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管炎是肝胆外科较为常见的的外科急症,其发生多因胆道梗阻后继发胆道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发热、黄疸等。疾病的严重程度存在较大个体差异,急性胆管炎轻症患者经抗生素保守治疗即可取得满意效果,预后较好。重症患者常伴有感染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衰竭,仅用抗生素治疗不能控制病情,需进行紧急胆道减压及器官支持治疗,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急性胆管炎为肝内、外胆管的急性炎症,单纯的胆管内病原体的存在不足以引起急性胆管炎,其发生是由于胆道梗阻基础上继发感染而导致。最常见的引起胆道梗阻的原因为肝内、外胆管结石,但近些年伴随诊断技术的提升,各种恶性疾病、硬化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胆管炎等原因具有上升的趋势。
引起胆道梗阻的原因包括肝内外胆管结石、胆道寄生虫、先天性胆管狭窄、肿瘤压迫等,其中肝内外胆管结石是引起胆道梗阻最常见的原因。结石停留在胆管内,可引起胆汁淤积,容易引起感染,感染造成胆管充血、水肿,进一步加重胆管梗阻,引起急性胆管炎。
胆道感染主要因胆道梗阻、胆汁淤积造成,反复感染可促进结石形成进一步加重胆道梗阻,引起急性胆管炎。
胆结石或蛔虫阻塞胆管既是急性胆管炎的病因,也是诱因。胆石或蛔虫导致的胆管不完全梗阻,可与感染相互作用,引起急性胆管炎。而胆石或蛔虫的急性完全性嵌顿,则是急性胆管炎的诱发因素。
急性胆管炎是普外科或肝胆外科的常见急腹症,发病急,病死率高,2000年后仍达2.7%~10%,重症胆管炎患者病死率可达20%~30%。急性胆管炎的发病率及易患人群明显的与胆囊结石及胆总管结石的流行病学相关。
存在胆道感染的患者,其胆道的急慢性炎症可引起胆管壁的充血、水肿,加重胆管梗阻。
胆管先天性狭窄、胆道手术史、胆道梗阻可使胆管狭窄,胆管内胆汁淤积,与感染相互作用,诱发急性胆管炎。
急性胆管炎的典型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发热、黄疸,称为Charcot三联征。急性胆管炎急性期的处理对于改善病人预后非常重要,否则容易引发严重的感染,甚至死亡。
呈钝痛或剧烈绞痛,持续性或阵发性,可向后背或右肩部放射,炎症发展到胆管浆膜或周围时可出现压痛、腹肌紧张。
表现为恶寒、发热、寒战,可伴有脉搏或心率加快。
肝内梗阻黄疸较轻,肝外梗阻黄疸明显,可仅表现为巩膜黄染,梗阻严重者可表现为全身黄染。
可表现为恶心、呕吐,呕吐后疼痛不缓解,腹胀。
可表现为嗜睡、神情淡漠、嗜睡、神志不清,甚至昏迷,合并休克可表现为烦躁不安、谵妄等。
血压逐渐下降,小便逐渐减少,表示已经进入休克状态,肝肾功能已进入衰竭,有可能发生或已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胆道梗阻引起胆汁淤积,胆管内压力迅速上升,胆管内的细菌、内毒素可逆行进入肝内胆管及形成肝脓肿。
胆总管内压力升高,胆道防御屏障功能也会因此受到破坏,为细菌侵入和繁殖提供了条件,胆总管内压力超过7mmHg时胆总管壁静脉开放,胆管内细菌、毒素等侵入血液循环、淋巴系统进而引发脓毒血症,感染严重的可引起感染性休克。
胆管内压力升高还可引起胆道出血。
急性胆管炎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成急性重症胆管炎,导致休克甚至死亡,因此出现右上腹疼痛、发热、黄疸等表现时应立即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患者在出现发热、腹部隐痛、消化道不适症状时,尤其是既往有胆道结石、胆道手术、反复胆道感染病史者,应及时就医。
在出现高热、腹痛加重、黄疸,甚至有休克、中枢神经系统表现时,应立即就医。
患者可前往肝胆外科或普外科就诊。
腹部疼痛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钝痛还是绞痛?
发热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最高多少度?是否伴有寒战?
