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呼吸衰竭是指药物引起呼吸中枢和(或)呼吸器官的病变导致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出现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的临床表现。常见致病机制有呼吸中枢抑制、呼吸肌麻痹、变态反应、支气管阻塞与肺栓塞等,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急促、精神症状等。治疗抢救措施为消除诱发因素,停用有呼吸抑制相关的药物,并予以氧疗、机械通气、氢化可的松等减轻水肿、沙丁胺醇解除支气管痉挛、尼可刹米呼吸兴奋等对症支持治疗。在正规治疗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药源性呼吸衰竭主要是由中枢性止痛药、全身麻醉药、抗精神病类药物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引起。患者多因某种疾病需要长期服用镇静催眠及抗精神病相关药物,全身麻醉手术后,以及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患者多见。
中枢性止痛药,大多数吗啡制剂,如吗啡、喷他佐辛、芬太尼、哌替啶及二氢可待因酮等均有明显的呼吸中枢抑制作用。
所有麻醉剂,如氯胺酮、硫喷妥钠、乙醚、氟烷及甲氧氟烷等都能抑制通气,特别是给予足够大剂量时,可引起呼吸衰竭。
年长者对镇静药常常更敏感。在有慢性支气管炎,长期持续气道阻塞和慢性代偿性Ⅱ型呼吸衰竭者,给予常规剂量药物可能引起呼吸抑制。
药源性呼吸衰竭人群总体发病率不高,我国目前暂无较为权威的流行病学研究。
呼吸系统基础疾病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老年多系统疾病病人,老年患者对催眠镇静药较年轻人更加敏感。
因疾病需要长期服用中枢性止痛药物病人,常用的中枢性止痛药物,如吗啡及制剂等有呼吸抑制的作用。
药源性呼吸衰竭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呼吸困难、气促、发绀、心律不齐、烦躁不安、精神错乱及昏迷等,中枢性呼吸衰竭者有呼吸节律及频率异常等,往往与其他系统疾病同时存在,所以也有多系统症状表现。
患者出现最早的症状,可以表现为呼吸频率、节律和动度改变。早期仅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严重时可能出现“三凹征”,口唇、鼻尖、舌、脸颊等部位呈青紫色。
可能出现淡漠、躁狂、嗜睡、昏迷、抽搐、精神错乱等表现。
心跳加快,严重时可引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
严重时损害肝肾功能,可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少尿、水肿等表现,还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或黑便。
患者呼吸抑制导致缺氧,机体发生无氧代谢,则会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病情进展可导致电解质紊乱。
药物性呼吸衰竭可导致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导致生命危险。因此,使用部分药物后出现呼吸困难或神志改变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出现轻度的呼吸困难时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安静状态下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呼吸不规律、烦躁不安、嗜睡、精神错乱等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就诊于呼吸内科。
若患者出现紧急情况,如夜间病情突发且危重,可就诊于急诊科。
呼吸困难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有无进一步加重的情况?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胸闷、胸痛等)
既往有无类似症状发生?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有无长期服用药物史?
是否有吸烟史?饮酒史?
了解患者一般情况,为诊断提供线索,患者可能有呼吸不规则等表现。
通过抽取患者动脉血液进行分析,得到动脉血氧分压及PH值等,可判断呼吸衰竭和酸碱失衡的程度,指导治疗。
可以辅助诊断导致呼吸衰竭的原因。
利于判断肺通气和换气障碍的严重程度。
明确导致呼吸衰竭的具体药物。
药源性呼吸衰竭的诊断首先明确呼吸衰竭的存在。早期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呼吸费力等症状时即应考虑呼吸衰竭可能,严重病例可有精神错乱、烦躁、嗜睡、昏迷、呼吸表浅或呼吸节律不规则,此时必须作血气分析明确诊断。
对考虑药源性呼吸衰竭诊断的患者,详细询问病史,特别是药物应用史,如应用药物是否过量、是否联合应用多种对呼吸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应用药物与呼吸衰竭发生的时间及关系等,结合临床与胸部影像学检查全面分析,并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因,必要时行血液药物毒物分析做出正确诊断。
药源性呼吸衰竭治疗主要是停用致病药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吸引或引流痰液,气道湿化及气溶液药物治疗,必要时使用呼吸兴奋剂以及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注意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剂量、给药方法及其药物作用,停用一切有关的药物。
如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者积极治疗原发病。
如沙丁胺醇,可有效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呼吸困难。
尼可刹米用于中枢性呼吸抑制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抑制,与其他中枢性兴奋药物合用,有协同作用,可引起惊厥。适用于成人及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尚不明确。
如氢化可的松,可以减轻水肿,降低血管通透性,解除气管痉挛,提高组织对氧的耐受力等作用。
对以急性肺水肿为主要表现者,除了给予吸氧、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可能需要的机械通气外,还可适度应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或呋塞米,但要防止血容量不足。
本病无手术治疗。
纠正患者缺氧状态,是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
可帮助患者度过困难阶段,同时应加强全身支持疗法。
药物性呼吸衰竭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后症状均可缓解,若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该病经过治疗能缓解症状,部分患者再次服用中枢抑制药物后仍可出现药源性呼吸衰竭。
药源性呼吸衰竭患者若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一般可缓解患者症状,不影响患者寿命,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
药源性呼吸衰竭患者应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合理控制总热量,合理营养物质分配,合理餐次分配,忌食辛辣温热食物,吸烟饮酒者应戒烟、酒。
药源性呼吸衰竭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变睡姿,适当抬高床头,避免受凉感冒。
适当活动,增强体质,注意使用药物的剂量及副作用。
保持心情愉悦,选择舒适的居住环境。
鼓励用力咳痰,对于痰液黏稠病人要加强雾化,稀释痰液,咳嗽无力者定时协助翻身、拍背,促进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预防上最重要的是提高医生和病人对药物双重性的认识,病人的用药应合理安排,了解每一所用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提高对药源性呼吸衰竭的警惕性。对于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及肺功能减弱的老年人用药需要特别慎重,只有随时保持警惕性,合理用药才能预防药源性呼吸衰竭的发生。
对使用呼吸抑制药物病人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注意其用药后的一般情况,如发现患者有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应及时发现并治疗。
合理膳食,宜清淡饮食,营养均衡,戒烟酒,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有呼吸系统疾病者谨慎用药,需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合理用药。
4448点赞
[1]黄庭汉.药源性呼吸衰竭12例分析及防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8):246.
[2]董懿珍,朱玉玲.药源性呼吸衰竭初探与治疗[J].中国卫生产业,2011(29):124.
[3]黄念秋.老年人药源性呼吸功能障碍[J].实用老年学,2001(4):171-173.
[4]王吉耀,廖二元.内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70-174.
[5]葛均波,徐永健,王振.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3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