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血管瘤是常见的血管性病变,是一种错构瘤,大多数在出生时即已存在,表现为单发性或多发性病灶。血管瘤大多数较小,数毫米至两厘米,但也可较大,特别是在直肠部位的血管瘤。青年病人胃肠道出血或贫血者应想到本病的可能。
血管瘤按其性质和瘤内血管大小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
由无数腔小的毛细血管组成,有包膜,黏膜常有溃疡。
管腔大,由充满血液的内皮管道组成,瘤体扁平、质柔软。
具有前两种血管瘤特征。
大肠血管瘤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系胚芽的错构所致,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肿瘤样增生,即中胚层血管系组织在胚胎发育时发生障碍和异常。
由黏膜下毛细血管丛发生,由增生的非扩张的小血管组成,血管的构成类似毛细血管,管壁薄弱、排列紧密,内皮层分化良好,有包膜,常有家族史。通常极少有单纯毛细血管状血管瘤,大多与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存在。
病变大多位于直肠和结肠远端,通常没有家族病史。血管瘤由扩张的血管团构成,血管壁薄,间质内结缔组织稀少。病变呈典型的血管错构瘤样表现,内有多而广泛的静脉湖。常伴有其他脏器的病变,病变部位常伴有血栓形成和炎症,容易出血,开始出血年龄大多在20岁以内,X线检查常在病变部位见到钙化影,这类血管瘤又可分为静脉扩张型、息肉型、弥散型。
瘤内有与毛细管状血管瘤相似的小血管,也有与海绵状血管瘤相似的大血管,具有两种血管瘤的特征。
大肠血管瘤是少见的血管瘤,通常来自黏膜下血管丛。瘤呈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直肠、乙状结肠多见,多发于青年男性。
大肠血管瘤常见于10~20岁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
大肠血管瘤的典型症状是便血、肠梗阻和肠套叠,还有直肠刺激症状,即低位直肠血管瘤有时会出现腹泻、腹痛、里急后重、排便不净感,相应也会出现凝血机制障碍和体征的异常。
60%~90%的大肠血管瘤患者,由于反复、大量无痛性便血而就医,便血颜色鲜红或呈紫黑色,有时混有血块,出血呈进行性加重,大多始发于幼年和青年。
息肉型大肠血管瘤患者除下消化道出血表现外,还可引起肠梗阻,大约77%的息肉型结肠血管瘤患者有因肠套叠引起的肠梗阻病史,部分患者还可以出现肠扭转。
低位直肠血管瘤有时有腹泻、腹痛、里急后重、排便不净感。
广泛弥漫型大肠血管瘤的另外一个特征性表现为全身凝血机制障碍,并由此加重肠道出血。其中部分患者伴有明显的血小板减少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以及血中凝血因子V和Ⅷ水平降低等。
大肠血管瘤是由于畸形、增生的血管引起,一部分血管瘤由于受到摩擦或者异物刺激容易破溃出血,特别是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容易被肠道细菌刺激,所以局部血液循环丰富而表皮脆弱,容易破溃、出血,一旦血管瘤破溃、出血,出血时间长、出血量多可导致贫血的发生。
息肉型大肠血管瘤逐渐增大后因肠套叠,可引起肠梗阻,少数可出现肠扭转。
大肠血管瘤通常在幼年即可发病,具有便血史,但是绝大部分患者早期易被误诊为内痔或外痔,因此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进行专业治疗。
对家族内有血管瘤病史,黏膜和皮肤有类似病变,并有便血等症状者,尤其是幼儿或青年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排查诊断。
如果患者出现肠梗塞甚至肠扭转,引起剧烈腹痛等症状,需要立即就诊。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普通外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便血、肠梗阻、肠套叠、腹痛、腹泻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肿瘤内科、消化内科、急诊科。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是否有血便?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便血、排便不净感等)
不适症状有多长时间了?
既往有无其他肠道病史?
