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病毒性肺炎是由巨细胞病毒引起的肺部感染,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常见于免疫低下患者,通常起病较急,表现为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并且病情可以迅速恶化,往往短期内造成呼吸衰竭甚至死亡。主要治疗方法是使用抗病毒药物以及免疫球蛋白,预后通常较差。
根据发病时间和进展情况可分为两型:
在移植术后1~2个月即出现发热、咳嗽、胸闷不适、呼吸困难、活动力下降、缺氧和呼吸衰竭。肺部听诊多无阳性体征,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者可闻及啰音。肺部影像学主要表现为两肺多发毛玻璃阴影、直径<1cm的粟粒样结节影(2~4mm)。病情进展快,可迅速恶化和死亡。病理学检查显示弥漫性肺泡出血、纤维素沉着。急进型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常见于原发感染,受体内无特异性抗体,因而发病急、重,易导致全身病毒血症并继发细菌、真菌感染。
在移植术后3~4个月发生,症状与急进型相似,但进展缓慢,症状较轻,病死率低。肺部影像学表现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间质纤维化。病理学检查显示肺泡间质水肿,不同程度纤维化、淋巴细胞浸润和上皮细胞增生。缓进型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常见于巨细胞病毒再感染。
巨细胞病毒性肺炎是由巨细胞病毒感染肺部引起的,巨细胞病毒是一类常见的疱疹病毒。可以通过先天性宫内感染、后天获得性感染等途径感染人体多个组织,巨细胞病毒感染后可通过直接及间接效应对人体造成危害。
巨细胞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是一种条件致病性病毒,巨细胞病毒潜伏在大多数人体内,许多健康人携带着巨细胞病毒但没有表现出任何疾病的迹象和症状。一旦人体免疫力减退,便有导致巨细胞侵犯肺部组织,造成炎症反应。
直接效应方面,巨细胞病毒感染增加其他病原体如细菌、真菌和病毒感染的风险。间接效应方面,由于巨细胞病毒具有调控免疫系统的能力,感染后可诱发受体的移植物功能丧失、全身微血管病变及冠脉病变等。
长期应用类固醇疗法、免疫抑制药及化疗药物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造成巨细胞病毒机会性感染。
其他病毒感染,如艾滋病病毒导致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从而降低免疫能力。
长时间接受输血,肾脏透析的人群免疫力能力低下,并且多次暴露在巨细胞病毒传播风险中,感染几率较大。
对酒精依赖或营养不良,由于此类人群营养状态较差,免疫力通常也较低下,巨细胞病毒感染几率也增大。
巨细胞病毒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机会致病的病毒,人类是最终宿主。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主要通过乳汁、唾液、粪便、尿、性交及其它分泌物等途径,输血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发生于各年龄组。
在发达国家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巨细胞病毒抗体滴度约50%阳性,而性工作者和男性同性恋者阳性率几乎100%。
巨细胞病毒肺炎的发病率与免疫抑制的程度有关,在肾移植的老年患者发病率为14.5%,在高度免疫抑制的恶性血液病接受同种骨髓移植者,巨细胞病毒肺炎高达16~32%,死亡率近90%。
目前由于特异性抗巨细胞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及采取预防措施,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开始下降。
部分无症状的孕妇可通过胎盘将病毒传递给胎儿,致使胎儿在子宫内感染。
巨细胞病毒是机会致病病毒,寄生在人的多个部位,可通过乳汁、唾液、粪便、尿、性交、输血等途径获得。
部分孕妇可以携带病毒而无症状,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而胎儿免疫系统未完善,容易导致先天性宫内感染。
巨细胞病毒为机会致病病毒,在人体免疫能力下降时,能够侵犯人体。出现症状,此类人群包括患慢性或恶性疾病者,如白血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大面积烧伤患者,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肿瘤化疗患者,内脏移植患者,艾滋病患者等。
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对于免疫系统完善的感染者可无任何症状或仅表现为短暂的流感样症状,在免疫能力低下的患者,巨细胞病毒性肺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表现为持续发热、咳嗽、气促等症状,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出现低氧血症、呼吸衰竭,如病情严重进展迅速,常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呼吸道症状常缺乏特异性,发烧、干咳和呼吸急促是最常见的症状,检查发现肺部有啰音,低氧血症,重症肺炎时可出现咯血。
