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室性心动过速是指起源于希氏束分叉处以下的3~5个宽大畸形QRS波组成的心动过速。小儿室性心动过速相较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来说症状更严重。多数患者的病因无法明确,但有相关研究表明,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严重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感染可能引起小儿室性心动过速。
为恶性心律失常,易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早期患者精神差、面色苍白、胸闷、心悸、气促、心率快、心律齐、第1心音低钝,若不及时纠正,可发展成心功能不全、肺水肿、休克等,或出现心室颤动、阿-斯综合征等表现。发作前大多有心肌受累的前驱症状。
可发生在各年龄组儿童和青少年,上呼吸道感染、运动或精神紧张抑郁等精神因素常为诱发因素,无明显诱因时亦可发生。发作可表现为突发突止,有轻度的心悸、心前区不适等症状,不伴晕厥、休克等;亦可表现为持续性发作,依据时间长短不一可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甚至晕厥、休克及心功能衰竭。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不伴器质性心脏病,其发病原因不明。
在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生,因其室性心率接近窦性,一般均不发生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若伴心脏或全身性疾病时,临床上主要呈现伴随疾病的表现。加速性室性心律可见于正常小儿,常在体检或常规心电图检查时发现,而不伴发作性头晕、晕厥、心悸、气促等表现。
可发生于小儿各时期,最常见的症状是反复晕厥和(或)抽搐,常在运动、应激、情绪紧张等时诱发,婴幼儿则为哭闹惊吓等诱发,发作频率不一,有的频繁发作数天。发作持续时间由几秒至几分钟不等,发作间歇患儿神志清醒,精神正常无明显症状。发作间歇期听诊常为窦性心动过缓,心音弱或正常,部分患儿突发死亡。一般情况下,心脏X线、二维超声和心室造影检查可正常,反复发作者可出现心脏扩大并心功能不全。
ARVD的发病以较大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婴幼儿亦有报道,男多于女。临床表现差别很大,轻者无症状,重者反复发生晕厥,尤其在剧烈运动时多见,甚至猝死,可并发心力衰竭,以右心衰竭为主。体检颈静脉充盈,颈动脉搏动正常,部分心脏缓慢增大可出现心前区隆起,心室扩大,心律不规则。部分患者仅反复发作晕厥和心律失常,无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无症状者在常规体检时可见心脏听诊异常,心电图异常。
小儿室性心动过速不多见,近年由于心内手术的开展及诊断技术改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可由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严重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感染、缺氧、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引起,但不少病例其病因不易确定。
在婴幼儿及儿童时期,部分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全身疾病,其多在运动时发作。
儿童常见有病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及心脏病术中和术后、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脏肿瘤等。
如洋地黄、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其他药物中毒或过敏等均可引起室性心动过速。
各种原因引起的低钾血症、低钙血症、低镁血症是致室性心动过速的常见原因。
重度缺氧窒息、系统性红斑狼疮、严重感染等均可致心肌损伤后引起室性心动过速。
感染可导致心肌炎,严重心肌炎可能改变了心脏的正常生理结构,造成心脏电传导的异常,形成小儿室性心动过速。
缺氧能导致心脏的结构重塑,心脏的生理结构出现异常,心脏的电传导通路异常。
小儿室性心动过速不多见,近年由于心内手术的开展及诊断技术改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目前暂无这方面的详细数据,但本病易发展为严重的室颤。
先心病患儿的心脏异于常人,心脏电传导也可能出现异常,导致小儿室性心动过速。
严重心肌炎可能改变了心脏的正常生理结构,造成心脏电传导的异常,形成小儿室性心动过速。
心脏手术可能改变了心脏的正常生理结构,造成心脏电传导的异常,形成小儿室性心动过速。
低钾血症可能导致心律失常。
小儿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患儿烦躁不安、苍白、呼吸急促。年长儿可主诉心悸、心前区疼痛,严重病例可有晕厥、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心跳过快可能有心慌的症状,年长的患儿可出现心悸,也是较为明显和典型的症状。
因为心输出量减少,心脏缺血而发生疼痛。年长患儿大多因心前区疼痛而就医,是本病的典型症状。
心跳过快,心输出量减少,心脏缺血因而脸色苍白。
室性心动过速的主要表现是心率加快。
心率过快导致心脏舒张期不足,心脏回心血量不足,导致心输出量不足,脑供血不足,导致头晕。
心率过快,心脏回心血量不足,心输出量减少,外周循环缺血缺氧反射性引起呼吸急促。
心跳过快,心输出量减少,外周循环缺血缺氧导致神经系统的反应,如烦躁不安。
心率过快可能导致外周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缺血缺氧而出现晕厥。
心跳过快,心输出量减少,外周循环缺血因而休克。
心脏长时间处于高负荷状态,心肌收缩力减低,射血分数降低,造成充血性心衰。
小儿室性心动过速多继发于其他疾病,因此不易发现。出现心前区疼痛、晕厥、心衰等症状,要到心内科就诊,进行心电图、心肌酶等检查。但须注意的是要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进行鉴别。
若接受过心脏手术、有先心病和心肌炎等病史后出现心前区不适等症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心前区疼痛、脸色苍白、心悸等症状及时就医。
出现晕厥、休克甚至充血性心衰情况应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去儿科。
出现心前区疼痛、晕厥、心衰症状去心内科就诊。
有什么不适吗?
