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SPS)是指一种罕见且来源不明的软组织肉瘤,由于癌巢中心的肿瘤细胞缺乏黏附性,并有坏死,形成常见的假腺泡结构,而得“腺泡状”这一描述性名称,WHO软组织肿瘤分类将其分为“分化不确定的肿瘤”。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主要累及年轻人以及青少年,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但以四肢最常见,可发生远处转移,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巢或腺泡状结构,细胞巢之间有薄的窦状血管分隔。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TNM分期(国际上通用的肿瘤分期系统)如下:
原发肿瘤(T),T1为最大径≤5cm,T2为最大径>5cm。
淋巴结转移(N),N0为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为区域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M),M0为无远处转移,M1为有远处转移。
分化程度(G),G1为高分化癌,G2为中分化癌,G3为低分化癌。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属于来源不明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原因至今也存在争议,有人提出可能与性激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过度表达或基因突变等因素有关,好发于15~30岁女性,尤其是长期频繁接触射线者。
部分学者认为性激素可能参与发病过程,但未得到普遍证实。
通过寡核苷酸微数列观察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结果发现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中,有18种和血管生成相关的基因过度表达,猜测可能与病因相关。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中存在特异性染色体易位,DER(17)、t(X,17)、(P11,25),这种易位导致位于Xp11.22的转录因子与位于17q25的基因发生融合,可能参与肿瘤发病。
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发现,异物对机体的长期物理学刺激可能诱发软组织肉瘤。
化学药物如染发剂、农药等致癌已得到普遍公认。
长期射线辐射可导致基因突变。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占软组织肉瘤的0.5%~1%,极易发生转移,转移率高达79%,可于任何年龄发病,但5岁以下和50岁以上患者罕见,以15~35岁最常见,其中30岁以下者以女性最为多见,30岁以上男性略多。成年患者的肿瘤最常发生于四肢,尤其以大腿深部软组织多见,儿童肿瘤最常见部位是头颈部,尤其眼眶和舌,其他少见部位也有个别报道,如纵隔、肺、胃、骨等。
统计研究表明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好发于15~30岁的年轻女性。
如因肿瘤接受放射治疗的人以及放射科工作者。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好发于四肢深部肌肉或筋膜组织,少数见于腰骶部、腹膜后等部位,肿瘤生长缓慢,病变位置可触及肿块形成,早期无痛但会发生转移,可向肺、骨、脑等部位转移形成转移瘤表现,其并发症主要为肾功能不全、骨折等。
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以四肢深部肌肉或筋膜处多见,瘤块虽增大不快,但血供循环丰富,浅表者可触及搏动,转移至皮下即使直径1cm大小的肿瘤,搏动也很显著。
大量病例以肺、骨、脑、肝转移瘤为首发表现,早期转移是本病的主要特点,对应地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病理学骨折、骨痛,神经功能障碍,肝功能不全、甚至黄疸等转移瘤症状。
最常见症状为眼球突出和眼睑肿胀。
原发性肿瘤直径≤5厘米,分化程度不定,或原发肿瘤直径>5厘米,但为高分化癌,无论哪种大小,均未发生远处转移以及淋巴结转移。
原发性肿瘤直径>5厘米,为中分化癌,未发生远处转移以及淋巴结转移。
任意大小、分化程度的原发性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未见远处转移。
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肿瘤。
腹部膨隆,少数患者肿瘤发生于腹膜后,临床表现为腹部膨隆,或可触及肿块,随着肿块的增大逐渐出现占位现象,可导致腹压增高,出现腹痛、腹胀,伴感染时有尿痛等继发症状。
极少数病例原发位置并不典型,可原发于女性生殖道、纵隔、乳腺、膀胱、胃等位置,给临床确诊带来困难。
腹膜后的腺泡状软组织肿可侵犯周围组织,肾脏、输尿管等,导致肾功能不全,形成少尿、无尿、尿痛等相关症状。
肿瘤可侵犯肠管,造成肠梗阻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便秘等。
肿瘤极易发生脑转移瘤,可侵犯脑内神经,引起神经功能障碍。
原发于或转移至骨骼的肿瘤均可导致病理性骨折、溶骨性破坏导致骨折,肢体正常的功能受损,影响生产生活。
普通人群出现无痛性肿块,同时伴有咳嗽、呼吸困难,或骨痛,或头痛、呕吐、神经功能时,需要及时就医,进行CT检查、MRI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等检查,以便明确诊断。注意与腺泡状横纹肌肉瘤、副节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疾病相鉴别。
患者于体检或其他情况下,无意中发现四肢肌肉、筋膜等部位的无痛性肿块,可触及搏动,生长缓慢,一旦发现症状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普通人群出现无痛性肿块,同时伴有咳嗽、呼吸困难,或骨痛,或头痛、呕吐、神经功能障碍、或轻微黄疸等远隔部位转移症状,以及眼球突出、眼睑肿胀,高度怀疑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时,应及时就医。
若出现呕吐、腹胀、腹痛、便秘等肠梗阻表现,或尿痛、血尿、少尿等肾功能不全的表现,或骨痛、骨折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肿瘤科就诊。
患者出现骨组织破坏,骨痛等症状应去骨科就诊。
患者出现黄疸、肠梗阻等症状应去普外科就诊。
肿块是什么时候发现的?疼不疼?