食欲不振、全身不适或疲倦、肌肉疼痛,夜间出汗过多。
当巨细胞病毒感染其他部位时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视网膜炎、结肠炎、胰腺炎、肝炎、脑炎。分别表现为视物模糊、腹泻、腹痛、便血、肝功能异常、头痛、意识障碍等。
由于大部分感染者本身免疫力低下,无法有效的抵抗感染,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容易迅速进展成重症肺炎。
随着病情加重,广泛的肺组织受累,引起的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肺部的巨细胞病毒感染也可以侵犯眼睛、食道及肠道,神经系统和肾脏等器官,造成相应的感染,造成视力下降、腹痛腹泻、头痛、水肿等相应症状。
主要是用于治疗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药物的副作用引起的,表现为水肿、少尿、容易感染、出血等。
如卡氏肺囊虫肺炎、曲霉菌肺炎,表现为特异性不强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咳痰、发热等。
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在免疫能力低下患者身上较为严重,进展快,病死率高,因此要早期及时进行诊治。对于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大多患者需及时去呼吸内科就诊。医生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眼压测定来确诊疾病,本病要注意与真菌性肺炎、结核病等的鉴别。
对于高危人群,包括新生儿,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满意率低下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特别是器官和骨髓移植后患者。
出现发烧、干咳和呼吸急促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呼吸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视物模糊、胃肠道不适、头痛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眼科、消化科、神经内科等。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发热、咳嗽、气促等)
症状出现多久?
既往有恶性肿瘤、白血病、慢性肾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吗?
平时身体如何?
是否处于孕期或哺乳期?
是否接触过巨细胞病毒患者?
肺泡灌洗液或肺组织中进行组织活检,通过特殊染色,发现典型的核内包涵体是确诊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金标准。
肺泡灌洗液的病毒载量比培养法敏感性跟高,但是与培养法一样。阳性结果预测意义不大,可能提示肺部疾病,也可能只代表病毒脱落,没办法区分无症状感染和浸润性疾病。
此法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不高,并且此法耗时长,要求条件高,对巨细胞病毒肺炎的诊断应用价值不高,肺功能及疾病严重程度评估
将揭示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量,提示肺功能情况。
可查看肺部浸润情况,根据肺部纹理变化及是否出现结节等影像学征象,判断疾病严重程度。
此法只能诊断巨细胞病毒感染,不能确诊巨细胞病毒性肺炎感染,但可作为治疗期间的对药物的反应监测。
血液嗜中性粒细胞中的巨细胞病毒磷蛋白65抗原,可用于监测病毒是否处于活动期。
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诊断标准如下:
持续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弥漫性肺间质浸润,发热、咳嗽、呼吸困难。
肺组织或细胞学中找到巨细胞病毒包涵体。
排除其它病原体导致的肺炎。
注意鉴别其他原因所致肺部感染:免疫能力低下患者,易患其他机会致病性肺部感染,如卡氏肺囊虫肺炎、曲霉菌肺炎等,均表现为无特异性的呼吸道症状和体征,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进一步确诊。
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治疗的基础是早期抗病毒治疗,早期治疗被认为有助于控制病毒复制。减少与免疫有关的肺损伤、其他器官的并发症、继发性感染等。其次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也能起到一定治疗作用,当病情进展至重症时,往往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
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病情重、进展迅速,对于出现氧气分压下降、吸氧无明显改善及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须尽早使用无创呼吸机。使用无创性呼吸机无效时,可改用有创性呼吸机。
为临床首选的抗巨细胞病毒治疗,用法为静脉滴注,疗程2~3周,再根据病情可适当延长。副作用有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心律失常、低血压、呼吸困难等,甚至会加重原有病情。
