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是由多病因引起的,以鼻部原发病症、寒战、发热、脑膜刺激征等为特征的血管性疾病。细菌经额部板障静脉或颞前板障静脉,流入上矢状窦内引起该窦发生血栓性静脉炎。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病情严重时可出现一系列神经病变,可出现痫病,继而有偏瘫及外展神经麻痹即上矢状窦综合征,重者可出现昏迷、失语等。
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的患病因素主要为感染,具体病因为急性额窦炎、急性额骨骨髓炎、帽状腱膜下脓肿等。其病因各有不同,主要好发于易发生感染的人群、头部易受外伤的人群。
是额窦黏膜的急性炎症,多继发于急性鼻炎。急性传染病、牙根感染、变态反应、气压性损伤、鼻腔异物、肿物、腺样体肥大、慢性疾病以及机体抵抗力差等均可诱发。
额骨骨髓炎多发生于额窦炎,因额窦黏膜静脉粗且与额骨板障静脉相通,感染易延及骨壁引起骨髓炎。其他如外伤、手术伤及骨膜感染,或小儿他处病灶血行感染而致病。
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帽状腱膜下化脓性感染,造成帽状腱膜下的疏松间隙内大量脓液积聚的一类疾患。帽状腱膜下脓肿最常见的原因是头部外伤未及时妥善处理,使感染向帽状腱膜下蔓延所致,亦可见于帽状腱膜下血肿反复穿刺、抽吸引起感染,还可因颅骨骨髓炎向外蔓延所致,在婴幼儿偶尔可因头皮输液或穿刺而引起。
细菌感染是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最常见的诱发因素,可通过感染而影响上矢状窦,导致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
经常食用辛辣、肥腻、过盐食物,导致血管内血栓形成率增高,再并发感染则有诱发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
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为罕见疾病,目前无确切流行病学数据。
该人群抵抗力差,易受细菌感染,当发生感染时,因血流顺向细菌随血进入矢状窦内,发生脉管炎,内皮脱落血流缓慢而形成血栓。
因头部尤其额部受到外伤时,未及时采取杀菌处理而感染,细菌或带菌血栓随血液进入矢状窦内,易导致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
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患者有寒战发热、盗汗,并有头痛、呕吐等脑膜刺激征和脓毒血症的表现。若病情严重,还可出现骨髓炎、硬脑膜外脓肿、脑脓肿等并发症。
发病早期症状,可随病情加重而发热、盗汗情况愈重。
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项强直,还可表现为头痛、呕吐等。
主要表现为发热,心率、呼吸增快、低血压、器官功能障碍及高乳酸血症等。
可表现为身体某一部分有节律地抽动,持续数秒,意识清楚。发作期脑电图常显示局灶性痫样放电,可以确定大脑异常放电的起源。
偏瘫可表现为身体一侧肢体不能运动,可伴失语、尿失禁等。外展神经麻痹可表现为远近距注视时偏斜程度比近距离大,麻痹眼注视时的偏斜角大,朝麻痹眼侧注视时的偏斜程度最大。
随病情发展,偏瘫可由下肢扩大到上肢,重者可有昏迷、失语等症状。
骨髓炎是指化脓性细菌感染骨髓、骨皮质和骨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多数由血源性引起,也多由外伤或手术感染引起,多由疖痈或其他病灶的化脓菌毒进入血液而达骨组织。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也可并发骨髓炎,临床可表现为高热、局部疼痛,转为慢性骨髓炎时会有溃破、流脓,有死骨或空洞形成,重症患者常危及生命。
硬脑膜外脓肿急性期可表现为畏寒、发热、周身不适、局限性头痛,感染严重者可呈高热、寒战、谵妄和脑膜刺激症状。慢性期可表现为症状减轻,继发于额窦炎、中耳炎和乳突炎者,部分皮肤可出现水肿及叩痛,中耳炎引起岩尖骨质破坏者,可导致局限性癫痫发作、偏瘫等。
是一种严重的危及生命的颅内感染性疾病,化脓性病原体侵蚀破坏脑组织,引起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和组织坏死,继而形成坏死性脓腔。可出现局部红肿、乳突疼痛、耳道流脓等,以及发热、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全身反应。
对于高危人群,当出现鼻部症状伴有寒战、发热、头痛等症状的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CT、血常规等检查,排除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性,以确诊是否为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
对于高危人群,当出现鼻部症状伴有寒战、发热、头痛等症状的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检查血常规或影像学检查时,发现感染及矢状窦内血栓形成,高度怀疑为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为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的患者,若出现头痛、呕吐等脑膜刺激征以及脓毒血症,甚至出现癫痫、偏瘫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去血管外科就诊。
出现癫痫、偏瘫症状,则去神经内科就诊。
因为什么症状来就诊?
主要症状持续多久了?
有没有感染、外伤病史?
有没有经过系统治疗?
有没有服用过相关药物?
