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过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急性疾病,是由IgE介导或者非IgE介导的、非剂量依赖的、不可预测的药物不良反应。药物过敏的症状取决于所涉及的免疫机制的类型,绝大部分患者可在服药后第一天或者两天内身上出现药物性皮疹,也可延迟到用药后8~10天才出现,另外,服药后数小时内通常还会出现心跳过速、皮肤瘙痒,严重时,可因喉头水肿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病情迅速恶化引起药物性休克,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患者死亡。
药物过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急性病,主要病因是由IgE介导或者非IgE介导的、非剂量依赖的、不可预测的药物不良反应,不具有传播性,好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艾滋病患者。
根据个人特质不同,以及药物的属性特点,都有可能引起过敏,主要与人体中不同的免疫球蛋白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
药物过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急性疾病,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病率为3.3%~6.8%。本病好发于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艾滋病患者。其中女性比男性的发生率高,发病比例为2:1,儿童的发病率低于成人。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药物代谢途径会发生改变,从而更容易发生药物过敏。
可能与艾滋病会导致患者免疫重构,而增加药物过敏的发生率。
药物过敏患者的症状取决于所涉及的免疫机制的类型,绝大部分患者可在服药后第一天或者两天内身上出现药物性皮疹,还会出现心跳过速、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紫癜、头晕等症状,病情迅速恶化可引起药物性休克,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患者死亡。
最常见的就是发疹性药疹,占所有药疹的95%,表现为弥漫性鲜红色斑或半米粒大至豆大红色斑丘疹,密集对称分布。也有小概率会引起荨麻疹样药疹或剥脱性皮炎。
表现为皮肤异常的痒,抓挠后也得不到缓解。
表现为心跳加快、胸闷等症状。
若患者的气道出现过敏,会导致气道发生水肿,造成气道相对狭窄,从而会引起患者呼吸困难。
过敏可导致患者的皮下毛细血管出血,引起皮下瘀点或瘀斑。
情况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
药物过敏严重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表现为全身血压进行性下降、口唇明显发绀、四肢阙冷等。
药物过敏如未得到及时的诊治,可导致患者心跳停止、死亡。
如普通人群在服药后出现药物性皮疹、皮肤瘙痒、心悸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诊,进行皮试、类胰蛋白酶检测等相关检查,以便明确诊断,需注意与药物假过敏、药物不耐受等相鉴别。
如普通人群在服药后出现药物性皮疹、皮肤瘙痒、心悸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如普通人群服药后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等危象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
如患者在服药后出现药物性皮疹、皮肤瘙痒、心悸等症状,优先考虑去急诊就诊。
目前有哪些症状?(如药物性皮疹、皮肤瘙痒、心悸等)
以前出现过类似的症状吗?
最近有没有吃什么药?或者打针?
既往有没有过敏史?
停药后症状是否有好转?
目前仅青霉素、肌肉松弛剂和卡铂能提供较可靠的皮肤试验结果,其余药物由于其中间代谢产物免疫原性尚不清楚,且容易产生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所以皮肤试验并不能确诊。
检查血液中肥大细胞释放的类胰蛋白酶,可能对严重药物过敏有一定指导意义。类胰蛋白酶在发病后1~2h达到高峰,24h内恢复正常。操作方法为分别抽取患者复苏时和复苏后2h血样,并抽取发病后24h血样作为正常值进行对比。有研究显示类胰蛋白酶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不高,但过敏死亡病例中类胰蛋白酶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到 86%和88%。
目前特异性IgE的检测仅限于少数几种药物,如β内酰胺的IgE检测特异性良好,但是敏感性不够。有研究者建议β内酰胺的IgE检测仅试用于有过敏史但皮肤试验为阴性的患者,其可帮助这些患者避免通过激发试验确诊。
药物激发试验是目前诊断药物过敏的“金标准”。对于有药物过敏病史的患者,在皮肤检测及其他生物学检测均为阴性时,可考虑进行激发试验。但药物激发试验是高风险的检测手段,有明确的禁忌证,药物过敏症状严重危及生命者;妊娠期妇女(药物为怀孕期或分娩期患者必须使用时,需谨慎考虑) ;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狼疮、天疱疮等;使用β受体阻滞剂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禁用。本试验必须在抢救设备齐全的医院且有专业过敏医生的严格监护下进行。
