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感染是指由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引起以腹泻、出血性肠炎为特征的感染性疾病。主要血清型是O157:H7、O26、O11,亦可产生志贺样毒素有极强的致病性,主要感染5岁以下儿童。临床特征是出血性结肠炎、剧烈的腹痛和便血,严重者出现溶血性尿毒症。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预后良好,多数患者5~10天可痊愈。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主要病因是通过接触患者,或食用被感染的食物、水,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好发于不注意饮食卫生的群体,机体免疫低下也参与诱发本病。
处于免疫力低下状态的群体在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感染后更易发病。
患病或带菌动物往往是动物来源食品污染的根源,如牛肉、奶制品的污染大多来自带菌牛,带菌鸡所产的鸡蛋、鸡肉制品也可造成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此病,但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因而严重的暴发流行往往容易发生在幼儿园、学校、监狱、敬老院,甚至医院等公共场所。此外,此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动物来源的食物,如牛肉、鸡肉、牛奶、奶制品等是经食物传播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动物屠宰过程中这些食物更易受到寄生在动物肠道中的细菌污染。另外,其他食品,如蔬菜、水果等被污染也可造成暴发流行。食品污染可发生于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储存等各个环节,食物引起传播的主要原因是加工时间不充分或温度不够高。
是由于饮用水被污染所致,加强饮用水源的消毒管理后,疫情普遍得到了控制。
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也可引起大肠埃希菌的传播,值得指出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过程中,二代患者症状往往较轻,很少出现出血性肠炎,可能是由于接触传播时感染剂量小或经人传代后细菌毒力减弱。
抵抗力低下人群,包括老人、儿童和使用免疫抑制,如糖皮质激素、环孢素等药物的人群。
不注意饮食卫生的群体,不注意饭前便后洗手且喜食生冷食物,不注意个人卫生的群体易感染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喜食生冷食物或保留进食某些生食风俗,如吃卫生条件不达标的醉虾、醉蟹或凉拌菜等。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引起的中毒潜伏期1~14天,常见为4~8天,常有突发性的腹部痉挛,有腹痛、发热,许多患者同时有呼吸道症状,重症可发展为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和急性肾病等多器官损害。
患者被感染后可以出现炎症反应,而炎症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导致人体疼痛的因子,患者常出现突发性的腹部痉挛,主要表现为腹部绞痛,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
人群在患病后,因肠道出血以及感染导致胃肠蠕动功能障碍,使有些患者出现轻度腹泻的症状,部分患者由水样便转为血性腹泻,腹泻次数有时可达10多次。
部分患者因细菌感染出现发热,一般发热有自限性,1~3天可以消退,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咳痰以及打喷嚏。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潜伏期1~14天,常见为4~8天。轻者可不出现任何症状和体征,或仅出现轻度腹泻。
有少数病人(特别是幼儿和老年人)随病情变化可能发展为威胁生命的疾病,例如溶血尿毒综合征,其特点是急性肾衰竭、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据估计,约有10%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者可发展为溶血尿毒综合征,病例死亡率为3%~5%。
感染大肠杆菌0157:H7的患者,若情况严重可能并发急性肾病,5岁以下的儿童出现该并发症的风险较高,若治疗不当可能会致命。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后并发症和后遗症较多,如溶血尿毒综合征可并发癫痫、昏迷、发作性出血、慢性穿孔、胰腺炎、高血压、心肌病等。
患者常因出现腹泻、腹痛而就诊于急诊科,经过外周血常规检查、粪便检查、内镜检查等检查确诊,需注意与肠侵袭性大肠杆菌感染、病毒性肠炎等病鉴别。
出现腹痛、腹泻者应注意及时就医。
出现浓茶色尿、全身乏力者应立即就医。
出现高热、鲜血便等情况时需要及时拨打120就诊。
患者常因出现腹痛、腹泻而就诊于急诊科。
待急诊处理病情稳定后转入消化内科继续观察病情。
因为什么症状来诊?(如腹泻、腹痛等)
症状持续了多久?
既往有什么病史吗?
有无家族遗传病史?
最近有吃不洁饮食或者生水吗?