为治疗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二线用药,特别是患者对更昔洛韦耐药时,就需要使用足量膦甲酸钠单独治疗或与更昔洛韦联合治疗,其药物副作用主要是肾毒性。
如西多福韦、来氟米特等被报道可以治疗更昔洛韦耐药的肺炎,但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临床开发前景尚不明朗。
虽然免疫球蛋白治疗巨细胞病毒性肺炎仍存在争议,但临床上免疫球蛋白可增强患者免疫力,减少免疫相关的肺部损伤,因此抗病毒药物联合免疫球蛋白是临床上治疗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一线方案。
糖皮质激素可通过多个方面改善病毒性肺炎患者的肺部情况,在疾病早期存在一定疗效。
巨细胞病毒性肺炎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如果由于器官移植药物而导致免疫系统下降,则可能需要调整抗移植排斥药物的剂量。
如果患者正在接受慢性类固醇治疗,则在医师分析风险和收益后,可能考虑停用类固醇药物。
巨细胞病毒特异性的CD4+及CD8+T淋巴细胞的应用、B型巨细胞病毒糖蛋白疫苗的注射等可能会在免疫抑制治疗中发挥有益的补充作用,但是临床上暂未大规模开展。
对于免疫系统功能正常者,巨细胞病毒性肺炎通常为自限性,很快就能恢复,对于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患者,预后较差,病死率很高。
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轻症患者可治愈,重症患者通常死于并发症。
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轻症患者不影响寿命,重症患者可能肺功能迅速恶化,短期病死率高。
巨细胞病毒性肺炎暂时没有明确的后遗症。
治疗期间以及停药2个月内需每周检测巨细胞病毒核酸,停药2个月后,每2~4周检测巨细胞病毒核酸。
巨细胞病毒肺炎患者需要加强营养,保证充分饮水,注意饮食结构多样化,以增强免疫力,必要时辅以食物添加剂及肠内和肠外营养。
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的能量、蛋白质,多食谷薯类、优质蛋白类食物如大米、面粉、杂粮、瘦肉、鱼、虾、蛋、大豆等。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多选深色蔬果。
对于食欲较差的肿瘤、白血病等可以通过营养强化食品或营养素补充剂,适量补充蛋白质以及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等微量营养素。
巨细胞病毒性肺炎患者的护理需要从加强自身免疫力,注意用药副反应,监测病情进展等方面入手。避免再发感染,或者发生感染及不良反应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等。
患者要了解抗病毒药物以及其他辅助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正确服用药物。
患者需要加强自身免疫力,包括适当锻炼,戒烟戒酒,禁忌熬夜,增强营养等,既促进病情康复,也能防止再发感染。
发热、咳嗽、气促等呼吸道症状复发,或者出现视物模糊、反复腹痛、腹泻等症状时,需及时返院复查。
巨细胞病毒肺炎治疗药物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和肾毒性,因此患者若出现反复感染、尿液情况改变、腰痛等需要及时返院复诊。
巨细胞病毒性肺炎是一种机会获得性感染,可以通过早期筛查进行检测来进行筛查。对于本病最强有力的预防手段是增强自身免疫力,以及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切断传播途径。
对于表现有流感样症状的孕妇,或胎儿影像学检查提示宫内感染的孕妇,应加强产前及围产期的巨细胞病毒筛查。对于器官、骨髓移植、艾滋病以及其他免疫能力缺陷或低下人群,也需尽早进行巨细胞病毒筛查。
可通过血清学定量检测巨细胞病毒-IgM/IgG抗体,血清IgM抗体阳性或双份血清IgG抗体滴度增高4倍以上,结合临床症状可作为活动性感染的证据。
避免接触巨细胞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
高危患者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如器官和骨髓移植患者。
器官和骨髓移植的供体和受体均应进行巨细胞病毒筛查。
严格针对血制品进行巨细胞病毒筛查。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及早寻求医疗帮助。
4430点赞
[1]银益飞,齐莹.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筛查与临床干预指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9.
[2]陈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营养膳食指导.临床应用解读[J].北京医学,2020.
[3]巨春蓉,韦兵,练巧燕,等.实体器官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肺炎的防治策略-ATS巨细胞病毒肺炎的诊治指南解读[J].器官移植,2019,010(001):88-90.
[4]毕丽岩.呼吸内科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262-26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