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克尔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发病罕见,具有高度的侵袭性。根据所识别的细胞内电子致密的神经内分泌颗粒,将其划分为神经内分泌肿瘤。其发病原因不明,多认为是梅克尔多元癌细胞病毒诱发了肿瘤的发生。临床表现为单发的生长迅速的无痛性包块,病情进展快,且复发率及转移率高。
梅克尔细胞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随着近年来的研究增多,发现梅克尔细胞多瘤病毒为病毒诱发肿瘤形成的更多证据。大部分梅克尔细胞癌的肿瘤细胞中,可以发现梅克尔细胞多瘤病毒。另外许多学者认为,日射、紫外线、基因改变也与此病有关。
尽管梅克尔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但最近发现80%梅克尔细胞癌肿瘤组织中检测到梅克尔细胞多瘤病毒系列,梅克尔细胞多瘤病毒表达阳性。
许多学者提出射线致癌作用在梅克尔细胞癌的进展中起作用,因为有81%梅克尔细胞癌发生在阳光损伤部位,通常与光化性角化病、鳞状细胞癌或基底细胞癌同时发生,并且梅克尔细胞癌的发生与受照射区域内日光紫外线指数相关。
使用光线化学疗法。
接受高强度日晒、紫外线照射。
慢性砷中毒。
梅克尔细胞癌是一种罕见肿瘤,我国尚缺乏相关的流行病学资料。在美国调查研究表明,梅克尔细胞癌发病有年龄特殊性,主要影响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在69岁,只有5%患者在50岁前发病。在老年人中最高,85岁以上老年人每10万人有4.28人发病。
长期接受日晒及紫外线照射的人群。
高龄人群,年龄越大梅克尔细胞癌的发病率越高,且女性较男性多发。
慢性砷中毒人群。
患有其它皮肤疾病的人群。
免疫力低下者,容易诱发梅克尔细胞癌的出现。
梅克尔细胞癌患者临床特征不明显,多见于老年人,女性较男性多发。常见表现为生长迅速的局部无痛性包块,尤其好发于皮肤暴露部位,如面颈部、四肢等,皮肤表面呈现红色或蓝红色,表面可有溃疡。
表现为阳光照射部位皮肤非特异性红斑、紫色丘疹或表面平滑的结节,无压痛,进展迅速。头颈部多见,其次是四肢,也可表现为躯干部结节样斑块,但较为少见。
极少数梅克尔细胞癌发生于生殖器及黏膜,多见于老年妇女,症状与体征与常见外阴癌相似,外阴结节状或肿块,大小不等,渐渐增大,可溃烂、继发感染、流液、流血、疼痛。肿瘤可发生在左、右小阴唇,两侧发病概率似乎相等。早期发生局部浸润、区域淋巴结转移、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晚期可浸润周围尿道和阴道。发生在外阴梅克尔细胞癌比发生在其他部位的恶性程度高,其原因不明。前者100%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100%有远处转移,生存时间短。
梅克尔细胞癌常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其是一种B淋巴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本病伴有缓慢进展的成熟的小淋巴细胞进行性蓄积,该细胞的免疫功能不全,对抗原的刺激低下,产生的不适当的抗体,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
梅克尔细胞癌早期局部浸润于脂肪、筋膜、肌肉,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或通过血行播散于肝脏、肺、骨、脑。
梅克尔细胞癌常合并毛发上皮瘤,皮疹沿鼻唇沟两侧分布,为半球型透明小结节,单发者可以手术切除,多发者缺乏良好的治疗手段。
梅克尔细胞癌恶性程度高、早期易转移,但是及早发现、及时治疗,Ⅰ期患者生存率为81%,而忽视病情,延误治疗,Ⅳ期患者生存率仅为11%。所以一旦出现典型的生长迅速的局部无痛性包块,应及早就医检查、治疗。
皮肤暴露部位,如头颈部、四肢皮肤出现无痛性肿块,增长迅速,出现颜色、形状等迅速变化时,要及时就诊。
外阴出现结节状或肿块,渐渐增大,溃烂、继发感染、流液、流血、疼痛时,要及时就诊。
优先到皮肤科就诊。
发现皮肤肿物多久了?
肿物的增长速度、变化快慢?
是否长期从事户外工作?
有无其它皮肤病史?
是否接受过其他检查、治疗?
