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肝衰竭是老年人因多种病因,如病毒、酒精、药物等,引起严重损害,造成肝细胞大量坏死,肝脏的合成、解毒、代谢、分泌、生物转化,以及免疫防御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进而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称之为老年肝衰竭。病程凶险,老年人极易发生多脏器衰竭而死亡。
2005年美国肝病学会发布了对急性肝衰竭处理的建议,2006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修订了《肝衰竭诊疗指南》,而国内现有的文献均按2000年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将肝衰竭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3种。多数作者认为,在发病率方面慢性重型>亚急性重型>急性重型。
急性起病,无基础肝病史,2周内出现以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
起病较急,无基础肝病史,2~26周出现肝功能衰蝎的临床表现。
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出现急性肝功能失代偿和肝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
在肝硬化基础上,缓慢出现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反复腹水和/或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
目前在我国,引起老年肝衰竭的主要病因仍然是肝炎病毒迁延不愈(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其次是老年人肝毒性物质(如酒精、化学制剂等)所造成的肝衰竭,好发于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有糖尿病病史者,药物滥用、胆道疾病等因素容易诱发。
老年人患有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之后,不及时接受治疗会导致病情加重,迁延不愈,肝衰竭的主要发病原因是强烈的免疫病理原因所致。目前在我国,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个体感染病毒后的临床转归呈多样化,从自限性感染到急性肝炎、无症状病毒携带,以及慢性肝炎乃至肝硬化、肝癌、肝衰竭。
老年肝衰竭患者也有可能感染巨细胞病毒、EB病毒、肠道病毒、疱疹病毒、黄热病度等而导致肝衰竭。
患有遗传性疾病或者有代谢障碍性疾病后,会增加患上老年肝衰竭疾病的风险。
老年人慢性酒精中毒,酒精中毒都会导致肝脏受损,引起肝衰竭。
由于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自身免疫失调造成肝细胞大量坏死,肝脏的合成、解毒、代谢、分泌、生物转化以及免疫防御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引起肝衰竭。细菌及寄生虫感染等导致的肝脏受损,处理不当,也有可能导致肝衰竭。
老年人由于基础代谢性疾病多,吃药多,如果用药不合理,长期服用药物或者滥用药物,会导致肝脏受损和引起肝衰竭。
胆汁淤积性肝病等胆道疾病也有可能造成老年肝衰竭。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征候群,在我国以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为主,其中乙肝病毒(HBV)相关肝衰竭病情严重,并发症多,治疗困难,病死率高。随着老年(年龄>60岁)人口的比例增多,发生老年肝衰竭的患者数量也逐渐增加。老年人自身的生理特点导致老年肝衰竭病情凶险,临床表现复杂。老年肝衰竭发病人群中以男性居多。
老年肝衰竭好发于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有糖尿病病史者。
不同类型和分期的老年肝衰竭患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表现到患者身上为一组复杂的临床症状,具体表现为黄疸、出血、脑水肿、腹水等。老年人由于基础性疾病多,抵抗力差,易出现继发感染、肝肾综合征、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老年肝衰竭的早期症状不具有特异性,会出现乏力、恶心、食欲不振、腹泻等。随着肝衰竭的进展,消化道症状加重,出现极度乏力,并逐渐出现典型症状。
皮肤黄染、眼球黄染、尿液呈茶色等黄疸症状。
皮肤、黏膜有瘀点、瘀斑、出血点及鼻衄等凝血功能障碍症状。
尿量减少甚至无尿等肝肾综合征症状。
精神错乱、嗜睡、昏睡,甚至出现昏迷等肝性脑病症状。
腹胀、腹痛、腹部膨隆,甚至自己可以听到“荡水声”,这是腹水的症状。
老年肝衰竭患者除了上述临床表现越发严重之外,还会有继发感染、肝肺综合征、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老年肝衰竭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老年肝衰竭更容易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可累及全身各重要器官,可单独出现或以不同组合同时或先后出现。
