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红粒病是一种发生于儿童鼻部的局限性红斑、丘疹性皮肤病。可能系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性疾病,或为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致。皮损好发于鼻尖及鼻翼,有时可达颊部及额部。开始鼻部多汗,以后鼻尖部出现弥漫性红斑,范围逐渐扩大,表面出现密集的针头大小、圆形、尖顶的丘疹,用玻片压之可消失。
鼻红粒病病因尚不明确,在儿童早期发病,病因和发病机制未明,可能有遗传倾向,常发生于儿童期早期(发病高峰期7~12岁),但也可在青春期或成年期发病。
鼻红粒病病因和发病机制未明,有遗传倾向,可能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隐性遗传疾病,或为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致。
此病暂无较为权威的流行病学研究。
鼻红粒病常出现于儿童期早期(发病高峰期7~12岁),但也可在青春期或成年期发病。
鼻红粒病有一定家族遗传倾向,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因此对于家族中曾有人患过鼻红粒病的人,其患病的概率可能会增加。
鼻红粒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鼻部多汗、红色或紫红色斑,偶见小脓疱和小囊肿,患处可无自觉症状,也可有轻微瘙痒、灼热和发凉。
鼻红粒病好发于鼻头部,在鼻尖部有红疹,可蔓延到两面颊、下颔或上唇。在鼻部潮红区均有出汗,因血管舒缩神经功能紊乱而使鼻头部皮肤潮红,并见汗珠一滴一滴地冒出。在小汗腺的汗管开口处可见暗红色丘疹,因汗液蒸发,故鼻尖发凉,有时可发紫,可有轻度瘙痒。
鼻红粒病可能有瘙痒但无疼痛,常伴发掌跖多汗,其外周循环不良,常有手足发绀,容易发生冻疮。
普通人群出现鼻部红斑、丘疹,可蔓延至面颊、下颌和上唇,以多汗、红斑、水疱为表现,病程长。家族里有同样症状的成员,建议到皮肤科或者儿科就诊,皮肤病理表现为真皮血管、淋巴血管扩张,汗管扩张可确诊为鼻红粒病,注意与排除酒渣鼻等疾病相鉴别。
鼻尖、鼻翼出现弥漫性的红斑、丘疹、多汗,累及面颊和(或)下颌和上唇时,需及时就医。
大多数患者可以选择至皮肤科就诊。
症状出现多久?(如鼻部红斑、丘疹)
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
有没有流脓?
家里人有没有相似的症状?
以前有过什么治疗?
真皮血管、淋巴管扩张,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以及汗管扩张(有时类似汗腺囊瘤)。表皮、结蹄组织和毛囊皮脂腺正常且无异位性顶泌汗腺。未发现相关系统系及实验室检查异常。
根据发病年龄,女童多见,鼻部红斑伴有多汗,病史较长且有家族史。皮肤病理显示真皮血管和淋巴管扩张,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汗管扩张,一般系统检查无异常,即可诊断为鼻红粒病。
本病多见于中年人,女性较多,面中部特别是鼻部、两颊、下颌等部位对称性的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等。鼻红粒病多见于女童,症状好发于鼻尖部。
本病多发生于15~30岁青年男女,面颊、额部、前胸、后背对称的毛孔粗大和皮脂溢出。有毛囊口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瘢痕等。鼻红粒病好发于鼻尖,通过发病部位可鉴别。
鼻红粒病患者无需特殊治疗,一般用干燥剂或者改善循环的药物,也可采用液氮冷冻的方式,患者无需特殊治疗,青春期后自愈。
根据皮损情况可以选择0.025%或0.1%维A酸乳膏间断外用,有明显刺激可以适当减少外用药次数。
局部皮肤有皮疹时,他克莫司作为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促进皮损处炎症的恢复。
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有助于鼻红粒病的恢复,具体机制不详。
此病一般无需进行手术治疗。
可以抑制真皮内血管扩张和汗腺分泌,减轻炎症反应,可以试用。
可以抑制真皮内血管扩张,改善皮肤红斑反应,可以试用。
若鼻红粒病患者未治疗,病情多持续,鼻红粒病多在青春期后自愈,不影响患者自然寿命,青春期前患者需每月复查,观察皮损范围及有无继发感染。
鼻红粒病发展缓慢,患者在青春期后可自愈。
鼻红粒病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
青春期前患者如有皮损面积增大有破溃、流脓感染者需立即复诊,如无病情变化每月复诊1次,青春期后复诊要判定是否自愈,如自愈可自行观察,不必复诊。
鼻红粒病患者需清淡均衡饮食,多吃水果、蔬菜,避免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忌辛辣、油腻饮食。
鼻红粒病患者需注意局部皮肤的清洁和干燥、凉爽,避免搔抓、刺激皮损部位,预防感染,同时需要监测皮损部位的变化,出现特殊情况及时就医。
注意面部清洁、早晚洗脸,及时清除鼻部油脂,清洁毛孔,尽量保持干燥、凉爽,避免刺激皮疹。
鼻红粒病患者根据皮损的面积及红斑、丘疹的多少、有没有感染(如产生脓疱)可进行监测,若有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鼻红粒病病因尚不明确,目前没有明确的预防措施。
4331点赞
[1]主编Jean L Bolognia,Joseph L Jorizzo,Ronald P Rapini主译朱学骏,王宝玺,孙建方,项蕾红.皮肤病学[M].第2版.北京大学医学部出版社.2015.
[2]张怡.鼻红粒病一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
[3]石海彬.鼻红粒病1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