肿块有没有搏动感?
是否有骨痛明显的症状?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乏力、头晕、肢体麻木,或咳嗽、呼吸困难,或腹痛、少尿,或眼睑肿胀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进行病变位置的CT检查以明确肿块的大小以及对周围相邻组织的侵犯情况。平扫可见软组织肿块;血管造影发现肿瘤内丰富的血管和显著的回流静脉,转移至骨者,沿骨长轴发展境界清楚溶骨性破坏,无骨膜反应,酷似某些骨转移癌的表现。必要时可行PET-CT查找病变范围、判断性质。
肿瘤多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边界不清,有浸润,多为中等或短T1,长T2信号的软组织肿块,肿块内易岀血坏死,信号不均,血供丰富,增强后中度至明显强化,内部及周边索条状血管留空影。
是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最终确诊证据,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呈腺泡样巢状排列,瘤细胞大小不等,巢内缘不整,外周较圆滑,巢与巢之间为丰富的、互相连通的血管网。瘤细胞圆形、卵圆形或多角形,界清,胞浆丰富,有嗜酸性颗粒,核圆形,异型性小,含有核仁,核分裂象不易找到。巢中心的肿瘤细胞缺乏粘附性,常有坏死。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可出现desmin、MyoD1等肌源性标记物,S-100、NSE等神经源性标记物阳性,而CK、EMA等上皮、间叶组织来源标记物为阴性。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关检查结果可诊断为腺泡状软组织肉瘤
深部软组织无痛、缓慢生长的肿块,触之有搏动感。
增强CT检查示明显强化,血管造影发现肿瘤内大量新生血管以及动静脉瘘的直接征象。MRI检查T1、T2均呈高信号表现。
大体上为边界不清的、灰黄色、质软肿块,较大时有岀血坏死区。镜下肿瘤细胞见器官样或巢样排列,被血管分隔。
15~20岁常见,多发生于四肢,尤其是前臂、股骨,其次是头颈、躯干及会阴,生长迅速。病理学检查示肿瘤细胞较小,核染色深,呈颗粒状或块状,似淋巴母细胞,可找到一些着色较红或长带状,Myoglobin阳性的横纹肌母细胞,腺泡之间缺乏窦状血管网。
常发生于中年以上成人,常见于头颈部、纵隔及腹膜后,副节瘤瘤细胞较小,颗粒细,排列呈巢状结构,巢间为富于毛细血管的间质,但其腺腔内缘较整齐,癌细胞排列较紧密,可显示一定极向,且腺腔内常见分泌物,可通过病理学检查相鉴别。
多位于软组织深部,发生在30~70岁,巨大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呈中等T1,长或混杂T信号,T2W1见不规则低信号,提示肿瘤内含较多纤维成分,可通过影像学检查相鉴别。
发生于年轻人,90%发生于50岁之前,大多数为15~35岁,是儿童等常见软组织肉瘤,仅次于横纹肌肉瘤。与滑膜无关,25%起源于关节或关节肌肉,80%以上起源于四肢深部软组织,尤见于膝部周围,常为关节或腱鞘附近,可通过病理学检查相鉴别。
由于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患者对现行的化疗、放疗并不敏感,疗效不肯定,所以原则上治疗本病应施行肿瘤广泛切除术,彻底清除肿瘤,降低转移风险,同时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易复发,所以术后仍需要辅助放化疗并定期复诊,一般患者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
MAID方案,即美斯纳+多柔比星+异环磷酰胺+达卡巴嗪,是一种标准的全身化疗方案,适用于晚期已发生淋巴结或远隔转移的患者,但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对化疗并不敏感,此方案仅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适用于所有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患者,且经评估可耐受手术时,首选根治性手术切除,扩大手术范围,连同活检部位、周围皮肤、肌肉一并切除,留出安全切缘,尽可能降低复发风险。注意,对于发生在重要器官的肿瘤,需要考虑在保留器官功能的情况下,广泛切除边界,维持生活质量。
适用于晚期的巨大肿瘤伴溃疡大出血而又无法止血的人;或伴严重感染,已发生脓毒血症、重度破伤风的患者;或侵犯骨质,已发生病理学骨折、失去正常功能的患者;以维持生命为主要原则行截肢手术。
适用于已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或复发的患者,可于术后联合放射治疗,抑制病情扩散,缺点是术后创面不易愈合。
由于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富含血管,其内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上调,可以应用抗血管生成因子/KIT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贝伐珠单抗靶向治疗。
属于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中存在PDGFR、EGFR、MET家族和RET因子的高表达,采用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可以抵抗上述因子的激活,具有直接的抗肿瘤和抗血管生成活性。