细菌感染性腹泻的患者血常规检查可以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或正常,中性粒细胞增多或伴核左移,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判断患者的感染情况以及体内电解质是否出现紊乱,可以为后续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尿路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也是大肠埃希菌,所以可以通过尿路感染排除或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尿路感染,同时可以通过尿常规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肾脏情况。
可行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B超、腹部CT、X线钡餐检查等,主要是用于鉴别诊断,以判断肠管的结构、走行有无异常,肠道内有无异常增生。
免疫学检查可以检测患者体内是否针对感染的细菌,以及毒素产生特异性抗原抗体。
核酸检测是从分子层面对机体感染情况进行彻底检查,其中包括基因探针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可以检测病原菌特异性基因片段,但是花费较高。
本病的确诊需结合患者的病史及居住地的流行史,本地有O157:H7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病例或流行,有食用不洁食物、蔬菜、饮料等的病史、临床表现(腹泻、腹痛)以及粪便检查病原菌的种类来确诊。
这两种疾病均有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但侵袭性大肠杆菌感染可有黏液血便,二者可通过粪便细菌培养确定病原体来鉴别。
病毒性肠炎的患者症状与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相似,但前者的患者可以出现会出现呕吐、脱水等症状,同时两者还可通过粪便病原体的分离和培养确定致病病原体的类型来鉴别。
病人的治疗以对症支持疗法为主,可以使用微生态制剂,原则上不用止泻药和抑制肠蠕动的药物。避免使用抗生素,并采取适当办法中和减少毒素。对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H7病人和疑似病人应进行药物治疗。
腹泻伴有剧烈呕吐或腹痛剧烈者,可给予阿托品类药物,但慎用或禁用阿片制剂,因其能强烈抑制肠蠕动,使肠毒素易被吸收而加重中毒或诱发中毒性巨结肠。
不同病原菌所使用抗菌药物不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所致腹泻治疗中,由于抗生素可促使细菌释放绿猴肾传代细胞有毒性物质,从而使患者并发溶血性尿素综合征的危险性增加。
患者在患病过程中如果出现严重腹泻,会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应根据电解质丢失情况进行补充,如当大量失钾时可以给予患者氯化钾缓释片,如果失钠严重可以给予患者碳酸氢钠治疗。
重症腹泻伴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或休克者,补液推荐用乳酸林格液,遵循补液的基本原则,继发酸中毒者静脉给予5%碳酸氢钠或11.2%乳酸钠,补充钾、钙。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如果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后预后良好,多数患者5~10天可痊愈。少数患者,尤其是儿童和老人可在病程1~2周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可危及生命。
可以治愈,通过对症治疗多数患者5~10天可治愈。
一般不会危及患者生命,但重症患者可有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为5%~10%。
建议患者出院后的第一个月复查一次,此后每3-6个月复查一次,复查项目包括血常规、粪便检查等。
建议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患者清淡饮食、平衡营养即可。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的患者日常中应注意卧床休息,注意防止压疮,遵医嘱用药。家属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有无脱水征,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急性期患者需要卧床休息,恢复期患者可逐渐恢复日常活动。
卧床时要注意定时翻身,避免压疮。
家属在接触患者前应注意洗手,患者换下的衣物需要单独消毒处理。
若离院后需要继续服药,应注意遵医嘱,不得随意减量或停药,如服药后有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就医。
预防感染需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及环境卫生。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属急症,无早期筛查手段。
注意饮用水的卫生,不喝生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饭菜食用前要充分加热,饭前便后要洗手,避免生食蔬菜、水果,要洗净再吃等。
要经常打扫卫生、清除垃圾,门窗包括厕所门窗有完好的防蝇设备。在苍蝇活动季节,应定期喷洒药物消灭苍蝇。
实行分餐制,流水洗碗,碗筷各自保管,公用餐具要餐餐消毒。剩饭菜食用前要充分加热,不吃凉拌菜及生的或半生的各类食品,不购、不做、不吃霉变食物,生熟分开。
要选好水源,饮用水包括厨房用水、洗漱用水必须消毒处理。
4422点赞
[1]农村居民传染病防治手册编写组编.农村居民传染病防治手册[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02:42.
[2]刘又宁.普通内科学高级教程[M].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7.01:594.
[3]张博主编.食源性疾病防治与管理[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06:30.
[4]刘德培总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消化病学[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07:28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