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壕热是由五日热立克次体通过人虱媒介而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间歇热型、头部、关节、骨骼、肌肉等的剧痛为特征。伴有畏寒、发热、剧烈头痛、肌肉疼痛、眼球痛、脾脏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充血性斑丘疹。临床上常利用抗生素治疗,多数患者1~2周好转。
先有4~5天的发热,随后有4~8天的无热期,可如此反复发作多次。
为不间断发热,持续2~6周,病人可出现脾脏肿大和皮疹,但该病白细胞为增多而不是下降。
战壕热主要由五日热巴尔通体或五日热立克次体感染引起,主要好发于贫困地区的人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全的乡村和不重视个人卫生的人群。虱虫叮咬为引发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还可从消化道、接触传播。本病可由免疫功能差、生活环境差诱发。
战壕热的发病原因比较明确,是由五日热巴尔通体或五日热立克次体感染所致。病原体是五日热巴通体,通过体虱而传染给人,进入人体后侵犯血管内皮细胞和红细胞,在其中增殖并引起菌血症。同时激活致炎细胞因子影响其正常凋亡,刺激血管生成素2的产生,导致血管增生。
战壕热临床上较为常见,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壕中广泛流行,冬、春季好发,国内暂无明确流行病学数据。
当染疫虱在叮咬吸食人的血液时,可将五日热立克次体注入人体而感染发病,成为引发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人吸入空气中随尘埃漂浮的染疫虱粪微粒从而引发感染。
常因染疫的虱粪污染的手指抓破皮肤或接触眼结膜等致使病原体进入人体,尤其染疫体虱被压死或掐死挤破而引起皮肤、手指污染亦是进入人皮肤伤口或黏膜的主要感染途径。
流浪汉、酗酒人群常因生活作息紊乱、不勤换衣物和洗漱常引起虱虫寄生、叮咬。
儿童喜爬地玩泥、老年人因生活习惯难以改变不注重个人卫生常易感。
卫生环境差、居住条件污染严重、贫困人群。
好发于免疫功能差,有较严重的基础疾病患者。
战壕热主要表现为发热、疼痛、丘疹、肝脏肿大、脾脏功能亢进。本病治疗不及时可合并出现坏疽、沙门菌感染、脑膜炎。
常突然发病,发热、畏寒,少见寒战,体温迅速升至39~40C。热型复杂,热程长短不一,或2~3天,或2~3周,类似伤寒。也可反复发作呈回归热型,表现为反复短程发热,有规律地间歇4~6天出现,反复多次,常为3~5次,也可多至6~12次。也有少数病例仅发热1次,只发热数小时或1~2天。
患者可有剧烈头痛,常在眼球后部。食欲不振,间有恶心、呕吐。全身肌肉疼痛,尤以腰和腿部明显。眼球转动也感疼痛,并伴结膜炎与畏光,常有脾肿大。
皮疹发生率低,常在病程早期出现,存在时间短。主要为红斑疹或丘疹,数量少,初期局限于胸、腹部,渐蔓延至整个躯体,偶见于四肢,有时胫骨痛特别剧烈,面部常无皮疹。
病菌感染引起的组织坏死后因继发腐败菌的感染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呈现黑色、暗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治疗上尽快切除无生机的肌肉组织,病变部位广泛、多处切开。敞开伤口,用氧化剂冲洗、湿敷,改变其厌氧化环境。
胃肠炎型主要表现为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一般38℃~39℃,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每日3~5次至数十次不等。类伤寒型潜伏期平均3~10天,临床症状与伤寒相似。败血症型起病多急骤,有畏寒、发热、出汗及轻重不等的胃肠道症状。局部化脓感染型多见于发热阶段或热退后出现一处或几处局部化脓病灶。
软脑膜的弥漫性炎症改变,立克次体感染侵犯软脑膜和脊髓膜引起的一种特别严重疾病。需及时治疗,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在数小时内死亡或造成永久性的脑损伤。
当患者出现头痛剧烈、眩晕,骨骼及全身性肌痛尤以胫骨痛为明显时,应前往急诊科或感染科就诊。结合病史与流行病史,通过血清学试验、外斐培养可确诊,并注意与流行性感冒、伤寒、恙虫病等鉴别。
出现高热、头晕、头痛、胫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肝脾异常肿大,在胸、背和腹部多发淡红色斑丘疹、意识模糊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患者大多优先考虑去感染科就诊,出现休克、意识模糊等危及情况到急诊科就诊。
有没有生活不洁史?
身上有没有其他异常?(如发热、疼痛、丘疹等)
最近有去旅游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居住环境卫生怎么样?
