好,一般情况下可治愈。
眼睑麻风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控制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部分眼睑麻风患者治疗不及时可能有面部瘫痪、毁容等后遗症。
眼睑麻风完成两年的治疗后,至少一年复查一次,复查项目为临床体格检测和细菌检测。
眼睑麻风患者无其他饮食调理,均衡营养,日常注意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即可。
眼睑麻风患者的护理应注意消除患者的恐惧与自卑心理,日常生活中应减少观看电子屏幕时间,注意保护眼睛。
眼睑麻风患者可能会出现面瘫、毁容等症状,应给予患者信心,消除患者的恐惧与自卑心理为主。
目前尚无有效的麻风疫苗,眼睑麻风的预防应着眼于增强自身抵抗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与麻风患者的长时间接触。
对于老人、儿童等免疫力较弱人群,应定期进行麻风病的筛查。
健康饮食,减少食用油炸食品。
合理安排运动时间,运动可以增强其免疫力。
减少观看电子屏幕,保护眼睛。
避免与麻风患者的长时间接触。
4325点赞
[1]刘家琦.实用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15.
[2]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3.
[3]张建中,高兴华.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S].2018:ws291.
[5]张永华,郑承斌.麻风病的误诊与鉴别诊断[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01):01-02.
[6]龙思宇,余美文.2011-2015年中国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7,(50):400-40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