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反应性淋巴增生是胃黏膜局限性或弥漫性淋巴细胞明显增生的良性疾病,也是一种少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具体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主要症状为上腹部不适、厌食、腹胀、恶心、呕血、黑便等典型的消化道症状,尚无明确的流行病学数据。胃反应性淋巴增生一般以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预后一般,可恶化影响生存质量。
根据形态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即增生的形态为结节型,是疾病早期的表现。
结节型控制和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溃疡,是疾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
是疾病后期的表现,为这一类型的患者一般预后较差。
胃反应性淋巴增生的主要病因目前研究尚不明确,可能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溃疡或胃炎的过度反应性增生有关,没有明确的传播途径,好发人群主要是40~60岁人群。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反应性淋巴增生的常见的病因,大部分胃反应性淋巴增生患者有明确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史,本病患者的组织学检查中可见淋巴滤泡形成以及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增生,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中常见的组织学病变,因此推测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
胃溃疡或胃炎在持续受到环境(如泡菜、酒精、暴饮暴食)和抗原刺激下逐步发展为胃反应性淋巴增生。
胃反应性淋巴增生较为少见,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流行病学数据。
胃反应性淋巴增生不是传染病,因此没有明确的传播途径。
主要以40~60岁的中年人群为主,性别区分不明显。
有胃溃疡或胃炎病史的人群,长时间的胃溃疡或胃炎病史,可进展为胃反应性淋巴增生。
胃反应性淋巴增生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典型的消化道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包括消化不良症状、体重下降、面色苍白以及合并的其他症状。也可造成恶性淋巴瘤、慢性消化不良等并发症。
包括上腹部的不适,恶心、呕吐、腹胀等,不具有特异性和典型性,临床当中要注意分辨。
长期的消化不良可引起患者的食欲下降,进食较少则导致体重下降。
长期的胃肠道症状甚至呕血、便血得不到及时的控制,可导致患者发生贫血而出现面色苍白表现。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症状也是本病可出现的症状表现,包括胃溃疡表现,伴随呕血、黑便、腹痛等,行C13、C14等检查可予以明确诊断。
慢性消化不良是胃反应性淋巴增生最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合并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炎、胃溃疡等胃部基础疾病的患者,本身胃肠功能就比较弱,加之疾病导致食欲下降,胃肠动力不足,则可导致患者产生慢性消化不良的症状,表现为便秘、体重下降、面黄肌瘦等。
胃反应性淋巴增生发展到后期常见的并发症是恶性淋巴瘤,增生在前期得不到及时的控制,则可能在后期发展为恶性转化即恶性淋巴瘤。出现恶性淋巴瘤后一般表示疾病发展到较为严重的阶段,预后较差且致死率较高。
患者出现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体重下降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避免造成恶性淋巴瘤而危及生命,主要就诊于消化内科,当发生恶变时就诊于血液科或肿瘤科。患者需进行针对性检查特别是组织活检,同时注意与胃泌素瘤和胃癌进行鉴别。
出现偶发的腹部疼痛、不适伴随食欲下降、体重下降等表现时,应及时就医。
出现反复发作的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呕血、黑便、剧烈腹痛等症状,且原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病史的患者,应立即就医。
大多数患者由于出现消化道症状,优先考虑就诊于消化内科。
出现恶性淋巴瘤后需就诊于血液科或肿瘤科行化疗。
什么时候开始发现上腹部疼痛等消化道症状的?
除了上腹部疼痛还有别的症状吗?(比如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
有胃炎、胃溃疡病史吗?
有家族性的胃癌病史吗?
进行过相关的胃部检查吗?
胃部症状的发作频率如何?
自己在家口服过药物吗?