典型药物过敏症状,如药物性皮疹、皮肤瘙痒、心悸。
皮试、类胰蛋白酶检测、血清IgE检测、药物激发实验阳性者可确诊为药物过敏。
药物假过敏是一种非IgE介导的即刻型系统反应,往往不需要致敏而直接发生,药物激发实验阴性;药物过敏有明确的致敏药物,药物激发实验为阳性,以此可以相互鉴别。
是由常规剂量的药物引起的一种不良反应,患者通常不具有潜在的药物代谢、排泄、生物利用度方面的异常,发生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机制无关,比如美满霉素引发的头晕和阿司匹林引发的耳鸣。药物过敏是一类自身免疫疾病,药物激发实验为阳性,可以相鉴别。
是和药物治疗作用无关、非正常、意料之外的反应,发生机制不清楚,但当反复暴露后可复发,可能是由于机体存在该药物代谢、排泄、生物利用度方面的异常,比如葡萄糖-6-磷酸脱氧酶缺陷患者出现的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主要病因是由IgE介导或者非IgE介导的、非剂量依赖的、不可预测的药物不良反应,通过病因和药物激发实验可以相鉴别。
药物过敏患者患者的治疗以立即停药和使用抗过敏药物为主,根据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主要目的是降低患者的过敏反应,避免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患者的治疗周期一般为短期治疗。
在发生药物过敏后,患者需立即停药,或者改用其他有类似功效的药物,避免药物过敏反应进一步加重。
氯雷他定、西替利嗪、苯海拉明等抗组胺药物可以通过抑制患者细胞产生组胺,从而达到降低患者过敏反应的目的。
对于轻度过敏反应的患者,如只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局部皮肤瘙痒、红疹的症状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嘱患者多喝水,加快药物排泄,另外可以使用氟美松等糖皮质激素,可以提高身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可明显的缓解毒血症,并且退热效果良好。但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需肌注非那根代替氟美松。
对于中度过敏反应的患者,如出现全身荨麻疹样反应,伴有颜面部和眼睑皮下水肿、胸闷、声音嘶哑的症状,应在高浓度吸氧的同时使用肾上腺素,因为肾上腺素具有收缩血管,减少血浆外渗的,阻断过敏反应的功能。如伴有喉头水肿,应加用氟美松。对于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的重度过敏反应患者,应加用尼可刹米等兴奋呼吸的药物。
药物过敏患者患者一般不采取手术治疗。
药物过敏患者一经诊断则需立即停药和抗过敏治疗,大多数患者经治疗后情况明显好转,不影响自然寿命,若治疗不及可引起皮肤瘙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患者痊愈后可不复诊,不适随诊。
药物过敏患者若得到及时治疗,一般可获得治愈。
药物过敏患者及时治疗可获得长期生存,不影响自然寿命。
药物过敏患者经有效治疗后一周内,如症状消失,则无需复查;如感觉症状未得到缓解或者有加重的倾向,建议立即就诊。
药物过敏患者饮食上没有特殊的指导,正常饮食即可,总原则是清淡、营养,保证蛋白质摄入,促进病后身体恢复,少吃或不吃偏冷的食物。
宜清淡、营养饮食,多吃高蛋白食物,如瘦肉、鸡蛋、鱼肉、豆类等,促进病后身体恢复。
尽量避免吃偏门的食物,避免接触到新的过敏原。
忌烟忌酒,尽量不吃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药物过敏患者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合理运动,并要避免再次接触到过敏原,同时患者需要遵医嘱服药,若严重的出现乏力、嗜睡等不良反应,需立即告知主治医生。
合理运动,在症状未缓解前避免剧烈运动,症状缓解后应坚持有氧锻炼,增强体质,可进行慢跑、瑜伽、体操等活动,如运动过程中出现呼吸不畅的症状,需及时中止运动。
避免再次接触到过敏原导致病情加重。
药物过敏患者需要遵医嘱服药,用药期间可能会出现乏力、嗜睡等不良反应,如症状严重,需立即联系主治医生。
对于既往发生过药物或食物过敏的人群,在用药时应主动告知医生,避免使用相同或相似成分的药品。
在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之前,需严格做皮试,皮试阴性者才可继续使用,并且在用药后至少30分钟内需要留置观察。
4737点赞
[1]杨林,刘光辉.药物过敏发病机制及体内外检测[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2(02):74-79.
[2]姚煦.药物过敏的实验室检查[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6(6):723-733.
[3]张欣.急性药物过敏反应的抢救对策及护理方法[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6,019(001):89-9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