PET-CT在梅克尔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中更具重要性,某些情况下应优先考虑应用。在没有PET-CT的情况下,可采用CT或MRI检查。
病理组织本身具有小细胞癌共同的组织学特征,病理检查可有效、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该病。
与影像学检查结合判断有无肿瘤转移,以及转移程度。
梅克尔细胞癌的诊断相对困难,应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判断。
皮肤非特异性红斑、紫色丘疹或表面平滑的结节,无压痛,进展迅速。外阴结节状或肿块,大小不等,渐渐增大,可溃烂、继发感染、流液、流血、疼痛。
通过皮肤取样进行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是梅克尔细胞癌的确诊方法。
PET-CT、CT或MRI检查,对于转移的鉴别非常有用,临床上可用于指示肿瘤潜在的转移。
是起源于淋巴网状系统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淋巴结和(或)结外部位淋巴组织,淋巴结肿大为本病特征。浅表淋巴结的无痛性、进行性肿大常是首发症状,尤以颈部淋巴结为多见,其次为腋下,首发于腹股沟或滑车上的较少。霍奇金淋巴瘤发于颈淋巴结者占60%~70%,左多于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提示病灶已有播散,右侧自纵隔或两肺而来,左侧常自腹膜后而来。结合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等技术,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明确诊断和分型。
此型临床最为常见。其特征是肿瘤呈结节状突出于皮肤表面,颜色较为一致,为黑褐色或灰红色,亦有偶见无色的。肿块表面多规则,或菜花状,或息肉状,或菌状,表面常发生溃疡。肿块于短期内常迅速增大,达数厘米不等。诊断的有效手段是活组织检查,小病灶者全部切除并活检。活检病理检查,镜下可见由上皮样瘤细胞、梭形瘤细胞、黑色素成分混合构成,结构复杂、形态多样。Fontana染色可显示出黑色素瘤。电镜下观察可见黑色素小体,免疫酶标反应阳性,这些均可确诊本病。
早期为淡黄色和粉红色突出皮肤的结节,表面光滑,毛细血管扩张,质硬无痛或压痛。临床可有多种分型,通常基底细胞癌发展甚慢,生长方式以局部浸润为主,可浸润周围组织,一般不发生淋巴结转移,若侵及骨和血管可发生远处转移。切取结节做病理可以明确诊断。
梅克尔细胞癌恶性程度高,常出现早期转移,治疗前要做盆腔、腹部、胸部与骨骼CT扫描检查,用于评估肿瘤范围,有利于决定治疗方案,多数患者采用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方案。
疾病晚期或早期发生淋巴结转移,术后拟加化学治疗提高疗效。常借鉴肺小细胞癌经验,最常见方案是顺铂或卡铂±依托泊苷。一些病例(年长患者)中也会使用伊立替康。环磷酰胺联合多柔比星和长春新碱过去曾是一个常用的治疗方案,但其毒性大。目前常用方案为依托泊苷+顺铂方案。
手术切除是局限期患者(N0,M0)初治的主要手段,手术之前应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方式如下:
广泛性局部切除术,为标准的手术方式,手术切缘在1~2cm;
莫氏手术、改良莫氏手术、完全圆周表肾切除术,适用于需保留重要组织者(例如面部梅克尔细胞癌);
外阴或半外阴根治性切除+双侧或病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有学者主张病灶<2cm者可做局部扩大切除。
单纯手术与手术联合辅助放疗的研究比较分析表明,完全切除联合术后局部放疗降低了局部和区域复发风险。
辅助放疗将在术后几周内施行,疾病发展的各个病期都可采用放射疗法进行治疗。
对腹股沟淋巴结有转移或局部复发者,施行放射治疗可以提高疗效。
梅克尔细胞癌疾病患者的预后和生存期与分期相关。通常局限于真皮层肿瘤较小的患者,较广泛浸润于皮下层有淋巴瘤癌栓的梅克尔细胞癌患者预后更好。
梅克尔细胞癌为终身疾病,目前尚不能治愈。
梅克尔细胞癌Ⅰ期患者生存率为81%,Ⅱ期为67%,Ⅲ期为52%,Ⅳ期为11%。疾病复发率为43%,距疾病复发的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切缘阴性的局部复发率为8%。
梅克尔细胞癌确诊后最初两年,每3~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包括全部皮肤和区域淋巴结的检查,两年之后每6~12个月进行一次检查。应根据复发风险、分期及其他因素,如患者焦虑状态和临床表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梅克尔细胞癌患者一定注意控制饮食,各种营养素、膳食结构要合理,营养素要平衡。一日三餐,两餐间隔时间4~6小时比较合理。患者要注意食物多样、饥饱适当、粗细搭配、调料限量、甜食少吃、饮酒节制、三餐合理。
多进食不同种类的蔬菜和水果,如十字花科类的蔬菜、菌藻类、柑橘类水果等。
多选择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及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橄榄油、杏仁、榛子、芝麻、南瓜子等。
放疗期间应选择细软、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汁、牛奶、稀藕粉、蒸蛋羹、蛋花汤、粳米粥等。
梅克尔细胞癌患者的家属需给予患者心理援助,使之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治疗信心,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应该补充营养、适度体育锻炼,合理安排休息,按时服药,有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
可起到预防和减轻恶病质、帮助患者尽快恢复体质、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也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户外运动时需要避免长时间的日晒。
处理好治病、养病与生活、学习、工作之间的关系,调整病后的生活目标,如建立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家属从精神上、经济上、社会适应性上给患者以支持,有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
遵医嘱服用药物,出现不适及时告知医生。
观察供皮区,发现供皮区渗液量多,且为黄绿色,有臭味时,应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若皮瓣颜色、弹性、温度出现变化,或皮瓣下积液、积气及感染、坏死情况时,应及时告知医生。
取适当体位,避免皮瓣受压,影响血液循环,游离皮瓣植皮后应将患肢抬高,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保持移植区的清洁、干燥。注意观察皮瓣颜色、弹性、温度情况。
保持伤口引流通畅,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伤口疼痛时,首先应分散患者注意力,若不能忍受时,可遵医嘱应用镇痛药。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至少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而预防癌症是控制癌症最经济、最长远的策略。癌症的预防应包括免于罹患和延迟癌症的发生。降低梅克尔细胞癌危险性的主要方法包括摄入适宜的膳食、避免接触致癌物、避免长期日晒、适当运动。
50岁以上老人定期体检。
身上出现凸起,有形状、颜色、大小异常要及时就诊。
保持健康体重,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中度身体活动,避免久坐。
限制摄入高能量密度食物,如含糖饮料和西式快餐,应尽量避免摄入。以植物来源的食物为主,限制红肉摄入,避免加工的肉制品。
限制含酒精饮料、盐的摄入量。通过膳食本身满足营养需要,不推荐使用膳食补充剂预防癌症。
尽量避免长期接受日晒、紫外线照射。
定期自查皮肤有无肿块,有无颜色、形状等变化。
不服用含砷的药物,远离污染。
4949点赞
[1]朱铁年,赵瑞景.神经内分泌肿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肖荣.预防医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3]史琳娜.临床营养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