可见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可有纤维蛋白原减少、凝血因子V和Ⅷ降低。
粪便可混有血块,或便血呈鲜红色、紫黑色。
诊断大肠血管瘤的有效手段是纤维结肠镜检查,它可确定病变的部位、性质和范围。通过活组织检查确定诊断,但可引发大出血,应避免使用。
腹部X线平片检查时,可见簇状聚集的钙化静脉结石影。
静脉扩张型可见大肠黏膜静脉扩张,呈网状或结节样隆起,边缘部位呈典型的扇贝样表现。息肉型血管瘤可见突入肠腔的肿块和肠壁的充盈缺损,严重的弥漫型血管瘤可见病变肠段的肠腔呈均匀性狭窄。
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可以明确诊断,可见扩张成簇的血管团,伴有增生扩张的肠上和肠中动静脉,还可以见到扩张的髂内静脉。
能准确的诊断大肠血管瘤,但病理活检可能引起大出血,需谨慎使用。
幼年开始慢性间歇性下消化道出血,且随年龄增长而加重,并伴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考虑大肠血管瘤可能,即腹痛、肠套叠、肠扭转,伴有皮肤黏膜血管瘤病变。
纤维内镜、下消化道造影以及肠系膜动脉造影等可发现病变位置,且发现大肠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
绝大部分大肠血管瘤患者因为便血为就诊,常易误诊为内痔以及外痔,可通过纤维内镜、下消化道造影、肠系膜动脉造影进行鉴别诊断。另外,痔疮患者通常无腹痛、肠套叠、肠扭转等表现。
大肠血管瘤绝大多数需要积极治疗,在未作治疗的病人中,最终约有40%的患者死于大肠血管瘤引起的出血。所以根据病人的全身状况、血管瘤的大小和部位可采用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
对较大或反复下消化道出血的大肠血管瘤,应做手术治疗。乙状结肠、直肠弥漫性和多发性血管瘤,应采用各种保留肛门括约肌的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结肠血管瘤应做血管瘤所在部位的肠段切除。术后为避免出现切口感染可服用相关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等。
营养治疗是在大肠血管瘤治疗中必不可少,大肠血管瘤饮食患者应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使通畅,防止便秘,因为经常便秘,严重便秘时用力排便,有发生巨大瘤体破裂的危险。另外应避免外力碰撞,忌剧烈体能运动或较强的体力劳动等,以免增加腹腔压力,引起瘤体破裂、出血。
注意食物多样化:食物多样化使蛋白质起到互补的作用, 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可增强患者抵抗力。
少量多餐:帮助养胃肠道,促进肌肉增长,易于营养吸收。
对于因手术不能进食者,可通过管饲或静脉给予营养支持。
合理安排饮食热量:确定每日饮食总热量和糖类、蛋白质、脂肪的组成比例后,按每克糖类、蛋白质产热4kcal,每克脂肪产热9kcal,将热量换算为食品后制订食谱,并根据个体生活习惯、病情和配合药物治疗需要进行安排。
适用于血管瘤较小,未破溃、出血或出血量小的患者,可在内镜下采用高频电灼、激光、微波凝固等非手术疗法。
大肠血管瘤的预后与血管瘤的生长部位、体积大小和浸润深度等有关,血管瘤部位较高、距齿状线远、体积较小、浸润较浅者,术后效果好。血管瘤部位较低、距齿状线近、浸润范围较大,则术后复发的可能较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轻度大便失禁。
大肠血管瘤采用手术治疗能够治愈。
大肠血管瘤早发现、早治疗,预后效果很好,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大肠血管瘤治疗刚开始,至少每3个月复查一次,达到治疗目标后可6个月复查一次。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营养合理,食物尽量做到多样化,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水果、蔬菜,不吃陈旧、变质或刺激性的东西,少吃薰、烤、腌、油炸、过咸的食品,主食粗、细粮搭配,以保证营养平衡。
忌辛辣饮食,较辣食物会刺激肠胃,使血管的工作量加大。
蔬菜、瓜果、豆类等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有一定防癌和抗癌作用,如黄豆、卷心菜、胡萝卜、空心菜等。
大肠血管瘤的护理以缓解患者不适、促进身体恢复为目的,进行良好的饮食调控,检测生命体征,以避免发生并发症。
注意伤口有无渗血,若有渗血及时报告医生,及时给予重新加压包扎、止血等措施,密切观察麻醉后呼吸情况。
保持伤口干燥、清洁,以免伤口裂开、出血、感染。
术后加强饮食管理,适当多饮水,排便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如果出现大便干燥或排便困难,可遵医嘱应用软化大便的药物。
术后根据医嘱复查尿常规、便常规、肠镜检查。
大肠血管瘤病因尚不明确,故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建议患者日常注意饮食,禁烟酒,出现身体不适及早就医,以早期发现疾病,早期治疗。
避免进食烧烤、腌制、辛辣饮食。
如果出现腹部不适,如腹痛、便血等,及时进行筛查。
4900点赞
[1]王汉涛.大肠血管瘤[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1997,6(5):317-319.
[2]孙燕.临床肿瘤学,2016年译,第5版.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2018.
[3]宋少柏,冯来运.胃肠道血管畸形血管瘤出血的诊断与治疗(附28例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6,016(008):482-48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