一旦出现精神症状,病死率极高。
老年肝衰竭患者感染发病率高,合并感染的主要特点有起病隐匿,常缺乏感染常见的症状,低热或不发热,外周血白细胞数不增加,腹水细菌培养阴性,病原以细菌为主,合并真菌感染率高,对抗生素治疗可能不敏感。
患者一旦出现乏力、发黄等肝脏问题时,应就诊于肝胆外科,需要做症状及体征检查、血液检测、病毒标志物检测、免疫学检测等检查以帮助确诊老年肝衰竭,注意与肝炎、胆道梗阻及感染相鉴别。
对于有基础肝病的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应定期检查,一旦发生肝衰竭及早就医。
长期喝酒或吃某种药物导致不舒服的情况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老年肝衰竭的患者,若出现黄疸、出血、肝性脑病,甚至昏迷,应立即就医。
老年肝衰竭患者应去肝胆外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感染科,消化内科等。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有没有疫水疫源接触史?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乏力,厌食,发黄等)
是否有过以下症状?(如出血,感染,腹水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询问病史并查体,检查患者是否出现乏力、进食差、腹胀、尿少、出血、肝性脑病、感染,及腹水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
血液学分析及其结果对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很大的帮助,观察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血浆氨变化,老年肝衰竭患者的这些血液指标会出现明显异常。肝功能异常:血浆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大幅升高,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升高,胆碱酯酶水平下降;肾功能异常:血尿素氮(BUN)和/或血肌酐(Cr)升高;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PTA)s40%;肝性脑病:血浆氨升高。
对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进行筛查甲型肝炎抗体、乙肝五项、丙型肝炎抗体、丁型肝炎抗体、戊型肝炎抗体、其他病毒标志物(CMV、EBV抗体),也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肝炎病毒混合或重叠感染引起。
超声或CT、核磁可评价肝脏大小、损伤程度及血管、胆管内径,同时除外恶性梗阻性病变。
患者在肝硬化基础上,缓慢出现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临床检查指标及症状表现为
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但一般低于10倍的正常值上限,白蛋白明显降低,血小板明显减少,凝血酶原活动度(PTA)s40%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1.5,并排除其他原因者,有顽固性腹水或门静脉高压等表现,出现肝性脑病。
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由各种诱因引起以急性黄疸加深、凝血功能障碍为肝衰竭表现的综合征,合并包括肝性脑病、腹水、电解质紊乱、感染、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等并发症;肝外器官功能衰竭;患者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10倍的正常值上限,或每日上升217.1μmol/L;有出血表现,凝血酶原活动度40%或国际标准化比值21.5,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起病较急,患者在2~26周之内出现以下症状:极度乏力,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10倍的正常值上限或每日上升217.1μmol/L;伴或不伴肝性脑病;
有出血表现,凝血酶原活动度40%,或国际标准化比值21.5,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Ⅰ度及以上肝性脑病(按Ⅳ级分类法划分)并有以下表现;极度乏力,并伴有明显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严重消化道症状;短期内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10倍的正常值上限,或每日上升217.1μmol/L;有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40%或国际标准化比值21.5,且排除其他原因;通过手触诊或B超检查发现肝脏进行性缩小。
肝炎主要的临床表现是造成患者发生头晕、呕吐、消化不良、胃部不适、面色苍白等消化系统主要的症状和体征,但是老年肝衰竭的临床表现则是患者出现极度的乏力、全身发热,并且还会出现黄疸的症状。
