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疳样脓皮病为出现在儿童或成人面部及生殖器的硬下疳样损害,是一种非性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本病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临床以纽扣状浅表性溃疡为特征。好发于外阴及头面部,病程为4~8周,具有一定的自限性。此病主要治疗手段为全身及局部使用抗生素。
下疳样脓皮病的主要病因为细菌感染,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本病的主要病因。本病不具有传染性,卫生习惯不良的人、有不洁性接触史的人及机体免疫功能异常的人较易发病,上皮损伤可诱发本病。
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下疳样脓皮病的主要病因,多由轻微外伤或昆虫叮咬后感染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而导致。此外,其他细菌如白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不典型抗酸杆菌或病毒亦可能参与本病的发病。
下疳样脓皮病临床上少见,暂无明确的流行病学数据,一般中青年男性多发。
没有定期清洁外阴习惯的人可能导致局部细菌甚至病毒过度繁殖,从而引起感染。
不洁性生活且没有做好防护措施的人,患病风险相对于正常人而言较高。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容易患此病。
下疳样脓皮病典型临床表现为丘疹、脓疱和纽扣样溃疡,可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常并发尿道瘘、包皮炎、嵌顿包茎、阴囊或阴唇橡皮肿等疾病。
损害初起为小丘疹、水疱或脓疱,很快形成纽扣样溃疡,周缘稍高起,有红晕,溃疡基底覆盖有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损害直径1~2cm,与其下组织不粘连,皮损大多单发,偶呈泛发。触痛明显。
皮损可在1~2周内维持不变,以后迅即结疤而愈,未经治疗者也可呈静止、活动、再静止及迅速愈合4个阶段,全病程约4~8周。
有时伴局部淋巴结肿大。好发于成人的面部(尤其眼睑)及阴茎冠状沟。
由于阴茎部软下疳可造成阴茎毁坏性溃疡而侵犯及尿道,可引起排尿剧痛,最后可导致尿道狭窄,排尿困难。
当患者在包皮内发生软下疳时,可因炎症水肿而造成包皮炎性包茎,包皮内脓汁积存可引起龟头炎,如果包皮高度水肿不能翻转时则可引起嵌顿包茎。
由于淋巴管炎或淋巴结炎,淋巴液长期不能顺利回流,在松软的组织中淤积,形成阴囊或阴唇橡皮肿。
在感染软下疳的同时少数病人还可继发感染梅毒和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等,此时可发生混合性下疳,往往难以治疗。
50%~60%可以发生,多在软下疳溃疡出现后数天到3周内发生。以腹股沟多见,常为单侧性,初为局部淋巴结肿大。
出现丘疹、水疱、纽扣样溃疡等症状,应及时就诊于皮肤科,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相关检查,可明确诊断下疳样脓皮病,还需与梅毒硬下疳、软下疳等疾病进行鉴别。
外阴发生丘疹、水疱或脓疱的情况,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外阴出现纽扣样溃疡,伴淋巴结肿大时,应及时就医。
出现排尿剧痛、排尿困难、嵌顿、橡皮肿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大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性病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
症状出现多久了?
皮疹刚开始时什么样的?后来有什么变化?
既往是否有过性传播疾病?
家人或配偶是否有类似症状?
皮疹质地坚韧,似软骨,可有触痛。附近淋巴结肿大,有压痛。
反复检查螺旋体及梅毒血清试验均阴性,可培养出金葡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整个表皮层呈现炎症反应,其中充满淋巴细胞、浆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肥大细胞,也可有嗜酸粒细胞。真菌及杆菌的特殊染色为阴性。
下疳样脓皮病是一种发生在外生殖器等部位的感染性皮肤病,临床上以纽扣状浅表性溃疡为特征。根据其好发部位,表浅性溃疡,且反复检查螺旋体及梅毒血清试验均阴性等特点,可以诊断。
主要表现为单发的、质地较硬的外阴部溃疡,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无压痛;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检查阳性,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组织病理可见真皮大量浆细胞浸润。本病螺旋体及梅毒血清试验均阴性。
表现为阴茎包皮多发性浅表性溃疡,疼痛明显,质地较软,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杜克雷嗜血杆菌镜检或培养阳性。通过体格检查即可与本病进行鉴别。
下疳样脓皮病具有一定的自愈性,经短期抗炎治疗后可痊愈。本病常用药物有红霉素、青霉素及头孢类抗生素。此外还可应用糖皮质激素、硼酸溶液等药物进行治疗。
可使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的抗生素,若无效果,可根据皮损处细菌分离培养、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有红霉素、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等。
病情较重患者可短期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局部治疗。
渗出较多者可局部应用硼酸溶液湿敷。
下疳样脓皮病一般不需手术治疗。
下疳样脓皮病可自行愈合,也可经短期治疗后痊愈。治愈后可留有浅表性瘢痕。本病易复发,应定期进行门诊随访,一般半年至一年随访一次。
本病可以治愈,但易复发。
下疳样脓皮病一般不影响寿命。
本病病程一般为4~8周,有自限性,愈后可留有浅表性瘢痕,外观稍粗糙,有时有色素改变,局部平而软,与皮下组织无粘连,有时有色素沉着。
下疳样脓皮病易复发,患者治愈出院后应定期到医院复诊,一般半年至一年复诊一次,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体格检查、组织病理学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疾病是否复发。
下疳样脓皮病患者宜清淡饮食,多吃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本病缓解。同时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病情反复。
患者宜清淡饮食,多吃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新鲜水果、蔬菜等,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促使本病缓解。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使机体免疫力及自愈能力下降,对本病的治疗和转归有较大的不良影响。
下疳样脓皮病患者的护理包括了解口服药物的相关知识、维持皮肤洁净、保持皮肤完整性。患者治愈出院后应密切关注自身是否有复发。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本病的治疗。
了解各类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及用药的必要性,不可自行选用抗生素治疗。
注意皮肤卫生,治疗期间应穿宽松舒适的内裤,勤洗勤换,可用消毒液,或在太阳下暴晒内裤杀菌。
保持皮肤机能的完整性。对于皮肤病,尤其是瘙痒性皮肤病,应及时进行合理治疗。防治皮肤损伤,避免搔抓及皮肤摩擦等刺激。
下疳样脓皮病易复发,患者治愈出院后应密切关注自身颜面部及外阴部是否有丘疹、脓疱甚至溃疡,若病情有所进展,应及时就医。
下疳样脓皮病易反复发作,患者应注意调整心态,以积极、乐观的心情面对疾病,避免情绪较大的波动,避免过度紧张、及早、焦虑状态,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
下疳样脓皮病的预防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搔抓皮肤、不熬夜、加强体育锻炼等措施有助于本病的预防。
对于卫生习惯不良的人、有不洁性接触史的人、机体免疫功能异常的人等易感人群,定期进行检查可早期发现本病,可半年检查一次,可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相关检查。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及时清洁外阴,减少感染,有助于预防本病。
不反复搔抓各处皮肤,避免皮肤损伤,可预防细菌感染,降低本病的患病风险。
避免过度劳累、少熬夜,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处于亚健康状态,有助于本病的预防。
加强体育锻炼,适度的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4055点赞
[1]王化锋.外阴部下疳样脓皮病7例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31(6):699.
[2]郭波.阴茎下疳样脓皮病2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14(3):192-193.
[3]倪均,张谊芝.女性多发性下疳样脓皮病[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5,44(10):630-631.
[4]崔金平,徐晓光.1例下疳样脓皮病报告[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0,31(12):1249-1250,1258.
[5]詹淑霞.下疳样脓皮病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23(4):25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