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结肠炎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非出血性、分泌性水样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结肠镜下结肠黏膜正常,病理组织学检查见特异性改变的一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显微镜下结肠炎亦是慢性非出血性腹泻的常见病因。近年来随着内镜等检查的发展才引起重视,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显微镜下结肠炎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难治性患者可采用生物治疗或手术治疗,且一般大多数患者治疗效果良好。
显微镜下结肠炎根据不同的病理表现可分为两大类。
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仅轻度或没有黏膜破坏。
以胶原层的不规则增厚为主,并伴有炎性反应浸润和毛细血管增生,黏膜的破坏也较淋巴细胞性结肠炎严重。
显微镜下结肠炎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发现肠道黏膜的异常免疫、自身免疫、吸烟、胆汁酸吸收障碍、肠道体液和炎性物质代谢异常、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均参与显微镜下结肠炎发病。本病好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有质子泵抑制剂和非甾体抗炎药等用药史者以及长期吸烟者,且以中老年女性多见,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因素可以诱发本病。
显微镜下结肠炎可能与肠黏膜对肠腔内抗原异常反应有关,回肠造瘘可改善病变炎症程度。
与其他免疫性疾病类似,女性较男性更易患显微镜下结肠炎。显微镜下结肠炎患者通常合并乳糜泻、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发生自身免疫时,机体对自身抗原失去耐受,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有关。
有三项大型研究探讨吸烟与显微镜下结肠炎发病的关系,第一项研究显示吸烟者胶原性结肠炎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吸烟者最终患上此类疾病的年龄较不吸烟者早10年,另二项研究也证实显微镜下结肠炎患者中吸烟的比例高于对照组。
通过使用含有硒核素标记的牛磺酸胆酸检测技术发现,胶原性结肠炎和淋巴细胞性结肠炎患者常见胆汁酸吸收障碍,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阐明。目前还未发现胆囊切除术和显微镜下结肠炎的关联。
显微镜下结肠炎患者腹泻与肠道吸收、渗透障碍有关。胶原性结肠炎患者胶原基质减少、间质基质沉积,导致钠离子、氯离子吸收减少,以及氯离子主动分泌,从而引起水样泻。有研究发现,胶原性结肠炎与嗜酸细胞、白细胞分化抗原4阳性、白细胞分化抗原8阳性T细胞活性增强有关。目前诸多研究关注于细胞因子在显微镜下结肠炎肠道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铋剂考来烯胺等具有抑菌作用的药物对治疗显微镜下结肠炎有效,提示本病与细菌感染有关,但目前尚未发现显微镜下结肠炎的明确病原体。
家族性显微镜下结肠炎已有少量的报道。人类白细胞抗原研究揭示本病与HLA-DQ2、DQ1/3之间有一定关联,HLA-DR3DQ2单体型和TNF2等位基因携带者与对照组相比有更高的发病率。此外,基质金属蛋白酶-9等位基因的变异似乎亦与胶原性结肠炎的发病有关。
有研究显示,多种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质子泵抑制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他汀类等药物均可诱发显微镜下结肠炎,但具体病因不明。
显微镜下结肠炎在全球范围分布,欧洲和北美为高发地区。国外资料显示,显微镜下结肠炎患病率为(48~219)/10万。显微镜下结肠炎的发病率为(1.0~25)/10万,可发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人多发,初诊时年龄多在50~70岁,有研究表明,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风险增加了5.6倍。近年来显微镜下结肠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约占慢性非出血性腹泻患者的10%,而70岁以上患者诊断率高达20%。
由于中老年女性免疫性疾病发生率较高,因此中老年女性容易发生显微镜下结肠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为显微镜下结肠炎的重要病因,因此本病好发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有研究表明质子泵抑制剂、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为显微镜下结肠炎的诱发因素,有此类药物用药者容易导致显微镜下结肠炎。
吸烟为显微镜下结肠炎发病的高危因素,长期吸烟容易导致显微镜下结肠炎的发生。
显微镜下结肠炎中淋巴细胞性结肠炎和胶原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相似,临床上不加以区分,主要症状为慢性非出血性水样腹泻,有时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等消化道常见症状,以及疲劳等全身症状,还有可能并发结肠出血、肠梗阻、电解质紊乱等疾病。
最常见为慢性腹泻(95%),常见为水样非血性大便,每天达3~20次,常持续数月至数年,有时可以自发缓解,腹泻常发生在夜间。另有作者报道,43.3%的显微镜下结肠炎患者为表现长期便秘为表现,而建议把显微镜下结肠炎细分为腹泻型与便秘型。
本病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大便失禁、乏力、夜间肠蠕动增加、疲劳、体重减轻、关节痛等症状。
显微镜下结肠炎反复发作,导致结肠黏膜组织异常过度增生,或出现肠内容物的通行障碍,或发生了神经的麻痹,可能导致肠梗阻的发生,主要表现为腹部阵发性绞痛、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等。
显微镜下结肠炎急性发作,可能导致结肠出血,表现为黑便,出血严重时可出现鲜血便、血压下降、心跳加快等症状。