表现为黄疸,伴上腹隐痛、发冷、发热,腹痛性质一般为胀痛、绞痛为主,有时绞痛为显著症状,既往有反复发作的病史。无肝炎病毒侵袭,利用病毒标志物检测等相关检测可鉴别。
目前老年肝衰竭的临床治疗尚无特异有效的治疗手段,强调综合治疗,包括内科基础治疗、人工肝支持治疗和肝脏移植治疗三方面。
对于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及HBVDNA阳性的老年肝衰竭患者,积极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抑制病毒复制,近期可遏制肝衰竭的炎症过程,远期可抑制炎症发作,延缓肝衰竭进程。
糖皮质激素对降低急性肝衰竭(尤其是酒精性肝衰竭)病死率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的改善临床的症状以及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同时不会增加腹腔的感染。但糖皮质激素对HBV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应用存在一定争议。
促肝细胞生长素是老年肝衰竭的一种常用药,它能够给肝脏进行营养支持,促进肝细胞的生长,减少肝细胞的坏死。
肠道益生菌能够有效的给予患者进行肠道保护,避免发生腹膜炎,也能够有效的避免肝脏病毒侵入肠道引起肠道疾病。
机理简单来讲,就是将病人的血液通过体外装置循环,去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并补充人体需要的有益成分后再输回到病人体内,这种方式可暂时替代肝脏的解毒功能,以为患者赢得更多的生存机会。
肝脏移植是治疗老年肝衰竭的彻底方法,但一方面由于老年人基础条件差,抵抗能力差,不能承受手术过程,另一方面肝源短缺,费用昂贵也阻碍了其发展。
本病预后不佳,是终身疾病,如果不进行治疗,会影响患者寿命,正规治疗好后具体寿命根据情况决定,建议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避免病情加重。
老年肝衰竭为终身疾病,目前可以通过肝移植达到治愈目的,如果不能做肝移植只能通过系统治疗维持生命。
老年肝衰竭一旦发生,如果不进行治疗,肝衰竭的患者代谢、合成、解毒功能都会出现明显下降,病人会出现全身各种并发症,包括消化道出血、肝昏迷、肝性脑病等症状,寿命一般很短。如果患者进行正规治疗,进行人工肝治疗,必要时有条件可以行肝移植治疗,寿命要根治病人原发疾病的情况而定。
老年肝衰竭患者如果没有出现别的症状,可以三个月去医院复查,定期复诊,定期检查肝功、肾功、血常规、定期进行病毒标志物检测。
老年肝衰竭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伴随明显消化道症状,吸收和消化不良。老年人消化系统本身已经老化,对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素代谢紊乱,营养不良的状况尤为突出。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可满足机体能量所需、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脏功能。
肝衰竭患者的饮食应以适量的高质量蛋白、高热量为原则,可选用瘦肉、动物肝、鸡蛋、鱼肉、禽肉以补充蛋白。
新鲜水果、果汁、蔬菜补充维生素,避免带刺的食物及芹菜、韭菜、老白菜等含粗纤维的食物。
禁食煎炸等硬固食物,以防损伤食道出血。肝昏迷及出现肝昏迷先兆时要严禁摄入含蛋白质食物,注意维生素C及B族维生素的补充。
有出血倾向者可补充凝血性食物,如肉皮冻、海参、大枣汁等,贫血者增加含铁食物,如肝泥、菠菜泥、枣泥。腹水者予利尿性食物,如鲫鱼汤、羊奶、西瓜汁、冬瓜汤等,控制水分与钠盐的摄入。
严禁饮酒及饮用酒精类饮料,忌辛辣食物及辛辣调味品,忌食含铅及添加剂、防腐剂的罐头类食品。
老年肝衰竭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恢复正常并保持稳定,除了住院专业护理和心理护理之外,还需要日常生活管理。
患者应避免体力劳动。
家属要记录大小便情况,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有腹水的患者者应遵照医护安排,限制钠盐的摄入,有肝性脑病不能配合进食的患者,医护人员会安排鼻饲。
出院后理要记录大小便情况,如果出现异常,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老年肝衰竭由于病因颇多,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一定益处。
有肝脏基础病变的人应定期体检,定期去医院进行肝功、肾功、血常规、定期进行病毒标志物检测来筛查。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同时切断肝炎的传播途径。
患者应遵循药物说明,听从医嘱进行服药,不可滥用药物。尤其老年人记忆力差,眼神不好,一定要避免老人误服错服药物而导致的肝脏损害。
患者需要戒酒,酒精对肝脏带来损伤,老年人肝脏恢复能力差,肝损伤不容易恢复。
4422点赞
[1]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主编.外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88~90.
[2]童曼曼,姜灵霄,乔天一,秦俊杰.老年肝衰竭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07):1776~177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