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是机体组织器官包括垂体和(或)外周组织对甲状腺激素反应性降低的一类综合征,以血清甲状腺素、三碘甲腺原氨酸升高和促甲状腺素升高或正常为基本特征。本病属于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多数患者为杂合子,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颜面水肿、肌张力减低、先天性聋哑等,严重者可导致智力低下、骨骼畸形等。本病尚无根治性治疗,目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且需终身治疗。本病临床分类不同,对甲状腺激素的敏感性不同,预后多不一致,选择性垂体性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患者预后较好,而选择性外周组织性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预后较差。
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根据甲状腺激素抵抗部位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
垂体和周围组织均对甲状腺激素无反应,即垂体分泌促甲状腺素不受甲状腺激素负反馈作用影响,持续促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外周器官对甲状腺激素不敏感,机体的正常状态则是由甲状腺激素浓度代偿性升高来维持。
仅垂体对甲状腺激素无反应,甲状腺激素对垂体释放促甲状腺素的负反馈作用减弱,促甲状腺素释放过多,甲状腺激素进一步合成增加,而高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并不对垂体释放促甲状腺素产生抑制作用。
此种类型极为少见,大多患者有家族史,仅外周组织对甲状腺激素无反应,垂体对甲状腺激素反应正常。
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绝大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主要病因有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突变和非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突变。本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目前暂未发现可以诱发本病的因素。
85%~90%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为甲状腺激素受体β基因突变所致,使三碘甲腺原氨酸与甲状腺激素受体β的亲和力大大减低,基因转录活性降低,从而干扰甲状腺激素受体β的正常功能。β基因支配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肝脏、肾脏,对视网膜、耳蜗的正常功能也有重要作用。
其位于17号染色体,支配心脏、骨骼肌肉、中枢神经系统、肠的甲状腺激素的信号传导,对心率调整、骨骼成熟、大脑特殊区域如小脑、海马等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甲状腺激素主要是通过甲状腺激素转运体进出细胞的,中枢神经系统是甲状腺激素作用的主要场所,该突变可减少神经元对三碘甲腺原氨酸的摄取,三碘甲腺原氨酸被脱碘酶降解减少,从而引起神经功能异常。
SBP2突变可引起脱碘酶合成异常。垂体中5’-脱碘酶缺乏或功能异常可导致甲状腺素向三碘甲腺原氨酸转换发生异常,从而引起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不受反馈抑制而发生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
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发病率约为1:40000~1:50000,不同性别、种族之间发病率无明显的差异。本病有家族发病倾向,家族性发病占75%~85%,少数为散发病例。
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旦从父母的染色体中获得遗传,又为显性,可较早发病,因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三种类型的临床表现不一,全身性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有甲状腺肿大,有时部分患者会出现颜面水肿、肌张力减低等症状。选择性垂体性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的主要症状为甲状腺肿大、心动过速等。选择性外周组织性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的主要症状为甲状腺肿大、心跳过慢、水肿等,还有可能并发智力低下、骨骼畸形等。
为弥漫性甲状腺肿大,患者脖子变粗、颈部肿胀。
患者脖子变粗、颈部肿胀。
心动过速、心悸、多汗、双手颤抖、情绪易激动、体重减轻、脱发。
患者脖子变粗、颈部肿胀。
心跳过慢、水肿、乏力、腹胀、便秘、生长发育落后。
部分患者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如骨骼发育延迟、智力低下、颜面水肿、点彩状骨骺、肌张力减低,还可有躯体畸形如脊柱畸形、公牛眼、鱼鳞癣、鸽子胸等,部分也可见先天性聋哑、发音障碍、先天性眼震颤等。
当患者出现甲状腺肿大、颜面水肿、肌张力减低等症状时要及时到内分泌科就诊,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通过甲状腺功能和基因检查等可进行诊断,但要注意本病要与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等疾病相鉴别。
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一旦体检中发现甲状腺肿大的体征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甲状腺肿大、颜面水肿、肌张力减低、先天性聋哑等症状,高度怀疑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的患者,若出现智力低下、骨骼畸形等表现,应立即就医。
患者应优先考虑去内分泌科就诊。
年龄?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颜面水肿、心动过速、多汗、双手颤抖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有无甲状腺相关疾病家族史?
