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外源性着色是指由于外部原因导致的牙齿变色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病。牙齿外源性着色可出现在不同年龄阶段,成年人最为普遍,尤以吸烟、饮茶、咖啡者为甚。牙齿外源性着色是口腔卫生不良的一种表现,不仅影响美观,还会成为一些口腔炎症的诱因。牙齿外源性着色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据分析可能是有色物质中的阳离子沉积于牙面及获得性膜表面与含阴离子的食物色素发生反应从而使整个牙面着色;着色还与不同个体所形成的获得性膜的物理化学性质、唾液流率和唾液蛋白中有机物浓度等相关。
牙齿外源性着色的主要病因与饮食、口腔卫生不良、药物、职业和个体因素有关,本病好发于口腔卫生习惯不良者、长期服药者、长期饮有色饮料者等人群。牙齿外源性着色尚未明确有其他诱发因素。
在长期饮酒、喝茶、吸烟、嚼槟榔、吃巧克力和饮用水中,饮食中的某些矿物质都能吸附在牙齿表面分泌的大量黏性物质上,形成菌斑和牙石,使牙齿逐渐变黄或变黑。
口腔卫生不良可出现牙齿留斑部位的色素沉着,如牙龈边缘附近着色,牙面以下有斑驳脱矿,色素也可侵入牙齿组织。
长期用氯已定(洗必泰)或者高锰酸钾溶液漱口,或用药物牙膏,如洗必泰牙膏也可在牙齿表面形成褐色或深褐色着色。
因职业因素长期接触某些矿物质可导致牙齿着色,如铁、硫可使牙齿变为褐色,铜、镍、铬可使牙齿变为绿色。
部分患者的唾液黏稠,易黏附色素导致牙齿变色。酸碱度变化和口腔内出现产色素细菌都能导致牙齿着色。
牙齿外源性着色是一种常见病,目前发病率没有准确的流行病统计数字。
口腔卫生不良会滋生大量细菌导致色素沉着,此类人群发病率较高。
一些药物可使牙齿变色,长期服药者属于高发人群。
长期饮有色饮料者可导致牙齿变黄或变黑,因此本病在这个人群里的发病率较高。
牙齿外源性着色的典型症状为牙齿变色,本病患者一般状态良好,多数没有其他症状,牙齿外源性着色可导致龋齿和口臭的并发症。
牙齿变色表现为牙齿表面、牙齿凹槽、牙龈边缘都有着色,尤其是舌面可呈棕色或黑色,刷牙不能刷掉,牙齿粗糙处也可着色,牙面下可有脱矿表现。根据病因不同牙齿着色略有不同,如长期接触铁、硫可使牙齿变为褐色;长期接触铜、镍、铬可使牙齿变为绿色。
因口腔内大量细菌滋生可导致牙齿侵蚀出现龋齿,表现为牙齿有深洞形成,当龋齿侵及牙髓,暴露牙神经时可出现牙齿敏感和疼痛。
因色素黏附与牙齿表面可滋生大量细菌,细菌分解发酵可导致口臭,尤其是口腔卫生不良者口臭明显。
当患者发现牙齿变色需及时就诊口腔科,行口腔检查、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牙齿外源性着色注意与遗传性乳光牙和氟牙症相鉴别。
当发现牙齿变色的情况,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当牙齿疼痛或严重影响美观应及时就医。
当患者出现剧烈牙痛不能缓解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患者优先考虑去口腔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牙齿变色)
牙齿变色出现多久了,有什么诱发因素吗?
有无吸烟饮酒史、每天刷牙吗?
既往有无其他疾病?
做什么工作的,有长期接触金属吗?