可见血液中白细胞计数增多,提示有感染及炎症发生。也可表现出血脂代谢是否异常,或有无凝血因子升高等,可提示是否有血栓形成,血常规检查对于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的诊断很有价值。
腰椎穿刺术是神经科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简便易行,亦比较安全。患者腰椎穿刺检查可显示颅压增高及脑膜反应,血液白细胞增多。可根据结果判断病情,例如是否有脑水肿或炎症发生的程度。
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是否发生脓肿、血栓,以及发生血栓的位置、大小形态,对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通过视诊或者触诊检查来观察患者脸部表情或者头部的活动是否受到影响,通过活动患者四肢来观察四肢的活动度以及是否存在水肿情况。
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的诊断根据除鼻部原发病外,还包括患者有寒战、发热、盗汗,并有头痛、呕吐等临床表现,以及头顶部正中可出现水肿和压痛,或阵发性左右交替的局部性癫痫,合并CT检查顶骨骨缝沿线有多发性脓肿可诊断。
脑膜炎也可表现为发热、寒战,或呼吸道感染、颈项强直、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但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可表现为头顶正中可出现水肿和压痛,顶骨骨缝沿线有多发性脓肿等,通过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检查可鉴别。
典型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和脑膜刺激征,伴或不伴局灶体征。剧烈活动中或活动后出现爆裂性局限性或全头部剧痛,难以忍受,呈持续性或持续进行性加重,有时上颈段也可出现疼痛。与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不同,无寒战、发热、盗汗等表现,通过临床表现与腰椎穿刺或影像学检查结果可鉴别。
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两种,药物治疗主要为抗生素抗感染,手术治疗为额窦根治术。及时治疗可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病情。
是抗生素的一种,可以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适用于敏感菌或敏感病原体所致的感染,但对青霉素过敏者禁用。
林可霉素作用于敏感菌核糖体的50S亚基,阻止肽链的延长,从而抑制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林可霉素一般系抑菌剂,但在高浓度下,对高度敏感细菌也具有杀菌作用。本抗生素适用于骨髓炎的治疗,对于林可霉素类过敏者禁用。
头孢他啶的抗菌作用机制为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与其它头孢菌素类药相似,该品能抑制转肽酶在细胞壁合成的最后一步交叉连接中的转肽作用,使交叉连接不能形成,从而影响细胞壁合成,导致细菌溶菌死亡。该品适用于骨髓炎、败血症的治疗,对该品或其它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的患者禁用,有黄疸的新生儿或有黄疸严重倾向的新生儿禁用。
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时候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常见的糖皮质激素有泼尼松,但是这种药品不易长期使用,一般使用6~8周左右,使用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骨质疏松或者影响生长发育。
额窦引流术后,急性炎症已控制,但病变尚未根治。
慢性额窦炎反复急性发作,经药物、导管冲洗、鼻额管扩大等治疗无效,或已在额窦前下壁形成瘘孔。
额窦炎引起眶内或颅内并发症。
额窦囊肿、骨瘤或异物,有手术必要者。对硬脑外脓肿或帽状腱膜下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并彻底冲洗。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并发的脑脓肿皆很表浅,经CT扫描定位可行穿刺引流。
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患者按医嘱严格服药,积极有效的治疗后可治愈,一般不影响患者寿命。但需要注意的是,经治疗后患者应根据医嘱进行复诊,以观察疾病的变化。
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患者,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后可治愈。
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若严格按照专业指导治疗,护理得当,则不影响患者寿命。
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经治疗后,至少每3个月复查一次。达到治疗目标后,病情控制稳定后,可6个月复查一次。
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的饮食调理,以促进患者正常的血脂代谢、改善微循环及大脑功能等为主,禁止食用任何乳制品、煎炸食物、盐腌食物及加工食品。
饮食宜清淡多汁,容易消化且营养丰富,忌食辛辣、肥腻之物,如辣椒、花椒、大蒜、胡椒等。
经常食用大量新鲜水果、蔬菜、生坚果、植物籽、大豆制品及全谷食物,以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
宜多食用生姜,可促进血液循环、净化血管、稳定血压。
多喝银杏茶水,可以改善微循环及大脑功能,具有抗氧化作用。
禁止食用任何乳制品、煎炸食物、盐腌食物及加工食品。
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以促进患者正常的血脂代谢、改善微循环及大脑功能等为主,还需避免发生感染或在感染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治疗。
宜吃清淡、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忌食辛辣、肥腻之物。
防止情绪过于激动,或者情绪波动过大,尤其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坚持运动,增强自身抵抗力,有利于预防细菌感染。
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患者应防止情绪过于激动,或者情绪波动过大,尤其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患有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且病情严重发生偏瘫的患者,应避免患肢受压,注意保暖,保护患肢免受伤害。且经常翻身拍背,防止发生压疮。
对于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的易感人群,尤其抵抗力弱易受感染以及头部受到外伤的人,应注意预防,清淡饮食,加强锻练,预防感染,若有相关症状应及时筛查,早诊断,早治疗。
有急性额窦炎、急性额骨骨髓炎、额部感染的患者,应进行CT检查,避免感染扩展成上矢状窦血栓性静脉炎。
宜吃清淡、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忌食辛辣、肥腻之物。经常吃大量新鲜水果、蔬菜、坚果、大豆制品等,以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素需要。宜多食用生姜,可促进血液循环及大脑功能。
坚持体育锻炼,提高个人的免疫力,减轻体重,可预防感染及防止血脂过高。
加强个人卫生,防止呼吸道等感染,预防头部外伤,若有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按专业指导服用相关抗菌药物。
4843点赞
[1]刘萍,王育新,陈岩.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9,9(001):90-91.
[2]袁兴广,杨成.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表现与病因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008):5-6.
[3]柯将琼,王小同.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2(009):419-42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