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中风一般是指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发病急骤、症状严重、致死致残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通常包括高血压脑出血、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病人多在发病后几小时内迅速表现出头痛、呕吐、肢体偏瘫、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等症状,严重者可致急性死亡,目前主要通过急救治疗改善。
出血中风主要是由于长期高血压病、颅内血管病变以及其他疾病引起的出血引起的。本病好发于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可由血压骤然波动、剧烈活动、情绪波动、用力排便等因素诱发。
长期高血压病导致脑动脉硬化,脑底部穿支动脉可发生大量粟粒样微小动脉瘤,在血压突变时容易导致破裂出血。
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烟雾病等脑血管病变导致的出血。
血液病、颅内感染、药物中毒等造成的出血。
血压骤然波动、剧烈活动、情绪波动、用力排便等均可引起血管破裂,诱发出血中风。
在我国,出血中风的发病率北方明显高于南方,男性多于女性。我国高血压脑出血年发病率约为50.6人~80.7人/10万人,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脑卒中高发国家。近20年来,出血中风发病率和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出血中风的好发人群为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其中高血压脑出血的好发于60岁以上老年人,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
出血中风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以及局灶定位方面的症状,如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部分小脑损伤引起的患者可出现眩晕、呕吐、共济失调、行走障碍。本病可合并出现脑疝、下肢深静脉血栓。
病人的意识障碍程度不一,少量非功能区脑内血肿可无明显意识障碍,或者轻度嗜睡、精神差,大量脑内血肿或位于功能区、脑干的血肿可致患者不同程度昏迷。
病人常有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等表现,大量脑内血肿导致颅内压力急剧升高,可出现脑疝症状,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固定、血压升高、脉压差增大、体温上升、脉率及呼吸缓慢等代偿反应,等到衰竭时,则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及呼吸抑制。
若血肿累及重要功能区,则可出现偏瘫、失语、偏盲、偏身感觉障碍以及局灶性癫痫等症状。
小脑出血引起的出血中风患者可表现为眩晕、呕吐、共济失调、行走障碍。
当出血中风病情发展迅速,颅内血肿量大,脑组织水肿明显,或急性梗阻性脑积水,此时病情较危重,必要时需要开颅手术治疗。
因出血中风患者长期卧床,且发病初期应用止血药物,故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表现为下肢肢体肿胀、皮温较高,行血管彩超检查可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者需行抗凝及下腔静脉滤器植入。
对于合并有长年高血压病的中老年病人,若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时,应当及时到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就医,完善头颅CT或MRI,尽早明确诊断。
对于合并有长年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的中老年病人,近期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若突发剧烈头痛、呕吐、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症状时,应当立即就医。
本病患者需要到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急诊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头痛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昏迷、头痛、呕吐、偏瘫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视乳头水肿、失语、共济失调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头颅CT扫描最重要的是能清晰地显示血肿的部位、大小及脑水肿的程度等,CT扫描片上可见脑内高密度团块,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带,或者脑室内高密度团块,或者沿脑沟走行的高密度线样影。
在MR图像上,不同时期的血肿在T1、T2像上表现不同。MRI在显示颅内微小病灶方面有优势。
患者否认明确的脑部外伤病史。
突发意识障碍、头痛、频繁呕吐、偏瘫、失语等症状。
既往有或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
发病后行头颅CT或MRI证实脑实质内或脑室内血肿明确,周围结构水肿,或者脑沟、脑池内有线样高密度影。
符合第1、2、4条即可诊断出血中风。
与各类血肿比较,受伤暴力较重,多见于对冲性损伤,常以原发性脑损伤或脑干损伤较重,伤后昏迷时间长,部分患者可有中间清醒期,脑水肿及脑肿胀以一侧为主者,临床表现与血肿基本相似。CT扫描件病变区脑组织呈低密度影及散在性的点、片状高密度出血灶,脑室、脑池变小,患者一般对脱水、激素等药物治疗有效,但少数重症患者可在24~48小时内病情明显恶化,经药物治疗机手术干预效果均不理想,预后较差。
受伤时的暴力作用较重,以顶枕及颞后部着力的对冲性脑损伤多见,患者的意识障碍多呈进行性加重,CT扫描显示颅板下有新月形高密度影。
出血中风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科保守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对于发病急骤,昏迷深,颅内血肿量大的患者,应尽早行开颅血肿清除术以及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或止血药物进行急救。
常用药物有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塞米、地塞米松等。用药期间需要密切关注血压及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等的变化。
尽快将血压控制在一个平稳的水平,常用盐酸乌拉地尔泵点降压。
发病早期可以适当给予止血药物,如酚磺乙胺。
对于昏迷烦躁、头痛难忍的患者,可对症予以咪达唑仑镇静、哌替啶镇痛。
便于彻底清除血肿和止血,是沿用已久的经典术式。当脑内血肿30ml以上,CT示有占位效应、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或颅内压监护压力超过4.0kPa(30mmHg)或顺应性较差时,应及时开颅清除血肿。
适用于血肿定位明确、脑疝前期或未发生脑疝的病例。术前需要行CT检查定位颅内血肿。优点是创伤小,缺点是无法止血,术后有血肿扩大风险。
对于出血中风波及脑室系统,脑室内积血,甚至铸型,出现急性幕上脑积水的患者,可行脑室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缓解颅内高压。
近年来应用较多,因其微创特点,且能电凝止血,故逐渐推广。缺点是脑疝中晚期患者无法行去骨瓣减压术。
出血中风轻症患者积极治疗可治愈,但病情严重患者预后不良,合并脑疝的中晚期患者死亡率一般较高。
病情发展缓慢、临床症状轻微的患者,多数可取得良好的疗效,但病情严重患者一般预后不佳。
轻症患者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但合并有脑疝中晚期的患者死亡率较高。
患者出院后每1个月复查一次头颅CT、MRI,达到治疗目标后,可6个月复查一次头颅CT、MRI。
出血中风患者无需进行特殊饮食护理。
出血中风患者要注意遵医嘱服用药物,同时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可通过观察神志、瞳孔、肢体及语言功能、血压变化进行监测。
了解各类抗癫痫、改善神经功能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遵医嘱正确服用。
需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比如呼吸、血压、脉搏、瞳孔、意识等。如果出现生命体征变化,需要立即告知医生。经常活动患者的肢体、穿弹力袜,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在患者的管理中占重要地位,有助于病人自理能力的恢复。建议在康复师指导下开展语言训练、肢体康复运动,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
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肢体及语言功能变化,每日监测血压变化,定期复查头颅CT、MRI、肝肾功能、血清电解质变化。
患者需要勤翻身、叩背、雾化,这样有利于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出血中风可通过对高危人群定期行头颅CT或头颅MRI筛查,同时注意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进行预防。
对于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的中老年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行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有条件者可完善头颅血管检查,排除颅内血管畸形、动脉瘤等疾病。
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控制体重,适量体育锻炼。
戒烟戒酒,保持心情愉悦。
避免增高颅内压力的因素,如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
4988点赞
[1]杨树源,张建宁.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