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营养不良性水肿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耗增多引起的营养缺乏病,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是小儿营养不良较为罕见的一个类型,主要表现为全身水肿,伴有皮肤苍白、消瘦、无力等症状,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可影响患儿的生长、智力发育及免疫功能,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应引起足够重视。
小儿营养不良性水肿的主要病因包括长期喂养不当、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体内蛋白质水平过低等因素,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耗增多,好发于贫困地区、有不良饮食习惯以及患有消耗性疾病或解剖异常的儿童。
本病最常见的原因,因食物中蛋白质和能量摄入量长期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和生长发育所致。
食物短缺,贫穷、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导致食物缺乏,使得儿童长期处于饥饿状态。
喂养方式不当,包括母乳不足而又未能及时添加辅食、人工喂养者奶粉配制过稀、辅食添加过迟或不合理。
见于长期腹泻、肠结核、幽门痉挛或梗阻、胰蛋白酮缺乏等,由于影响食欲,妨碍蛋白质等营养素吸收与利用。导致低蛋白血症发生水肿。
许多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消化道畸形及炎症、恶性肿瘤、遗传代谢病等,在抑制孩子食欲的同时,也增加了机体的能量与蛋自质消耗,严重时致低蛋白性水肿。
肝脏能合成各种血浆蛋白,如白蛋白、纤维蛋白、凝血酶原,亦能合成部分球蛋白。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炎时肝功能减退,合成蛋白质的功能降低,因而血浆蛋白低下,发生水肿及腹水等症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儿营养不良性水肿目前在我国已非常少见,多继发于某些慢性疾病,如长期腹泻、肠结核等。
贫困地区由于食物缺乏,使得儿童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尤其缺乏豆制品和蛋奶类食物,故易导儿童致营养不良。
如挑食、偏食、厌食症等,易导致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或不均衡,导致摄入蛋白质不足。
如长期腹泻、肠道疾病等,导致胃肠道不能正常吸收蛋白质,从而引起体内蛋白质不足。
如慢性感染、结核、艾滋病、恶性肿瘤等,此类疾病常为消耗性疾病,导致患儿体内蛋白质消耗过多,继而导致体内缺乏蛋白。
如幽门痉挛、梗阻等,可导致患儿进食后食物不能顺利进入肠道,故无法吸收营养物质。
小儿营养不良性水肿以全身凹陷性水肿、发育迟缓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腹胀、肝脾肿大、尿量减少、低血压等症状,部分患儿可出现继发性感染、自发性低血糖等并发症。
小儿营养不良性水肿最典型的表现,手指按压皮肤会出现凹陷,可表现为从脚背的轻微凹陷性水肿到累及眼睑和阴囊的全身性水肿。
患儿可出现活动减少、精神较差,体重生长迟缓。皮肤干燥、苍白,渐失去弹性,额部出现皱纹,肌肉萎缩、松弛。
在四肢、躯干和面部浮肿出现之前,内脏水肿往往已经发生,出现腹胀、肝脾肿大。同时由于腹腔积液及肠壁水肿,可导致腹胀。
当肾功能出现损害时可出现尿量减少。
系体内能量不足、循环不足,基础代谢率明显降低所致。
患儿造血所需原料如蛋白质、铁、维生素B,均易缺乏,故易患贫血,常见为缺铁性贫血。
尤以维生素A、维生素B及维生素C缺乏较常见。严重营养不良常伴铁、锌、铜、硒缺乏,尤以锌缺乏常见。
营养不良儿易由于抵抗力低下继发各种感染,如支气管肺炎、腹泻、结核病、中耳炎、尿路感染及败血症等。
迁延不愈的患儿有时可突然发生自发性低血糖,表现为体温不升、面色灰白、神志不清、脉搏缓慢乃至呼吸暂停。
儿童出现水肿、精神较差、体重不增等营养不良表现,应及时就诊,完善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糖、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检查,以明确诊断是否出现营养不良性水肿,同时与心源性水肿及肾源性水肿等疾病相鉴别。
出现全身凹陷性水肿、活动减少、精神较差、体重不增、皮下脂肪层厚度逐渐变薄、皮肤干燥、苍白等症状时,均应及时就医。
若出现低体温、低血压、面色灰白、神志不清、脉搏缓慢乃至呼吸暂停等情况时,应立即就医检查。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若出现低体温、低血压、面色灰白、神志不清、脉搏缓慢乃至呼吸暂停等危急情况时,应前往急诊科抢救。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患儿多大年龄?有无定期体检?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有无水肿、精神较差,体重不增等)
具体的喂养史是怎样的?有无及时添加辅食?