是否有以下体征?(如巩膜、皮肤黄染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如胆囊炎、胆道结石、感染、胆道手术等)
超声具有无创、费用低、易获得的优点,是诊断胆管炎的首选初步检查。
对于上腹痛明显的病人应完善CT检查,有利于腹痛的鉴别诊断。
磁共振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对明确引起胆管炎的原因和评估胆管炎的严重程度有较大帮助。
可用于评估急性胆管炎的严重程度。
急性胆管炎的临床表现为腹痛、高热、黄疸,称为Charcot三联征,若还伴有休克和意识障碍者,称为Reynolds五联征,临床上常将Charcot三联征作为临床诊断标准,特异性高,但敏感性较低,容易造成漏诊。内容概括如下:
全身炎症:发热合并或不合并寒颤,实验室检验结果提示炎症反应。
胆汁淤积:黄疸,实验室检验结果提示肝功能异常。
影像学检查:胆道扩张,病原学证据如结石、狭窄。
如患者具有全身炎症中一项及胆汁淤积和影像学检查中任意一项即可怀疑诊断,具有上述三点中各一项可确诊。
胆道蛔虫也可引起腹部绞痛,疼痛呈阵发性、钻顶样,呕吐后多可缓解,影像学检查发现胆道蛔虫可鉴别。
表现为腹痛、发热、呕吐,与急性胆管炎相类似,采血化验血尿淀粉酶,结合病史及影像学检查可鉴别。
胆管结石也可伴有胆管炎症,但炎症一般较轻,通过影像学检查可明确结石而无明显的感染迹象。
急性胆管炎的治疗原则为积极控制感染,尽早解除胆道梗阻并引流。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性治疗、经验性抗生素的使用和紧急胆管减压引流。
禁食水、胃肠减压:减轻腹胀、呕吐及胆汁分泌的刺激。
补液:纠正休克,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
解痉、镇痛、利胆,必要时可用杜冷丁。
对于轻中度社区相关性急性胆管炎推荐使用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如头孢哌酮舒巴坦。重度急性胆管炎建议使用万古霉素联合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第三代和四代头孢菌素静脉用药,如果首选药物无效,可改用氟喹诺酮或碳青霉烯类药物,同时伴有厌氧菌感染时可加用甲硝唑。治疗时间应在胆管炎控制后持续4~7天,如有革兰氏阳性球菌的菌血症,如肠球菌、链球菌,持续时间建议最少两周,之后根据症状、体征以及体温、白细胞、C反应蛋白来确定停药时间。
胆总管结石导致急性胆管炎,特别是残余结石且无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首选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可结合使用内镜鼻胆管引流术降低术后并发症。其他病因、伴凝血障碍或重度急性胆管炎患者可进行内镜胆道引流,包括内镜鼻胆管引流术及内镜下放置胆道支架引流术。对于上消化道梗阻,肝门、肝门以上部位结石、肿瘤或胆管狭窄引起的胆管梗阻而导致的急性胆管炎首选经皮经肝穿刺引流。
通过上述胆道减压引流治疗失败或无效的患者,则选择开腹或腹腔镜手术,手术治疗应采取简单有效的方式,常采用胆总管切开减压并T形管引流,也可以选择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
急性胆管炎的预后主要与抗生素的使用和胆道引流的时机及治疗效果有关。近些年来,随着抗生素的更新和规范使用以及胆道引流技术的发展,能够减轻或消除胆管炎症状,急性胆管炎的病死率也大大降低,但复发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急性胆管炎能治愈,但容易复发。
急性胆管炎及时治疗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急诊胆管减压引流一般不可能完全解除病因,后续可反复发作。病人一般情况恢复后,宜在1~3个月后根据病因选择彻底的手术治疗。
急性胆管炎患者在急性发作期间应禁食水,尽量避免加剧胆管内压力继续增大。在一般情况恢复后,等待择期手术期间,应调整饮食结构,规律饮食,选择清淡食物。
急性胆管炎患者在急性发作期间应禁食水,可减轻腹胀、呕吐、胆汁分泌的刺激。
在一般症状缓解等待择期手术期间可清淡饮食,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忌食油腻、高胆固醇的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奶油。
忌食浓茶、咖啡、酒等刺激性饮品,酒精可使乳头括约肌水肿,导致胆汁、胰液引流不畅从而加重肝胆负担。
护理干预急性胆管炎,对于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合理有效地护理有助于促进病情恢复,提高患者预后。
按医嘱服用利胆药物,了解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妥善固定引流管和引流袋,记录引流量、颜色。避免举重和剧烈运动,避免引流管脱出。淋浴时覆盖引流管伤口。引流管伤口按时换药,如敷料浸湿及时更换,以防感染。如引流管脱出及时就医。
带T管出院的患者应学会T管自我护理,如再次出现腹痛、黄疸等应返院复查。解除梗阻病因后病情稳定,可于出院后6个月、12个月返院复查。
急性胆管炎大多是由于胆道梗阻引起,因此各种可引发胆道梗阻的疾病,如胆道结石、胆管狭窄、肿瘤等,均可诱发急性胆管炎。积极治疗胆道原发病,可有效避免胆管炎的发生。
对于有典型Charcot三联征的患者,及时发现并治疗,症状不典型者应结合肝胆超声、腹部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等辅助检查,尽快明确诊治。
防治胆道蛔虫。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注意个人卫生及饮食卫生,减少感染。
积极体检,治疗原发病。
改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
4247点赞
[1]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38.
[2]张宇华.急性胆道感染《东京指南(2018)》拔萃[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8,38(07):767-774.
[3]董汉华,武齐齐,陈孝平.急性胆道感染东京指南(2018版)更新解读[J].临床外科杂志,2019,27(01):5-9.
[4]刘架形,黄耀,戴东.急性胆管炎诊治研究现状[J].当代医学,2019,25(10):179-181.
[5]郭颂一,朱继业.急性胆管炎的临床诊疗进展[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8,33(8):709-71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