医生通过视诊观察口腔黏膜的色泽,有无色素沉着。观察牙列的完整性,牙列有无异常,牙齿有无缺失,以及上、下牙列的咬合关系是否正常。观察牙体的颜色、光泽、形态(包括肿胀、萎缩等),牙龈色泽、有无红肿、溃疡、溢脓,牙龈有无增生或萎缩,牙周有无瘘管、有无牙石。用探针检査牙齿的邻面、咬合面窝沟及修复体边缘是否有龋齿发生,牙齿松动度。观察舌质、舌苔及舌的活动状态。
主要用于排除有无其他牙齿或头面部疾病。
牙齿外源性着色的诊断主要依据饮食习惯、用药史、职业等情况以及该病的临床表现即牙齿着色,表现为牙齿表面、牙齿凹槽、牙龈边缘都有着色,尤其是舌面可呈棕色或黑色等,结合口腔X线检查排除其他牙齿或头面部疾病即可确诊。
遗传性乳光牙临床表现为牙冠呈半透明乳光色,可为浅黄色,也可为棕黄色。X线片可见早期髓腔较大,釉质磨耗后,髓腔和根管内逐渐出现钙化闭锁,牙周支持组织正常,有时可见壳状牙,表现为髓腔大,牙本质层薄,牙根异常短,但无根吸收的表现。牙齿外源性着色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牙齿表面、牙齿凹槽、牙龈边缘都有着色,尤其是舌面可呈棕色或黑色,刷牙不能刷掉,口腔X线检查可排除其他牙齿或头面部疾病。
氟牙症临床表现的特点是在同一时期萌出的釉质上有白垩色到褐色的斑块,严重者还并发有釉质的实质缺损。牙齿外源性着色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牙齿表面、牙齿凹槽、牙龈边缘都有着色,尤其是舌面可呈棕色或黑色,一般没有斑块。
牙齿外源性着色的治疗最主要的方式是洁治术,可以有效的清洁牙齿的色素沉着和菌斑。此外,患者需要去除病因,改变不良进食和卫生习惯,日常做好防护。
牙齿外源性着色最主要的治疗就是去除病因,避免长期大量饮茶和咖啡,日常注意口腔卫生,每天早晚刷牙,进食后漱口。
工作中需要接触金属者注意佩戴口罩,做好牙齿保护。
避免长时间服用药物,如必须服用,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替换。
该病一般无需药物治疗。
该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当色素日积月累较多时,或与菌斑、牙石一起堆积在牙面上,单靠刷牙和牙线是无法清洁掉的,必须采用超声洁牙或手工洁牙才能彻底清除。超声洁牙应定期进行每年2次为宜,色素、牙石形成较快者应每季度一次。值得强调的是,无论超声洁牙或手工洁治应力求干净、彻底,否则粗糙牙面会使色素、牙石形成更快。因此,主张洁牙后应对牙面进行认真、仔细打磨抛光,保持牙面光滑洁净。
牙齿外源性着色的预后较好,一般都能治愈且不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多数患者没有后遗症。牙齿外源性着色患者每年复查一次口腔检查即可。
牙齿外源性着色经过及时治疗一般可治愈。
牙齿外源性着色一般不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牙齿外源性着色的患者应每年到医院复查一次,进行口腔检查即可。
牙齿外源性着色患者除需要避免大量饮茶、酒、咖啡等导致牙齿色素沉着的食物外,一般无其他饮食宜忌。
牙齿外源性着色患者的护理主要是洁治术后避免刺激牙齿,注意防护,患者及家属通过观察牙齿颜色变化进行病情监测,家属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
牙齿外源性着色患者洁治术后不要用力吮吸,或用舌头舔拭,手指触摸牙龈,一周内不要用牙线、牙签,以防止出现意外的出血。
洁治术后的牙齿对冷热会敏感而感到酸痛,这种症状都是暂时的,通常一周左右就会消失。若酸痛症状一直存在,可以考虑使用抗敏感牙膏,一般使用一个月左右多会改善。
大多数人洁治术后不会影响进食,但由于牙齿结构的不同即牙颈部的牙骨质很薄,有些人洁治术后会有过敏症状出现,尤其是牙石重的牙周炎症越明显的患者,过敏症状更明显。这种过敏性的疼痛是激发性的,持续时间很短,刺激一旦去除后疼痛会立即消失,一般不采取特殊处理,大多在14~30天可以逐渐缓解。情况较严重的患者可做脱敏治疗。
部分患者因牙齿变色影响美观出现自卑或抑郁,家属需要及时疏导和安慰,鼓励患者积极治疗,告知患者治疗效果。
如洁治术一段时间后,患者若是因某种原因突然出现出血不止的现象,请及时就医诊治。
牙齿外源性着色的预防主要是病因预防,日常注意口腔清洁,避免长期服药或接触有色金属。对于高危人群需要每年进行口腔检查早期筛查。
口腔卫生习惯不良者、长期服药者等高危人群需要每年进行口腔检查,有一定的早期筛查作用。
注意口腔卫生,每天早晚刷牙至少3分钟,进食后及时漱口。有条件者可以半年进行一次洁治术。
工作需要长期接触金属等有色物质者,注意佩戴口罩保护牙齿,工作结束后及时漱口清洁。
长期服用药物者需要每年复查口腔,若出现牙齿变色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换药治疗。
4055点赞
[1]刘玮珏,周艳,曹盈.Beyond冷光牙齿美白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评价[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6(4):318-319.
[2]邵彦雄,薛姣姣,彭灿邦.生物酶牙膏去除牙面外源性色素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8,034(001):33-35.
[3]王永良.草酸钾预防根管治疗牙冠变色的临床研究[J].引文版:医药卫生,2015,000(012):36.
[4]张营等主编.新编临床口腔医学上[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9):155-156.
回复快