显微镜下结肠炎严重并发症肠穿孔较为罕见,穿孔似乎与在结肠镜检查时见到的“黏膜撕裂”有关。一旦发生,患者可出现剧烈腹痛、呕吐,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脉搏细速、精神萎靡,甚至意识模糊等。
少数患者可出现较严重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如钠、钾、钙、镁等异常,患者可表现为全身疲软无力、腹胀、心率失常、肌肉痉挛等。
当患者出现慢性非出血性水样泻、恶心、腹痛、夜间肠蠕动增加、疲劳、体重减轻、关节痛等症状时要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通过结肠镜下结肠黏膜组织活检、结合慢性非出血性水样泻等表现可对显微镜下结肠炎进行诊断,但要注意本病要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乳糜泻等疾病相鉴别。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有质子泵抑制剂和非甾体抗炎药等用药史者以及长期吸烟者,尤其是中老年女性,一旦出现慢性非出血性水样泻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慢性非出血性水样泻、恶心、腹痛、夜间肠蠕动增加、疲劳、体重减轻、关节痛等症状,高度怀疑显微镜下结肠炎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显微镜下结肠炎的患者,若出现腹部阵发性绞痛、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全身疲软无力、心率失常、肌肉痉挛、脉搏细速、意识障碍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面色苍白、脉搏细速、精神萎靡、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等症状,应立即前往急诊科就诊。
患者年龄?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腹泻是间隔性还是持续性?发生多久了?大便性质是怎样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慢性非出血性水样泻、恶心、腹痛等)
既往有无自身免疫性疾病史?有无其他病史?
既往有无质子泵抑制剂和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的长期用药史?
有吸烟史吗?吸烟多久了?每天吸多少根烟?
显微镜下结肠炎红细胞沉降率增快,但无特异性。
约半数患者可有自身抗体阳性,包括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酿酒酵母抗体、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等。
显微镜下结肠炎患者可有粪便中白细胞数轻度增多。
显微镜下结肠炎结肠镜下表现多为正常的黏膜像,部分可见有轻度红斑及水肿。显微镜下结肠炎的特征性病理组织学改变为表层上皮内淋巴细胞及(或)隐窝上皮内淋巴细胞增生、浸润,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诊断基本要求是每100个表层上皮细胞内淋巴细胞数>20个,胶原性结肠炎除有表层上皮内淋巴细胞增生、浸润和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外,还有上皮下胶原带呈弥漫性、不连续分布增厚等特征性的表现,胶原纤维带增厚,厚度多>10μm。
典型显微镜下结肠炎症状如慢性非出血性水样泻、恶心、腹痛、夜间肠蠕动增加、疲劳、体重减轻、关节痛等。
病理组织学表现为表层上皮内淋巴细胞及(或)隐窝上皮内淋巴细胞增生、浸润,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也可有上皮下胶原带呈弥漫性、不连续分布增厚等特征性的表现,胶原纤维带增厚,即可确诊。
该病与显微镜下结肠炎有相似的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基于罗马Ⅲ诊断标准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并不能特异性排除显微镜下结肠炎,二者之间存在着临床症状重叠,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属功能性疾病,临床上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病变,而显微镜下结肠炎的结肠黏膜组织活检可有特征性表现。
该病为回肠吸收胆汁酸障碍时,大量胆汁酸到达结肠所引起的腹泻,症状以腹泻为主,通过内镜及内镜下黏膜活检可与显微镜下结肠炎鉴别,且行胆酪胺试验性治疗,胆汁酸性腹泻疗效显著。
该病主要表现为脂肪泻,即大便中有过多的脂肪且恶臭,还有营养不良、体重减轻等症状。粪脂定量大于6g/d,脂肪吸收率小于90%即为脂肪泻,且乳糜泻患者免疫学检查可见醇溶麦胶蛋白抗体、肌内膜蛋白和网状蛋白的IgA抗体阳性,而显微镜下结肠炎多为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酿酒酵母抗体、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
显微镜下结肠炎治疗的目标是达到临床缓解(每日排便<3次或1次水样便),提高生活质量,本病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同时需去除诱因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合并症的治疗,难治性患者可采用生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了解存在的诱因并及时消除,如需停用可能引起显微镜下结肠炎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和非甾体抗炎药等。
若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要同时予以治疗,如合并乳糜泻时需忌麸质饮食,必要时给予免疫疗法,同时补充维生素、铁剂等纠正营养缺乏;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时需使用可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早期和持续治疗,能够减缓和预防关节破坏,同时配合功能性锻炼、局部理疗来恢复机体的局部功能,若仍无法缓解症状或延缓疾病进展,考虑手术治疗;合并甲状腺炎时若病情较轻,无症状者可不予治疗,注意随访观察即可,如果甲状腺肿大较严重,甚至出现压迫症状,可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美国、欧洲治疗指南均建议布地奈德为首选治疗药物,但其停药后复发率较高,若停药后复发,可继续予以低剂量布地奈德长期服用,大部分患者再次使用仍然有效。