主要检查患者的上腹部是否存在压痛、反跳痛,是否伴随肝脾肿大等表现,同时观察肌肉发育状况而判断营养状况。
恶性淋巴瘤属于单克隆细胞,而胃反应性淋巴增生一般为多克隆细胞,因此进行此检查可明确疾病诊断。
常用的胃部检查,可在胃镜下明确患者的增生组织是否存在,同时为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提供标本。
通过对胃部组织的病理检查+免疫组化,可明确患者的增生组织到底是增生还是恶性淋巴瘤,并可排除其他免疫性疾病。
临床上最常用的是C13或C14试验,可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如果检查结果为阳性,则为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
胃反应性淋巴增生可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体格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阳性可明确诊断。
出现明确的上腹部不适、厌食、腹胀、恶心、呕吐、腹痛、呕血、黑便等消化道疾病表现。
体格检查可见上腹部存在压痛,营养状况较差,胃镜检查可见明确的增生组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诊为增生而排出恶性肿瘤的诊断,免疫学检查为阴性,幽门螺旋杆菌检查为阳性,证明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史。
胃泌素瘤可以发生胃黏膜上皮的增生,患者也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如腹部疼痛、消化不良等,但胃反应性淋巴增生主要以胃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阳性为诊断标准,而胃泌素瘤可出现胃泌素检查结果大于200pg/ml,是胃反应性淋巴增生所不具备的症状表现,可将二者明确鉴别。
胃癌的早期症状也以不具有典型性的消化道症状为主,如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便秘等,但行胃镜检查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从局部组织当中找到癌细胞,而胃反应性淋巴增生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是增生而非恶性肿瘤。
胃反应性淋巴增生的总体治疗为长期持续性治疗,多以外科手术治疗联合内科药物治疗为主,常用药物包括甲硝唑、奥美拉唑、康复新液等,手术治疗一般为胃大部切除术,也为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治疗。
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加上胶体果胶铋是经典的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四联疗法,疗程一般为10~14天。
康复新液是常用的胃黏膜保护剂,主要目的是修复由于长期的胃部疾病损伤的胃黏膜,从而减轻胃痛症状。
主要手术目标是对患者的胃部病变部位进行切除,从而根治本病,但此手术对于患者的创伤较大,不适用于耐受能力较差以及一般状况较差的患者,同时术后容易出现粘连性肠梗阻、营养不良等并发症,需要与患者本人和家属交代清楚。
胃反应性淋巴增生的总体预后一般,如接受积极正规的治疗大部分患者可痊愈,如治疗不及时也可导致恶性淋巴瘤等疾病,致死率较高,患者需每2~3周进行一次复查。
胃反应性淋巴增生治疗及时,一般可治愈。
胃反应性淋巴增生患者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治疗不及时的患者由于并发恶性淋巴瘤可危及生命。
胃反应性淋巴增生患者在治疗后应每2~3周进行一次复诊,复查幽门螺旋杆菌根治情况以及消化道症状是否继续存在,从而为医生调整用药提供依据。
胃反应性淋巴增生为消化道疾病,因此与饮食调理的关系较为密切,特别是术后的患者要注意清淡饮食,平常也要注意营养的均衡。
进行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患者,必须禁食3天,之后从流质饮食如小米粥等慢慢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和软质饮食,如汤面等。
普通患者也要注意平时饮食清淡,避免重口味食物,如麻辣烫等,同时多吃水果蔬菜如青菜、香蕉等,可改善消化和便秘症状。
胃反应性淋巴增生患者要注意避免术后伤口感染,遵医嘱用药,卧床休息,同时需做好病情监测,观察是否继续发生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消化道症状。
遵医嘱用药,了解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不可擅自增减药量。
遵医嘱卧床休息,特别是术后患者,1周后才可下地,必须严格卧床休息,下地后以慢走为宜。
术后患者应注意保持伤口的清洁、干燥,避免伤口沾水感染。
家属应注意观察术后患者伤口是否有渗血、渗液、肿胀,是否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且有所加重,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胃反应性淋巴增生大部分患者是由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胃部基础病,如胃炎、胃溃疡导致。因此积极治疗和控制原发病,以及注意平时的饮食习惯是胃反应性淋巴增生预防的主要措施。
家族有胃癌遗传史的人群,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体检,1年要做一次胃镜检查进行早期筛查。
有明确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者必须早期积极治疗,可避免发展为胃部增生和恶性淋巴瘤等疾病。
胃炎、胃溃疡等胃部基础病是造成胃部恶性疾病的主要风险,必须积极控制和治疗。
规律作息,适当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也是预防胃部疾病的主要措施。
4639点赞
[1]黄希帆,董愉.胃幽门螺杆菌染色的质量控制[M].诊断病理学杂志,2020(01):18-19.
[2]孟妍.70例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郑州大学,2019:2-3.
[3]陈玲,郭双平,郭勇,王映梅,徐玉乔.胃淋巴上皮瘤样癌15例临床病理分析[M].诊断病理学杂志,2016(06):09-1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