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肾损害是一种常见病,是指由细菌侵入人血液循环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而引起毒血症状的败血症引发的并发症。本病多发于婴儿幼童,患有长期消耗性疾病者以及年老体衰者。一般起病急,临床表现严重。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寒战、菌血症等。
败血症肾损害是指由细菌侵入人血循环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引起毒血症状的败血症而引发的并发症。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婴儿、老人、营养不良等患者好发败血症肾损害。
败血症引起的循环功能和呼吸功能衰竭,导致体内缩血管物质反应性的增加,从而产生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肾血流量减少,引起败血症肾损害。
败血症并发肾功能衰竭导致明显的嗜中性粒细胞激活,可加重肾缺血和肾功能不全导致败血症肾损害。
细菌毒素也是导致败血症肾损害的因素之一。
败血症休克导致肾供血减少也被认为是导致肾功能损害的原因之一。
根据2017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我国每天新发败血症患者约486万人,死亡83~100万人。其中老年人、儿童和免疫力较弱的人是易感人群。败血症治疗成本高,其预后取决于就医时间、医疗水平、患者的免疫状态等。而在败血症患者中,约40%的患者出现败血症肾损伤、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尽管新型抗菌药物不断出现,但败血症的发生率与病死率并未降低。
免疫力低下人群容易患败血症肾损害,如婴儿、幼童、年老体衰者、患有长期消耗性疾病者、营养不良者、贫血患者。
败血症肾损害的典型症状可以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全身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身体大关节疼痛、活动局限、皮疹等症状,可能并发急性肾衰竭等疾病。
发炎局部部位红肿、发热同时伴有痛感,这是由于病原菌所引起的原发炎症导致的症状。
败血症所致的发热及头痛、恶心、呕吐、周身不适、肌肉酸痛等。
肾损害引起的尿量减少及尿液异常等。
患者可出现大关节的红、肿、热、痛及活动受限。(如肩关节、髋关节等)
见于部分患者,以直径<2mm的皮下出血斑点最为多见,多分布于躯干、四肢、眼结膜、口腔黏膜等处。
指因肾小球滤过率突然持续下降,而导致废物体内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诊断标准为48小时以内肾功能突然下降,血肌酐绝对值增加≥0.3mg/dl,或者增加≥50%,或者尿量<0.5ml/(kg·h)持续超过6小时。
指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所引起的脓毒病综合征伴休克。感染性休克的常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而革兰阴性菌又是使患者感染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指机体在经受严重损害(如严重疾病、外伤、手术、感染、休克等)后,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临床综合征。
当患者出现高热、寒战、关节疼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时,应该及时到医院的感染科或者肾内科就诊,并做实验室检查和肾功能检查来明确诊断是否为此病,并与其他感染导致的感染性肾脏疾病相鉴别。
对于高危人群,如急性白血病患者、肿瘤化疗患者、进行重要器官大手术患者等高发人群有持续发热、恶心、呕吐等病毒感染症状发生,应及时就诊。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同时有尿素氮、肌酐增高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尽早诊断。
已经确诊败血症的患者,若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尿量减少、尿液异常,甚至昏迷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大多败血症肾损害患者出现全身症状(如高热、寒战等),优先考虑去感染科就诊。
出现肾损害、肾衰竭等相关症状患者也可去肾内科就诊。
有无重大疾病及近期重要器官手术史?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持续发热、恶心、呕吐、周身无力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尿量减少、尿液异常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出现症状多久了?