是否有过以下症状?(如心前区疼痛、脸色苍白、心悸)
还有出现过以下情况?(如晕厥、休克)
做过相关方面的检查吗?
既往有哪些病史?
心室率常在150~250次/分之间,QRS波宽大畸形,时限增宽。T波方向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P波与QRS波之间无固定关系。QT间期多正常,可伴有QT间期延长,多见于多形性室速。心房率较心室率缓慢,有时可见到室性融合波或心室夺获。
可直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动过速。
一般无明显异常,但如出现心肌坏死则有可能出现心肌酶升高。
有部分患者可能存在低钾现象,但需结合心电图来具体诊断。
血气分析可能出现动脉血氧含量下降。
24小时动态心电图需要24小时检测患者的心脏电活动,该检查比普通的心电图更加的容易发现本病,也可以作为诊断本病的依据,但相对于普通心电图时间久,会出现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的典型表现。
心脏彩超可以检测患者有无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有部分患者心脏的器质性病变在心脏彩超上会有具体表现。
出现心前区疼痛、脸色苍白、心悸等症状。
曾有接受过心脏手术、有先心病和心肌炎等病史。
心电图检查结果为室性心动过速,可以确诊。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电图P波形态异常,往往较正常时小,常与前一心动的T波重叠,以致无法辨认,QRS波形态同窦性无宽大畸形。室性心动过速QRS波宽大畸形。
窦性心动过速表现为每个QRS波前均有P波,P-Q间期、Q-T间期均在正常范围内。但婴儿在烦躁、哭闹时,窦性心动过速甚至超过每分钟200次,此时心电图可出现T波与P波重叠或融合,需与阵发性心动过速相鉴别。而室性心动过速P波与QRS波之间无固定关系。
小儿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严重的快速心律失常,可发展为心室颤动、猝死。同时有心脏病存在者病死率可达50%以上。药物可选用利多卡因,此外还可用射频导管消融术、植入式心内复律除颤器来治疗。
每次0.5~1.0mg/kg静脉滴注或缓慢推注。必要时可每隔10~30分钟重复,总量不超过5mg/kg。此药能控制心动过速,但作用时间很短,剂量过大能引起惊厥、传导阻滞等毒性反应。
转复为窦性心律后预防复发的药物。
转复为窦性心律后预防复发的药物。
转复为窦性心律后预防复发的药物。
部分患者心脏中存在异常的传导通路,可用射频消融术将其消除。
可在心脏中植入除颤器降低心率,对于射频消融失败,且有生命危险的患者,可在心脏部位植入一个除颤器。
伴有血压下降或心力衰竭者首选同步直流电击复律,转复后再用利多卡因维持。
小儿室性心动过速不易治愈,但及时治疗可能不影响寿命,患者应注意遵医嘱每3个月到医院复诊一次。
小儿室性心动过速很难治愈,但积极治疗可以控制疾病的发展。
积极治疗、定期复查可能不会对患儿的正常寿命有太大影响。
植入式心内复律除颤器后每3个月到医院复诊一次,看除颤器的工作模式、充电情况是否正常,决定是否需要更换除颤器。
小儿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严重的快速心律失常,可发展为心室颤动,引起心脏性猝死。患儿患病期间因消耗增加,一般不应减少饮食的质和量,以正常喂养为原则。忌营养单一,要荤素搭配,及时补充必须维生素。
患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营养单一不利于患儿成长,也不利于患儿恢复。如为了恢复不注意蔬菜水果的摄入,大量摄入肉类。
儿童生长发育期需要多种营养,因此荤素搭配有利于儿童成长。
维生素在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同时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因此患儿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可多吃橘子、青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小儿室性心动过速的患儿护理一方面需注意日常的饮食均衡,一方面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病情,及时复查,按时服药。平时不宜做激烈运动,做好保暖预防感冒。患儿注意定时复查,平时不要做激烈的运动,注意遵医嘱服药。
小儿室性心动过速的患儿要注意定期复查,遵医嘱用药。
做好保暖,预防感冒,防止病情加重。
平时不要做激烈的运动,剧烈运动可导致机体的需血量上升,导致疾病的加重。
平时注意定期复查心电图,如有心前区疼痛、心悸、面色苍白等立即就医。
预防小儿室性心动过速的关键在于及时治疗其他的原发疾病,同时保护心脏的功能,做好保暖避免感冒,以免疾病继续发展。
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心肌炎患儿、接受过心脏手术的患儿,早期应及时积极配合治疗,避免疾病发展,同时要定期复查心电图,如有病变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积极预防先心病,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心肌炎患儿、接受过心脏手术的患儿要按时服药,注意保护心脏功能。
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治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如各种胃肠疾患、尿毒症、风湿热、川崎病、神经系统因素、低温、麻醉与药物中毒等等引起的心律失常。
4066点赞
[1]桂永浩,薛辛东.儿科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95-497.
[2]王卫平,孙锟,常立文.儿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87-288.
[3]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下册.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28-23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