腺泡软组织肉瘤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的部位、分期、以及手术是否彻底切除有关,大多数患者不可治愈,发生发生远处转移者预后更差,患者化疗药物治疗时可能会有继发感染等后遗症,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诊,观察病情恢复情况。
大多数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患者不可治愈,少数原发肿瘤未发生转移者可以治愈。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60%,10年生存率约35%~40%,发生远处转移者5年生存率约10%左右。
继发感染,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患者化疗药物治疗时,可能会引起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数量减低,继发感染,严重者可能导致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患者术后每6个月行影像学检查,中晚期肿瘤放化疗治疗期间,每3个月行影像学检查,监测复发或转移情况,以便早期干预,阻止恶化。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患者的饮食以促进症状减轻并消退,促进病情恢复,增强机体免疫力为主要原则,多食营养丰富的食物,忌食辛辣食物,慎食不洁变质食物。
建议患者多食营养丰富的食物,如肉、奶、蛋、家禽、鱼虾、豆制品等,保障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宜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保证其他营养素的摄入。
忌吃过期、霉变、不洁或可能有食品安全问题的食物,患者治疗期间机体免疫力会大幅下降,适当忌嘴可减少病变机会。
忌辛辣饮食,辛辣食物容易刺激胃肠粘膜,抑制胃肠粘膜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降低人体免疫力,不利于身体的恢复。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患者日常护理原则在于促进术后伤口的恢复,促进病情消退、症状消除,机体恢复正常的功能,因此患者需要严格遵医嘱,积极行康复训练,保障充足睡眠和良好心理状态,按时定期随诊。
保持大小便通畅,避免腹压过高引起下肢静脉回流障碍。
保持充足的睡眠,术后患者身体虚弱,规律且有质量的睡眠对身体恢复和免疫力的提高都有帮助。
部分患者术后若遗留肢体活动障碍,应该注意康复训练和功能锻炼。
对于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患者,要加强其心理护理,给予病人心理安慰,帮助建立积极乐观情绪,使病人消除焦虑、恐惧、不安的情绪,避免不必要的精神压力,以正常的心理状态配合诊断、治疗,锻炼坚强意志,对生活充满希望。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患者需要留存既往所有检查记录,以便复诊医生对比时作为参考。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来源不确定,病因存在争议,所以目前也并无良好的预防方法,只能针对性地远离可能致病的危险因素,高危人群需要定期体检,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患于未然。
15~30岁女性存在肿瘤家族史的人,坚持定期体检,及时掌握机体变化情况。
定期体检,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与抗病能力。
远离危险因素,及时去除身体异物,接触化学物质时做好防护。
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机体存在的慢性基础疾病,一定要及时就医,抑制病情,避免疾病蔓延刺激产生其他病理状态。
对于已手术治疗的患者一定要及时随访,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复发和远期效应的出现。
5222点赞
[1]潘毅,张连郁.腺泡状软组织肉瘤30例临床及病理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08.
[2]胡培安,周正荣,王坚等.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病理表现[J].中国癌症杂志,2009.
[3]周梅,赵刚,赵峰等.21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0.
[4]金腾,彭莉,李小明,王仁法.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影像学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
[5]赵丽娜,黄亚冰,高利昆,何惠华,袁静萍.腺泡状软组织肉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