可见白细胞计数波动较大,偶见蛋白尿。
取双份或三份血清样本(初入院、第2周和恢复期)滴度效价在1:160以上者为阳性,有4倍以上增长者则有诊断意义,常用补体结合试验和微量凝集试验。
常利用被动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血清学方法检测特异性抗体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特异性抗原与基因,有助于临床诊断。
在患者血液感染虱子或在10%新鲜脱纤维的马血清琼脂中培养,找到或分离出类立克次体可确诊,战壕热的病原体可在以血琼脂为基础的培养基上生长分离。
战壕热可通过以下内容确诊:
患者有生活习惯不洁史,或未经防护直接接触野生动物或家畜等,符合好发人群的特点。
患者外斐试验阳性、病原学培养可找到或分离出类立克次体
患者出现高热症状,头痛剧烈、眩晕、骨骼及全身性肌肉疼痛,尤其胫骨痛为其特殊特征,腹痛似阑尾炎,颈痛如脑膜炎,疼痛可持续2~3d。
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大以及白细胞减少。玫瑰疹多见于病程7~13天,直径2~4mm,压之褪色,通常在10个以下,分批出现,多在2~4天内消退。肥达反应为阳性,血培养、骨髓培养可检出伤寒沙门菌。而战壕热皮疹通常与发热同时出现,可反复出现,肥达反应和伤寒沙门菌培养阴性。
属于立克次体感染性疾病,多数患者起病7~8天后出现皮疹。呈淡红色斑疹,由腋窝、躯干两侧迅速蔓延到身体其他部位,不累及掌跖部。1周后斑疹变为紫癜样损害,皮疹不随发热反复出现,特异性补体结合试验能够明确致病的立克次体为普氏立克次体。战壕热大多数患者在发热时出现躯干部玫瑰疹样皮疹,然后蔓延至颈部及近端肢体。持续1~2天消退,再次发热时皮疹再现。在患者血液感染虱子或在10%新鲜脱纤维的马血清琼脂中培养,可找到或分离出类立克次体。
全身性布鲁杆菌病患者初起时有头痛、背痛和间歇性发热,部分患者亦有玫瑰疹样皮疹。但布鲁杆菌病患者有牛、羊、猪接触史,能够分离出布鲁杆菌,特殊血清凝集素反应阳性。战壕热可没有牛、羊、猪接触史,能够找到或分离出类立克次体,外斐试验为阳性。
战壕热的治疗以对症治疗、病因治疗为主,病因治疗应及早使用抗生素。其中红霉素和盐酸多西环素为首选药物,无需手术治疗。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谱与青霉素近似,高效、低毒,转阴率高,用于战壕热的治疗临床疗效满意,为首选药物,有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时则以对症处理为主。
多西环素可作为治疗战壕热的选用药物,主要是干扰敏感菌的蛋白质合成,抗菌活性强,口服吸收完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巴尔通体引起的心内膜炎。
广谱抑菌剂,高浓度时可杀菌,对立克次体引起的战壕热具有良好疗效。
战壕热无需手术治疗。
战壕热病死率较低,患者预后一般良好,患者多于第5~6周痊愈,但愈后数周至数月仍有可能复发。持久的无症状立克次体血症可延至数月,甚至十余年。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患者需要在出院后遵医嘱复查。
战壕热患者病情轻微的可经药物治疗后治愈。
战壕热患者经抗生素治疗后能痊愈,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患者出院后一个月复查血常规、血清学检查等。
战壕热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避免进食未清洗干净或不知来源的食物,补充足够的能量、热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膳食平、戒烟限酒衡等。
忌直接食用不知来源、不洁净的水源及食物,特别是经动物接触过的食品避免食用。
宜食用经清洗干净、高温煮熟透的食物,多吃蔬菜瓜果以及含膳食纤维高的食物如竹笋、蒜苔、芹菜等。
多吃富含蛋白和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战壕热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炎症指标正常并保持稳定,改善症状为主。应注意个人卫生情况,阻断传播途径,遵医嘱定期复查和检测肝肾功能,建立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
遵医嘱用药,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若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医。
注意个人卫生清洁,生活环境定期进行消毒杀菌,避免病原传播。
定期对居住的生活环境清扫、清洁和整顿,垃圾等污染物尽早处理,减少鼠疫增生机会。
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同时也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劳逸结合。
患者或家属需监测患者的发热、疼痛症状是否有所减轻、缓解,若有异常及时就医。
战壕热的预防主要注意个人卫生清洁,居住生活环境定期扫除、杀菌消毒、驱虱虫等。尽全力做好防控工作,同时可针对本病高危人群进行病原学筛查。
个人提高卫生知识水平,了解虱虫的感染方式及预防措施。
使用杀虫剂或中草药制剂,对染虱的衣被用倍硫磷乳油进行浸泡、喷洒或用粉剂布撒、药笔划线等,再用清水清洗干净。对于寄生在人体毛发部位的头虱和阴虱,应选用高效低毒的拟除虫菊醋类药剂、中草药或食醋来灭虱。
个人养成勤洗手、勤洗澡、勤洗头、勤更衣的生活习惯,床上被褥定期清洗、暴晒,杜绝虱虫的滋生。
4087点赞
[1]栗冬梅,宋秀平,金圣浩,刘起勇,代解杰.中国部分地区实验猕猴巴尔通体感染状况及其遗传特征[J].微生物学报,2018,58(01):51-62.
[2]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42-147
[3]张爱勤,李莉莉,王鹏飞,张凡,何丹萍.我国战壕热流行特征及其研究进展[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20,38(04):73-76.
[4]朴永君主编.皮肤性病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01):178-179.
[5]顾伟程,陈刚,马振友主编.精编传染性皮肤病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4(01):219-22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