对甲状腺进行体格检查,了解甲状腺有无肿大,肿大分度,甲状腺的活动度,有无结节以及了解甲状腺血管杂音等。
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一般表现为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升高,促甲状腺激素正常或升高。
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是一种家族遗传病,约85%为甲状腺激素受体β基因突变。因此基因检测是诊断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最直接、最明确的手段,基因检测不仅可帮助典型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患者做出诊断,对于轻型、无症状型患者也可以做到早诊断,有助于开展家系中的遗传咨询。
正常人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水平迅速上升,20~30分钟即达高峰,峰值水平较基础值升高5~35mlU/L或升高2~5倍。全身型和外周型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受到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后反应多正常,垂体型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则过度反应,峰值提前,峰值水平提高。而大多促甲状腺激素瘤患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不会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刺激作用升高。
绝大多数促甲状腺激素瘤均有生长抑素受体,当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患者注射生长抑素,可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瘤对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体积缩小;而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患者对生长抑素反应性差,因此该试验可用于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和促甲状腺激素瘤的鉴别诊断。但因具体试验方法尚未统一,故临床上并未普及该试验。
典型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症状——甲状腺肿大、颜面水肿、肌张力减低、先天性聋哑、鸽子胸、脊柱畸形、心动过速、心悸、多汗、双手颤抖、乏力、腹胀、便秘等。
结合家族史,甲状腺功能检查显示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升高,促甲状腺激素正常或升高,以及基因检测甲状腺激素受体β基因突变即可确诊。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是来源于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细胞的肿瘤,可自主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不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兴奋作用及三碘甲腺原氨酸抑制作用影响。临床表现为甲状腺毒症,多数患者可有长期甲功异常、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效果差,血清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均明显升高,易与垂体型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混淆。此外,还可以进一步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兴奋试验、生长抑素试验、大剂量地塞米松试验帮助鉴别。
甲减患者可在新生儿期或儿童期出现相关症状,临床表现为智力骨骼发育延迟、骨痛、肌肉酸痛、乏力、怕冷、粘液性水肿、体重增加、懒言少动、便秘等,但甲状腺功能有三碘甲腺原氨酸、甲状腺素水平降低的特点,易与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鉴别。
甲亢患者常见病因是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主要表现为怕热、多汗、易激动、消瘦、多食、腹泻、心动过速等甲状腺毒症表现,可能会与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混淆。甲亢患者甲功可见三碘甲腺原氨酸、甲状腺素水平升高,三碘甲腺原氨酸升高更为明显,促甲状腺激素可被抑制,而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一般表现为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升高;促甲状腺激素正常或升高,二者可鉴别,且甲亢患者基础代谢率增高,可协助鉴别。
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为遗传性疾病,目前对该病尚无根治性治疗,其最重要的治疗目标是抑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同时避免加重甲状腺毒症,使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恢复正常水平,目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且需终身治疗。
最常用的药物为左旋甲状腺素,用以代偿组织器官对甲状腺激素的抵抗,超过生理水平的剂量可有效抑制促甲状腺激素,从而抑制甲状腺生长,减轻甲状腺肿大。对于有明显甲减症状如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的尤其是婴幼儿患者,应早发现、早诊断,尽早给予左旋甲状腺素补充治疗,否则可继续影响生长发育,剂量需个体化。对于儿童调整左旋甲状腺素剂量时,需监测基础代谢率、骨龄等。
阿替洛尔可用于对症治疗,对缓解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患者心动过速非常有效,也可对缓解一些甲亢症状如手颤、怕热、多汗、烦躁等有帮助,但对儿童应特别关注生长发育、骨骼成熟、心理发展、营养平衡、认知等问题。
三碘甲腺乙酸对于任何类型的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均可用于治疗,对伴有甲亢症状的患者首选三碘甲腺乙酸治疗。三碘甲腺乙酸降低甲状腺素、游离甲状腺素的效果是剂量依赖性的,因此需依照临床表现、甲状腺功能结果逐步加量。
丙硫氧嘧啶可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明显的患者,一旦出现甲减症状,需立即停药,对儿童患者不主张使用抗甲状腺药物,因为可能会对儿童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同丙硫氧嘧啶一样,可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明显的患者。
二甲双胍降低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患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的作用,可用于未经治疗的甲减或对左旋甲状腺激素治疗有效的甲减,通常可使促甲状腺激素低于正常水平,不伴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且二甲双胍对甲状腺功能正常者的促甲状腺激素无影响。
此病一般无需进行手术治疗。
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不能治愈,且本病临床分类不同,对甲状腺激素的敏感性不同,预后多不一致,但一般没有致死风险,本病治疗后需遵医嘱复诊,以监测治疗效果。
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经规范治疗后不能彻底治愈,选择性垂体性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的预后较全身性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和选择性外周组织性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的预后好。
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严重者可遗留骨骼畸形,如脊柱畸形、鸽子胸等。
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患者行药物等治疗后前3个月,需要每6周复诊行甲状腺功能检查,之后3个月,复诊行甲状腺功能检查。
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营养丰富为宜,保证营养,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此外需注意避免进食含碘量高的食物,以防加重病情。
禁止使用海带盐,应食用无碘盐,避免食用含碘量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等,防止病情加重。
建议易消化、富含维生素、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鱼类等食物。
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患者在生活上需进行相应的护理,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患者应谨遵医嘱用药,生活中注意休息,适量运动,遵医嘱进行定期复诊。
患者和家属需要了解各类治疗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正确服用,严禁停药或擅自调整用量,一旦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等不良反应或病情加重,及时就医。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可适量运动,休息与锻炼相结合,增加机体的免疫力。
左旋甲状腺素使用时应特别注意,患者需要密切关注左旋甲状腺素对心脏的副作用如房颤,以及对骨骼也有一定的副作用,需定期检查心功能和骨密度,患者应引起重视,遵医嘱定期复诊。
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病因为基因突变,有该病家族史的育龄女性,及时产前咨询。有该病家族史的儿童或青少年,尽早行基因筛查。
对有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家族史的儿童或青少年,应尽早行基因筛查,及时发现并治疗。
备孕女性与其丈夫任意一方有该病家族史,孕前做好疾病咨询,孕期应注意先天性及遗传疾病的筛查。
4381点赞
[1]孙洪平,曹琳,曹雯等.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临床内科杂志,2019,36(6):430-432.
[2]王晓青,杨玲,张莉.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临床研究综述[J].饮食保健,2017,4(2):295-296.
[3]孔艳华.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诊疗进展[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6,36(8):1229-1233.
[1] 高东玲,刘阳,王慧卿主编.内分泌疾病基础与临床精要[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109-11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