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壅积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十二指肠阻塞,以致十二指肠阻塞部位的近段扩张、食糜雍积而产生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憋胀、恶心,呕吐胆汁样物,此症状呈周期性反复性发作,逐渐加重。多见于瘦长体型的中青年女性,可通过钡餐检查及胃镜检查确诊。症状轻微者应控制饮食、卧床休息,最好采用俯卧位,恶心呕吐明显者予补充液体和电解质。重症时可予以营养支持及抗痉挛药缓解急性胃扩张,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可予以手术治疗。
十二指肠壅积症的病因与其所在的生理解剖位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通常是先天因素、肿瘤及肠系膜上动脉等压迫十二指肠水平部引起的。好发于瘦长型的中青年女性、长期卧床消瘦的病人、腹部手术史的人群以及部分患有肠道疾病的病人,通常仰卧时向后压迫可导致症状加重。
十二指肠、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三者的解剖特点与本病的发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正常情况下十二指肠位于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及其前分支的夹角中,本病不会发生。当肠系膜过长或过短时,内脏下垂、肠系膜上动脉本身的变异及脊柱前倾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如先天性腹膜束带压迫牵拉而阻断十二指肠,十二指肠远端先天性狭窄或闭塞,环状胰腺压迫十二指肠降段,从而产生壅积症。
十二指肠肿瘤、腹膜后肿瘤、十二指肠转移癌及邻近肿大淋巴结、肠系膜囊肿压迫十二指肠所致。
由于淋巴结肿大而压迫十二指肠,再加上炎性粘连,可造成小肠梗阻、淤积。
十二指肠远端或近端空肠浸润性疾病和炎症,如进行性系统硬化症,胆囊和胃手术后发生粘连牵拉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术后粘连、溃疡、狭窄等。患者体型消瘦,肠系膜上动脉与十二指肠之间的脂肪垫较少,容易压迫十二指肠,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十二指肠壅积症是一种常见病,多见于瘦长体型的中青年女人。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女性追求身材的苗条,本病的发病率会逐渐上升。
十二指肠壅积症好发于瘦长型的中青年女性、脊柱侧弯的人群、长期卧床消瘦的病人、腹部手术史的人群以及部分患有肠道疾病的病人,如克罗恩病、十二指肠憩室炎等。腹部手术的病人术后护理不当会引起腹部肠道组织的炎症,形成肠道粘连,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十二指肠壅积症临床主要表现为进食后出现上腹部疼痛、憋胀、恶心、呕吐胆汁样物,此症状呈周期性反复性发作,逐渐加重。反复发作的可见身体消瘦、贫血等营养不良表现,还有一部分患者可出现神经官能症表现。
进食后出现上腹部的疼痛、憋胀、恶心、呕吐胆汁样物,常与体位有关。仰卧时向后压迫可导致症状加重,俯卧位、膝胸位、左侧位可使症状缓解。
检查时常见患者体型消瘦,呈蛙状腹,可见胃型及蠕动波,上腹振水音阳性,可闻及腹内拍水声和肠鸣音高亢。
反复发作的可见身体消瘦、贫血等营养不良表现,还有一部分患者可出现神经官能症表现。
十二指肠壅积症是肠系膜上动脉压迫或者其他疾病导致十二指肠受到压迫,严重的可致受压的肠管发生梗阻。
十二指肠壅积症导致肠道梗阻,长期营养吸收不佳,导致贫血及营养不良。
十二指肠壅积症发生后,胃中的食糜物质无法排出,淤积于胃中,造成胃扩张,胃中的食糜会刺激胃壁细胞分泌胃酸,腐蚀胃黏膜,严重的可致胃穿孔。
当发现近期内有进食后出现上腹部胀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的应及时到消化内科就医。通过问诊、视诊、触诊、肠道X线造影、B超检查、CT检查等项目结合临床表现可以进行诊断。但要注意本病要与幽门梗阻、消化性溃疡、胰头癌等疾病相鉴别。
患者发现近期内有进食后出现上腹部胀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应及时就医。
患者如果出现剧烈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并且有呕血、意识不清,应打120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若患者内科保守治疗后效果不明显,可以去普通外科、肛肠外科、肝胆胰腺外科等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疼痛什么时候出现的,饭前还是饭后?
有没有呕吐?呕吐物是什么?怎么缓解?