患儿有无结核、肿瘤等疾病?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可通过身高、体重、面色、皮下脂肪厚度等初步了解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及营养情况。
可通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V、MCH、MCHC)等指标了解患儿有无感染、有无贫血、了解贫血程度、类型等,此外还可初步判断有无血液系统疾病。
总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可判断低蛋白的程度(一般血浆总蛋白量大都在45g/L(4.5g/dl)以下,血浆白蛋白大都在20g/L(2g/dl)以下。肌酐常偏低,但若合并严重脱水时可明显升高。
可了解有无尿蛋白、尿红细胞,是与肾源性水肿鉴别的重要依据。
可初步了解心脏功能情况,评估有无心脏损害,亦可鉴别心源性水肿。
可通过白细胞、隐血、虫卵等指标了解有无消化道疾病及寄生虫病。
根据小儿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即可诊断小儿营养不良性水肿。
患儿有缺乏蛋白质和营养不良的病史。
患儿出现全身水肿,活动减少、精神较差,体重生长迟缓。皮肤干燥、苍白,失去弹性,额部出现皱纹,肌肉萎缩、松弛。
尿常规检查正常,血浆白蛋白减低(30g/L以下),且在高蛋白饮食治疗后迅速生效,即可确诊。
常见于右心衰,水肿特点是首先出现于身体下垂部位,晨轻暮重,可起床活动者常见于双侧脚踝,活动后明显,休息后可减轻或消失,经常卧床者以腰骶部为明显。水肿为对称性、凹陷性。其与营养不良性水肿最大的区别时其颜面部一般不肿,且常有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相对应的异常。
常见于各型肾炎和肾病。其和营养不良性水肿的区别是其水肿早期为晨间起床时有眼睑与颜面水肿,后逐渐发展为全身水肿,而营养不良性水肿的水肿常从足部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查尿常规常见蛋白及红细胞等,而营养不良性水肿尿常规常正常。
小儿营养不良性水肿的治疗包括加强营养支持,调节消化道功能,可给予各种消化酶、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药物进行治疗,部分患者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该病大多需要长期综合治疗。
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及早纠正先天畸形,控制感染性疾病,根治各种消耗性疾病等。
主要是补充蛋白质和能量,强调个体化,勿操之过急。同时还要补充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热量、蛋白质、脂肪调整速度按具体情况而定,不宜过快,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肾衰竭和自发性低血糖常为患儿致死原因,如出现应予紧急抢救。贫血严重者可输注血浆;有低蛋白血症者可静脉滴注白蛋白。
给予各种消化酶(胃蛋白酶、胰酶等)以助消化。
口服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必要时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补充。
血锌降低者口服1%硫酸锌糖浆,补充锌剂可促进食欲、改善代谢。
必要时可肌内注射蛋白质同化类固醇制剂,如苯丙酸诺龙,以促进机体对蛋白质的合成、增进食欲。
对进食极少或拒绝进食者,可应用普通胰岛素肌内注射,在肌内注射前必须先服葡萄糖或静脉注射25%葡萄糖溶液,以防发生低血精,有促进食欲的作用。
病情严重者,可给予要素饮食或进行胃肠道外全营养。酌情选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白蛋白静脉滴注。
本病一般以药物治疗和营养治疗为主,但如为幽门狭窄等畸形所导致,可及时进行手术,来纠正先天畸形。
小儿营养不良性水肿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大多可治愈,但部分严重患者可能会遗留后遗症。出院后3月内应每月复查1次。
该病能治愈,多数患者经积极规范治疗后能够完全治愈。
小儿营养不良性水肿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智力低下、成年期劳动能力下降、习惯性腹泻等后遗症。
小儿营养不良性水肿患者出院后前3个月应定期每月复查1次,测量身高、体重,评估营养发育情况,病情稳定后可3~6月复查一次。
小儿营养不良性水肿患者饮食上应以富含蛋白质的饮食为主,同时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蛋白质的供给应根据患儿的年龄、基础情况等进行明确,如未合并胃肠疾患,可于数日内达到蛋白质2~4g/kg/d。如合并腹部疾患,应缓慢增加蛋白质的供给量。婴儿可选择牛奶、鸡蛋豆奶粉等蛋白质,儿童可增加瘦肉类、豆腐等食物。
保持较高的总热量,补充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及铁质,如富含维生素新鲜水果、蔬菜,富含铁剂的猪肝等。
严重水肿患儿应暂时限制摄入食盐,待水肿消退后,应及时恢复食盐量。
小儿营养不良性水肿患者的护理主要包括合理添加辅食、饭后及时清洁口腔、预防压疮、适量运动、注意保暖、合理喂食等几方面。
患儿皮下脂肪薄,易出现压伤,因此褥垫要软,经常为患儿翻身,骨突出部位每日多次按摩,细心保护皮肤、避免皮肤感染。
居室阳光宜充足,空气新鲜,清洁并卫生,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
待病情好转后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促进体力的恢复。
治疗期间应每周测体重1次,每月测身高1次,以对比了解患儿的生长发育及营养改善情况。
小儿营养不良性水肿的患儿精神多抑郁、少言募欢,家庭应创造良好的气氛,亲人态度应和蔼、亲切,多给患儿关爱,安抚患儿情绪,使患儿更好的配合治疗。
治疗期间应严密监测患儿肝肾功能、血酸碱度和电解质的变化,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这对于小儿营养不良性水肿的治疗尤为重要。
小儿营养不良性水肿的预防包括定期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做好孕期保健、合理喂养,预防和控制先天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等几方面。
定期进行体格发育和营养健康监测,推广使用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图,对营养不良患儿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儿童时期的营养不良多系婴幼儿营养不良的继续,而后者又多源于胎儿期营养不良。为此,应做好孕期保健,加强对孕妇的营养指导,特别应做好孕中、期的营养指导。阐明孕期衡膳食以及在中、晚期补充营养对胎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首先大力提倡婴儿母乳喂养,及时进行食物转换,合理添加过渡期食品(辅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学龄期儿童的一日三餐应均衡合理搭配。
如肠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遗传代谢病等,可减少继发发性营养不良的发生。
肺炎、腹泻等感染性疾病是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的主要高危因素之一。因此,对感染性性疾病应积极预防和治疗。
4302点赞
[1]江载芳,申坤玲,沈颖.诸福棠使用儿科学[M].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546-553.
[2]王卫平,孙锟,常立文.儿科学[M].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4-67.
[3]李冬梅.小儿营养不良的健康教育及保健方法的相关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1):127-128.
[4]江文英.小儿营养不良临床分析及应对措施探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4):9-1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