指在血常规检查项目的检验结果,一般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数量检测等。
指使用各种方法检测人体内细菌、病毒、真菌以及寄生虫的感染情况。病原学检查的一般取材包括人体的血液、尿液、分辨、呼吸道标本、脑脊液等。败血症肾损害的病原学检查则一般使用人体血液的细菌培养及脓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瘀点等的细菌直接涂片检查两种方式进行病原菌的检验。
指通过对尿的颜色、透明度的观察以及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尿蛋白、尿糖、尿酮等的检测,来判断患者是否有身体异常的一种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作为医学检验的三大常规检查之一,通过对尿的检验在肾脏病变早期就可发现肾脏的病变情况,是肾损害的必要检查项目。
通过肾功能检查可见血肌酐血尿素氮是否升高。
白细胞增多>12×10^9/L或白细胞减少<4×10^9/L或白细胞正常但不成熟细胞>10%,同时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增多,并有血象呈嗜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倾向。
细菌培养呈阳性。
尿中出现蛋白尿、少许白细胞等。
出现血肌酐血尿素氮升高。
注意鉴别其他感染导致的感染性肾脏疾病,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感染性心内膜炎肾损害等。败血症肾损害是由细菌侵入人血循环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引起毒血症状的败血症而引发的疾病,根据发病原因可以相互鉴别,同时可以进行病原学检查进行确诊。
败血症肾损害若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治疗周期约2~4周。治疗方法可以分为药物治疗(即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即肾移植)和血液透析治疗。
是一种非常广谱的抗生素。适用于多种病原体所致的需氧菌或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一般用于中、重度的细菌感染及未能确定病原菌前的早期感染治疗。其安全性良好、副作用低,是败血症早期治疗的常用药品。
是针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常用广谱杀菌剂。因败血症常见病原菌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故可在医生的经验判断下在细菌培养出结果前使用其进行败血症的治疗。
青霉素又称盘尼西林,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重要抗生素,是主要对革兰阳性菌有抗菌作用的抗生素。
利奈唑胺为人工合成的恶唑烷酮类抗生素,主要用于革兰阳性菌引起的感染。
由于该疾病脓肿、肾盂肾炎或者肾炎的存在,此类肾功能衰竭多可能反复发生,必要时可进行肾移植手术,该手术为肾衰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将移植的肾脏放于髂窝附近,将动静脉进行吻合即可。
若出现化脓性病灶,应在使用适当、足量的抗生素的基础上及时进行穿刺或切开引流等处理。
是肾脏的替代疗法之一,对于急性肾衰竭达透析指征的需透析治疗,可以使用透析疗法来净化血液,透析可以清除患者体内的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败血症一般急性发病,病死率较高,特别是出现了败血症肾损伤或器官功能衰竭时,预后比较差。败血症肾损伤的预后主要关注患者的肾损伤程度及肾脏功能的恢复。
败血症肾损害患者若经过正规治疗后,尤其是在及早、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前提下,肾损害有恢复的可能。
肾损害恢复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若不接受正规治疗,患者病情会进一步恶化,最终进入多器官衰竭,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一般建议患者痊愈出院后半个月进行第一次复诊,做血常规、尿常规、血培养和肾功能检测等检查,再过一个月进行第二次检查,其次再过三个月检查一次。若三次检查结果均为正常可无需进行后期复查。
败血症肾损害患者体内的蛋白质消耗较大,同时提高机体免疫力也十分重要。只有补充足量的蛋白质,才能维持组织器官的功能,提高免疫力,保护机体免受细菌和病毒的侵害。
不宜食煎炸、坚硬、锋利的食物,以免刺激或导致口腔溃疡。
如果不是手术患者,应给予高糖、低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以提供足够的能量。采用易消化、含粗纤维少的食物,少吃油炸物。限制蛋白质、主副食定量,每天蛋白质摄入量宜在15~20g。
如果是手术患者且有透析保障,应摄入高蛋白的饮食,如禽蛋、乳类、鱼、虾、瘦肉、动物内脏、豆制品等。
败血症肾损害的护理以提高免疫力为主,为患者创造一个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也很重要,避免发生再次感染。同时需要对患者进行仔细观察,若患者出现感染情况也需要立即就医。
需给患者提供舒适清洁的日常起居环境,定期消毒。
保持皮肤和口腔黏膜的清洁,预防交叉感染。
多进行户外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
加强皮肤护理,及时处理皮疹和感染灶,保持伤口清洁。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必要时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
若出现其他病毒感染症状,应引起重视,立即就医。
对于败血症肾损害的预防,主要是避免感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一旦发生感染应立即就医,及早治疗。由于目前败血症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故降低诱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对于败血症的治疗和预防有重要作用。
于婴幼儿、老年人及使用抗癌药物等免疫力低下的高危人群,若出现持续高烧、恶心、呕吐等感染症状,应警惕败血症肾损伤的发生,立即就医。
对于败血症肾损伤患者应时刻警惕自身身体变化,如出现尿量减少、尿液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向医生反应并进行下一步检查,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合理膳食,三餐规律,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可少食多餐。宜清淡饮食,低脂、少油、少糖、少盐,定时定量进餐。
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炎症时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对长时间的静脉置管等,应加强局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
对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癌药物的免疫力低下患者,需加强营养的摄入及提高身体素质。
4889点赞
[1]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25-232.
[2]姜傥.病毒感染相关性肾脏疾病[J].中国肾脏病杂志,2005:312-314.
[3]陈瑞,李建国,严海燕.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相关肾损害—附5例报道[J].临床肾脏病杂志,2001,1(2):60-62.
[4]姜毅.新生儿败血症诊疗进展[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0:69-7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