如布地奈德使用不便,可改用泼尼松。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队列研究显示,显微镜下结肠炎患者对泼尼松的完全应答率显著低于布地奈德,其不良反应较大,停药后复发率高,故有一定的局限性。
当用最大剂量布地奈德治疗无效,药物的不良反应太大使得患者不能耐受,维持治疗期患者产生药物依赖时,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但不作为常规用药。
同硫唑嘌呤一样,适用于激素耐药或不耐受激素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也不作为常规用药。
常用于显微镜下结肠炎轻度腹泻患者,可起到止泻、减少肠蠕动的作用,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口干、胃肠道痉挛、便秘、恶心等,少数患者会出现皮肤过敏现象。
同洛哌丁胺一样,适用于显微镜下结肠炎轻度腹泻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口干、恶心、呕吐、抑郁、失眠、腹胀等,减少用量及停药后症状会自行消退。
奥曲肽对于腹泻量大造成水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可短期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等以控制症状,但应注意需缓慢减量至停药,以防突然停药后腹泻复发甚至加重。
如美沙拉嗪、次水杨酸铋、考来烯胺等,可于布地奈德治疗无效时选用。
显微镜下结肠炎患者临床症状严重时,若经内科积极治疗无效则可选择结肠切除术,包括次切结肠切除、乙状结肠切除、分流回肠切开术等。
生物制剂如抗肿瘤坏死因子,如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等可用于治疗难治性显微镜下结肠炎患者。
显微镜下结肠炎治疗大部分患者可治愈,不会影响寿命,无后遗症,建议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避免复发。
本病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可治愈,即达到临床缓解(每日排便<3次或1次水样便),预后良好,部分患者会在停止治疗后复发。
显微镜下结肠炎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显微镜下结肠炎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后仍然易复发,症状持续,但一般不会遗留其他的后遗症。
显微镜下结肠炎的患者行药物等治疗后3个月复查粪便常规和结肠镜,之后每间隔2年复查粪便常规和结肠镜。
显微镜下结肠炎患者的饮食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健康饮食,宜富含维生素和优质蛋白,保证营养,同时避免食用会使腹泻等症状加重的食物。
建议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优质蛋白饮食,如鸡蛋、鱼肉、牛肉等,少吃会刺激肠道、加重病情的粗纤维食物,如萝卜、粗杂粮、芹菜等。
避免食用会使患者腹泻加重的食物,如咖啡因、牛奶、乳制品、油腻食品等。
对显微镜下结肠炎患者,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监测粪便性状和排便次数,指导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适当锻炼,定期复诊,有利于症状的消除或疾病的恢复。
患者需严格掌握药物的剂量用法,观察病人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别是激素类药物,长期使用会引起满月脸、水牛背、水钠潴留、血糖升高、月经紊乱等,用药期间需定期复诊行肝肾功能检查。
患者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同时注意保暖。
显微镜下结肠炎患者可在家每日自行监测粪便性状,观察粪便是否是水样便,同时需记录每日排便次数。
激素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多,注意激素类药物的使用,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严禁停药或擅自调整用量,且使用激素容易导致骨质疏松。建议患者经常补充钙片与维生素D,多吃瘦肉等,预防骨质疏松,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或病情加重,及时就医。
显微镜下结肠炎可能症状持续,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引起重视,对于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应定期体检,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同时避免诱发或加重显微镜下结肠炎的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显微镜下结肠炎的发生。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有质子泵抑制剂和非甾体抗炎药等长期用药史者,以及长期吸烟者,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可行粪便常规及结肠镜筛查,及时发现并治疗。
患者可适当遵医嘱服用双歧杆菌等调节胃肠道菌群的制剂。
4200点赞
[1]杨路希,严祥,邱效慧等.胶原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18,39(2):92-96.
[2]李桂红,晏喻婷,蒋波涛.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与显微镜下结肠炎的诊治进展[J].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2018,8(4):173-177.
[3]刘爱玲,周炜洵,王春耀等.显微镜下结肠炎2例[J].胃肠病学,2017,22(8):510-512.
[4]吕丽媛,刘懿.显微镜下结肠炎的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6,36(1):28-30.
[5]徐晓敏,黄光明.显微镜下结肠炎的治疗进展[J].胃肠病学,2015,20(1):45-48.
[6]池肇春.显微镜结肠炎研究进展与现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7:41-4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