大小便怎么样,有没有排气?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起病、病因、发病时间和既往史,了解患者的病情。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表现和触摸疼痛部位及疼痛性质做出初步诊断。
在缓解期多无异常发作,发作期可见十二指肠压迫征象,于第三段的中心处呈纵行刀样阻断或呈瀑布状下落,钡剂通过缓慢。可在十二指肠停留6小时以上,近端有肠管扩张,与体位改变有关,部分可伴有胃扩张。
部分人认为超声对此病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检查快速、无创伤,能帮助医生进一步诊断,CT也是看腹部血管之间的空间关系,若有所改变,会导致本病的发生。
CT及MRI血管成像测定肠系膜上动脉与主动脉之间的夹角,有利于明确诊断。正常情况下夹角为25°~60°,两者之间的距离是10~28mm。
典型的症状是诊断的重要依据,病程较长,周期反复性发作的进食后出现上腹部疼痛、憋胀、恶心、呕吐胆汁样物。
肠道X线造影发作期可见十二指肠压迫征象,于第三段的中心处呈纵行刀样阻断或呈瀑布状下落。钡剂通过缓慢,可在十二指肠停留6小时以上,近端有肠管扩张,与体位改变有关,部分可伴有胃扩张。
必要时作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可显示十二指肠在解剖角度上的关系。
综上所述,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各项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可以对本病作出诊断。
两者均有进食后恶心呕吐的症状,但本病呕吐物为胆汁样,而且本病调整体位可缓解症状,幽门梗阻的呕吐物为宿食。
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为节律性的、周期性的、转移性的、上腹部疼痛,但本病症状不具有节律性和周期性。
两者均有腹痛、恶心、呕吐症状,但胰头癌还有饮食习惯的改变,阻塞胆管可见黄疸等。
十二指肠壅积症依据病情轻重缓急,治疗周期可长可短。症状轻微者应控制饮食,卧床休息,最好采用俯卧位,恶心呕吐明显者予以补充液体和电解质。重症时可予以营养支持及抗痉挛药缓解急性胃扩张,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的,可予以手术治疗。
恶心、呕吐明显者可以用一些止呕药,如胃复安注射液、昂丹司琼注射液等。另外,还需营养支持和补充电解质,以防酸碱失衡。
急性胃扩张明显的可以用抗痉挛药,如东莨菪碱类药物。
抗生素常用药物有青霉素、红霉素、头孢类等,需要由医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针对性的抗生素。
促胃肠动力常用药物有多潘立酮等,作用是缓解消化不良、腹胀、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
其目的是缓解症状,是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常用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少,必要时根据患者情况,可予十二指肠悬韧带松解。
它能从根本上解除十二指肠的压迫,不改变生理通道。本手术适用于发病时间短,未见肠道逆蠕动的患者。
引出胃肠内容物,解除压迫,适用于发病时间长症状严重的患者。
此手术的特点是手术次数少,术后恢复快,术后生活质量高,并发症少。
营养支持治疗是针对十二指肠壅积症后期恶心呕吐症状严重的,防止病人消瘦,抵抗力下降的有效方式。采用静脉营养支持治疗,补充电解质可以预防患者因丢失体液过多导致的电解质失衡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
通过禁食减轻十二指肠内压力,从而减轻患者症状。
患者采用俯卧位或者右侧卧位可减轻症状。
十二指肠壅积症如果不及时治疗,症状明显的患者会逐渐加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经过及时有效地治疗,大部分病因明确的患者,通常恢复较好,可明显改善生活质量。目前采用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等治疗方式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愈合率达90%以上。
十二指肠壅积症可治愈,症状轻的可行内科保守治疗,症状重的可行手术治疗。
十二指肠壅积症患者通过及时治疗,一般不影响生命。
十二指肠壅积症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大部分病因明确的患者,通常恢复良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无明显后遗症。
十二指肠壅积症应每六个月复查一次,主要查血常规、腹部彩超及CT等,防止再度复发。
十二指肠壅积症患者经过有效治疗后,胃肠功能未完全恢复,需要易消化的饮食,忌辛辣刺激的食物,以防手术切口复发感染,补充维生素促进恢复。
忌辛辣食品,多食易生燥热,使内脏热毒蕴结,加重梗阻症状。
忌海鲜发物,如带鱼、虾、蟹等腥膻之品会助长湿热,湿热蕴结肠道,加重病情。
术后1~3天建议流质饮食,如牛奶、米汤、豆浆等。之后可逐渐转为半流质饮食,如粥、豆腐羹、枣泥、米糊等,若无不适大约2周后可正常饮食。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例如猕猴桃、草莓、菠菜、紫菜等新鲜水果蔬菜。
少吃动物内脏,油炸、烧烤的食物,如油条、炸糕等。
十二指肠壅积症应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术后切口感染,按医嘱服药,营养饮食,促进伤口恢复。定期复查血常规、腹部彩超及CT,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心情舒畅。
按医嘱服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可忍受时需观察症状,情况严重时需告知医生。
规律作息,良好的休息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保持心情舒畅,精神压力过大,容易焦虑,影响疾病的治疗。
十二指肠壅积症是由于腹部手术、部分胃肠疾病愈后不佳引起的,所以胃肠疾病的治愈及腹部手术术后护理得当是预防本病的有效途径。
腹部手术术后患者和克罗恩病、十二指肠憩室等疾病患者应当早期筛查肠道X线造影,尽早发现病灶。
腹部手术的病人需要遵照医生嘱咐,进行积极的治疗和复诊,防止本病的发生。
患有克罗恩病、十二指肠憩室等疾病的人群及时治疗,防止十二指肠雍积症的发生。
体形消瘦的人,加强营养,提高体质指数(计算方法是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控制在18.5~23.9之间。
4229点赞
[1]吴肇汉,秦新裕,丁强.外科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王兴鹏主编,上海市医师协会组编.医师考核培训规范教程消化内科分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4.5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